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海情》:成功“突围”,成为现象

康伟 中国文艺评论 2021-11-26


“山海情现象”随想




讲述福建跨越山海牵手宁夏东西协作对口扶贫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成功实现了“突围”。其“突围”之处有二:其一,实现了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艺术“突围”,从大量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成为同类题材的“这一个”,说它是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截至目前最重要的收获绝不为过;其二,实现了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传播“突围”,它既在业界收获高度评价,更成为在更广泛的社会各界、各年龄段观众心目中的“爆款”,产生“山海情现象”。这是以往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从未有过的景观。



《山海情》何以能够成功“突围”,成为一种现象?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它在脱贫攻坚这一重大题材的艺术转化、艺术创造上,体现出着力追求艺术表现力的高度自觉,并取得了突出成效,赢得了广泛认同。《山海情》作为国家广电总局重点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带有强烈的“命题性”。实践证明,《山海情》不仅完成了“命题”,而且超越了“命题”。



《山海情》的“命题性”,具有深刻的“史诗性”。在政府的强力主导下,一个不太适合人类生存的涌泉村,整体吊庄移民到闽宁村,在福建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移民们经过激烈的思想碰撞、观念激荡,一步步突破困境,最终,“山”与“海”从冲突变成了相融,“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他们不仅走出了地理意义上的“山”,更走出了思想观念意义上的“山”,走向了广阔的美好生活新天地。这段改天换地的真实历史,创造了人类改变自身命运的奇迹。基于这段真实历史改编创作的电视剧《山海情》,在短短23集的篇幅里成功再现了这一奇迹。


△20年前的西海固


△20年后的西海固


《山海情》围绕灵魂人物马得福展开艺术创造,同时构建起全剧的美学意蕴和意义世界。开篇,马得福骑着自行车穿过羊肠小道,背景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全景镜头中饱含悠远意蕴。在极具地域特色的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中,以马得福为代表的涌泉村人,进行着前无古人的自我革命:故土难离,但他们毅然告别故土去开拓新生活。有意思的是,马得福家先祖是作为流民来到涌泉村被以李姓为主的涌泉村村民收留,而如今马姓村民代表马得福作为主角劝说村民特别是李姓村民搬离涌泉村吊庄移民,从无到有地去建设闽宁镇这一全新家园。无论是在涌泉村围绕着“搬还是不搬”展开的情感、观念冲突,还是围绕吊庄移民后如何发展经济、要不要种蘑菇、要不要去福建打工等等展开的情感、观念冲突,都在马得福成长的不同阶段次第展开、深入推进。马得福的个人成长史就是涌泉村村民的变迁史、奋斗史、发展史,同时也应和着整个国家的巨变,从而实现了个人、家国的命运同构。“穷则思变”的传统思维和“脱贫攻坚”的国家战略,在以马得福为代表的涌泉村人身上,得到深刻的表现。



黄土、风沙、戈壁,以及 “山味儿”方言,是最先抵达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元素。但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直抵观众内心,成为艺术构建和意义构建的重要部分。包括陈金山、凌一农等福建援助宁夏的干部、专家的“海味儿”方言,除了在与宁夏“山味儿”方言的对比中带来喜感之外,也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段。



最为让人惊喜的还是《山海情》演员的表演。无论主角还是配角,无论男性角色还是女性角色,无论老年、中年还是青年演员,无论戏骨还是新人,所有人的表演全部在线,令人难忘。这是《山海情》艺术成色的重要保证,也是电视剧创作中不多见的,亦堪称“山海情现象”。张嘉译、尤勇、祖峰等演员的表演令人回味,黄轩的表演沉着扎实,饰演水花的热依扎更是把一个命运曲折却始终向善向真向美的女性形象演绎得动人到位,他们成就了全剧的艺术风格和底蕴,也给当下电视剧创作留下了宝贵经验与难得启示。






*作者:康伟,《中国艺术报》总编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理事

*来源:《文艺报》2021年2月10日第4版


·END·

签发:徐粤春

【相关阅读】

《山海情》:当代社会变迁中的力与美

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精品创作座谈会在京举办

精品电视剧佳作迭出,专家如何解读?

文艺扶贫春风化雨 评论聚力启智育心

小康大片的新景观: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研讨会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为什么火?影片主创和评论家共探讨

“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的评价标准”研讨会在京举行

从“读屏”到荧屏有多远?/欧阳友权


新媒体两组,长按识别关注▼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

wyplzg



中国文艺评论网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网“影视评论”专题~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