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尚长荣:传承中华文化——从自省、自觉到自信
前不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陕西省委宣传部、西北大学在西安共同举行首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全国近百名文艺评论家、艺术家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汇聚一堂,以“文化自信:中华美学与当代表达”为主题展开了研讨交流。《中国文艺评论》以多种形式,刊发论坛部分成果,本期微信推送其中尚长荣先生、李德顺先生的两篇。
■
京剧《曹操与杨修》 尚长荣饰演曹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世纪以来,与迅速提升的经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相比,文化建设也同样步入了高速轨道,多元化、个性化特征日益突显,社会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也大大提升。但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某些心态和观点日渐甚嚣尘上,颇值得注意。其一,妄自尊大,对文化发展既缺乏宏观的视野,又欠缺深度的思考,盲目自信、过于乐观,这主要体现在轻视传统和盲目排外方面,长远看,这样的文化发展只能是短效的量的堆积,而非长效的质的提升;其二,妄自菲薄,“今不如昔”“中不如洋”的论断是为典型代表。在纵横交错的历史坐标中,当代文化就仿佛躲在墙角受尽挑剔的小媳妇,国外的月亮更美更圆,老祖宗的遗产也似乎是时刻悬在头顶上的指示和标准。说到底,这种自负和自卑都是缺乏文化自信的极端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强调: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这句话对于文艺工作者同样重要:我们不仅要做政治上的、大是大非上的明白人,也要做生活上的明白人、文艺战线上的明白人、创作前沿的明白人。只有通过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等方式,明确自身的时代定位和优劣长短,才能准确找到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此为文化自省,这是内在的自我要求与提升。而外在的主动寻找和出击则应是“文化自觉”,内外结合,方能走向真正的文化自信。
作为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和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艺术积淀应为当下文化自觉出击的重中之重。
京剧《廉吏于成龙》尚长荣饰演于成龙
摄影/卢雯
文艺来源于社会生活,必须“接地气”才能有活的灵魂。文艺作品一旦离开火热的生活、真实的人性,远离了老百姓这一最丰富的源泉,创作定然会虚假、会枯竭,艺术的发展也一定会停滞。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实践、用心感悟才能获得最真实的创作素材和艺术灵感,才能激发最诚挚的创作热情,最终的作品也才能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而作为戏曲工作者来说,舞台上的人物塑造不仅是技巧的堆积,更应是性格、情感和内心动作的外化体现,而这些因素的累积都是源自于文化积淀的厚度和艺术视野的广度。戏谚所谓“发于内而形于外”,这个“内”字,既包含了书本上的知识和文化,更代表着舞台上的经验和感悟,这对于任何一位演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形式,一个时代也定然会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作为,面对传统、面对未来,我们不必卑躬屈膝,面对西方、面对洋化,我们也不必动摇怀疑。少一些骂街似的抱怨、满腹苦水的牢骚,多一些脚踏实地的干劲,当真正做到了“内外兼修”,做到了及时的自省与自觉,我们对中华文化必然自信,也必然会赢得世界的掌声与尊重!
*尚长荣: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
*责任编辑:陶璐
*注释见《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6年第10期(总第13期);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知网全文收录,点击文末左侧蓝色字“阅读原文”可见
长安论坛|中华美学与当代呈现
长安论坛|增强文化自信,深挖中华美学的当代价值
当代戏曲传承和发展的三个关键词之“还戏于民”
当代戏曲传承和发展的三个关键词之“审美风范”
当代戏曲传承和发展的三个关键词之“文化自信”
回复关键词(作者或被访者姓名),查看往期佳作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