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文艺批评中的规范与逻辑诸问题
陈振濂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1334ux475f&width=500&height=375&auto=0
“百花迎春”中国文联大联欢:短视频
文艺批评中的规范与逻辑诸问题
我们做文艺批评、人物批评要做的工作,不是去说他好或者不好,而是要对某一种现象做学理分析,批评的魅力正在于对现象的分析,而不在于对现象的判断结论。通常专业评论家不关心结论,但关心过程中对各种角度的梳理分析。说理是评论的灵魂,写一篇评论文章,如果轻率地褒贬别人,大抵没有价值,作者的思考一定是肤浅的。专业评论家是用逻辑思维,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包括史学功底,去剖析现象背后的事理。
陈振濂著《书法美学》(新版)
我今天谈的是文艺批评中的规范与逻辑问题,以及文艺批评本身的规律性问题:
一、文艺评论的四个对象规定:当下、现象、作品与作家、价值取向
二、关于文艺评论的方法论:从“惩恶扬善”到学理分析
三、文艺评论的三个定位:历史、时代、群体
四、“法锤”“手术刀”与艺术的自然和“做”
五、艺术的民主问题:不实践可不可以搞评论?
六、断章取义、截头去尾的评论通病
2018年1月6日—20日,“盛世国学——陈振濂中国经典古籍收藏史研究书法展”在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坚净美术馆举办。1月6日下午,陈振濂先生做客启功书院元白讲坛,在京师学堂第三会议室作了题为““书法‘新时代’正解”的学术讲座
“文艺”这个词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含糊,其实我们所说的“文艺”一词在习惯上的用法,不在于“艺”而在于“文”。大部分文艺学的著作,只要看目录,介绍的都是传统的文学、传统的戏曲文学——戏曲也不是介绍戏曲舞台表演,而是介绍戏曲的剧本文字如《关汉卿》《牡丹亭》《西厢记》,本质上还是文学创作。大家都觉得我们一直在用“文艺”这个词讲文学、小说、诗歌、散文,讲戏剧、曲艺的剧本文学。又如《文艺报》,基本上也是讲文学的,是否应该叫《文学报》?“艺”在其中的含义,最多是讲文学的艺术表达,“文”是内容、对象、目标,“艺”是指文字文学各类题材内容的艺术表达方式,但绝不是讲独立的艺术学科。“艺”是结果,而“术”却是关键抓手,是过程,是评论的重点领域,是主要的,这是今天我们在概念使用上一个时代意义上的误差。
2017年10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民族脊梁——迎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全国书法大展”开幕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书法家陈振濂表现黄帝的作品
在研究文艺史、文艺理论、文艺评论三个方面中,文艺评论最弱势。最弱势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改变它!
一、文艺评论的四个对象规定:当下、现象、作品与作家、价值取向
第一,一定要是“当下”。研究古代王羲之、颜真卿或宋元文人画的不要来掺和,因为那是美术史、书法史的事情。研究古代文献的、考据的也不要来,不是说文章水平不好,而是不属于我们这一行。近代的,除非你的文章最后是指向“当下”或“当代”,那可以,如果不指向“当下”就不能算。
第二,必须是“现象”。必须构成一种现象或事件。当年梁启超开玩笑说考据癖关注隔壁邻家小猫惹祸砸碎的是盘子还是碗?我考证一下,这是梁先生在讽刺话题太无聊没有意义。也就是说如果它构不成现象你无须评论,某个个案除非具有普遍的意义,我们才能判断我们对他的评论有没有价值。不是每一个发生的事情都能成为现象,只有具有特定意义了才可以让他成为评论对象。
第三,必须针对具体的“作品和作家”。 要单刀直入、一剑封喉的东西,必须要直面作品。最好的文艺评论则是微言大义,从一个具体的作品能引出一个时代的规范或者是一个时代的指向。但作品和作家应该是出发点,没有这个出发点,从概念到概念,则不算是评论。
第四,是要有“价值取向”。要有评论的目标,同还是异?正还是反?顺还是逆?低俗还是高雅?肤浅还是深刻?评论到最后,是要有指向的。在体现价值观的途径中,惩恶扬善当然是第一,在大是大非面前亮出鲜明的态度,激浊扬清是更高一个层次,有引导、有批判,但不是一概骂倒,而是条分缕析。在分析归纳中找到我们的评论目的:提倡什么?批评什么?有思想、有价值观。
二、关于文艺评论的方法论:从“惩恶扬善”到学理分析
惩恶扬善只是告诉读者是对或者是错,你能不能告诉我,它为什么是这样?哪些要素构成了它现在这个情况?现在做艺术史都有这个症状,反复强调顾恺之、王维、董其昌、石涛是如何伟大,潘天寿、齐白石、吴昌硕如何是大师,但一追究原因则不得要义。
现在很多人讲黄宾虹如何如何伟大,黄宾虹的伟大已经是一句废话,是一个“常识”,不需要再强调了。而你们要能通过研究告诉大家,为什么是黄宾虹?是哪些条件、哪些要素促使了他的伟大?
比如说他年轻时当过新闻记者,他干过革命党,制造过炸弹。他在艺术上一意孤行,跟他的这些经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没有一个画家,连潘天寿、齐白石、吴昌硕、傅抱石,都没有在年轻时代是彻底的革命党出身,是被大清朝廷追捕的对象。另外黄宾虹还做新闻记者,报纸专栏作家、出版家,鼓吹革命,也鼓吹“新国画”,当时的出版是引风气之先,所有做出版的人、编报纸的人都是西方新风气引进来后的第一个受益者,这样的人,才是黄宾虹的本色。哪里是你说他的笔墨如何如何好就能解释的?这是他的人生经历积累到一定境界以后的自然反映而已,你在这里讲他画得好不好没有意义,你要告诉大家他为什么这样画?为什么好?
对某一个现象你要做学理分析,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文革”以后会有“星星画展”?为什么会有“八五新潮”?“八五新潮”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你不了解前面的事情,如果不把当时年轻人反叛现实的心态点出来,不把“文革”以后刚刚开始解禁的背景提示出来,没有这些背景,光是一个“八五新潮”有什么好说的?
你的魅力正在于你的分析,而不在于你的判断结论。通常我们评论家不关心结论,但关心一个过程的各种角度的梳理分析。
还要重视文艺评论的“人文精神”。凡是文章里火气十足说别人不好的,通常我都认为太肤浅、不值得看。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超越简单褒贬、通过你的学理分析让我们知道你的判断。最厉害的否定是不置一词的否定,看完整篇文章我即使觉得这个人是十恶不赦的坏蛋,但是我也绝对不在背后诋毁谩骂,因为那样有失我的身份。“君子绝交不出恶言”在文艺批评里面指的是人文精神。国外有一句话说“我百分之百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坚决维护你发表观点的权利”,这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只要没有到完全的敌我对立、完全黑白关系的时候,所有事情都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这个时候不置一词的否定,或者我们在判断的时候,在一个宽泛意义上的评判是有理性来支撑的话,我觉得这才是我们需要提倡的风气。
陈振濂:第九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致辞
三、文艺评论的三个定位:历史、时代、群体
我一般看文章是看对某一个现象的评价分析是否能够上升到“历史”的层面,上升到“时代”大环境的层面,上升到“群体”的层面,如果你文章里面有这些容量和背景,我就觉得这篇文章值得读。
凡是引进了这三个要素,对我们来讲可能就是高质量的评论。第一,你找到的评论点能不能连接到一个“时代”?如果能连接到一个时代,你的立意就高了,就不是就事论事。第二,确定评论的对象能不能衔接到“历史”?今天没有一个人思维能超越历史,你一定会在历史中留有你的痕迹。第三是和你这个特殊的“群体”有没有因果关系?不是说所有人价值观都一样,有人认为好,有人认为不好,在你这个“群体”里你的说服力强不强?让大家能够跟着你走的引导能力够不够?
在大家心中可能很老朽的黄宾虹让我看到的是生机勃勃,跟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所有画家都不一样。他做过革命党的含义是什么?就是对政治、大局意识非常清楚,他有家国情怀。做新闻记者出身,使他对新闻信息的敏感度肯定是一流的,一个关在书斋里面整天研究笔墨的人,绝对没有他这种新闻敏感度。这就是我们说的“历史”,更是他的“时代”。
说理是评论的灵魂,“文艺评论”如果是整个大艺术理论的一部分,“艺术史”“艺术纯理论和美学”“艺术批评”只要是在这个大的理论范围里,它就一定会具有理论要素。我们原来看许多评论文章,为什么觉得不怎么样?就是它不具有理论要素。今天的文艺评论要用深厚的理论功底,包括史学功底,来剖析每一个现象背后的事理。不是凭感情说谁好谁坏,而是凭你深厚的理论功底为基础,以冷静的方式剖析每一种现象、每一部作品、每一个作家的事理。
四、“法锤”“手术刀”与艺术的自然和“做”
我心目中好的理论文章、批评和评论的文章,应该是不做“法官的法锤”,而做“医生的手术刀”。我特别在乎你的“手术刀”的水平,看你怎么样解剖它分析它。
现在文盲很少了,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你只需要告诉他你判断的依据。所以不越俎代庖,不替读者做判断,让他自己做判断,是一种评论高手的风范。
2017年12月29日21:06,央视综艺频道CCTV-3《收获2017》节目陈振濂先生演讲
五、艺术的民主问题:不实践可不可以搞评论?
在美术里面有很多这类情况。某一个地方办个人展览,办完以后请大家来做吹捧抬轿子的评论。评论家如果真诚地想探讨学术:我看这个作品质量不够,还有继续探索的空间,这个画家马上会跳起来说,“你又不懂,你自己会画吗?你来画一笔试试?”以此类推,从事戏曲评论的时候,“你又不懂,你自己会演吗?”因此,就变成了这样一种奇怪的逻辑:如果我不会画,如果我不会跳,如果我不会唱,我就没资格、也不可以做评论。不画画的人就真的不能评论吗?我们遇到类似混乱的事件还不只这些,还有更多。
艺术家对批评家、评论家的鄙视是一个世俗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本身就值得讨论,是不是伪命题也很难说,但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本领把它说清楚。
站在我的立场上,从“历史”“时代”“群体”三个角度来说,在批评这个答案里,包含内容最细腻也最重要的是“群体”。
检讨一下创作家的思维方式,他的水平越优秀也就越“排他”,因为个人有固定的风格。潘天寿画画的时候他一定会在风格技巧上排斥黄宾虹或齐白石、林风眠甚至吴昌硕,他要在自己领域里走到最高端的时候,必须“独创”,不可能兼容各种,他必须要“一条死胡同走到底”, 这就决定他不可能像评论家那样富有包容性。
而评论家是用逻辑思维,比较冷静理性。
书法界都知道我在做一个《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是一个公益事业,是培养书法进中小学课堂的师资人才。因为我觉得现在的书法课缺少教育学方法研究。所以我们为了保证它的学术含量,对参与者的身份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甚至有点突兀的口号:“拒绝书法家”,我们只要学校的书法老师、语文老师或美术老师。教师的职业和意识决定了他没有强大到极端过头的个人主张,传道解惑,有什么课本我就教什么。而书法艺术家就不一样,如果我会写草书,就认为草书肯定是最好的,其他楷隶书都是不好的,这就是艺术家的“排他”性。所以现在我们提出这样一个可能非常极端的口号:拒绝书法家介入。就是因为艺术家和教师是两种思维,若是越俎代庖,可能会害了孩子。目前的情况下,我觉得创作家排斥理论家、排斥批评家没有必要,它在学理上肯定是不成立的。
六、断章取义、截头去尾的评论通病
体验生活、下乡采风、撷取题材主题这些我都要有,几十年如一日,我们努力在做,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创立了书法里面的“学院派”。“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原则,即它必须有三个方面的要素构成:第一,“主题先行”;第二,“形式至上”;第三,“技术本位”。
为什么“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只针对学校的教师,而明确拒绝书法家?为什么不唱歌、不跳舞、不画画就一定不能评论艺术作品?举这些例子都是想说明,文艺评论的水很深,里面有很多名堂。大家千万不要心浮气躁,只要认认真真坐下来用客观态度研究每一个文本,最后你一定会有收获。
在传统学术格局里,尤其是在大学的中文系、哲学系、历史系、研究所林立的对比下,看不起评论家成了常态——创作家看不起理论家,理论家看不起评论家。面对这样严酷的现实,评论家如果自己也不争气,只热衷“红包评论”,那将永无翻身之日。
我想可以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个呼吁,一个号召:通过高端的培训,通过不断的学习,建立起文艺评论的“尊严” 。这个尊严要达到什么标准呢?美国《纽约时报》有一个《纽约书评》,每隔两年轮流聘请四到五个“书评”栏目的知名评论家。这几个人写评论文章没有任务指标,什么时候他们觉得有好书就推荐给广大读者。但只要是他们评论过的新书,一定是出版社赚到盆满钵满的畅销书,出版社就盯着这几个书评家的风向标来定位自己。但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书评家是拿出版社的好处、回扣来大卖自己的文章,评论的出发点就是基于自己的学术兴趣。他们若看到什么书非常好,就写出书评,写完刊出以后,这个原书作者马上从默默无闻变成畅销书作家进入了排行榜。这样的评论家,决不拿报社工资,决不拿出版社的回扣,就是大学研究所的教授或者职业作家,但他就可以决定在一段时间里某一本书的学术地位和畅销的程度,引导全球都关注他们,这样的评论家,就是我们要努力的目标。
但愿大家都能成为中国版《纽约书评》的精英评论家,如果这样,中国的文艺评论是有希望、有尊严的。
陈振濂先生书法赏析
《大墨纵横:陈振濂榜书巨制特展作品集》封面
*本文为陈振濂先生在第五届浙江省文艺评论骨干“评论新视野”高级研修班暨宁波市第三届文艺评论骨干高级研修班上的演讲,发表时有删节,经本人审定。
*作者:陈振濂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
《中国文艺评论》常务副主编、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责任编辑:吴江涛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01期 总第28期
延伸阅读
《书法美学》(新版)
著 作:陈振濂
出 版 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 版 年:2017-08-01
第十届全国文代会2016年底在京召开 陈振濂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
长按识别二维码
中国文艺评论
艺评中国
艺评头条
手机移动屏请爱惜眼睛,本微信版由中国文艺评论网何美删减至5000字。全文详见《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请点击如下蓝字“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