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期目录与篇目摘要(微评也战“疫”)

杂志编辑部 中国文艺评论 2021-11-26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

2020年第1期 总第52期





本刊特稿


继承与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观——2019中国文艺评论峰会发言摘登/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近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在北京召开“继承与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观”2019中国文艺评论峰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高建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等先后发表主旨演讲。峰会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本刊副主编袁正领主持。经演讲者本人同意和审定,现将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仲呈祥:培根铸魂与守正创新

▶王一川:文艺批评中的“批评精神”

▶向云驹:史诗时代与当前文艺的史诗问题

▶张德祥:文艺思想的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

▶高建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论立场和实践观点

▶彭   锋新时代文艺发展之“中道”


特别策划·中国文艺2019(一)


编者按:2019年是新中国70华诞大庆之年。广大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繁荣创作、服务人民,守正创新、锐意进取,我国文艺继续繁荣发展,获得新的丰收。为回顾总结年度文艺发展状况,本刊约请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撰文,总结成就、展示亮点、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努力推动文艺事业健康发展。


2019戏曲:前行在回归本体之路上/傅谨   


内容摘要:2019年的戏曲发展进程,通过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和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的戏曲类参演剧目,可以清晰地看到题材正在走向丰富性与多样化。透过年度最值得关注的张火丁新版程派《霸王别姬》和莆仙戏《踏伞行》的演出,“演员中心”的传统创作模式正在回归。而国家艺术基金对戏曲创作的资助,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此外,当代戏曲领域还出现了明显的“传记剧”盛行的现象,其得失令人关注。


关键词:2019戏曲盘点 演员中心制 国家艺术基金 传记剧 戏曲评论


△张火丁程派京剧《霸王别姬》演出照 蔡晴摄

(来源:“文汇报”网易号) 


2019电视剧:现实题材亮点纷呈/戴清 张钰铮


内容摘要:2019年电视剧行业是加强管理、减量提质、守正创新的一年,现实题材创作占有量压倒多数,在题材类型、精神内涵、叙事手法、人物群像、影像风格等多方面,都表现出努力开拓、深入掘进的艺术自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剧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追求史诗品格,填补了题材空白;聚焦新兴产业的行业剧以“小切口”、小人物,反映“大时代”,有力把握时代潮动、反映社会变迁;刑侦题材剧在真实案件基础上将纪实性与戏剧性较好融合;家庭伦理/都市情感剧、青少年教育题材剧聚焦城市中产家庭的养老、教育等社会焦虑,赢得了较高的话题热度;年代剧、谍战剧、历史传奇剧等在叙事艺术、杂糅创新等方面也都有优异表现。


关键词:现实题材剧 献礼剧 行业剧 电视评论


理论探索


1977-1988舞蹈艺术自律思潮的三次争鸣及影响/任文惠


内容摘要:“舞蹈要有舞蹈”“舞蹈的文学性论争”“舞蹈本体大讨论”,作为从“文革”结束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在《舞蹈》《舞蹈论丛》等期刊上的三次重要争鸣,在时间、指向上形成了一股内在的逻辑,伴随着中国舞蹈创作现代意识的复苏,以及舞蹈研究现代化范式的逐步确立,共同构成了舞蹈艺术自律思潮的演进轨迹。这股舞蹈艺术自律思潮见证了舞蹈艺术从工具论、反映论到本体论的转变,完成了中国舞蹈理论范式的转变,带动了舞蹈创作、舞蹈观念的转变,是舞蹈学学科走向自觉的开始,同时也对中国舞蹈理论体系的建构产生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舞蹈艺术自律 舞蹈的文学性 舞蹈本体 舞蹈理论 舞蹈史


构建面向“美好”的生活美学范式——以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电影为例/林玮


内容摘要:生活美学是世界哲学的重要转向之一。中国对生活美学的研究有两种常见范式:一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消费美学,在电影中可以“新都市电影”为代表,主张对城市生活的物质繁荣进行极端夸耀,显现出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向往;二是“为艺术而生活”的艺术化生活美学,它表现为对生活的一味美化,在城市电影中以“治愈系”为代表。这两种生活美学范式都存在着理论与审美感受上的缺失。而以第六代导演为起点的第三种生活美学范式在表现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的基础上,可以引导人们更为深入地思考生活的意义,不妨称之为“回到生活本真态”的存在论生活美学。这种生活美学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美学为基础,以对生活本真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揭示了“美好生活”的内在意蕴:以真为美,以善为好,强调情感兴发之后的沟通与关联。


关键词:生活美学 城市生活 城市电影 美学理论


△电影《地久天长》海报


回归心性,笃守晋法:论明中期书论之意象观/田婧媛


内容摘要:明代中期书论家将儒家心性论作为书法意象本源的创构思想,为当下建立科学的书法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参考。在意象本源论中,主张书法意象是主体心性的自然呈现,重树以人格境界的意向性关联自然物象、生命体验和审美感知,回归了书法艺术的基本审美属性。在意象创作中,主张将书法看成一个生命体,从书迹之象体悟书法精神,从而将晋代笔法与主体心性相融合,创作出自成一家的书法意象。在意象孕育中,强调主体跳脱理智、欲望的束缚,以虚静、萧散的审美心境在自然无碍的生命状态中构思意象。由此,明代中期以儒家心性论引导书法实践,扭正了明代初期以临仿为尚的创作观,实现了书坛的中兴,也为明代晚期书坛重性情的书风提供了理论动力。


关键词:明代书法 明代中期书论 意象观 晋代书法 书法理论 当代启示


△陈献章 《李东阳题贞节堂诗》(局部)


艺海杂谈


■如何看待“展厅书法”与厅壁传统/杨频


内容摘要:中国书法从自觉以来,就存在两种书写与展示的空间与类型,即案头与厅壁。这种双线并行发展的传统,被当代史论与批评视野中“案头书写”的单一印象所遮蔽。本文想要梳理和强调的,正是一直以来书法史不够重视的厅壁书写与展示传统,以及在今天非实用条件下,看待展厅这一书法主要存在方式的理性视角。同时,本文还推测,迭代更新的数字虚拟图像技术、能在移动屏幕或厅壁空间便利地设置虚拟展厅、作品尺幅和细节的任意调节等,都有可能逐渐模糊案头与厅壁的界限,带来两种审美习惯的和解与合流。


关键词:展览体 厅壁传统 当代书法展厅 数字虚拟展厅 书法评论 书法史


△泰山经石峪题刻遗迹 (王德全摄影)


从《小森食光》到《小森林》:论漫画跨媒介呈现策略及启示/蒋励


内容摘要:近年来,由漫画改编成真人电影在国内学界和产业内都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本文以日本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图像小说《小森食光》到电影《小森林》的改编个案为例,将电影文本与原著漫画进行对照,试图从风格、主题、剧作技巧及叙事语言转化等方面,详细解析影片的改编策略,进而探索漫画向真人电影改编的艺术规律,挖掘对我国漫画改编真人电影创作实践的点滴启发。


关键词:漫画改编 跨媒介呈现 图像小说 真人电影 电影语言 创作启示


△电影《小森林》(冬春篇)海报


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字体的嬗变/何冰


内容摘要:南北朝对峙的格局形成后,造成了南北书法风格的分野。北朝造像题记中,巩义石窟寺历经北魏至北周的多处北朝造像题记书体风格多样。题记中出现楷、隶、行书体杂糅的书写特征,但主体以楷、隶两体或楷、行两体在字体、笔画细节及字形结构上相互杂糅。这些造像题记书法给我们描绘了北朝书法的基本构架和面貌,对我们认识北朝字体的演进和南北书风的异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巩义石窟寺 北朝字体 造像题记 字体演进 书法理论


△东魏 《赵胜荣造像记》 选自巩义市文联编《巩义大力山石窟造像题记》


论钟增亚中国画创作的多元探索/胡良桂


内容摘要:在20世纪的中国画创作中,钟增亚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艺术家。他的人物画、山水画等系列作品匠心独具、清新雅致、别具一格,显示了他超凡的创作能力。本文以钟增亚的绘画创作实践为基础,分析了他在中国画创作上的多元探索,以及他在创作表现上的特殊贡献。


关键词:钟增亚 中国画创作 主题绘画 人物画 山水画

△钟增亚《楚人》中国画


网络文学批评发展滞后及对策/桫椤


内容摘要:对于网络文学乃至整个网络文艺而言,评价体系建设是一项“当务之急”。当前网络文艺中存在的诸种问题,与评价体系薄弱、评价标准缺失和批评方法不当有直接关系。本文从分析网络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入手,在与传统文学批评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寻找制约网络文学批评的难点,探索提高批评效果的可能性路径,提出从事网络文学批评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网络文学 文学批评 评价体系 文艺理论 在场批评


作品评析


都市情感剧的艺术探索及话题建构——从电视剧《都挺好》说开去/李勇强


内容摘要:取材于当下生活的都市情感剧,直面当代人面临的情感、道德、价值等困惑,呈现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2019年热播的《都挺好》为代表,不仅观照现实社会矛盾,且在情感表达上进行了有益探索,丰富性、复杂性被凸显出来。此外,这类都市情感剧在情节内容上艺术性地融入公众话题,表达出社会问题的多重属性,呈现了当前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现状。但因趋就电视剧的娱乐属性,也出现了模式单一、情节雷同等问题,最终偏离甚至脱离了现实。坦然面对大众议题、艺术性地把握社会矛盾、注重主流价值观的建构,应是都市情感剧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都市情感剧 《都挺好》 艺术探索 社会话题 电视剧评论


△电视剧《都挺好》海报


序跋与书评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将走向何方——评《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杨守森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


名家专访


徜徉于艺术的自由之境——访文化名家刘斯奋先生/采访人:易文翔



刘斯奋简介:1944年生,196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历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文联第四、五、六届主席,广东画院院长,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等。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7年度中国图书奖提名奖,《白门柳》三部分别获得广东省第二、第四、第六届鲁迅文艺奖,并作为经典作品收入中国出版集团20世纪《中国文库》和《中国新文学大系》。学术论争《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被学界视为当代学术史具有标识意义的典型案例;《“墓门深更阻侯门”析证》,对一桩聚讼百年的文化悬案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考证。此外,《朝阳文化、巨人精神与盛世传统》获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另有其他著作十余种。美术创作兼擅写意人物、山水、花鸟、书法,作品《都市窗口》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连同《铁拐李》《碧水春云》入选《其命惟新——广东近百年绘画》,《新权力女性》《车站流行色》入选文化部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山水画作品《万岳朝宗》被人民大会堂收藏。曾于中国美术馆举办《贯通融会——刘斯奋诗文书画艺术展》,被誉为中国当代文人画的代表。2015年获广东省第二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20年第1期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期的封二


中国文艺评论家


李准



李准先生(点击查看本刊专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4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就职于中央研究、宣传、文艺部门,从一线退休后参与有关影视剧的策划、论证、审看和评论。曾任《光明日报》总编室副主任,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局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书记处书记;曾兼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文学评议组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文学评议组召集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组首席专家。写过大量新闻报道和报纸言论,写过哲学和政治学评论文章,但个人主要兴趣和精力投向是哲学文化思潮、文学理论和影视剧评论的研究和写作,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毛泽东文艺思想新论》(合著)、《文艺观念与方法新探》(合著)、《艺术•现代意识和它的参照系》、《繁荣与选择》、《全球化浪潮中的民族文化》、《最美丽的垂钓》、《读剧札记》、《李准电视剧评论选》、《仰望高山:李准理论著作选》、《滴血的皇冠》等多部。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期的封三


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巡礼



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






北京大学具有艺术理论研究和教育的悠久传统,是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的开拓者,是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的探索者,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与发展优势。


自蔡元培倡导美育和现代艺术教育以来,北京大学开创和保持了中国现代艺术研究和艺术教育的优良传统,涌现了陈师曾、徐悲鸿、肖友梅、刘天华、邓以蛰、朱光潜、宗白华等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和理论研究的奠基人。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学科传统得到恢复并焕发新的生机。2011年,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获批成为艺术学升门以来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在2012年教育部全国第三次学科评估中,北大艺术学理论学科名列全国第一。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艺术学理论再获A+学科的好成绩。在2017年教育部“双一流”建设中,艺术学理论被列为双一流学科。


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下设四个二级学科(培养方向):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具备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一整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艺术学理论学科现有教师27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7人、助理教授6人;学科聚集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等一系列高素质一流人才。



学科带头人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入选教育部200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主要领域为艺术理论、美学、影视批评。著有《意义的瞬间生成》《修辞论美学》《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第二重文本》《艺术公赏力》《跨文化艺术美学》《中国艺术心灵论》等。



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从事美学、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策展、剧本创作等理论研究和实践。出版《艺术学通论》等学术专著14部,《艺术的语言》等学术译著7部,策划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等展览一百余次,创作音乐剧《大红灯笼》等剧本9部,主编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Vol.16),在Philosophy East and West、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Filozofski Vestnik、Revista di Estatica、The Sungkyu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Journal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Letters,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Aesthetics、《文艺研究》、《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二百余篇。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期的封底


文艺理论评论新著推介


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

《高地情韵与绝域之音:中国当代西部散文论》

作者:王贵禄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5月


专家推荐意见:著作立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宏观视野,对1949年以来西部散文发展演进的历程作了系统梳理,总结出关于“创作模式”和“地方性想象”等具有普遍意义的散文创作经验。






艺评战“疫”,中国文艺评论在行动。欢迎广大文艺评论家、文艺评论工作者及评论爱好者留言微评~

我们将于3月11日(周三)选出三位热门质优留言者,赠出本期和近期杂志共两本。

(湖北地区网友留言请注明来自地区,我们争取加赠,在战“疫”胜利后快递寄出哦~)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月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 2018中国最美期刊


●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文收录

●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 维普网全文收录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



出版时间:每月25日

邮编:100083

邮箱:zgwlplzx@126.com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342/J

定 价:25.00元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邮箱wyplzg@126.com、“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后台或《中国文艺评论》月刊编辑部取得书面授权(点击联系版权事宜)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法律顾问机构:北京永勤律师事务所



—END—


《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胡一峰

美编:木子



【欢迎关注▽】


···要不再看看···

《中国文艺评论》严正声明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

重磅|《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刊扩展版

“中国最美期刊”《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


☞想阅读《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网址建议收藏哦!zgwypl.com/zz/


让我知道你在看


点这里,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