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在疫情期间的积极效应
数字文化在疫情期间的积极效应
何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国人民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全球经济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期间,数字文化的繁荣恰似一缕阳光,穿透层层乌云,为人们的积极防疫抗疫、社会经济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
顾名思义,数字文化指的是通过数字传播科技来创造、储存、传播、消费的文化内容,具体可以表现为网络视频、短视频与直播、网络文学、数字游戏、动漫、数字音乐等多种为当今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的特点包括内容数字化、形态融合化、传播网络化以及受众成为“产消合一”、彼此互动的“网众”等。
人类历史上遭遇过多次瘟疫威胁或经济危机。但与历史上的疫情相比照,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空前繁荣的数字文化成为新变量,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多重积极效应。
抚慰人心、减少聚集。对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医疗专业人士提示,保持“社交距离”、坚持居家隔离是防疫抗疫的有效措施之一。然而,对于人类来说,社交是一种刚需。正如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的美国人民即使变卖家产也不会卖掉客厅里的收音机,今天的人们即使染病入院隔离,也要带着智能手机一起隔离,手机成为我们与世界连接的主要工具之一,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沉浸在数字文化之中:看短视频、追剧、玩游戏、看直播、刷微博……必要的文化娱乐能够让人心情放松,减少焦虑和烦躁,重建生活节奏。数字文化内容的特点又决定了,在提供文化娱乐的同时能有效减少线下的人员聚集和流动,从而减少新冠病毒的传播。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卫生组织会在3月28日联合全球数十家知名游戏企业共同发起“一起各自游戏”(Play Apart Together)的活动,号召全球民众在家享受游戏、在线生活,尽量减少出行和聚集,从而抑制疫情的扩散。全球玩家也积极响应,在游戏中“以玩会友”,在《健身环大冒险》里挥汗锻炼,在《集合啦!动物森友会》里互相拜访、亲近自然……
△《健身环大冒险》游戏场景(来源:网络)
凝聚民心、助力公益。共享的文化与价值让全球民众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数字文化在娱乐之中也为全球抗疫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凝聚力。从一开始就洋溢在网上的“武汉加油”“热干面加油”,到全国人民围观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直播;从为“最美逆行者”集体点赞,到“为快递小哥点生日蜡烛”视频的温暖人心,数字文化在“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等方面均有积极表现。而不断涌现的各国人民乐观抗疫视频,全球上百位知名音乐人参演的线上慈善公益演唱会《一个世界:一起在家》(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等,也让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抗疫无国界、全球共冷暖。数字文化跨越地域、快速传播、人人参与的特点,极大地提升了公众从点滴小事做起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
弘扬文化、传播知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来展示与弘扬传统文化、高雅文化,传播与教授知识技能,这在数字文化中屡见不鲜。此次疫情期间,各种“云参观”“云游览”在网络上盛行。网友们通过屏幕隔空观赏武汉樱花盛景,饱览故宫博物院珍藏,敦煌研究院还推出了“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数以亿计的网友虽不能身临其境,但多少满足心之向往。此外,包括游戏在内的数字文化也成为大众了解防御病毒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如腾讯旗下几乎全线游戏向玩家推送了抗疫指南,引导公众科学抗疫、辨别谣言,覆盖人数超过4.85亿。
放眼世界,传统文化艺术的数字化新生也是大趋势。如谷歌文化与艺术多年来致力在线文博体验,目前已上线全球千余家博物馆的数字文化内容,最近正在帮助遭大火烧毁超90%藏品的巴西国家博物馆“虚拟复活”;埃及旅游局近日免费开放了多处知名景点的线上虚拟游览网站,让全球人民可通过高清3D图像自由探索古代遗迹;疫情期间,波兰政府还专门架设服务器,举办“《我的世界》建筑大赛”、波兰历史知识测试等线上活动,提升青少年在线学习的趣味;甚至有学者提议在《集合啦!动物森友会》游戏中组织并举办人工智能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我们相信,数字文化在文化艺术和知识传播方面的经验,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发挥巨大作用。
促进就业、赋能个体。在新兴媒体生态中,数字文化生产与传播的门槛不断降低,让无数普通人也能参与创作。其中,具有创意天赋的勤奋者脱颖而出,也催生了各种依托于数字文化内容的新职业:网文作家、电竞选手、美妆博主、游戏UP主、短视频导演、带货主播……学术界认为,这些在传统产业之外从事数字化的知识、文化和艺术内容生产与传播的人也是劳动者,他们从事的数字化劳动与创意生产,同样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价值源泉。这些劳动和生产可以为劳动者带来切实的收入,对缓解就业压力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同时,由于这类劳动常常源自劳动者个人爱好与特长,劳动方式相对自由随心,因此,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成就感也更高;更进一步,创意劳动所创造的数字内容和所依托的数字化社交平台,能够为劳动者带来更为丰富的社交关系和情感支持,即便是残障人士、全职妈妈、农村青年等传统就业市场里的弱势群体,在这些平台上也可以获得同等的工作机遇。应该说,数字文化内容生产与传播为传统行业探索新模式、开拓新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有利于培养社会创新文化和创意环境。
拉动内需、繁荣经济。一方面,如前所述,疫情使得民众对数字文化的消费需求有较大增长,与之直接相关的产业增速明显——世界各国热门游戏的下载量、在线人数和收入等指标屡创新高;全球游戏下载平台STEAM的同时在线人数突破了2300万的历史纪录;中国游戏产业2020年第一季度实际销售收入达732.03亿元,环比增长25.22%;在线视频、直播、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行业,其活跃用户数、用户使用时长、收入等指标同样有了显著增长。在整体经济低迷的情况下,这些行业的增长更显亮眼。另一方面,数字文化对周边产业具有拉动效应。根据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就已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如果说“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有融合、促进、赋能的功效,那么也存在类似的“游戏+”“短视频+”“直播+”的积极效应:游戏化的工具和思维被广泛应用在教育、培训、管理、消费者激励等领域;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来助力传统文化的保护、教育培训行业的效率提升,促进线上线下商品销售等。
的确,时下,数字文化已经改变了我们很多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以百花齐放的姿态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日常,也为我们展现出了线上生态的巨大潜力。疫情过后,随着代际变化的不断加快,社会结构的不断更替,数字文化将继续如何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何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0年5月13日第3版
—THE END—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何美
美编:木子
【最近热门】
【相关阅读】
新媒体三组,长按识别关注▼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
wyplzg
“艺评中国”
artviewcn
中国文艺评论网
让我知道你在看哟
点这里,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网更多“数字文化”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