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疫文艺创作的家国叙事和传播策略专家谈
11月13日,由中国文联指导,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湖北省文联、三峡大学主办,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宜昌市文联、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承办的“中国抗疫文艺创作的家国叙事和传播策略”座谈会在湖北宜昌召开。
☞点击查看:
△“中国抗疫文艺创作的家国叙事和传播策略”座谈会
本期摘登座谈会25位嘉宾精彩发言,他们分别是:李明泉、张德祥、刘醒龙、徐粤春、於可训、张玉能、汪政、范玉刚、余宁、刘宇、谭旋、石长顺、刘茂平、黄中骏、陆鸣、李鲁平、李遇春、胡军、杨彬、吴卫华、周新民、蔡家园、刘波、阳燕、李雪梅。
李明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向上滑动阅览
“人民至上”始终是文艺创作的主题,中国抗疫斗争有力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艺术触须与生命关怀、人性善美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务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的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目前的战“疫”文艺需着力凸显崇高美学与生命精神的艺术特征,中国当代灾难文艺是对人与灾难的各种关系的书写,尤其是书写着人战胜灾难、克服自我局限性的一面,因而中国当代灾难文艺表现出浓厚的崇高美学特质,这正是当下战“疫”文艺需要植入的美学“硬核”。
张德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向上滑动阅览
与抗疫同步的创作是文艺第一时间对抗疫的回应与反映,是即兴的、急就的,也是迅速的、及时的,具有在场的真实性与现场感,感情真挚浓烈。第二阶段的抗疫创作离开了现场性,具有了更广泛的视野、更从容的心态。创作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第二阶段作品与第一阶段作品的不同,第二阶段的创作可能更全面、整体地看待抗疫过程,经过沉淀、反思,追溯整个过程的来龙去脉,思考深层问题,思考人类生命安全问题。一次大的灾难、大的事变,常常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可遇不可求的题材领域,提供了新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新的思考未来的灵感。文艺当不辜负这样的客观遭遇与机遇,创作出与这场抗疫斗争意义相匹配的杰出作品。
刘醒龙
湖北省文联主席、作家
向上滑动阅览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湖北省文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体要求,迅速向全省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发出以艺战“疫”的倡议,组织开展了系列文艺活动,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湖北的文艺工作者坚守在抗疫的最前线,对抗疫过程中可歌可泣的人、形形色色的事,其生命价值、灵魂审美,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中国评协将本次座谈研讨活动放在湖北宜昌召开,对总结现阶段抗疫文艺创作所蕴涵的中国经验有着特殊意义。新时代赋予文艺评论新使命、新任务,文艺评论工作者重担在肩、责无旁贷,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评论工作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和有情怀的创造创新。
徐粤春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向上滑动阅览
“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素有的思想情感,更是推动中华民族传承赓续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抗击疫情中,“家国情怀”始终贯穿着文艺创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发挥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凝聚起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从从“家”出发的微小叙事,到以“国”为核的宏大叙事,再到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融合叙事,抗疫文艺的家国叙事走过了这样的逻辑理路,只是整个抗疫文艺创作的概览性分析。这种叙事方式背后的创作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创作观念的核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抗疫文艺融合叙事的成功充分说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创作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
於可训
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武汉大学资深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我认为抗疫文艺的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事实的记录。包括新闻报道、一些美术作品和一些摄影作品等等,都是记录事实的比较多。后来就逐渐凝聚到一种精神上来。这种精神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今天大家讲了很多的家国精神。抗疫文艺和当年的抗战文艺有一个相近的发展历史,抗战文艺后来出了很多精品,我相信抗疫文艺将来也会出现很多精品。现在有很多作品就是精品。精品不能只用某种固定的标准去衡量,今天我们有很多同志讲到的真诚、真实,我觉得这是衡量精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有人说抗疫文艺都是一些即时性的东西,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但正是这些即时性的感受,是最真诚的,也是最真实的,是不能重复的。我觉得这些作品是可以流传下去,也会流传下去的。这是我的一个非常深的感受。
张玉能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人民的肉身身体遭受了极大的打击,然而他们的符号身体和精神身体却得到了高度的磨炼和锻造,塑造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身体崇高的伟大形象,给世界人民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注入了生命活力、战斗力量、英雄气概,为全世界指明了自由发展的大方向。人的身体在身体美学的范畴内应该有三个层次:物质身体(肉体存在),符号身体(身体符号),整体身体的人,那么,人对身体的审美关系也应该有三个层面:人体的美和审美,身体符号的美和审美,整体人的美和审美。这场防控阻击战中的人类的崇高身体形象也是身体的三个维度的整体审美效果。中华民族屹立在了嚣张的新冠病毒面前,显示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塑造了崇高的形象。
汪政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向上滑动阅览
这次座谈会意义重大。它标志着中国抗疫文艺新的自觉,是中国灾难美学研究的又一次深入。人类一直与灾难相伴,甚至可以说,灾难就是人类的日常生活。综观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人类不断抗击灾难的历史。而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方式,文艺也在对灾难的表现中不断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优秀的灾难文艺作品总是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接通人类有关灾难的思想传统,不断攀升精神与审美的高度。这次湖北与武汉的抗疫文艺作品真实地描绘这场疫情,刻画了灾难中的各类人物形象,彰显了人性的力量。而它们背后的故事则显示出了文艺家的勇气与担当,同样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相信这一主题创作还会继续下去,并能贡献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中国抗疫文艺创作的家国叙事和传播策略”座谈会
范玉刚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中国抗疫文艺要在家国叙事中高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展现出大国担当的世界情怀。既要在家国叙事中讲出每一个凡人、家庭的不平凡之举,讲出不平凡细节中的温情和大义;更要讲出在从容应对疫情中我们党和国家大的样子、自信的样子、正在强起来的样子,讲出崛起的中国奋力前行的样子。在文艺价值的审美阐释中,抗疫文艺不是重温灾难和经历苦难,而是在艺术叙述中升华出一种激荡人心的力量,进而淬炼一种民族精神,在大众的艺术欣赏中锻造一种共情共鸣的“文化共同体”。阐释抗疫文艺的内涵,既要有本土经验和现实关怀,更要有人类文明共识理念的弘扬和人文价值的相互通约。
余宁
中国艺术报社副总编辑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向上滑动阅览
综观疫情之下的文艺创作,呈现出诸多新变化、新形态、新趋向:体制内外文艺工作者共同担负起以艺战“疫”的时代责任,在线上汇合成浩荡的文艺大军;在以艺战“疫”过程中,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化了互联网思维,推进了传统艺术门类在创作生产、传播接受等方面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抗疫文艺作品体现了宏大叙事与个体表达的统一,赞美了国家的制度优势、塑造了“逆行者”的英雄群像,歌颂了坚韧顽强的生命意识,又体现了疫情之下对个人际遇的微观关注,讴歌了崇高伟大的人性光辉;国内文艺工作者与国外文艺工作者面对人类共同的灾难,借助互联网进行艺术交流、心灵沟通,深化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体现了中国抗疫文艺实践的全球视野。
刘宇
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原主任
向上滑动阅览
2020年2月20日至4月25日,我随中国摄协摄影小分队在武汉工作了66天,这是一次生命的体验和精神的洗礼。在武汉期间,我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发表了26篇、6万多字的手记。我在每一篇手记后,都写了一句话:如果不记下来,我怕将来会忘记。我和上百位摄影师一道,完成了为4.2万名援鄂医疗队员拍摄肖像的工程。我觉得,我们不仅仅是在拍照片,而是以摄影的名义表达对医务人员的敬意。与此同时,我尽可能挤出时间记录“封城”下的武汉人的生活。武汉之行让我再次深刻体会到:文艺创作也好,新闻报道也好,深入生活都是不二法门,你比深入再深一尺,那些鲜活的人和事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谭旋
影视音乐制作人、《武汉伢》作者
向上滑动阅览
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当听说武汉疫情扩散的消息时非常担心,希望能用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来为家乡加油,于是在封城当天,创作了这首《武汉伢》。《武汉伢》是一首单纯表达依恋故乡的歌曲,歌词我们修改了三个版本,旋律选择用中国的五声调式,演唱者也都是各行各业的武汉人,用小时候熟悉的感觉来诠释这种万众一心的力量。《武汉伢》在第一时间发布后,我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反馈,每一个版本都能给创作者们新的触动。能让那么多隔山隔海对望的人感受到彼此的爱与支持,这真的很重要。虽然创作是个人的,音乐里的故事却都是集体记忆。音乐让未谋面的人在音乐里相遇,感受彼此力量。如果我的音乐能抚慰别人、给人们力量,是我作为音乐创作者的社会责任,也是我的福气。
▲抗疫公益歌曲《武汉伢》MV
作词:段思思、谭旋
作曲:谭旋 编曲:陈夔
石长顺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在这场危机考验面前,我国影视创作者深入一线观察记录,同步创作出《见证》《同心战“疫”》《最美逆行者》和《在一起》等多部抗疫文艺作品,先后在湖北卫视、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腾讯等平台播出,再现式地描摹时代记忆,以四部作品为代表的抗疫文艺以视觉叙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信息,重塑人们的记忆与经验,强化了图像证据和视觉冲击力,也让公众看到了真实的生活,也越来越依赖于形象表达方式内在的情感吸引力。
△电视剧《在一起》海报
刘茂平
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短时期内图像集中大量生产是疫情期间一个重要艺术现象,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绘画、雕塑和其他艺术作品,抗疫作品“井喷式”涌现,组成了集中的图像生产和主题创作,记录了历史,传播了精神,鼓舞了士气,抒发了情感,揭示人性的顽强与尊严,履行了中国美术家的崇高使命。雕塑家吴为山提出“为抗疫而塑”,征集了21件雕塑作品,凝练地记录了奋战在抗疫一线“战士们”的大无畏精神及感人故事和崇高精神,绘画界本着画笔就是抗疫力量的宗旨,作品既有全景式再现抗疫一线的人物群像、时代英雄,也有充满温情的小人物、小故事。作品多采取传统纪实手法,体现出抗疫图像的叙事特征。
黄中骏
湖北省文联原党组成员、副主席
国家一级作曲
向上滑动阅览
在抗疫人民战争中,“人城一体、家国同运”“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普遍性共识,为抗疫文艺作品所应体现的家国情怀,增添了时代新内容。在抗疫文艺作品中体现文艺家的家国情怀,一是要紧扣非常时期的创作主题,向抗击疫情的主要任务、主体对象、主流意志、群体情感聚焦,对家国情怀的时代新内容予以弘扬,这是判断文艺家的家国情怀是炽热还是淡漠的分水岭。二是要做到创作动机与抗击疫情的大局、大势、大情“合拍”。尤其要精准处理好艺术表达方式中的歌颂与暴露问题,通过精准的艺术表达方式,体现创作者的信仰、立场、情怀和担当,这是衡量文艺家的责任担当意识是强烈还是萎弱的标尺。
陆鸣
湖北省曲协主席
向上滑动阅览
1月23日,武汉封城。我和创作搭档高妞商量,要用我们的作品为武汉加油、为百姓打气。高妞一个小时拿出了歌词,我赶紧谱曲、做伴奏、录音,然后是录像、选资料、剪辑合成。下午5点钟这个原创歌曲小视频《武汉挺住》就在网络上发布了。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第一时间首页推荐,点击量超过700万。这是在武汉封城后最早出现的抗击疫情的文艺作品。1月29日我突然发烧咳嗽,身体不适。我没有趴下,抵御着恐惧的心理,坚持创作。从1月23日到4月23日,我创作、发布了50多个原创小视频,有原创歌曲、湖北大鼓、湖北小曲、快板书、湖北慢板、方言脱口秀,诗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总点击量达到5000万,以艺战“疫”为武汉加油鼓劲、用小视频陪伴在家坚守的人们,用文艺作品谱写“抗疫日记”。
李鲁平
湖北省作协副主席
向上滑动阅览
女性是抗疫斗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书写抗疫斗争女性的价值和力量,是抗疫文艺需要充分关注和重视的一个课题。自抗疫斗争展开后,广大文艺家创作了数以万计的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其中,不少是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非虚构、散文等等。这些作品中的大多数都关注到了作为性别差别的女性在面对危机和困难时的表现,但抗疫文艺更有必要在时代发展、文明进步的视野下,深刻理解女性,在家庭和性格角色之外、从性别格局之外审视女性的力量和价值,从而在抗疫文艺中表现女性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写出她们对自我的尊重和维护,写出她们的信任和坚守,写出她们的顽强、创新、进取,从而塑造中国当代女性在抗疫斗争的精神和价值。
李遇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家国叙事是个老话题。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我们都习惯于一个小的空间去折射一个大的时代,或者折射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从文学抗疫的角度来讲,我们还处于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需要呼唤精品。因为像摄影、美术、音乐这样的艺术样式比用文字来表达的文学作品更加及时、更加及物。而产生关于这一次抗疫的重要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哪怕是中国最一流的一线作家,都会觉得很有难度,因为存在历史的审美距离的问题。出精品就要把抗疫作为一个历史事件、一个经典的穿越时空的话题。这需要处理三种关系,处理好很可能会达到更高的艺术层次和思想境界。第一是处理好宏大叙事和日常叙事的关系;第二是处理好现实关怀与历史关怀的关系;第三是处理好文化的传统和文体的传统的关系。
胡军
武汉音乐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涌现出大量的抗疫音乐作品并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形成了以艺战“疫”的社会效应,这也成为疫情期间人们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无数的艺人明星在此次战役中积极投身以艺战“疫”的音乐创作,催生了不少扣人心弦的歌曲作品。但与此同时,网络流量与歌曲质量的关系也是不容我们回避的焦点话题,网络流量是否代表了艺术质量,值得关切。抗疫歌曲的价值取向对深受大众关注的艺人明星而言,既是一面镜子,更是一把尺子。我们需要的是温暖人心的艺术精品而非应景之作,如何以正当的文化经营获得合理的商业回报和社会关注?如何避免以抗疫为主题的标签化创作和投机行为?这对今后的网络平台管理和文化市场运营提出了现实课题。
杨彬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刘诗伟、蔡家园的长篇报告文学《生命之证——武汉“封城”抗疫76天全景报告》,是全景式描写武汉抗疫的的报告文学。作品描写武汉这座英雄城市所经历的人类抗疫大战,凸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信念,展示了中国作家为社会留档、为历史存真、为民族铸魂、为人类问道的担当。从宏观的时代高度描写武汉抗疫实践,具有概括一个时代、提出全社会普遍关心问题的宏阔气度和大家风范。作品以时间和数字为经,以板块与故事为纬,以人物和细节塑造抗疫英雄群像。采用客观、理性、正能量的描写视角,洋溢着人类终极关怀的理性之光,展示报告文学的“理性美”和壮美特色。作品有呐喊、有感动、有共鸣、有震撼、有启发,情景交融、情理交融。既打动人心,又引起人们的理性思考,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崇高的感人力量。
吴卫华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我很欣赏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说法:“写下,即永恒。”抗疫文学创作要介入时代,通过从“家”出发的微观细节梳理,用富有性情和温度的文字直指以“国”为核心的宏观叙事建构。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师生们依托“新闻写作”等课程教学和实践体验,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感受身边普通人的抗疫日常,以新闻报道、原创诗文、影音视频等各种方式创作抗疫故事,汇入抗疫洪流。“家国情怀未必就是宏大叙事,反倒可能是生活细节的总和。”(易中天语)书写筋骨饱满的文字和追寻诗性正义的表达,能让我们在平凡的个体记忆的汇聚中来反抗对时代的遗忘,汲取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磅礴力量。
周新民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对病毒的认知和对疫情的防控,受到认知能力、检测能力、上报路径、研判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它其实体现了人类科学认知的一般性规律,是人类社会面对自然灾难时的一个正常反应。从这一点来看,不能简单地把抗疫文学归于灾难文学。灾难文学最大的特点是宣示灾难发生后的自然惨象和社会惨剧。而抗疫文学则不同,更多的需要科学、理性精神,它体现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归根结底,它其实是生态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有些描写疫情的作品,一味地强调一些不愿意看到的社会现象,却忽视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科学认知的限制。在认识出现偏差情况下,一些抗疫文学就会把目光聚焦在“灾难”的宣泄和叙述上。这样来处理疫情叙事,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蔡家园
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
向上滑动阅览
在武汉“封城”抗疫期间,我和刘诗伟“逆行”采访42天,不断加深理解、同情和怜悯,也不断获得温暖、力量和希望,在行动中确证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的价值。我们深深领悟到,摒弃定见,走出书斋,真诚直面生活,尊重在场情感,融入人民大众,必会有理性正大之感。在这场抗疫斗争中,中国人尤其是武汉人英勇无畏、大义担当,书写了最生动的中国故事,展现了最动人的家国情怀,体现了最深刻的中国精神。我们希望《生命之证》这部书能以新的美学方式呈现丰富的人性内涵和历史内涵,希望在总体性视野中深入思考“瘟疫与人类”的大课题——包括人类究竟应该怎样与病毒相处、应该怎样团结应对疫情,还包括社会、心理问题以及人的生命观、生存观与价值观等等。
刘波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抗疫文艺从最初到现在发生了两个变化:其一是文体形式的变化。从早期的日记体到后来的长篇非虚构,呈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最初的封城日记中,不少就是小体量的个人观察、体验和感受,而像后来刘诗伟和蔡家园的报告文学《生命之证》,通过采访实录来全景式呈现武汉抗疫纪事,强化了一种家国意识和人文情怀。其二是书写主体意识的变化。从单纯的情绪发泄到综合的理性回望,经历过从即时性的现象呈现到相对立体的专业书写,这一过程也对应了作家们对抗疫文艺认知的变化。由两个变化看,抗疫文艺应该具有内在的审视意识和反思精神,它应该是多维度多层面的,而不是片面单一的叙事,也就是抗疫文艺如何内化为一种人类的生存哲学,从我们共同的家园、处境和人性深处去开掘新的创造的可能。
阳燕
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中国抗疫斗争的伟大实践,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宗旨与理念。这启发我们在“人民文艺”的框架下思考抗疫文艺诸问题。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议题,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观念,不同的时代赋予其不同的历史蕴含。“抗疫文艺的家国叙事”切实而深入地体现并发展了人民文艺的价值与内容,其优秀之作将助力新时代人民文艺的建设。新冠疫情是一种群体性灾难,从家国视角展开书写,是抗疫文艺的本有之意。但人民并非高悬大词,家国也非空洞之物,有深度的抗疫创作应能处理好家与国、社会与个体、民族与人类的辩证关系,感人之作往往依托于具体而微的世相百态、心灵细节,在情与理、诗与思、力与美之间进行深度融合。此中涉及的主题、内容、形式,乃至创作主体、文艺功用等,皆对经典人民文艺有所拓展与深化。
李雪梅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文学如何穿透迷雾,突破被社交媒体高度结构化的外在经验,完成抵达真相的写作,又如何将自身鲜活的内在生命感受与整体性的国家抗疫行动对接,传递真诚的家国情怀,都是对作家的考验。报告文学《生命之证》、小说《生命卡点》等创作已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诚实的品质和反思的伦理是疫情写作不可或缺的要素。前者意味着以个人生命体验为写作的出发点、以第一手材料为写作的基石,是抵达真相的重要前提;后者意味着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的关系,反思现代性的后果,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是灾害文学最重要的叙事伦理。
△“中国抗疫文艺创作的家国叙事和传播策略”座谈会合影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0年12月11日第3版
·END·
签发:徐粤春
审核:杨晓雪
【相关阅读】
◎中国音协、中国评协举办抗疫主题音乐创作座谈会:弘扬抗疫精神 唱响时代颂歌
新媒体两组,长按识别关注▼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
wyplzg
中国文艺评论网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网“艺评战疫”专题~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