查看原文
其他

长安论坛|当我们谈论“文化自信”时, 我们在谈什么?

2016-08-31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

作为文艺评论家或文艺理论专家、文艺爱好者,想必你对“文化自信”并不陌生,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能评论解读发声。但若深究,什么是“文化自信”,是深扎于传统的自信,还是立足于当下的自信?为什么要强调“文化自信”,是思潮激荡中砥砺前行的自信,还是风云变幻时云淡风轻的自信?怎样建设中国文化自信,是昂首阔步走出去的自信,还是敞开胸襟请进来的自信?一言以蔽之,当我们谈论“文化自信”时,我们在谈什么?在刚刚落幕的第一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上,你或许会找到一些想要的答案。


文化自信与不忘初心


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传统基因之中。自信的强大动力来自哪里?来自追本溯源后的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是对精神的回溯。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夏潮出席论坛并指出,第一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文化自信:中华美学与当代表达”这一主题展开研讨,非常切合实际。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所拥有的文化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坚定信心。中华美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将文化自信与中华美学精神结合起来:“所谓文化自信,就是对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对共产党领导我们创建的革命文化自信,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要自信。而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他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讲话做了具体阐释,即三讲求,一统一。第一是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这是从中华美学思维层面讲的。第二是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第三是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这是从中华美学的存在状态来讲的。一统一,即知、情、意、行的统一。


不忘初心,是对价值的回应。中国政法大学资深教授李德顺从价值论的角度,对中西文化当中的哲学思维方式进行了比较判断和分析。他认为,“价值论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的特点和优势,所以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具体来讲,与西方传统哲学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不区分实然和应然,在不区分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种主导思维方式,就是以应然引导实然,甚至是以应然取代实然。比如绘画中讲“胸中有丘壑”,即不太强调对眼前真实实在的深刻分析和研究。


文化自信与艺术自信


文化自信生发于广袤的文化土壤之中,而艺术作为文化的必然组成部分,实为文化自信建设的关键一环。


艺术自信关键在现代型艺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认为,现代型艺术是文化自信的主源地。公众和专家应当摒弃对中国现代型艺术习惯性轻蔑,甚至断然否定的态度,改善对现代型艺术的认知,否则文化自信可能难以落到实处。(王一川教授的具体观点在本期另一篇文章中有详细介绍,此文不作展开。)


艺术自信桎梏在于想象力的贫困。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直言不讳地指出,“文化自信需要继承弘扬,需要创新驱动,需要独特的贡献,吃老本不行,古已有之不行,无所作为不行,搞心灵鸡汤也不行,搞名言警句也不行,它需要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形成新的话语、新的形式,新的风格,特别是在我们的想象力、认知力、思考力、表达力、穿透力、内涵力等方面要有文化自信。我觉得我们当前的文学艺术创作最大的问题,中国的作家、艺术家的想象力的匮乏,这是当前的文学艺术创作出现的一种巨大困境,即想象力的困境,创造力贫乏的困境。


文化自信与文化交流


文化自信成长于广泛的文化交流之中。丰富的文化交流催生出一个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交流是文化自信的表征。广东省作协主席、评协主席蒋述卓在发言中强调这一观点。他说,“从历史上来看,汉唐文化的宏大、壮丽,那都是我们文化交流的结果。反过来,如果没有这个文化自信,也不可能有这么广泛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文化交流的结果,又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个表征。”两者的辩证关系在他那里得到了深刻的阐释。同时,他认为,文化自信是最基础的。只有文化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才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持久的影响力,也才会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文艺精品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如何走出去?翻译是一个重要桥梁。北京大二外国语学院西欧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陈燕结合科研教学实践,强调了翻译的重要性。她指出,“文艺精品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造的水平,能够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深化对当下中国社会的认识,增加对中华民族的了解,这是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体现和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的具体策略。”同时,她忧心指出当前困境:“我们面临着西方文化占据优势的特殊国际语境,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虽然我们在世界各地举办了孔子学院,开展了各项文化活动,形成一定的汉语热,刮起了中国旋风,但是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的声音还是不够响,被认同的程度还是不够高。


文化交流中的坚守与扬弃。上海戏剧学院教务处处长、戏剧文学系教授厉震林从电影的角度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他坚持一个观点,与其冲击“奥斯卡”,不如冲自己的东方情怀。他分析到,虽然我们国家“经济到一定地步以后,文化自信慢慢上来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符号,需要冲击奥斯卡这样一个电影符号来确认我们的文化进步”,但是差异化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要坚守东方情怀,拍摄东方情怀的电影,把东方情怀作为一个主要的载体和核心竞争力去冲”。


会上,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也分享了自己对文化自信的理解:“一个是面向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艺术,面向当代中国艺术价值生长转型。第二,当代中国无论是文化还是艺术,应该把它放在人类文化当代转型和发展大的框架和视野下来考量。自信不是自我封闭,不是自说自唱,不是自我迷恋,是开放的胸襟,敢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人类文化价值体系的生成,找到我们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定位,找到我们在新体系中的板块和份额,那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



更多专家精彩观点请关注近期《中国文艺评论》和陆续刊出的《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艺术报》专版。


文:中国文艺评论网韩宵,供图:中国文艺长安论坛



艺象·评品·思想·分享

互联网+文艺+评论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号:wyplzg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交流/合作/投稿:wyplzg@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