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文艺评论》专访郭淑珍:歌声飘四海 大爱育英才

郭淑珍 宋学军 中国文艺评论 2021-11-26

歌声飘四海 大爱育英才

——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

采访人:宋学军




郭淑珍简介: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1953年至1959年1月公派赴苏联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 ,获优等毕业证书及优秀演唱家称号, 其名字被镌刻在学院的大理石金榜上。其教学成果《声部确定及训练的科学》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她倡建的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2004年)已排演了《狄多的仁慈》《茶花女》《魔笛》《蝴蝶夫人》《叶甫根尼•奥涅金》《阿依达》《伊奥兰塔》等7部歌剧。她曾获得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苏联)古典歌曲声乐比赛一等奖和金质奖章、首届国家金唱片奖、宝钢教育基金全国优秀教师特等奖、全国模范教师、“金钟奖”终身成就奖、全国百名英才教育十大英才、全国高等教育名师、第六届奥斯卡国际歌剧奖、特殊金歌剧职业生涯成就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和称号。


☞公号本期节选自《中国文艺评论》所刊万余字专访文章《歌声飘四海 大爱育英才——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第二、三部分。


点击查看《中国文艺评论》专访郭淑珍:喝“洋墨水”的民族歌唱家、声乐教育家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声乐良师


Q

宋学军:郭老师,您的前半生,可以用歌声飘四海来形容,在积累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之后,又逐渐把工作重心转向声乐教学,在三尺讲台一站就是半个多世纪。您呕心沥血、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曾经做出了许多在声乐教育界引起轰动的事情,能给我介绍一两位吗?

郭淑珍我认为声乐表演是一门科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凭感觉和经验来判断,还要科学从教、因材施教。


上世纪70年代初,我有一个学生叫邓韵,是广州军区歌舞团的独唱演员,当时已经小有名气,但是却患了严重的职业病——双侧声带小结,每演完一次都要休息两天才能再唱。她曾一度失去歌唱的信心,多次打报告请求改行。后来单位让她到北京请专家诊治,她几经周折最终找到了我。我起先并没有答应,因为觉得她已经是一名较为成熟的歌唱演员,如若让她重新调整自己的演唱方法,不知她是否能够适应,也不知最后的效果会怎样。但是邓韵却非常坚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觉得她的声音条件不错,但不会唱,发声有问题。我首先纠正她的演唱方法,对她施以科学的发声训练。半年后,邓韵的喉门打开了,呼吸通顺了,共鸣位置找到了,声音宽厚了,歌唱起来不再痛苦了,显示出自己的声音本质。根据听觉经验,我判断她应是女中音而不是之前一直唱的女高音,于是带她去我们学校的嗓音研究中心做医学检查。检查结果表明,邓韵的声带结构确实属于女中音,于是我建议她改声部,这在当时的声乐界引起不小震惊,很多人都认为不可思议。我在我的老师沈湘教授的支持下,顶住舆论的压力,继续对她进行艰苦的训练。邓韵也克服了生理和心理的障碍,与我密切合作。经过技术上的重新改造,当邓韵以女中音的身份重新登台演唱时,面貌焕然一新。她惊喜地感到自己的歌唱更加自如了,音色有了光泽,音域也明显增宽。而这种鲜明的变化,也令众人惊叹不已。后来成为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签约演员的邓韵,逢人便说:“是郭老师给了我第二次艺术生命,她不愧是一位妙手回春的声乐良师。”


因材施教是教学之本。对于声乐学生来说,“材”首先指的就是声部。声部确定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关乎整个教学成败、也关系到演唱者的艺术生命。如果教师只是偏重于感觉和经验,习惯于以自己的听觉判断学生的演唱,而学生仅是凭着感觉和爱好歌唱,由于方法不对而把自己声音的真实面目掩盖了,就很容易引起声部的误判。我就接触过很多这样的人,嗓子给唱坏了,非常痛苦,如果发现的早还可以改声部重新训练,发现的晚就会彻底葬送艺术生命。而我之所以能够把声乐教学与艺术嗓音医学结合起来,也是与我在苏联的学习经历有关。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有专门讲授艺术嗓音医学的课程,上课时老师通过各种图片和模型,让同学们了解发声器官腔体的大小、硬腭的深浅及喉位的高低等对歌唱的影响。另外,学校的喉科医生也会为每位声乐学生进行声带检查,让我们对自己的“乐器”有一个客观认识。人的发声器官都是长在“肉”里的,看不见也很难摸到,单凭听觉上的判断和主观臆断,可能会不够科学,也很难说服学生。因此平时上课,我也经常会带学生去做嗓音的检查和测试,咨询嗓音医学专家的意见。


△《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郭淑珍》


我认为,声部确定有四个步骤:第一是纠正演唱方法。许多声部判断错误是由于错误的歌唱方法使然,要通过正确的演唱训练,使演唱者显现出自己的声音本质及其生理的自然状态。纠正演唱方法,需要耐心以及严格的指导和把控。因为当演唱者已经形成自己的演唱习惯后,要改变他原有的反射系统、在大脑中形成新的条件反射非常难,这将是一个艰难和曲折的过程。第二是根据听觉判断演唱者的音域、音色和换声区。当学生的演唱方法正确(能够感觉到自己真实的音色、音域和换声区)以后,教师要反复听辨学生的音域、音色、换气区,初步判断出学生的声部属性以及正确的音域范围。第三是临床检查。当学生已经纠正演唱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练声情况初步判断出学生声部属性和声音特征后,通过嗓音医学手段检查,了解演唱者发声器官(如咽喉的大小、脖子的长短、声带的长短薄厚以及喉结的位置)的生理结构特点。第四是综合分析。根据听觉经验的判断和临床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将听觉审美经验和医学科学数据有机结合,最终确定其声部属性。而一旦确定学生的声部需要调整,就要严格监督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观念和听觉审美上的障碍,要求他们主动配合并完成老师的作业,逐步习惯正确的演唱方法,适应新的声音,接受并爱上自己新的声部,产生演唱这个声部的欲望。我的“声部判断及其训练”这一教学成果,曾在1997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我的另一个比较有名的学生是吴碧霞。她原本是中国音乐学院的一名民族声乐专业学生,年纪轻轻即已蜚声歌坛。她在攻读硕士学位时(1998年),他们学院的院长金铁霖希望她能够接受一些美声训练,让我担任她的硕士导师。我从她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美声的技术、方法施以教学。不到两年,她就在第一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中夺冠并获得“最佳中国作品演奏奖”(2000年),之后又连续在第八届西班牙比尔巴厄国际声乐比赛(2000年,第一名)、第四届波兰玛纽什卡国际声乐比赛(2001年,第二名)和“第十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2002年,声乐组银奖)等一系列国际声乐比赛中取得了骄人成绩。如今她已成为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声乐界将之称为“吴碧霞现象”。其实对我而言,这种“跨界”学生,吴碧霞并不是头一个。


在 “文革”后我首批招收的学生中,有一位叫吴霜,她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女儿。受家庭影响,吴霜从小喜欢唱戏唱民歌,但是当时音乐学院的一些老师对于她要学习美声演唱并不看好。而我认为,吴霜有着别人没有的便利条件,如果把西洋美声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民族民间的吐字咬字、包括情感的抒发很好的结合,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另外,上世纪60年代,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也曾向我学习美声演唱技法。后来他将这种新的练声方法用在儿子李宝春的训练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直到现在,定居台湾的李宝春来北京演出,都还邀请我去观看。


我认为美声和民族在唱法上虽有很多的不同,但艺术终究是相通的。学习美声唱法能为民族唱法带来很多启示。接受的东西多了,想象力自然丰富,在音乐上的表现手法也就不再单一了。

Q

宋学军:从教半个多世纪,您培养了方初善、邓韵、温燕清、张立萍、王秀芬、韩芝萍、潘淑珍、郑莉、王静、幺红、孙砾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优秀歌唱家。而您早期的学生孟玲,也已成为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声乐教授,其门下的刘和刚、王宏伟亦为观众们所喜爱。您可以说已是桃李满天下,那么在教学中,您最看重学生的哪些品质和素养?

郭淑珍声乐是门科学,没有捷径可言,只有经过严格、规范、扎实、勤奋的学习和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它。而要想把歌唱好,首先人品要好。一个好的歌者,要真诚,要很朴实,不哗众取宠,要与人为善,对人要宽容,要认认真真、很严肃的去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同时还要勤于思考,善于学习,有扎实的演唱功底和较为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我要求我的学生要努力学好各门功课,不能有旷课,上课要坐在第一排。


当然每个学生的情况各有不同,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声乐的发声乐器就是人体本身,因此在教学中更要因材施教,对每一个人都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声部,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留不同的作业和曲目。即使是同样一个问题,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理解和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等方面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办法、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解决。艺术强调个性,我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刻意地去模仿别人。我要求他们要用“脑”学习,用“心”歌唱,用“情”动人。


浓得化不开的歌剧情结


Q

宋学军:您早年在苏联留学时,曾成功主演了柴科夫斯基的《叶甫根尼•奥涅金》(扮演塔姬雅娜)和普契尼的《绣花女》(扮演咪咪)等著名歌剧,这让您有了一个浓得化不开的歌剧情结。您能谈一谈您在歌剧人才培养上是怎么做的吗?

郭淑珍我认为,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个国家的艺术实力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提出,我国各地都在建大剧院,可是却鲜有好的歌剧演出。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歌剧表演人才的缺乏。歌剧演员不仅要有唱功,还要会肢体语言和舞台形象的塑造,同时更要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优秀歌剧演员的稀缺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而歌剧人才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一定的舞台实践。于是在2004年,我创建了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生们搭建一个艺术实践的平台。至今我们已成功用原文排演了《狄多的仁慈》《茶花女》《魔笛》《蝴蝶夫人》《叶甫根尼•奥涅金》《阿依达》《伊奥兰塔》等7部歌剧。剧组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深圳、宁波、武汉、天津等国内多个城市的著名剧院演出,受到业内人士和广大观众的好评。其中,《叶甫根尼•奥涅金》(中俄合作)和《阿依达》曾分别参加第一、二届中国歌剧节,并获得多个奖项。《叶甫根尼•奥涅金》还曾于2010年赴俄罗斯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中俄“汉语年”活动。


歌剧表演考验的是一个歌唱者的综合能力,声、台、形、表,手、眼、身、法、步,一个都不能少。除了自己的演唱,还要和乐队配合,与其他角色进行交流与互动。演员们在关注声音和演唱技术的同时,还要考虑上、下场的动作,舞台上的站位与走位,形体表演,对手戏,人物塑造(心理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可以说,从语言、到声音、再到表演,对于声乐学生的训练是全方位的。比如,舞台上穿着燕尾服怎么坐,怎么看指挥,怎么跟灯光,这些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切身体验。


歌剧唱段是用声音塑造人物,演唱者脑子里一定要有人物的形象和画面感才可以。因此我还要求学生要多看画展,多看电影、戏剧、舞蹈等视觉艺术。我当年在苏联扮演《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塔姬雅娜时,也阅读了大量普希金的文学作品(包括中、俄文),以及同时代的文学家和评论家的著作,并且多次到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著名画廊和博物馆,观看苏俄艺术大师的画作,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帮助自己从心中找到与塔姬雅娜的契合点,更好地去塑造人物。演出后,一位苏联著名评论家认为我扮演的塔姬雅娜,“是普希金和柴科夫斯基心中的理想人物”。


△1962年中央歌舞剧院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次公演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郭淑珍饰演塔姬雅娜

教育是植根于内心深处的爱,教师的责任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能够对得起事业,对得起自己,把自己的东西贡献出来,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访后跋语:


与郭淑珍教授相识已有二十余年了,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们多有接触,特别是近几年,交往愈加频繁,也让我更加敬佩于她的人品和学识。郭老师待人诚恳、宽厚,尽管我们隔着专业、差着辈分,但谈话的内容却十分广泛,有时一聊就是几个钟头。


虽然已过鲐背之年,但郭老师说起话来依然中气十足,语速快,语气长,密密匝匝如连珠炮一般。而她那热情开朗、好强率真的性格,则让她做起事来风风火火,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如今,她还坚持每周两天到学院上课,工作日程几乎都被教学和排练填满。她的直言不讳、严格厉害是学院里出了名的,而她的真诚豁达,对学生的细心、周到,也是大家的真实感受。学院里的晚辈们私下里都叫她“郭老太太”,也有学生直呼她为“郭奶奶”。这其中有几分景仰,也有几分敬畏。


古人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言。郭老师既是一位勤学好思、与时俱进的声乐艺术家,也是一位金针度人、桃李成蹊的声乐教育家。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女高音歌唱家,她虽然喝的是“洋”墨水,但却一直保持着一颗中国心。她学习继承了俄罗斯美声学派的精华,融合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特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同时又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她将自己所学的声乐技术和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精雕细琢,全情投入。她不仅严格要求学生,更是自己率先垂范。她认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注定要一生学习。从艺从教七十多年,她从未有过丝毫松懈。她视工作的辛苦为人生的乐趣,那种对艺术、对工作的忘我投入,连学生们都自叹不如。她一直保持着每天读书读报的习惯,音乐、舞蹈、戏剧各种演出,她都经常会到现场去观摩。无论是中国的外国的,传统的现代的流行的,甚至是一部戏里的A角和B角,电视里播放的《中国好声音》这样的选秀节目,凡是能够吸收借鉴的她都乐于接受。


她常常告诫学生,想当艺术家就先要学会做人。音乐是心灵的艺术、情感的艺术。音乐表演的最高境界是人(歌唱者)与人(观众)之间在心灵和情感上的沟通与契合。歌唱不是单纯的发出好听的声音就可以了,其最终要落到情感的抒发与音乐内涵的表达上,也就是演唱技术必须要与音乐表现相结合。唱声是为唱情,是为了要感染人、打动人,而要把歌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文质彬彬、意境悠长,则需要演唱者具有渊博的学养和高尚的品行。


她自勉,“华龄未敢虚度,老年更应奋发”。


*编辑附言:我刊自创刊之初,就有意为郭淑珍先生做一期专访,经多方努力,逐步积累了一些采访资料。近期,在中央音乐学院孙媛媛教授热情引荐下,我刊编辑与郭淑珍先生当面交流,深入沟通,并在郭淑珍先生提议下,最终由宋学军老师完成了这篇专访,特在新中国70华诞之际刊发,以飨读者。




*采访人:宋学军 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节选自《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9年第9期(点击查看目录与四封艺术作品)文章《歌声飘四海 大爱育英才——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第二、三部分


△《我和我的祖国》演唱:郭淑珍、李光羲、胡松华等(来源:腾讯视频)




《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

责任编辑:陈天一


---------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胡一峰

美编:木子

本刊作者的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及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

转载请联系微信后台或《中国文艺评论》月刊编辑部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

出版时间:每月25日

邮编:100083

邮箱:zgwlplzx@126.com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342/J

定 价:25.00元


《中国文艺评论》严正声明

重磅|《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刊扩展版

“中国最美期刊”《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9年第9期篇目内容提要与四封艺术作品

【相关专访】

《中国文艺评论》专访郭淑珍:喝“洋墨水”的民族歌唱家、声乐教育家

《中国文艺评论》名家专访|经典音乐永远是人民之声、时代之声 ——专访著名音乐家傅庚辰先生

《中国文艺评论》名家专访|杨鸿年:合唱唱的是文化、哲学与信仰

《中国文艺评论》刊发作曲家杜鸣心专访:鸣心之曲方铭心


让我知道你在看


点这里,查看声乐教育家郭淑珍专访~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