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见|评论家怎么看“老树画画”和“小林漫画”?
编者按:为更好地引导美术创作中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见”发声平台本期以网络漫画为主题,邀请“老树”(刘树勇,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知名微博主“老树画画”)和“小林”(林帝浣,广州动漫协会副主席,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知名微信公众号“小林”主理人)两位著名艺术家同题笔谈、互相画像(点击查看),并组织评论家向两位艺术家提问并撰写评论文章,共同探讨网络漫画的社会价值、创作生态、审美特征及发展建议等,以期达成共识,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网络漫画繁荣发展。
“老树”为“小林”所画作品(左)
“小林”为“老树”所画作品(右)
《中国艺术报》于2021年5月14日两个专版重磅推出“艺见”专栏第三期。现特发布王进玉、杨宏鹏、郝斌三位评论家的全文,以飨读者。
漫画创作与人民情怀
——从“小林漫画”“老树画画”想到的
王进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中国新水墨画院研究部主任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直都高度重视文艺与人民的紧密关系。尤其在我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思想,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价值引领和根本的理论遵循,也更加要求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务必具有深切的人民情怀,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作为服务的对象、创作的主角,努力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对于漫画创作来说,也应如此。中国漫画从诞生起就带有鲜明的人民性和民族性特征,就肩负忧国忧民、救国救民之大任,这与后来某些偏重追求感官刺激、搞笑娱乐、荒诞怪异,甚至一些无厘头、无意义的卡通、动漫等类型作品迥然不同。随着市场发展,资本等力量的强势介入,一些漫画创作中的人民情怀、家国意识似乎越来越少,越来越被稀释、冲淡,过度商业化、低俗化等现象愈加明显,需要特别注意和警惕。
△“小林”画作
同时,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也有如“小林漫画”“老树画画”等不少艺术家在坚实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小林漫画”通过一幅幅轻松有趣、幽默励志的“治愈系”抗疫主题作品,为前线的患者和医务人员等带去了心灵慰藉与情感温暖,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家疫情当前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疲惫的精神负担,坚定了抗疫必胜的信念,受到一致好评。“老树画画”在疫情期间也创作了一百多件主题突出的木刻作品,风格和其在宣纸上创作的漫画大体一致,但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木刻因其特殊的材料语言、视觉效果,给处在困顿中的人们以寻找曙光和希望的勇气与力量,因此作品登上了法国报纸的疫情专刊,广受国际社会的欢迎和赞许。通过他们精彩的创作,我们看到了作者及其作品中的人民情怀、人文关怀,以及漫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绘画门类,其社会功能与特殊表现形式,尤其在特殊时期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和直接影响。
纵观中国漫画史,无论是五四运动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等,新闻类、时政类漫画都占据重要位置,也始终处在艺术阵地的最前沿,它们时刻关注国家命运,关心人民疾苦,大胆介入政治时事,深刻反映社会现实,针砭时弊、爱憎分明。漫画俨然成了有力的艺术武器,具备超强的社会战斗性和艺术感染力,不断发出掷地有声的呐喊,诞生了一大批有分量的精品佳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市场化、产业化、数字化、网络化等的提升活跃,再加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层次大幅度提高,关注点更多地转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审美趣味变得越来越多元、丰富,日常化、生活化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漫画的取材、品类以及具体表现手段也随之变得异彩纷呈:面对不同的读者人群,出现了不同地区、不同主题、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等的漫画样式,也不再局限于阶级斗争、时事政治等题材,不再仅仅强调讽刺、歌颂、教育等功能,还提倡更为纯粹的审美、娱乐、抒情、叙事、感想、认知等其它功能的呈现。相应地,也出现了传统漫画与现代漫画两大分野,以及职业漫画家和业余漫画家两大群体。毋庸置疑,这些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漫画家的职业操守、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等都不能丢失,尤其要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为民情怀,要积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深入社会、深入一线,真切了解人民群众情感与现实审美诉求,主动收集创作素材,准确把握创作规律及特点,进而努力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佳作,这是立身从艺之本,也是文艺创作之根,必须坚守不怠。
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当下颇受欢迎的“小林漫画”,还是热度不减的“老树画画”,都基本做到了。总体来说,“小林漫画”是以较为生活化、趣味化的创作手法对主流价值观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与建构,其画面里的许多哲理短句就是很好的证明,在读罢会心一笑的解压之余又往往给人以正能量的启悟。而“老树画画”则是以更加自由化、私人化的笔墨和诗体语言表达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见闻感悟进行诗意化的诠释和理想化的描绘,特别是其田园式的画面意境具有天然的心灵抚慰、疗愈功能,也非常吻合人们内心的某种向往与憧憬。譬如他笔下的“二十四节气”生活图景,以及其它系列作品中所营造的诸多唯美山水景致,均是作者本人心驰神往的“桃花源”,而又何尝不是你我梦寐以求的精神领地呢?
△“老树”画作
从漫画创作本身上讲,他们的成功有着诸多共同之处,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首先,他们的漫画题材多选择对平凡人物生活点滴的关注与刻画,紧贴生活经验,遵从内心感受,且多采用调侃、戏虐、自嘲、自解等方式予以放低姿态、轻松幽默、深入浅出的表达,既接地气,又有十足的新鲜感、代入感,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情。这便是当下漫画创作的关键密码——不能晦涩难懂、故弄玄虚,不能不苟言笑、生硬刻板,而应是言简意赅、洞达诙谐。要有同理心,还要有真情实感,即便是“宏大叙事”,也要突出个体化、个性化的表达,要饱含创作温度与人文关怀,要将其自觉转化为创作者与读者共同的情绪感知和价值判断,尤其能够从年轻人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思考问题,从而拉近彼此距离,增进互动,而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说教面孔,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在具体创作层面对人民情怀的一种诠释和注解,即透过个体细碎入微、娓娓道来的真诚的生命体验与艺术倾诉,与读者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他们的欢乐,忧患着他们的忧患,感动着他们的感动,这样的文艺创作才更深入人心,更深受人民喜欢。
其次,他们的骨子里都饱含文人情结和追求,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充满无限热爱,也十分重视对其不断挖掘与阐释,尤其对中国水墨有着浓厚的情结和各自独到的见解,因此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水墨这一最具本土特色的文化与艺术符号进行创作。但相对于笔墨技法技巧而言,他们更在意性情的表达、精神旨趣的抒发,更在意现代情感与价值观念的导入和分享,从而尽可能地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与创作活力。
此外,由于是跨界创作,他们不受所谓专业方面的过多羁绊和约束,画起来不油滑、不僵化、不教条,放松、率意、畅快得多,同时还会从彼此更为熟悉与擅长的文学、摄影、插图等其它文艺类别中自觉地汲取营养、拓宽思路,由此创作出的作品也更容易给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观感。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只要作品创作得好,有价值、有创新、有看点,都会有市场,更会有社会效益,会受到大众青睐。
△“老树”画作
再者,在网络时代,有了新媒体的加持和助力,漫画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新媒体在这里不仅是工具,更是“舞台”和“聚光灯”。当然,在快节奏、碎片化阅读的今天,太一般或太高深的作品在新媒体平台都很难得到足够关注。这也是由网络自身属性决定的,因此熟悉大众审美心理、研究网络传播模式、拥有新媒体思维等颇为必要。
无论何时,无论媒介形态如何变化,在创作上都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准则,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只有作品立得住,经得起人民评价和时间检验,才是硬道理,才会受到应有的尊重与对待,才能实现艺术的价值与使命。
网络漫画的轻逸与力量
杨宏鹏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能够装下的,已经可以是整座音乐厅、电影院、美术馆、图书馆。人们的阅读欣赏习惯也因此改变。小小的屏幕,成为当下最流行的信息呈现界面。这其中,自然也包括网络漫画。
网络漫画已经成为当下大众接收、欣赏漫画的主要形式,也催生了一批进行网络生产与传播、内容风格各异的漫画创作者。通过对“老树画画”与“小林漫画”两位“头部流量代表”的分析,或可较为概括地把握当前网络漫画的审美特征、传播规律、社会价值等。
△“小林”画作
在欣赏与反思“老树”“小林”两位漫画家的作品及创作特点时,我脑子里反复出现的一个感受便是“轻逸”。轻逸的艺术质感,轻逸的媒介身姿,轻逸的文化取向,具有这个时代涵容真善与抚慰人心的力量。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的开篇浓墨重彩地阐述了“轻逸”美学风格。他本人在创作中尝试:“我想指出,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我一向致力于减少沉重感:人的沉重感,天体的沉重感,城市的沉重感。”
卡尔维诺的主张虽针对文学而发,但也适用于整个艺术领域。尤其在数字革命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影响一切、改变一切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轻逸”或将会是适应时代氛围的审美特质与文化特性。以“老树画画”和“小林漫画”为代表的网络漫画,正与“轻逸”相契。
漫画最突出的艺术特征便是用简练而夸张的线性造型描绘对象。比如“老树画画”中最常出现长袍文士形象,多数时候只是一顶阔檐笠帽下的半个空椭圆,完全没有五官;即使不戴笠帽,也只是将头发、耳朵等率意勾染,面目始终不可辨;至于花树、石桥、烟云等,也只是寥寥几斑墨、几根线,亦相当简单。“小林漫画”中的人物通常都有鼻子有眼睛,但也只是几弯弧线或小圆圈,基本没有对人物周边环境的描摹,都是主体直接在白底上呈现。这种极为简约的造型特点,符合网络应用场景中的观看。网络漫画的多数显示界面都是手机、iPad等“小屏”,在比图书页面更窄小的尺幅中,委实不需要对细部做更加精确密实的刻画,只需略具大形、粗达其意即可。
△“老树”画作
说到“达意”,“老树”“小林”两位都没有因为造型的简约而放弃这方面追求。“老树画画”中的人物虽然面目模糊,但其通过人物的姿态、所处的环境渲染出了人物的心态与情怀;“小林漫画”则通过几种常见的表情符号,如嘴巴弧度向下表示悲伤、向上表示微笑、张开表示欢乐,眼睛画成线表示随性、画成圆圈表示专注等,和人物组合关系传达出特定的情绪与感受。正是通过笔简意赅的“微意态”,辅以带有两人标志性特征的书法字体,形成了两人颇具辨识度的网络漫画风格。
提及漫画中的书法字体,两位网络漫画家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质。“老树画画”的书法字体通常是他撰写的诗文,既通俗易懂又具有独特的节奏与韵律;诗句用看似稚拙的书法写就,却与文字内容和画面形式格外相称,备受网友称道。“小林漫画”中的书法字体通常是几句或隽永或诙谐的“鸡汤”段子,有的是作者自撰,有的来源网络,又有加工,其书法是一种线条肥润、整体穿插布白、有几何美感的“手术刀体”。两者都吸纳中国文人画“诗书画印”一体的传统,文字与画面相互补充和生发,让画面元素相对简约的同时扩展信息容量,这种文图关系也增添了意蕴与情感张力,更容易激发观者的共鸣。
“老树画画”和“小林漫画”都很好地体现了“轻逸”的美学风格。卡尔维诺的文学创作采取的做法是“减少故事结构和语言的沉重感”。对于网络漫画而言,“轻逸”的处理则是压缩不必要的画面元素,削减过于模糊的作品旨趣,选用明朗精到的配图和文字。让图像一眼达意、让文字直指人心,大道若简,举重若轻,这正是两位网络漫画家的整体风格特征。
网络漫画“轻逸”的美学风格也与传播语境同频共振。
在媒介的层面上,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呈现界面毕竟是通常不到7英寸的小屏幕,而且大概率处在不停地竖向滑动伸展中。因此,纸质漫画常见的横向构图和多格漫画Z形排布的版式都需做出适应性调整,精简画面元素,改变多格连续性漫画的排布方式。这也是“老树画画”和“小林漫画”均为单幅漫画的原因。这种数据容量不大的单幅图片有利于作者上传发布和受众分享转发。这种媒介之“微”,正与作品之“轻”相得益彰。
△“小林”画作
在受众的层面上,互联网革命和人工智能勃兴的时代环境,也使得社会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承受的压力线性递增。看一眼不需要太费脑筋思量的网络漫画,或心中一动,或莞尔一笑,暂时忘却在场状态,正是无数网络受众的现实需求。卡尔维诺在论证为什么追求“轻逸”的写作风格时说:“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解说网络漫画在今日受众中所起到的功用。以网络漫画之轻,消解生活世界之重,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也是各种表面“微”背后的大功用。
虽然网络漫画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品格是“轻逸”,但由于网络传播特有的裂变效应和大众媒介的群体辐辏现象,“头部流量”的内容生产者往往会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从“老树画画”和“小林漫画”累计上千万的关注度和数以亿计的作品点击量便可见一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网络漫画在这个时代广受青睐,是一种必然,但最终“老树”“小林”二人处于头部位置,却有着一定的偶然性。两人有数量众多的模仿者、追随者,也有试图超越者、另辟蹊径者。对于这两位而言,一旦成为一种“现象”,便也拥有了一种责任。如何“逸”而不逃,“轻”而不飘,便成为他们面临的现实考验。
卡尔维诺对“轻逸”进行阐释时强调:有两种轻,一种是“深思熟虑的轻”,一种是“轻举妄动的轻”。那么,前者应该才是更具美感也更有力量的“轻逸”吧。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也许才是我们对当代网络漫画的美好期待。
网络漫画的“投射效应”
郝斌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近年来,网络漫画应运而生,深受网络读者欢迎,并作为一个新兴艺术现象持续引发关注。时兴的网络漫画虽然并不意味着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精品,但这一艺术现象的广泛影响力及其“投射效应”,值得认真审视。
△“老树”画作
漫画,是美术创作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种类。如果对照漫画的基本含义,我们将发现本文讨论的网络漫画严格来说已经与传统漫画拉开较大距离。比如,网络漫画善于抓取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却无意表露其本质和特征;虽然注重表达世事人情,但主要意在表达自我情感、塑造自我肖像;其艺术手法和形式既有作者个性化特征,也呈现出某些模式化倾向;其艺术功能主要在乎自娱、自嘲、自我调侃,相对少地表露他者或社会等。由此,我们显然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漫画的价值观念、艺术标准等来衡量和评价网络漫画。在二者的差异中,网络漫画鲜明标示出了自我定位和艺术特色,通过积极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平台,进而探索建构自身独立而别样的艺术新身份,其作品也体现出鲜明的网络印记。
其中,表达自己内心成为网络漫画创作者的一个核心倾向。正如“小林漫画”所说:“我随意拍下的这些人,其实不过是在拍我自己。”这里“拍我自己”并非“自拍”的字面意思,而是借拍摄对象以表达自我内在的心绪、情感、性情等。再如,他说“对自己内心的寻找”,都直接强调了创作者内心和自我“小生活”的回归和抒发,试图为其创作构建一种“自在”的价值。这也正如“老树画画”所说:“一个人的存在感必须由他自己建立起来。”
△“小林”画作
这种“自己内心”又与创作者的“小生活”紧密相连,即指代“小生活”中的个体感受。“老树画画”还批评了远离内心的现实功利的创作诉求:“过度意义化的想象和强制太多了,从现实功利的角度对绘画不怀好意的要求和利用太多了,绘画与画画儿那人的性情和内心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他希望做一个纯粹好玩儿的人,一个画起画来忘乎所以的人。网络漫画追求的“小生活”及其“自己内心”的回归和发掘,也体现了创作者对于当代美术现状的反思。
网络漫画作者颇多主动或被动游离于主流艺术圈之外,有的作者甚至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可谓自学成才。如“小林”说:“我画画也一直没有拜过名师,拜师后可能进步很快,但也可能一辈子受这个派别影响。那是我不愿意的。”他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有过研究。换个角度来说,他也有无数的老师。这也体现了网络漫画作者们较强的学习和表达能力。当然,作为网络漫画家,他们能够坚持艺术创作走到今天,实属不易。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出新的艺术空间和艺术契机,为他们提供了舞台和机遇,他们又是幸运的。
实际上,网络漫画并非忽略意义呈现。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他们的作品不可能受到众多读者的认可。恰是他们作品中包含独特的社会意义,与受众的现实境遇、内心情感、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共鸣,才使之得以在读者中流行。因为作者本身就是网络用户中的一员,他们通过网络漫画对于自我“小生活”和“自己内心”的情感抒发,进而也投射为对于社会大众的抒发。这就是网络漫画独特的“投射效应”。
如“小林漫画”中的“你这辈子最灿烂的笑容都给了手机屏幕”“相爱没那么容易,每个人都有他的手机”“大概我们只能在朋友圈里看完彼此的一生”等内容,生动地刻画了在当代互联网社会语境中每个人都遭遇“手机依赖症”的问题,既爱又恨,且无法全然摆脱;“手头紧、眉头紧、时间紧、衣服紧,这就是我的前程四紧”“别人年纪轻轻经历的痛:恋爱、吵架、和好、分手 我年纪轻轻经历的痛:腰痛、肩痛、腿痛、头痛”等内容,生动揭示了当代年轻人艰难的生存境遇;“该减负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爱”等内容,还关注到当代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批判视角十分敏锐。“老树画画”的作品同样体现出对于现实生活境况的真切体会,如画中“遇见愁事,睡他一觉。碰上烂人,哈哈一笑”“还需谦卑行事,不要舞刀弄枪。万一没有耍好,搞得遍体鳞伤”“今晚又得加班,加班也不加钱。心中很是郁闷,楼道抽支香烟”等表达,生动刻画了现代职场生活中的所见所思所感。网络漫画独特的“投射效应”,很容易使网络读者将漫画内容与其自身的工作生活境遇相关联,从而引发深切的共鸣效果——在幽然一笑中,再次在艺术中感受到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酸甜苦辣。
△“小林”画作
为了适应现代生活及新的网络媒介信息流通的需要,网络漫画在独特社会意义表达方面,往往选择当代语境下的日常网络生活、职场生活、个体生活、家庭生活等作为题材。不少作品仅从题目就可以感受其浓郁的日常生活气息,如此能更容易与大众接近。在形式语言方面也作了相应变更,甚至体现出一些模式化倾向,但这种倾向又与新的网络媒介形成的“快阅读”方式和传播方式高度贴合。“老树画画”“小林漫画”等微信公众号几乎每周都有多篇作品更新。网络漫画“模式化”创作方式,经由网络媒介转化为一种极具当代性的新的大众化艺术形态。
同时,网络漫画创作还有机融合漫画、书法、诗词/段子,体现出创作语言的综合性特征。如“小林漫画”是一个高超的“段子手”,他的“虽然你单身,但胖若两人”“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等段子在网络传播中十分富有吸引力。再借由漫画作者一定风格的书法,又实现了对诗词/段子的生动的视觉呈现。由此,以书法书写古体诗、打油诗、段子,搭配调侃现代生活的漫画图像,这类网络漫画迅速走红网络,得到广大网络读者的青睐。
网络漫画在积极融入现代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存在对社会关注与讨论的模式化和“平庸化”的问题。不少作品往往依据思维惯性和固有知识进行简单的对号入座式分析,而难以触碰到问题的实质。不能不说,这是网络漫画艺术的美中不足,这也反映了我们今天对于它的更高期待。的确,无论是纸媒时代还是网络时代,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始终是漫画创作必须坚守的艺术品格。如何使网络漫画在现有基础上更具有自觉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也是值得网络漫画作者在未来创作中进一步思考和提升的方面。
△“老树”画作
总之,网络漫画的成功启示当代美术创作进一步拉近艺术与人民的关系,努力推动新时代美术创作的大众化之路;启示当代美术创作积极运用新的网络媒介,创新艺术创作方式,甚至推动艺术形态的变革。可以说,网络漫画为当代美术创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方向。
*出品: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1年5月14日第6—7版
·END·
签发:徐粤春
审核:何美
责编:艾超南 王璐
文中图片来源于
“老树画画”“小林漫画”微信公众号
【相关阅读】
◎艺见 | “老树”“小林”隔空对谈,“艺见”第三弹一触即发
◎艺见 | “筑圈”与“出圈”:平台资本、圈层意识形态与青少年亚文化/马中红
◎艺见 | 影视创作必须“魂有所依”/张德祥 彭文祥 傅守祥
◎邀你来现场,听尹鸿、老树画画等跨界研讨“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的评价标准”
新媒体两组,长按识别关注▼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
wyplzg
中国文艺评论网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网“艺见”专题~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