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培根铸魂要与时代发展同行
培根铸魂要与时代发展同行
——第三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聚焦
艺术精神与民族复兴
△第三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开幕式现场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路侃
培根铸魂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有重要意义,并且它也关乎文艺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路侃认为,培根铸魂的工作不仅是国家治理的重大课题,也更加筑牢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重大理念。培根铸魂从根本上联结了文艺的宏观与基本的内涵外延,它是关于文艺的社会功能与内在规律的重要命题。因为文艺的内在要务是写人、人的内心,文艺的最大功能是培育和影响人的灵魂,文艺的成就往往也取决于创作主体的精神高度,所以,培根铸魂既关系到文艺与社会大局的相互影响,也关系文艺自身的发展。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尹鸿
新时代文艺要筑牢“根”与“魂”的内涵,就要认准“根”与“魂”的参照坐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认为,首先需要辨析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现实与未来等关系。他谈道,传统之所以在历史中凝结,就是因为回应了当时提出的问题,形成了当时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但是,历史长河是不可逆的,所以当下要在尊重人性、人格的前提下,合理转化中国的传统伦理。并且,中华传统美学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有各种不同的方向和选择,要对这些文化进行重新的认知,使之能够跟今天的现代化转型相一致。尹鸿说, “近代以来,中国人做的非常重要的努力,是让中国融入了世界,我们最担心的一件事情,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被开除出球籍’ 。因此,我们向世界学习、向西方寻求真理,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中国人想重新改变跟世界的关系。”尹鸿认为,提倡中国特色、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目的不是让中国跟世界对立,而是要让中国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让中国特色为世界文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贡献。他说道,在文学创作方面,莫言的小说受到国际上的肯定,是因为从小说创作方法到价值观、文化表达,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李震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表示认同,并强调了融合与复兴的有机关系。当今是一个融合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融合包括旧学科与新技术的融合、东西方文化观念的融合、社会治理方式的融合等。复兴,不是复古。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讲,复兴是一种融合,是另一种创造,其结果是多种文化元素的汇聚。文化融合将会为民族复兴带来契机与希望。
文艺创作要更好地发挥培根铸魂的作用,离不开历史地看待文艺创作的现状和更准确地分析、梳理文艺创作的历史,从而为今后的文艺发展奠定基础。袁正领认为,新中国70年的文艺发展史,从根本上说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下,传统与现代交融提升的历史,涌现出一批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之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总结,充分吸取经验,是建构新时代文艺话语体系的必由之路。
△第三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现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吕品田
回望新中国70年来的美术创作,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品田指出,虽然美术创作有错综复杂的格局和起伏跌宕的样态,但其追求民族复兴的价值取向是一以贯之的。所以只有切合宏大的国家社会实践及其主题,才能透过纷繁的现象,洞察新中国美术创作的宏观统一性。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社会实践转重经济主题,介入市场经济实践的美术创作,以张扬差异性的个人话语、符号集合、颖异图像、结构作风和娱乐气氛,在活跃思想、突破规范、刺激消费、培育市场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吕品田指出, 21世纪之前,美术交流中寄托着追求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热切心志和诉求,其中存在的文化“逆差”给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美术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但其积极意义同样明显,如我们对各国尤其欧美的审美经验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切实掌握了许多新的意识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借助油画、雕塑、版画等日益融入本土的外来美术形态,当代中国获得了主导“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宏大文化交流平台的坚实基础和资源优势。
2018年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反映了医疗制度在民众的需求推动下发生的变化,表现了生活的复杂,没有回避矛盾问题,应该如何看待这类作品具有的培根铸魂的价值呢?路侃指出,培根铸魂要体现时代性、发展性,不应固步自封地认识我们的事业和历史。在艺术反映中坚持用发展和进步的理念看待我们的事业和历史,往往就能够凝聚起更多人的团结和理解,就能够扩大艺术表现的视野,就能在艺术中全面看待生活中的正面与负面,就容易解决一些对文艺创作僵化或虚无的认识。“有些作品对现实问题的表现过于绝望,有些作品对现实矛盾、现实问题刻意回避,或者在表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时有意淡化历史背景,有的舆论对认真探索发掘新内容的创作不能认可,都影响作品走上更高水平。从文艺思想分析,这都根源于对我们的事业存在某种固步自封的概念化认识。”路侃说道。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说道,俄罗斯人民始终热爱戏剧,这既是其生活方式,也是其精神追求,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彰显了俄罗斯人民对自己的文化艺术有很强的信心,对自己民族文化有如此这般信心的民族是垮不掉的。马也的关注点是,如何让艺术本身“生根”于人民,产生文化自信,所以他认为艺术家要改善自身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产生艺术自信,从而改善作品与受众的关系。据马也观察,一些创作者在很好的创作素材基础上,进行了出色的原始构思,但加上新的概念时却没有精雕细琢,显得标签化。他认为艺术家应该认识到,现实主义创作的“实”是实际的“实” ,而不能变成时间的“时” 。艺术家要深入思考生活、思考人学,要对艺术创作、艺术功能和艺术规律自信。要相信宣传品、命题作文是可以更形象、更艺术、更审美地进行表达和表现的,艺术创作需要时间的沉淀,要相信创作的厚积薄发和推敲过程。只有打通从宣传到艺术之间的环节,作品的影响力才会深远得多、持久得多,具有更大的覆盖力和超越性。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 袁正领主持
△第三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合影
*作者:马李文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2019年12月4日第3版
— END —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程阳阳
美编:木子
【最近热门】
【相关阅读】
让我知道你在看哟
点这里,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网“论坛研修”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