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微评:40年现实题材影视剧
请输入标题 bcdef
编者按:国产影片《我不是药神》等热映引发了评论界对现实题材创作的思考。现实主义如何与时代共振?如何成为创作的源头活水?如何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摘编一组观点,以飨读者。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10期·特别策划
吴冠平:《现实主义的世俗相貌与时代意义》
徐兆寿:《色相世界、表达快感与精神超越——电影<我不是药神>观感》
薛晋文:《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可能走向和必然趋势》
桂琳:《国产现实题材电影的商业想象力——从<亲爱的>到<我不是药神>》
《人民日报》
张德祥:《现实题材电视剧40年:紧贴时代脉搏 反映人民心声》
饶曙光:《当前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刍议:更贴近现实 更贴近人心》
《中国文化报》
丁亚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的历史性变革》
《光明日报》
李道新:《国产电影:现实主义创作影响力与日俱增》
《中国电视》
戴清:《精神频谱的时代嬗变——改革开放40年现实题材电视剧》
《文汇报》
何天平:《为什么说“现实主义”是国产剧最珍贵的组成?》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1
现实主义的世俗相貌与时代意义
吴冠平,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10期
“《我不是药神》建构了一个不让观众出戏的银幕世界,通过戏的魅力让那些看似世俗的相貌在银幕现实中具有了崇高的美感和道德力量。这是一部有着极强指示意义的作品。它揭示了新时代的民生诉求和国家精神如何在银幕世界中得到呈现。”
▷实与真的现实观
《我不是药神》取材于真实的社会事件。对于“真”的电影性,《我不是药神》显示出新一代创作者尊重电影本质属性的现实观。“实”是境界,“真”是幻觉。
>创作技术上,电影借鉴了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经验,四幕剧结构,把每个事件有序严格地编织在起承转合的情节脉络中,充分利用类型叙事中观众的观看机制,保证影片情绪带入感的心理效应;
>叙事风格上,电影没有单一的类型标签,戏剧性成为影片情节构成的重要元素。成功的命门在于如何结构一出好戏。
现实性在中国电影的叙事中一直处在两种观念的冷战状态。一种是理想化的集体主义现实,另一种是抽象化的个人主义现实。《我不是药神》似乎在这两种现实观中做了某种调和,既非集体现实主义的高暖,也没有个人现实主义的极冷,而是小心建构着不让观众出戏的银幕世界。
▷世俗相貌的道德力量
《我不是药神》的人物处理——卖药五人组“生旦净末丑”的配置,呈现的是当下中国社会生态的不同面向。它把当下社会不同阶层、性别、信仰、年龄的典型样貌作为故事的角色。影片不仅呈现出世俗人间的真实感,同时也赋予了这些人物动人的道德力量。
反观主流现实主义作品,虽然有像《亲爱的》《中国合伙人》这样期望在观赏性和思想性上找到平衡点的作品,但整体而言现实感的表达并未能找到时代的痛点。《我不是药神》也许是一部不可复制的作品,但无疑是一部有着极强指示意义的作品:在新时代的今天,民生诉求和国家精神如何在银幕现实中让人民更有尊严。
2
色相世界、表达快感与精神超越——电影《我不是药神》观感
徐兆寿,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10期
“《我不是药神》虽然在形象塑造、细节处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但是因为触及社会的痛点、带有明显的社会批判性,因而成为近年来少有的现实主义力作,成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回归的一次华丽转身,同时也给浮躁的中国电影注入了一股新鲜且充盈的元气。”
▷内在冲突与精神超越
电影在描绘主人公程勇困顿生活时,采用了一种撕裂的方式,使他与周围的人都充满了内心的冲突,都生活在矛盾之中。
电影还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精神副线。当程勇再次踏上印度时,他看到一尊巨大的神像走过街头时,有一种莫名的东西附着在了他的精神世界,那是一个隐喻,我们可以称之为泛神化的宗教信仰。他完成了一次精神的蜕变,真正成为一个怀着大爱进行布施、拯救众人的英雄。虽然电影中几乎没有任何作为宗教的佛教活动,但还是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佛教的济世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带有了文化融合的新向度。
▷色相世界与表达快感
电影也塑造了一个平民英雄,一个超越小我走向大我的济世英雄,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中少有的正面形象,因此而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
通过该片也可以看出,电影不仅仅是娱乐的艺术,更是载道的艺术。结合后来电影引发的社会反思和国家对药品市场的管理,足以说明这部电影达到了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对电影重新认识,重新定义,影以载道,使电影不仅仅成为娱乐的工具,还具有认识社会、教育社会的功能。
3
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可能走向和必然趋势
薛晋文,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10期
“站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长廊中,面对国内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新热潮,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可能走向和必然趋势已成为学界热门话题。本文在梳理总结马克思现实主义思想流变的基础上,主要从现实主义影视创作内容、方法和思想三方面的走向和趋势进行了深入论述,对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策略和路径。”
▷现实主义影视创作内容的走向与趋势
真实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虚假是文艺作品的罪魁祸首。
其一,创作者走进现实生活的急流险滩是确保内容真实的必然要求。创作者要重点在反映现实的深广度上下功夫、做文章,将“现实的心灵化”和“心灵的现实化”有机结合在一起。
其二,影视作品应深刻揭示个体、阶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是确保影视艺术内容真实的内在要求。
其三,影视艺术重建荧屏或银幕形象的主体性责无旁贷。“主体性”指人在社会实践中的权益和责任,这是衡量一部文艺作品内容是否真实的主要标准。
▷现实主义影视创作方法的走向与趋势
其一,典型人物的激动性、震撼性和穿透性是未来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着力点。抓住了典型人物实际上就抓住了影视创作的牛鼻子。在影视人物塑造中,典型人物的思想穿透性要比人物的鲜明性更重要。
其二,构建中国式的现实主义影像呈现方法迫在眉睫。一定程度上讲,现实主义影视是民族影视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构建民族自己的现实主义影视呈现方法至关重要。
其三,典型环境的典型性、广泛性和历史性是影视创作中的薄弱环节。对于“消极环境”中的社会生活表现数量和质量都上不去。比如,最近热播的留学题材电视剧《归去来》引发了褒贬不一的争议,既看不到故事环境的广泛性,又看不到社会趋势走向的历史性。要在表现积极环境的同时,加大力度表现和挖掘消极环境的典型价值,从而矫正典型环境创作中的失衡现状,增强典型环境的历史性和广泛性,方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社会历史生活的变化趋势。
▷现实主义影视创作思想的走向与趋势
其一,努力正确反映人物和环境之间的深度关系,从而揭示社会历史发展变迁中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其二,提倡在史诗性的广阔时空中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善于在现实关系和现实矛盾中发现历史规律。
优质现实主义影视作品的思想深度应植根于“有思想的艺术创作”和“有艺术的思想发现”之中。
电视剧《白鹿原》
4
国产现实题材电影的商业想象力——从《亲爱的》到《我不是药神》
桂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10期
“本文以《亲爱的》和《我不是药神》两部现实题材商业电影为核心,探讨此类电影因情感投入而带来的观影愉悦和意识形态效果。”
▷现实题材商业电影的情感投入和观影愉悦
从引导观众的情感投入来说,《亲爱的》借用传统成熟类型的方法,巧妙地使用了中国传统苦情戏类型。《我不是药神》则没有很强的类型痕迹,而是采取严密的叙事和人物塑造手段。
从提供观众的观影愉悦方面,《亲爱的》主要采用单一类型愉悦的方法,让观众哭个痛快。《我不是药神》则采用多种类型愉悦混合的方法。
为了吸引观众的情感投入,现实题材既可以借助传统成熟类型,也可以只凭借扎实的剧情和人物设置来实现,但后者显然是核心。无论是否借助成熟类型,剧情与人物的设置都是重中之重。
▷现实题材商业电影的意识形态效果
1.《亲爱的》:弱者融合仪式
《亲爱的》选取的是传统苦情戏中的寻亲题材,并借助这个传统类型进行一种巧妙的意识形态布局,从而使现实题材成为实现文化融合仪式的有力工具。
2. 《我不是药神》:英雄秩序仪式
《我不是药神》采取的是英雄秩序仪式。主人公程勇承担的是秩序仪式中的英雄角色。电影中的英雄具有强烈的同情心,英雄的牺牲又能够唤起更多人的同情心,最终情感的力量让正义的一方不断壮大并取得胜利。
从意识形态操作手段来看,融合仪式和秩序仪式都可能成为现实题材商业电影的策略,但这两种仪式的完成都需要借助情感的力量,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操作策略。
▷国产现实题材的商业想象力
现实题材商业电影是中国商业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不仅能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同时也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值得电影制作者投入巨大心力。
5
现实题材电视剧40年:紧贴时代脉搏 反映人民心声
张德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80年代 选材受改革文学思潮影响
早期的现实题材剧,基本上围绕“改革开放”的思路展开,这也是当时文艺的主潮。《篱笆·女人和狗》《苍生》《平凡的世界》等,都是聚焦现实生活的变革。这一时期的现实剧比较单纯也比较纯净,矛盾冲突往往是观念、性格上的冲突,与保守思想、落后观念、僵化体制斗争,挣脱有形无形的束缚,思想打通了,矛盾就解决了,还没有涉及更深的利益冲突,基本上局限在个人品质道德层面。
▷90年代 呈现社会蜕变与斑斓生活
随着改革的不断拓展,现实面貌逐渐复杂多样。《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情满珠江》《牵手》等作品展现不同的现实图景,从农村到都市,从国内到国外,传递了丰富的生活信息,叙述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现实题材电视剧几乎是与生活同步,对现实生活做出了多样化的展示呈现,表现了社会的蜕变与生活的斑斓。
▷新世纪 当以艺术回应现实问题
面对复杂的现实,一种以“娱乐”为主要功能的“轻喜剧”逐渐成为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制作模式,诸如《乡村爱情》《媳妇的美好时代》《金婚》《北京爱情故事》《父母爱情》《杜拉拉升职记》《幸福来敲门》《欢乐颂》《小别离》等。
电视剧《渴望》剧照
6
当前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刍议:更贴近现实 更贴近人心
饶曙光,中国电影家协会
▷取于现实 还于现实
贴近百姓生活的现实题材电影往往能够与人心相遇,迸发出超越电影本身的强大力量。《白日焰火》《亲爱的》《滚蛋吧,肿瘤君》《烈日灼心》等有温度、有情感、有深度的现实题材电影相继出现,在艺术、思想、文化层面可圈可点,在直面伦理困境之外仍蕴藉细腻温情和无限希望,以温暖现实主义彰显人性力量和人文情怀。
▷走进人心 赢得信任
回溯中国电影发展历史长河,立足本土、根植生活、反映时代的现实题材作品的确成为每一时期电影艺术的卓越代表,诸如《狂流》《渔光曲》《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白毛女》《李双双》《芙蓉镇》等银幕经典。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需要有效对接互联网时代的观众群体,想观众所想,急观众所急,进而讲好有筋骨、有态度、有道德、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传递积极、健康的精神价值,如此才能打造不负时代的现实题材电影精品,真正彰显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艺术魅力和审美风格。
电影《白日焰火》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的历史性变革
丁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
40年来,电影题材的容量、表现形态跟全球生产有了新的连接的可能性和不可替代性。被市场和网络解放了的电影生产力,深刻影响着电影创作和题材的选择,而呈现出新的特质和变化:
▷一是电影创作题材多种多样,非单一指向性的时代性意识深度增强。
电影产业化在重塑电影题材选择的同时,迅速带来了包括题材艺术处理在内的艺术意识前提的改变,并决定了电影创作和题材表现形态多样化的可能性。现实题材、农村题材电影大都为中小成本影片。更多的电影题材表现在植根于现实的同时,也着力实现类型电影的缝合功能。如《湄公河行动》、《战狼》系列和《红海行动》等。
▷二是多元目标、类型化策略纷至沓来,演绎生成空间意识建构和主观性价值选择。
怎样针对目标受众增强电影创作的类型化策略,准确把握动作、喜剧、侦探、科幻、魔幻、冒险、励志、亲情等类型,或尝试多种类型元素的杂糅运用,既是电影创作中所应该秉持的特定手段,也是一种融合主体价值选择的经验自觉。
▷三是大片兴起年代的电影处境发生的变化,创作主体的主观性构造成为践行电影题材探索与艺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意识载体。
新时期以来的好电影开启了不同题材创作走向市场以至海外的旅程,填补了本土题材电影拓展市场、拓宽艺术表现领域的空白。重大题材影片创作尽力走出困境,尝试并寻求多元化发展。
▷四是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而任何时代电影的题材和表现,无论现实抑或历史题材都可对之歌颂与赞美。
从《高山下的花环》《血战台儿庄》,到《建党伟业》《建国大业》《辛亥革命》《建军大业》,再到《战狼2》等,新的主流题材电影在市场化运作上取得成功,是运用国际化的制作理念和叙事方式做了创新性的有质量的表达。
8
国产电影:现实主义创作影响力与日俱增
李道新,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近年来,现实题材创作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新风向。《亲爱的》《失孤》聚焦被拐儿童的故事;《我是路人甲》等,讲述小人物的追梦历程;在《百鸟朝凤》《十八洞村》让人们看到了乡土社会走向现代文明进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与社会热点互动共生
现实主义正在成为当下中国电影可贵的精神品格,部分国产电影在试图摆脱市场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喧嚣、资本躁动和价值游离,更多地与社会热点互动共生:《亲爱的》《滚蛋吧!肿瘤君》《失孤》《无问西东》等。
▷承载与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感
在资本的裹挟之下,当下中国电影界还是屡屡出现缺乏内涵、空虚苍白和急功近利之作,业界内外都在急切呼唤国产电影回归理性、关注现实。以许鞍华、陈可辛、贾樟柯、娄烨等编剧和导演为代表的、坚守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创作观念的电影创作者们,推出《三峡好人》《农民工》《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十八洞村》等。
▷深度观察与思考彰显理性光芒
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对人的关心,既是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题中之义,也是电影观众对国产电影越来越明确和具体的期待。
9
精神频谱的时代嬗变——改革开放40年现实题材电视剧
戴清,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
《中国电视》2018年第10期
40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成为现实主义精神及其美学追求最重要的载体与显现。
▷新时期:稚拙热忱的时代强音
新时期最初的十年,实在是电视剧史上现实题材剧影响最大、占比最重的阶段,也是那个阶段最宝贵的时代馈赠。
▷社会转型期:宏大叙事的延续与朴素的现实表现
伴随着长篇室内剧《渴望》的热播,电视剧的大众文化气质日益凸现。《情满珠江》《外来妹》《刑警本色》《牵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作品与其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与精神思考相匹配。
▷新世纪初十余年:繁盛发展中的失衡与欠缺
与前两个时期相比,现实题材剧的影响力特别是宏大叙事的声音有所减弱,表现为内容上的“公共轻”“私人重”现象一度比较突出。
改革、知青、刑侦反腐作为现实题材剧公共话语表达的三大重头题材,《血色浪漫》《北风那个吹》《大雪无痕》《省委书记》《重案六组》《永不瞑目》《黑冰》《黑洞》等创作繁盛发展,但在新世纪后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瓶颈。
军旅剧中的英雄形象带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从《DA师》《导弹旅长》到以《士兵突击》中许三多为代表的草根军旅英雄,生动地传达了大众对转型期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深省。
新世纪以来,家庭伦理剧与都市情感剧蓬勃发展,出现了《空镜子》《青衣》《金婚》《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奋斗》《双面胶》《王贵与安娜》等优秀作品。
▷新时代:媒介融合业态下的强势回归
《人民的名义》《阳光下的法庭》《刑警队长》《安居》《小镇大法官》《小别离》《急诊科医生》等现实主义力作相继出现、强势回归,也是电视剧题材类型适应受众需求、自我调整的必需。
10
为什么说“现实主义”是国产剧最珍贵的组成?
何天平,中国人民大学广播电视学
作为“现实主义回归年”,2018年国产剧市场想要探讨的一个本质命题:一直崇尚“现实”的电视剧,今天如何重新认识“现实主义”?
▷国产剧的传统,始于“现实主义”
自1958年播出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日常叙事”就被纳入到国产剧构建自身影响力的关键元素中。直至今天,直面回应“现实”的都市剧、家庭剧依然是国产剧市场中最为主流的一种类型。
▷浸润在消费秩序之中,现实色彩一度被消解
以消费为终极目标的内容生产,也使得国产剧在1990年代后期浸润在消费秩序和工业结构之中,一度陷入了对于 “现实主义”路径的摇摆不定。
▷重新认识 “现实主义”,回馈观众更丰盈的意义
60年中,一代又一代人见证着中国电视剧从贫瘠走向丰满的面貌,也凝望着电视剧所构建出来的影像中国。其中有一条一以贯之的线索不曾缺席——“现实主义”对国产剧精神的支撑。
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 THE END -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编辑:何美 李莎莎
美编:木子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8年第10期目录与封面图集(庆祝创刊三周年,留言有惊喜)
☆现实题材电视剧40年:紧贴时代脉搏 反映人民心声(张德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订阅号
微信服务号
互动QQ群
☞中国文艺评论网精选“现实主义”主题评论一百多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