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 小说家和批评家的相互激发
小说家和批评家的相互激发
毕飞宇
《小说生活》
毕飞宇、张莉对谈录
《小说生活》是我和批评家张莉对谈文学的书。跟张莉聊文学很开心,因为张莉有很好的知识储备,最关键的是张莉真的很懂文学、懂小说。批评家不做虚构性工作,所以每当谈起文学时都是从一套体系出发,时代、美学背景、文化风格、人性、民族,从这些话题出发去映照小说。批评家真正用手指摸到小说的人不多。而我们这些写小说的人其实不懂文学,我们就知道写,我们感受到一些东西,用种种方法把它表达出来,人们把它命名为小说。通过一篇小说呈现怎样的历史、呈现怎样的时代,这不是作者想的事情,是他这个小说呈现的过程中,很可能跟这些话题合上了。
所以批评家和作家,理论上是很好的聊天伙伴,其实是过不到一起去的“两口子”,一个是川菜,一个是淮扬菜,如果两个人相敬如宾,你吃吧,你吃吧,过日子也能过得下去,但生活在一块不一定行。张莉是可以跟我吃到一块的批评家,从我俩“过日子”的方式里面能感觉到,我也是一个可以和她吃到一块去的小说家,所以我们在一起聊就很容易。
张莉在出发之前,大的思路捋得特别清楚,我甚至都不用考虑吃完午饭聊什么,她开一个头,聊三四个小时,等到吃晚饭我们就吃晚饭,晚饭之后进入哪一个话题,我就顺着她走就行了,特别简单。我聊得很简单并不意味着我对这本书没有要求,我内心是有要求的。我这本书给读者之后,它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我和张莉一起完成的。从我这边来讲,我要让读者看到的是具体的那个叫毕飞宇的人,他的文学、他的小说。
虽然我们两个都不是学哲学出身,聊哲学可能更有意思,那些大概念,你刺激我、我刺激你,谈完以后两人都很嗨,那些问题有很好的批评家、学者、教授去做,它们是学问,是历史。我坚信读者从我这要得到的应该是非常具体的文学话题,甚至可以说是跟具体的个人生命紧密相连的一个人的文学,或者个体生命在小说里的具体体验,我们两个彼此挖掘、激发的就是这个东西。
《推拿》毕飞宇著
所以我特别希望这本书是小的。一个好作家让读者最后发现的是这个人的生命,他的内心,这才是一个作家最牛的事情。否则人家去看哲学、看历史,看一个作家的诉说干什么呢?你要有能力把你的胸膛打开,通过一个特殊的光学装置,你必须把自己提供出去。所以我所有的愿望就是小,就是具体,具体到把这么大一个包装盒子打开,里面有一个小盒子,再打开,里面又有一个小盒子,再打开,里面有一个塑料的小袋子,最后是一个具体的人,这个人是一个光学装置,因为他有很好的信誉,他的读者透过这个光学装置知道他不骗人,这才是成果。
虽然我现在是南京大学教授,但我就是一个写小说的人,一个写小说的人踏踏实实地把一个作家该说的话说好。而不是因为做了教授,出于虚荣我必须努力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教授,以教授的身份去说话。多亏了这本书,我避免了我的虚荣,我收获了我的诚实。我避免了一本糟糕的书,我收获了一本不完美但是特别像我的书。
《小说课》(左)《玉米》(右) 毕飞宇著
*作者:毕飞宇,作家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8月15日第7版茅盾文学奖评委、70后批评家。曾和作家毕飞宇合作出版对谈录《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随笔集《来自陌生人的美意》解读《归来》《推拿》《黄金时代》《生死场》等电影、戏剧,关注当代文坛,对金宇澄、阎连科、毕飞宇、苏童等作家作品进行了深度剖析;随笔集《持微火者:当代文学的二十五张面孔》对莫言、贾平凹、余华、铁凝、王安忆、毕飞宇、格非、刘震云、苏童、阿来、韩少功等二十五位当代作家与当下文学现象提供了个性化的观察与描绘。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何美
美编:木子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期活动】
【相关阅读】
客官,请留步,给个好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