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秋艺评|“最佳微评奖”获奖作品:水月起舞,素月静心,妙处评诉

2016-10-13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


2016年9月27日至10月10日,我们在中国文艺评论网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对2016年中秋艺评微活动获奖名单进行公示。感谢网友及专家学者在公示期间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们反复斟酌后,最终确定19篇文章获奖。今日微信推送其中最佳微评奖“玉盘”奖、上佳微评奖“皎月”奖、最佳人气奖“皓月”奖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水月》:金风玉露一相逢,

胜却人间无数

李  静


伴随着《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近乎单调的节奏,舞者有条不紊、不厌其烦、一丝不苟、招式严谨地起势、亮翅、卷肱、云手、独立、穿梭、蹬脚,时而顾影独舞,时而双人舞翩跹,时而群舞慢斯连,全然不顾观众读不出故事、看不到情绪、捉不到情感的焦躁和看不明白表演生出的倦意。终于,流水潺潺而来,舞者脚尖轻拨水面,轻轻划出点点波痕,丝丝涟漪,天幕斜挂的镜面与舞台后方巨大的镜墙将流水的光影反射至剧院天穹,波光幻影延宕出另一清凉环宇;舞者渐次侧身、静卧,任流水穿越身体,浸润呼吸,任时间于波光潋滟中流逝、停滞,彷如亘古……流水低吟,唤醒沉寂,舞者缓缓起身,舞步如旧,吐纳方新,渐行渐远。当最后一名舞者的飘飘白色衣角悄然消失于观众视野,舞台回到最初的空寂:地面粗犷挥就的巨大白色椭圆,如云似雾,投影于天幕右侧的半页明镜,灯光渐暗,弥漫每一寸舞台,时间再次停滞于空空如也……


《水月》演了什么?林怀民说,你看到了什么,《水月》便是什么。是了,你看见舞者飘起、悬空、滑落、入定,精雕细琢的一招一式,似天地风云际会,似人世爱恨离愁;你听见三百年的巴赫低沉缓慢,丝丝入扣渗进舞者的身体,而流水低吟波光粼粼,有如人闲花落,又似春山空寂。然而,你心有所感,却难道分明,心有戚戚,却欲说还休,竭力捕捉的主题、意念与情绪一寸一寸全部消融于耳目所及的空中之音、水中之月与镜中之相——它像极了李商隐的《无题》十五首,意象鲜明清晰而不可确解,典故皆有所出却朦胧多义。也许,这便是《水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深厚意涵?


知君莫如友。蒋勋说,《水月》是“从更根本的人的身体上去寻找吐纳呼吸的关系,寻找舞台上一个舞者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寻找舞台上两个人之间,或一组人之间彼此身体的牵动,寻找空与有、实与虚之间的关系,回到了太极的本质,也回到了东方哲学一贯寻索的本质”(蒋勋《舍此身外,别无他想》)。一晌之欢,一时之愤皆非《水月》的终极意图,“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这参透了的东方哲学方才传达出质朴的舞者初衷。形骸万千,皆为虚妄!回归本源,静观自身,舞者修行的旅途原是细细体会身体的绽放。所以,林怀民从90年代后期便开始从寻找舞蹈形式的美转到探求美之所以存在的人的身体的可能性。这一转身,蒋勋说,“也许因为不执着于动作,动作才有了更大的纾解,也许因为放弃了形式,形式也才有了重新出发的可能”。《水月》70分钟的演出,舞者寂静而笃定的表演,和缓而匀称的呼吸一点点平息着观众各种缘由的急躁与不安,观众从最初竭力去感受故事、寻找情绪、捕捉情感的强大主观意念中慢慢抽离出来,最后终于将其完全舍弃,并跟着舞者退出舞台的最后一个脚步,完成一段置形式于不顾,超脱身外,别无他想的冥思,完成了《水月》观与演之间于无声处胜有声的对话,或许,这便是《水月》的高妙立意和欢喜之心了。


《水月》是舞,亦是镜。它观照东方审美中的水月意趣,传达古典中国对于自然与生命的灵性冥想。它有“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代代无穷已”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的潇洒自适,更有苏子仰观宇宙,俯察自身,于水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中顿悟的“物与我皆无尽”的达观与豁达。它借助舞者肢体的绽放,演绎水月和镜花这两对中国古典文化中美好而空灵的意象,隐喻人世天地的种种无常与遇合,挖掘我们自己的文化中静观自省的力量,以向内的对抗说服向外扩张的意念,以构筑内心的坚强瓦解寄望外在的虚妄。


我不懂现代舞,更不懂巴赫,但我喜爱《水月》,《水月》于我是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http://www.zgwypl.com/zt/2016/0920/1129.html


李静,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素月静心人,妙处与君说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评析

杨俊蕾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万古长天,月是中国诗人的最佳拍档。一旦杯中注酒,举首就邀月同醉,哪怕“对影成三人”。满怀幽情也只有说给月听,南宋词人张孝祥在中秋前夕即作《念奴娇·过洞庭》一阙。



“念奴娇”词牌,语新而字丽,情意婉转更兼境界开阔。优美准确的100个汉字在文本架构上精巧得宜,营造出极洁净、极静穆、极妙绝的澄明世界。远望过去,澄澈得出奇。击节唱诵起来,乐音婉转,声声夺人神魄。整首作品宛如玉轮转抟,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宝境中幽幽释放不灭的光辉。


作品第一句讲清时间、地点和视野中的佳节风物。“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中秋将近的时节,于湖居士(张孝祥别号)自西南向岭南开启归程,片刻脱离缠身的政务和政敌谗言。舟过洞庭,看到一番澄怀洗心的大气象——“玉鉴琼田三万顷”。“三万顷”显然是虚写的夸张,极写目光所到处云水漫漫、不见际涯。明月下浩渺的湖面,如“玉鉴”,似“琼田”,清澈安详,光亮可以映照人面。其实古人用盆,多为陶烧或瓷制,奢丽者在木胎外裹金打造金盆,要风流到何种地步才会琢美玉作大盆?当然只有妙景天成的大自然造化,担得起琼玉的比拟。


皎洁的月光配上氤氲水色,虚幻而难以把捉的生动气韵在作者心中渐渐凝成静穆的景观。立在扁舟上,一叶泛波,好像赤条条的婴儿回到诞生伊始的大化面前,用初生的眼欣喜地凝视着极目所见,犹如彼此间第一次互相发现 50 30427 50 15289 0 0 2709 0 0:00:11 0:00:05 0:00:06 3055


作者眼看着“素月分辉,明河共影”,感受到洁净的景物风光,正在里里外外荡涤整个身体和心胸。“表里俱澄澈”在作品的结构中是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承担了从客观描绘景物向主观内在感受的转变。张孝祥的高明之处在于,“表里”和“澄澈”的选用和组合达到了诗学原则的多义性追求。正如上述分析,“表里”既可以联系前一段美景文字,意指视野的内与外,不仅在此时此刻视域中的风月无边是美丽而澄澈的,就连已经远离、不能观之以目的远方,在月光普照下或许也得到同样的净化,再没有蝇营狗苟的小人诬陷。“表里/澄澈”还适用于主观的作者本身。我曾经风霜的躯体,曾经郁郁难欢的内心,在中秋明月的映照下,在水色波光的荡漾中,彻底领受由表及里的荡涤。此中的畅快自在,让作者“悠然心会”,然而问题来了,“妙处难与君说”。是啊,毕竟是“我心此与明月同”的悠然快感,幽深而微妙,怎样启齿,说与谁听?而且,肯听我心倾诉的“君”,你在哪里?


下阙的到来伴随着矛盾的节奏。先是急管繁弦般的往事回忆: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冰雪。作者“我”与空中月再次交融。就像月光遍洒大地,照过无边的荒秽,却不会稍减自身澄澈的清辉;我也一样,经过乱七八糟各种不如意的世事,茕落一人,依然保持灵魂的自省与洁净。亘古星空,月与我互相凝神观望。月亮照见我短发萧骚凌乱,照见我襟袖寒冷单薄,照见清冷的中秋夜色里,有孤单的我独立苍穹,“稳泛沧溟空阔”。


“沧”是沧海,“溟”在天池,“沧溟”寓意着无限空间,就此带入另一段恢弘壮阔的诗意抒情,使这阙念奴娇成为千古名作,代表着中国古典审美的宇宙意识和美丽精神。紧接三句,“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深得宗白华先生偏爱,誉之曰“意境高超莹洁而具有壮阔幽深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充沛的诗情画意,再加上生命感悟刹那间的壮怀激烈,让作者按捺不住仰头长啸的真切冲动,忍不住“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斯人在历经劫波之后,被静观的美景触动心弦,希冀能和宇宙相对话、相交流。上天下地的“宇”,古往今来的“宙”,瞬时倾入古人心中。一如《雪国》结尾,“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心坎倾泻”,又似唐人心境“雪月花时最怀友”。中秋渐近,正宜临水、赏月、清供鲜花,邀挚爱亲朋同坐,将素心感怀的妙趣悠然,谈笑中说与君听。

http://www.zgwypl.com/zt/2016/0920/1127.html


杨俊蕾,复旦大学文艺理论教授、博导


延伸阅读


2016年中秋艺评微活动获奖名单公示

艺评中秋 选票环节|微评诗音书画,最佳人气由你选

粉丝福利|中秋写艺评,丰厚奖品等你拿!



About Me


艺象·评品·思想·分享

互联网+文艺+评论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号:

wyplzg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交流/合作/投稿:

wyplzg@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