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评谈|侯琳琦:网络神曲火爆,需要冷思考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光明网战略合作之“网络文艺评谈”专栏
【网络文艺评谈】开栏语 为推动网络文艺评论繁荣发展,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光明网联合策划选题,自2016年8月起,在《光明日报》、光明网、中国文艺评论网同步开设“网络文艺评谈”栏目,定期推出千字文,针对当下网络文艺热点话题做出快速反应,发表权威评论。本期微信推荐此篇文章,作者侯琳琦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以飨读者。专栏征稿邮箱为:wenyi@gmw.cn,期待您的原创来稿。
所谓网络神曲,是指具有喜剧、闹剧特征,以新、奇、特为风格,结合视听等形式在网络平台传播的流行歌曲,具有传播范围广、影响力较大的特点。自2010年龚琳娜的《忐忑》开始,近年来,从《江南style》到《小苹果》,从《时间都去哪儿了》到《春节自救指南》,网络神曲一浪高过一浪,风靡大江南北,不断被传唱和改编。
究其根源,网络神曲是社会文化、媒介环境和大众心理等多方面共同孕育的产物,折射出当代人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趣味。内容方面,多以反传统、反权威为音乐主题,例如表情雷人的《忐忑》、上班族呐喊出来的《感觉身体被掏空》,从头到尾无厘头鸣叫的《小鸡小鸡》、春节“恐归族”抒发心声的《春节自救指南》等。它们不似高雅音乐那样难以企及,而是有着感性化、娱乐化的平民倾向。
传播方面,网络神曲注重与受众的多元互动。广大网友的关注和转发,无形中扩大了神曲现象的影响范围。例如,《忐忑》曾在北京新春音乐会上播出,观众反应并不强烈。随后,歌曲视频被上传到各大视频网站,点击量激增,再加上王菲等一些明星的翻唱,继而引发了翻唱、填词、改编的热潮。再如《春节自救指南》,网友竞相转载,在刷爆朋友圈的同时,还登上了2017年湖南卫视元宵节晚会。诸如此类,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神曲传播的“中流砥柱”,成为神曲现象的有力推手。
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繁忙的工作、高企的房价,生存压力普遍较大。正如歌词所言,“感觉身体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直率地表达了渴望休闲、渴望宣泄的状态。如是,把严肃的问题娱乐化,用通俗易懂的歌词表达出来。人们在传唱和转发过程中,其实是以一种隐蔽的形式进行了呐喊和宣泄。通过类似的呐喊和宣泄,来缓解压力、获得慰藉,达到暂时忘却烦恼的目的。换句话说,网络神曲成了人们减压和对抗压力的“利器”,可谓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反抗和颠覆。
从审美层面而言,传唱网络神曲其实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实践的过程,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潮流。这种审美,不同于精英文化高雅、经典的美学风格,而是消融了经典与通俗、打破了高雅与世俗的界限。这种浅层次的审美快感,容易形成审美疲劳,也在无形中滋长着享乐主义风气,值得反思。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36804slah&width=500&height=375&auto=0
那么,未来的网络神曲,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首先,内容应当力争雅俗共赏,将经典音乐、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既受大众欢迎、又有文化内涵。这方面,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春节自救指南》有所创新,它将阳春白雪的合唱艺术和接地气的搞笑歌词相融合,架起了严肃音乐与大众文化的桥梁,让人们在笑声中思考春节团聚的初衷和亲情的本意。其次,媒体把关人应当牢记职业道德,坚决不给恶俗、低俗的网络神曲提供传播渠道。同时,积极探索艺术精英与草根阶层的交叉空间,创造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融合的平台,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中推出优秀的网络神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良好的艺术修养对低俗网络神曲有着天然的抵抗力。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公众的艺术修养还有待提升,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大有可为。只有国人的艺术修养、审美趣味普遍提升了,网络神曲才能真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存在,得日趋完善和成熟。(侯琳琦)
侯琳琦,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
易点编辑器
微信号总编辑:周由强
责编:艾超南
美编:熊然
Tips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号:
wyplzg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
wyplz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