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仲呈祥、王一川、马也与你面对面

中国评协 中国文艺评论 2019-08-27


2018中国文艺评论年会专版(上)


2018年12月25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在京举办以“文艺评论家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为主题的2018中国文艺评论年会。仲呈祥、王一川、马也、程光炜、郑工、宋宝珍、夏烈共七位专家学者分别从文艺政策、文艺理论、戏剧、文学、美术、戏曲、网络文艺等不同视角,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文艺事业的曲折发展、不断创新和辉煌成就。《中国艺术报》2019年1月16日第6版推出专版报道。本期公号呈送仲呈祥、王一川、马也三位的演讲内容。下期推送预告:程光炜、郑工、宋宝珍、夏烈在2018中国文艺评论年会讲了什么~



坚定不移开创中国特色文艺批评之路

(仲呈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五年前,在中宣部、中国文联的领导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五年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工作班子辛勤耕耘,作出了一些成绩,产生了一些社会影响,但是应该说距党和人民以及时代对我们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关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工作。



多年以前,我一直呼吁将国务院学科目录当中的艺术学,由一级学科升级为门类,经过近三代人共同努力,十余年后最终实现了,2011年升级为门类。近期,在王一川和我的召集下,在河北大学召集了由50多个院校参加的会议,认真研究艺术学作为一级学科,它的核心课程的指南和内容,里面的核心课程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史论、艺术史,还有就是艺术批评,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应该就是艺术批评。


“文艺评论家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这个主题非常好。说来很巧,我是1978年进京工作,我跟着改革开放正好走了40年,回顾40年,感慨万端,最大的感受是作为一个文艺评论工作者,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掌握科学的文艺批评标准。没有批评的标准、评论的标准,谈何文艺评论?而文艺批评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环境里,当然是党的文艺政策指引的标准。


我认为,这40年来,党对文艺政策的重大调整主要是两次。第一次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大背景下,邓小平同志以政治家的胆略,聚焦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在第四次文代会上指出党对文学艺术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



究竟怎样看待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这个主题是当时文艺界、文艺批评界议论的焦点。当时《人民日报》很快发表了社论,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取代了狭隘的为政治服务的思路,不能用狭隘的政治概念裁夺艺术作品。这一次重大调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拓宽了文艺创作的题材,迎来了百花齐放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春天。


回过头我们发现,小平同志在讲文艺不要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的时候,他同时强调,这丝毫不会减轻作家、艺术家肩上的责任,相反是加重了责任,因为归根到底文学艺术是不能脱离政治的。他已经预见了一些人会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好走极端、不左就右。那种“我就是独立的,我就跟政治无关,我跟人民也无关,我是写自己的感受,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是不可取的。


第二次是由新时期进入新世纪、由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聚焦于文艺与经济的关系,旗帜鲜明地对文艺政策进行精准化的指航。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经济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一百年不能变,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总书记强调的是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整个意识形态工作,文学艺术工作不能等同于意识形态工作,但文学艺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这是不能抹杀的。


在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的总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不能迷失了方向,文艺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出不得偏差,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文艺不能沾满铜臭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非常深刻、非常尖锐地提出了市场经济环境下文艺工作如何面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问题。优秀的文艺作品当然最好是两个效益统一,当两个效益发生矛盾时,要让市场价值服从社会价值,让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指出,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很多样,人不仅是“物质动物”即“经济动物”,更是高级形态的“精神动物”即理性的“情感动物”,所以人类不单需要以经济方式把握世界,还需要政治的、历史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方式即精神的方式把握世界。资本运作的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审美艺术创作的最佳境界是超功利,西方从毕达哥拉斯到黑格尔,中国从老子孔子庄子到陶渊明王阳明,概莫能外,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说得最准确。因此,马克思断言:资本生产对于某些精神生产部门说来,如艺术、诗歌,是死敌。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作家艺术家应该追求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这显然讲的是艺术性,发现细节,塑造人物,“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这是讲思想性,讲历史哲学,先讲艺术性,后讲思想性,给我们文艺工作者很深的启发。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是美学的、历史的标准,这是一个共识性的、永恒的标准。搞文艺批评,批评的对象首先是要经受住美学上的考量、艺术上的分析,再分析历史价值,才有意义,否则文艺批评很可能变成概念化的设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文艺作品批评标准的时候,提出四个定立的标准,即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同时提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这些都离不开文艺。中心词是精神,因此文艺评论的第一要义是要重视文艺作品的精神价值,就是在市场经济面前也不能忘掉这个魂,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面对新时代的中国文艺评论,由此也应该坚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文艺评论发展道路。


我们当然要学习借鉴西方文艺批评,特别是适合我们国情的优秀成果,但是回顾40年来,我认为要保持文艺批评的生命力,首先要各美其美,美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优秀文艺批评传统,珍视自己的文化积淀、学术积淀,同时又以开放的眼光美人之美,吸纳外国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并且将这两种美结合,美美与共,才能坚定不移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之路。





文艺评论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建树

(王一川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2018年12月18日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隆重表彰了百名“改革先锋”(点击查看独家专题|7位文艺工作者被授予改革先锋),其中有6名文艺家,他们是:“讴歌改革开放的歌唱家”李谷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表演艺术家”李雪健,“谱写改革开放赞歌的音乐家”施光南,“‘改革文学’作家的代表”蒋子龙,“助推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电影艺术家”谢晋,“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路遥。他们为改革开放时代做出了突出贡献,赫然列于改革开放时代国家丰碑之上。当此之际,文艺评论家们何在?能像如上六位文艺家那样直接为改革开放伟业鸣锣开道、擂鼓助威吗?确实不能。不过,只要稍稍仔细观察就知,在六位文艺家的显赫身影之后,其实不仅还有着一大批文艺家,而且也同时有着一大批文艺评论家。我想说的是,文艺评论家们也通过为改革开放时代文艺做出的贡献,从而为改革开放时代做出了自己应有的建树。对此,不妨简要指出其中几个方面。


第一,文艺评论界以突破“文革”政治与美学“禁区”的高度胆识和智慧,鼓荡起“美学热”“形象思维热”“人道主义热”“方法论热”等理论评论热潮,以开放胸襟倾力译介和阐发外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创作思潮,为改革开放时代文艺创作和接受塑造了合适的公共舆论氛围、开拓出开阔的艺术自由空间。


第二,文艺评论运用饱含情感体验的理性语言,把文艺作品中生成的社会改革的真理形象的真理内涵,及其所隐伏的深长意味,还有美学得失等,都纵情开放出来,富有魅力地助推了文艺作品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先锋作用。


第三,文艺评论以位于时代前列的文化精神去阐发文艺作品中真理形象的意义,将文艺作品提升到改革开放时代学术文化制高点的高度,深化了文艺作品作为改革开放时代文化之精华的深厚价值。


第四,文艺评论调动中外文艺发展史的宏阔视角去衡量和评价当代文艺作品的文艺史价值,赋予文艺作品以应有的文艺史地位。


文艺评论对改革开放时代文艺的贡献当然不止这些,但由此有限的几方面已足可见出其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了。如果说,文艺创作是要把文艺家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的微妙而又重要的人生真理,蕴含到文艺作品中,以其艺术形式和艺术形象等方式呈现给公众,那么,文艺评论的使命则是要运用富于诗意的理性语言,把蕴藉在文艺作品的艺术形象系统中的人生真理,准确而集中地敞亮给社会公众,以便他们更明确而深入地体会到艺术形象中蕴藉的人生真理的价值。又由于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总是大于特定的思想的,因而其蕴藉的真理常常不显,或者呈现意味深长的多义性或朦胧性,期待文艺评论家去重新发现或开放。同时,文艺评论家还可以从历史的和美学的高度,给予特定的文艺作品以应有的历史性理解和艺术史地位,从而丰富公众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这就是说,文艺评论的作用集中表现在,全力开放文艺作品中的兴味深长的真理蕴藉。


不过,在回顾改革开放时代文艺评论的贡献时,应当看到,文艺评论对文艺作品产生命运性改变的实例多发生于改革开放初到上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类似成功的文艺评论实例就日渐稀少或罕见了。原因很多,一是文艺作品的产业、商业、市场、资本或时尚消费色彩越来越浓郁,公众难以辨识文艺家或文艺产业所做的作品“广告”是真是假;二是随着互联网深深嵌入日常文艺创作和接受过程之中,网络文艺在当代文艺中的强势作用力越来越凸显;三是与互联网紧密相伴的新媒体评论圈已呈现出取传统媒体文艺评论和专家文艺评论而代之之势,直接网民的审美与艺术趣味。在此新境遇下,文艺评论的社会公共影响力必然遭遇一些阻碍。


面对未来的诸多未知数,有必要从回顾过去40年文艺评论的建树中寻求启迪,以便更加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新时代的新使命和新责任。对此,我想谈下面几点不可缺少的方面:第一,文艺评论者应当具备敏锐的符号形式感,能从文艺作品的符号形式创造中捕捉到新的表意信息,从中发现真理的光芒。第二,还应当具备洞烛幽微的深层心理感,善于体察作品中表现的个体或群体心理的微妙而又重要的方面。第三,还应当具有深厚的历史感,能把文艺作品置身于宏大历史背景中,从而确立应有的地位和价值。第四,应当具备犀利的新媒体感,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去推广批评家的声音。许多同行都已经做出了不同而又重要的建树,值得学习。相信随着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国的文艺评论能够不断超越自我,迈步向前,为新时代文艺做出自己应有的新建树。


2018中国文艺评论年会现场


中国戏曲四十年的“十个一”

(马也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我眼中的中国文艺四十年”,成就辉煌,题目太大。无数专家的无数长篇大论也难以说全说透。我只能换角度,小处着眼,以管窥貌,以点带面。中宣部有“五个一”,我效仿着讲“十个一”,就是十个点。一个高峰、一片高原、一个热点、一次高潮、一次扭转、一支队伍、一个现象、一个难关、一次盛典、一篇文章。


一个高峰。1988年诞生的《曹操与杨修》,不但是戏曲的高峰也是戏剧的高峰。中国戏曲经过改革开放十年的积累和准备,高峰诞生在历史剧领域,这个经验值得总结。戏曲界所谓的“三驾马车”或“四驾马车”(郭启宏、魏明伦、郑怀兴、王仁杰)以及稍后的罗怀臻,都是历史剧创作(或历史故事剧)的高手。



一片高原。中国戏曲“三并举”中的现代戏创作,40年来成果显著。这片高原是绵延的,从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到现在,往前还可以接上“样板戏”和“十七年”。“现代戏”的概念外延,远远大于戏剧和艺术,所以共和国历史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格外重视现代戏。“一片高原”雄伟壮观。40年来中国现代戏体量之大,创作之丰,超出想象。近期,我看到了很多文章对其描述、梳理、总结,例如傅谨先生。


一个热点。这个热点也和现代戏有关,是2016年中国艺术节,5部“文华大奖”有4部是现代戏(《小镇》《焦裕禄》《母亲》《西安事变》)。这个热点由于突破了“三并举”的框架,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业内热议。


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剧目评剧《母亲》剧照


一次高潮。和“现代戏”有关,是现代戏的具体化、当下化,叫“现实题材创作”。为了庆祝改革开放40年,迎接这个重要而盛大的节点,近两年来文化主管部门号召“狠抓”现实题材创作。要求“紧扣时代脉搏”,与生活“同频共振”。2018年开始,掀起了现实题材创作的新高潮,10月份起,全国有232台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大展演。这和上世纪50年代末的“大演现代戏”有同构的一面。


一次扭转。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国戏剧经历了长时间的全面的“戏剧危机”;到2000年前后,在“大众文化”的挤压下,传统艺术、经典艺术、高雅艺术难有立足之地,戏曲命运垂危,已经被边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扶持优秀传统文化、戏曲文化及“非遗”文化的系列政策。政策的扶持、基金的支持,把处于边缘化、淡化、弱化境地的戏曲,扭转到几乎是中心主流的位置。戏剧危机得到缓解,戏曲命运得到挽救。


一支队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组建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对中国文艺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短期内就孵化训练出了一支“新军”,如:陕西的“戏聚青评”“广州青年剧评团”“成都青年剧评团”“宁波有戏”“太原有戏”“西湖论坛”“盛京戏曲论坛”等等。他们年轻活跃、意气风发、遍布全国;他们有各种组织,各种活动,有生机有活力;以青年为主,如大学生、研究生、大学教师、白领、专业评论家;他们占据网络、自媒体、新媒介和传统的主流纸媒;他们渗透进社会舆论场、公共舆论场、艺术主流舆论场,使文艺批评开放化、社会化、年轻化、现代化;从生态到结构,这支新军正在影响着甚至构造中国戏剧,必将也正在给中国文艺评论和戏剧评论带来深刻变化。


一个现象。张曼君现象之所以称其为现象,是因为其作品与中国戏曲的“现代化转型”有关。张曼君现象已经引起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多方面关注。傅谨先生刚发表的《新世纪戏曲现代戏创作成就论》长文引述前辈大家的看法,认为现代戏已经成熟了。但是张曼君现象却告诉我们,现代戏还在路上:形成完善于古代的戏曲表现手段手法(程式系统),在表现现代人的现代生活时还有盲区,还需要艰难的转化过程。


张曼君


一个难关。指如何克服“现实题材”戏剧创作的非艺术化倾向。讴歌、颂扬、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不能简单地说不对。但是在“紧跟”“紧贴”的急切之中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淡化了对人的思考、对人性的思考、对人学的思考。如何把表扬人向表现人转化、把外在事件向内在心灵转化、把宣传品向艺术品转化、把实用向审美转化、把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化——我认为,在现实题材创作热潮中,这对艺术家和领导者来说,都是不小的难关——我们应该冷静分清庞大和伟大、重量和质量、繁华和繁荣之间的质的差别。


一次盛典。昆山“百戏盛典”,中国戏曲348个剧种展演;包括所有剧种,古老、稀有的和现在活跃的各大剧种,这是当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文化设计,悲壮的文化实践和文化自救。事关民族根脉,功在千秋万代。这次盛典自2018年底开始,三年内展演完毕——既是为40年来中国戏曲发展献上的最好礼物,也是对未来发展做的最好导引。


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参演剧种名单(部分)


一篇文章。庞井君先生的《构筑时代艺术高峰必须注重的三个价值向度》,作者有哲学家思想家的眼光,有扎实的文学美学史论功夫,有多学科全新的知识结构。文章指向的是未来和发展;作者对当代审美艺术发展走向有一种深入的思考。之所以把这篇文章列进“十个一”,是因为文章确实好。另外,我愿意把一些观点作为我发言的结语:时代的艺术高峰应该是——


“以精品力作揭示人们内心深处如大海波涛般的脉动,激发人们内心深处如沉默大山般的巨大能量,滋润人们内心深处如荒漠之于泉水般的心灵渴望,点燃人们内心深处暗夜迷雾中希冀的火光”。“未来和远方虽然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但我们要去的地方一定在未来、在远方,而不是在脚下、在过去”。“传统文化时代的艺术形态和艺术生产方式必然改变,艺术的主体也将重新生成”。



||


2018

//

中国文艺评论

//

年会





本文原载于《中国艺术报》2019年1月16日第6版


- THE END -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审核:程阳阳 何美

供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研究处

摄影:刘传迪 王璐

美编:木子



- 延伸阅读 -

揭晓|艺术新品贺新春,人气网友来喜提!

2018中国文艺评论年会在京举行

第四届中国文艺评论年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第四届中国文艺评论年会已放34个免费名额(回看锦鲤福利)

第三届中国文艺评论年会已放10个免费名额(回看邀请函)

第二届中国文艺评论年会综述:在文化自信中建构本土评论话语体系

首届中国文艺评论年会:张世英演讲——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首届中国文艺评论年会:邵大箴演讲——研求文艺规律和原理是繁荣文艺之关键


客官,请留步,给个好看再走呗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