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2期目录与篇目摘要(微评有惊喜)

杂志编辑部 中国文艺评论 2021-11-26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

2020年第2期 总第53期




特别策划·中国文艺2019(二)


编者按:2019年是新中国70华诞大庆之年。广大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繁荣创作、服务人民,守正创新、锐意进取,我国文艺继续繁荣发展,获得新的丰收。为回顾总结年度文艺发展状况,本刊约请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撰文,总结成就、展示亮点、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努力推动文艺事业健康发展。


2019话剧:沉淀与奋起/宋宝珍 尤里


内容摘要: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适逢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话剧界围绕这些论题进行了历史梳理、理论争鸣和学术总结。话剧史学研究在不断延展中走向自省与自觉。理论研究回归戏剧本体,从现象学、后现代哲学等视角,重新审视当代剧场所涉及的有关戏剧性、文学性、剧场性、在场性等重要问题,大大深化了对当代戏剧理论前沿问题的思考。渐成热点的跨文化研究打开了中国当代戏剧理论与实践的国际视野。话剧批评聚焦现实题材,对现实主义戏剧观念不断深化。创作的日益多元带来评论的活跃,系统性、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为研究与实践提供坚实的队伍保障。以上2019年中国话剧艺术的新进展,正共同推动着中国戏剧创作与理论建设朝深层迈进。


关键词:2019话剧 话剧艺术 话剧史 话剧理论 话剧评论


2019电影:产业回归理性,艺术质量提升/赵卫防


内容摘要:2019年度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回归理性,艺术思维又回到了电影创作的本体,艺术质量得以提升。国产主流大片中,主旋律电影升级而成的“新主流大片”,以类型创新、用小切口进行国家话语叙述和主流价值观的深度诠释获得创新性,而其他商业大片则因类型元素营造和叙事的匮乏,艺术质量呈现下降趋势。中低成本影片总体方阵逐渐扩大,延续写实精神、表达出观众的情感体验,以作者性来寻求思辨价值和人文价值,追求独特性与大众审美并重等成为其主要创新呈现。但此类影片中,悬疑、喜剧类型的创作也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2019电影 电影艺术 电影产业 新主流大片 中低成本影片 电影评论


△电影《流浪地球》海报(来源于网络)


2019美术:历史回望与时代创造/尚辉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2019年度美术界举办的众多展览活动的梳理,分别以主题展、双年展、全国美展以及学术研讨为综述区块,概述了本年度美术界的主要学术展览活动,并通过一些作品分析来勾画本年度的美术创作成果与艺术特征。2019年度美术创作、研究与展览的厚重感,因五四运动的百年、新中国成立的70年而促使人们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现实;而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举办以及美展涌现出的一批优秀作品对于新时代的审美创造,或都将成为一个新的历史界碑。


关键词:2019中国美术 第八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第13届全国美展 美术评论 时代精神


△陈流《吉大港》水彩画  “风生水起——当代中国水彩画作品展”参展作品


2019歌剧:多元风貌下的时代底色/张萌


内容摘要:2019年,中国原创歌剧的产量依然保持在两位数,曾经被称为“热潮”的态势已经成为“常态”。综观今年的歌剧创作,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多种多样的题材风格下,中国歌剧正凸显出共同的文化价值追求;在多层次的创作格局下,国家在场的生产模式正成为主导;在体现出地域色彩鲜明的同时,对“民族化”手法做出了多样的探索。与此同时,相关的理论评论事业也呈现出相当活跃的态势,这些都显示出中国歌剧艺术发展的整体生态发育处于一种良性、均衡的态势。


关键词:2019中国歌剧 歌剧创作 理论研究 歌剧评论 时代精神


2019舞蹈:与现实对话/仝妍


内容摘要:2019年的舞蹈艺术,在创作传承中凸显“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生活中、人民中、现实中挖掘创作素材,积极建构舞蹈语言、舞蹈叙事的当代表达,有效推进了优秀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满地表达了国家、民族、现实的情怀,丰富了“现实主义”的时代内涵与艺术表现。在学科建设、发展布局、美育推进等方面则凸显“自觉”,以历史与理论意识思考构建舞蹈学的“中国学派”“中国面相”。在新中国70年的回顾总结中,舞蹈艺术在实践中审视艺术与生活、传承与创新、实践与理论等问题,努力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与学术成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全面展现舞蹈艺术的文化力量与舞蹈人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2019舞蹈 舞蹈艺术 现实题材 学科建设 传承创新 舞蹈评论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中华儿女》剧照摄影:卢旭


理论探索


陶身体剧场的当代舞蹈艺术特质和文化内涵/张延杰


内容摘要:文章将陶身体剧场放置在更广阔的文化史背景下,通过比较中西方当代舞蹈艺术发展轨迹上的共通与差异,解析陶身体剧场凭借怎样的特性在国际舞台上备受关注,进而通过分析陶身体剧场作品,将探讨扩展至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如何与国际艺术界进行真正的对话与交流。文章认为陶身体剧场的作品创作,打破了之前只有艺术家才可以对作品做出意义表达和解读的垄断地位,将解读和感受作品的权力分享给观众,颠覆了以往艺术家和观众的等级秩序,使观众回归自身的主体性。这正是当代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即通过作品使艺术家和观众平等地共同享有个人主体性权利。


关键词:陶身体剧场 当代艺术 当代舞蹈 个人主体性 舞蹈评论


△《9》陶身体剧场供图 摄影:范西


艺海杂谈


论诗画融通的儿童美育/王新


内容摘要:形形色色的儿童美育实践活动,在当今中国社会可谓蔚为大观;但关于儿童美育在学理上系统的探索与科学的实践研究,在当前中国美育学界却显得极为薄弱。本文基于儿童成长的相关经历,提出诗画融通的儿童美育观,即通过诗画融通,从小系统地涵育儿童锐敏的感觉、滋润的情感、清明的思致、生动的创造和斑斓的生活底色。儿童美育应该以艺术欣赏作为主体,艺术创作作为辅助,艺术批评作为引领,艺术人文作为教养,由此期望能为中国儿童美育提供一个别开生面的视角。


关键词:儿童美育 诗画融通 暗示教学 文艺理论 艺术教育


“剧”“曲”本应两相宜——王仁杰创作转向之得失管窥/吴韩娴


内容摘要:作为“武夷剧作家群”的代表,王仁杰的剧作不仅保留了旧传奇的叙事范式,更发扬了梨园戏的诗文传统,成为福建剧坛上返本开新的代表人物。然而,在“后《董生与李氏》时代”里,王仁杰的创作却发生了转向:他进一步转向中国古典戏曲的抒情传统,追求“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消解激烈的冲突、放弃曲折的情节,将笔力倾注到对人物复杂心绪的描摹和深沉情感的倾吐之中。但是剧作家也因追求真淳与典雅,于有意无意间将削弱戏剧性视为“落尽繁华”与“转向抒情”的必要手段,把“诗性”与“戏剧性”隐然对峙起来。从舞台演出的角度看,这反映了新编戏创作将剧作的重心由“剧”向“曲”转变的倾向。但在观众欣赏习惯已经改变的今时今日,我们仍应重新强调戏剧性——这一支撑剧作的核心力量。


关键词:王仁杰 《董生与李氏》 戏剧性 诗性 抒情传统 戏曲评论


“80后”书法群体创作审美取向及实践探索/杨勇


内容摘要:“80后”书法群体大都拥有系统而专业的高校教育背景、与生俱来的对创作形式的关注和独创意识,成为各大展赛入展主力,加之多元化媒体平台的持续有力推动,为“80后”书法群体的茁壮成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当然,“80后”书法群体自身也存在隐忧与瓶颈,即创作与学养的难以兼善,故“80后”书法群体需要进行由重技轻道到技道双进的发展转化,努力做到艺文兼备。从传统文化的发展要求来看,“80后”书法群体应肩负起接续传统、振兴文化的责任。


关键词:“80后”书法群体 责任与担当 书法家 书法评论 书法创作


△徐右冰草书横幅


境外之境


诺瓦利斯对“诗化世界”的构建/方奕


内容摘要:面对启蒙运动和早期现代化之后的过度崇尚理性化和一味逐利趋势,诺瓦利斯借助于看似魔幻的艺术创作表达出他对于现实世界的诸多看法。他试图通过构建一个不仅包括艺术和诗,也包括科学和经济的诗化世界来弥合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诺瓦利斯的诗意经济思想中,所有的对立都得到调和,不仅人的私欲冲突,人与自然的日渐对立也因为“爱”的连接力量而消融。只有在“诗意经济”的世界里,远古的神灵才会真正回归,自然才会真正散发古老的活力,社会才会充满信仰与爱。虽然诺瓦利斯构建的“诗意经济”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模式,但却为现代人类提供了新的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


关键词:西方文学史 诺瓦利斯 浪漫主义 诗意经济 人与自然 诗化世界


序跋与书评


现代诗的独特言说——评《现代诗:接受响应论》/戢桂荣 任毅


内容摘要:当代诗学家陈仲义教授的新著《现代诗:接受响应论》(点击查看)实现了中国新诗接受领域的又一理论突破。专著内化了西方接受美学批评与读者反应理论的精华,针对新诗接受的难度与困境,抓住新诗接受的独特性、开放性和边界展开了独立警醒的回应。在中西接受比较、汇通的基础上,返观古今诗歌的接受差异,讨论新诗接受主体的裂隙、局限,质疑新诗接受中的各种影响因子、难点、特殊路径、实效性与经典化,分析了“阐释共同体”的接受前提、“心得意会”的接受机制和以“趣味”为中心的接受趋势,创立了“哑铃模式”和以心动为主导的“四动”图式,建立了以形式化结构与接受响应度互动的坐标,探寻出新诗的接受尺度及好诗的“品级”系列,在诗歌接受学的现当代部分形成了独立的言说。


关键词:陈仲义 诗学 《现代诗:接受响应论》 诗歌评论 现代诗


△陈仲义《现代诗:接受响应论》


名家专访


文学翻译的使命与跨域功能——访翻译家文洁若/采访人:吴江涛



文洁若简介:1927年7月生于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编审,日本文学研究会理事等。代表译著有《日本的黑雾》、《莫瑞斯》、《春雪》(合译)、《天人五衰》、《杂忆录》、《五重塔》、《黑白》、《尤利西斯》(合译)等。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译介了14部长篇小说、18部中篇小说、几十篇短篇小说,共八百余万字。日本作家幸田露伴、泉镜花、井上靖、芥川龙之介、水上勉、谷崎润一郎、松本清张、夏目漱石、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有吉佐和子等人的作品经她之手被引荐给中国读者,被誉为中国翻译日文作品最多的人。1985年4月1日,文章《梦之谷中的奇遇》被羊城晚报社授予年度羊城晚报《花地》佳作奖;1995年3月,萧乾、文洁若合译的《尤利西斯》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0年8月,获“日本外务大臣表彰奖”;2002年11月,日本政府授予文洁若“勋四等瑞宝章”;2012年12月,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2018年6月,被中国出版集团侨联授予“中国出版集团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证书。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20年第2期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2期的封二


中国文艺评论家


仲呈祥



仲呈祥先生,1946年出生于上海,弱冠时西迁成都。1964年参加工作,曾教过小学、中学,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文艺批评与文艺理论文章,1978年调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同年赴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文学研究所师从朱寨先生,参加“六五”国家重点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写作,学治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任钟惦棐先生学术助手,兼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研究室主任。1990年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中国电视》杂志主编。2001年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兼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改革开放40年来,仲呈祥在各种报刊发表论文近 1000篇;出版理论(评论)专著20部,主要有《新中国文学纪事和重要著作年表:1949-1966》、《当代文学散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合著)、《西南中青年作家论》、《创作的生活源泉》、《“ 飞天”与“金鸡”的魅力》、《仲呈祥文艺评论二集》、《十评飞天奖》、《艺苑问路》、《银屏之旅:仲呈祥论艺术》、《大学影视》、《艺苑问道:仲呈祥自选集》、《审美之旅 :仲呈祥文艺评论选》、《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合著)、《中国电视剧艺术发展史》、《中国电视文艺发展史》、《仲呈祥演讲录》、《自厚天美》、《门外谈戏 :论21世纪的中国戏曲》、《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创作卷》等。仲呈祥在中国文艺理论园地寻路问道,缜密思考、深刻论述、反复实践,其影响力已卓然一家。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2期的封三


中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巡礼



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





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1906年,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先生就在此设立图画手工科,开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之先河。在东南大学历史上,先后有许多艺术大师,如音乐教育家李叔同,戏曲研究和教育家吴梅,美学大师宗白华,绘画大师张大千、徐悲鸿、吕凤子、陈之佛、傅抱石、吴作人、黄君璧等都曾执教于此,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1996年,东南大学在张道一教授的带领下,在全国率先设立艺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使艺术学学科成为正式的学科建制进入国家学科目录,开始培养艺术理论的专门人才。1997年,东南大学设立全国第一个艺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使艺术学进一步提升,开始在全国培养艺术理论的高端人才。2003年设立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是本学科全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自2004年起,东南大学艺术学科一直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二到三期建设学科。2007年,被增补为国家重点学科,也是本学科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2010-2011年,在学科升级为门类的过程中,东南大学艺术学学科带领兄弟院校专家,为艺术学理论学科撰写了学科升级方案、学科简介、硕士博士培养要求,成为本学科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的重要文本,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采纳。在教育部第一、第二轮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艺术学学科一直在全国处于前三的位置。第三、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位列全国第一,并获得A+等级。2017年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8年,学院主持的古琴传承被教育部列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18年,艺术史论本科专业获批教育部备案,使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具备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一整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注重艺术基础理论研究、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跨媒介比较研究以及艺术学理论学科新方向的开拓,下设四个二级学科(培养方向):艺术原理、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其他学科(跨学科)。本学科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3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5人、教授16人、副教授13人、讲师5人,博士学位获得者占100%、海外留学经历者占 61.7%。先后有三位教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其中一位为召集人)。本学科拥有国家万人计划、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江苏省333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多人,多位教授获得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优越的师资队伍为学科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2期的封底


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推介


《史铁生评传》

作者:叶立文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9月


专家推荐意见:著作将传主创作心路与生命历程结合起来仔细研究,以文识人,以人识文,研究深入,行文扎实。





  #留言微评#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春分时节,忙农事、“抢”农时,每一块土地都将以不同的方式播下充满希望的种子,以不同的姿态孕育丰收的希望。


今日春分,微评继续!欢迎广大文艺评论家、文艺评论工作者及评论爱好者留言微评~


我们将于3月25日(周三)选出三位热门质优留言者,赠出新近杂志两本。(湖北地区网友留言请注明来自地区,我们争取加赠,在战“疫”胜利后快递寄出哦~)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月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 2018中国最美期刊


●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文收录

●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 维普网全文收录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出版时间:每月25日

邮编:100083

邮箱:zgwlplzx@126.com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342/J

定 价:25.00元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邮箱wyplzg@126.com、“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后台或《中国文艺评论》月刊编辑部取得书面授权(点击联系版权事宜)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法律顾问机构:北京永勤律师事务所



—END—


《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胡一峰

美编:木子



【欢迎关注▽】


···要不再看看···

《中国文艺评论》严正声明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

重磅|《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刊扩展版

《中国文艺评论》审稿专家(2018-2019)

“中国最美期刊”《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


☞想阅读《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网址建议收藏哦!zgwypl.com/zz/

让我知道你在看


点这里,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