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形态的香港视角/何威
文艺评论形态的香港视角
何威
评论是一种总结吗?因后置于作品,评论常常给人一种“总结性”文字的印象。尤其是对于非文字性文艺作品而言,例如电影、音乐、舞蹈、绘画等。受众(观者)本身无法自行从原作中读取文字,因而只能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比较评论文字是否与自己的感受/理解相近,得出对与错、好与坏的结论,给出赞或贬的表示。而对于原作的创作者而言,评论常是一种对原创思想的肯定或否定。肯定性的评论文字自不用说,但若是否定,常常会有抱怨评论不懂创作之声出现。由此可见,评论等同于“总结/结论”的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评论者自己也常常忘了撰写评论的根本目标,陷于一种“总结/结论”式的发言。但评论真的仅仅是一种“总结/结论”吗? 若真如此,那是谁赋予评论者做“总结/结论”的资格呢?又有谁能判断这些“总结/结论”是否正确或适合呢?
在众多的评论范畴中,由于电影评论的功用往往成为观影的指南,因此和影片票房多少有了固定的联系。这使得电影评论成为评论范畴内较为热门的一个界别。电影有明星有故事,很容易成为吸引大家的议论话题,即便还没看到影片也依然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不仅易受欢迎而且写影评的门槛也较低。但对于其他界别,例如音乐、舞蹈、绘画等情况便不大相同,评论者本身需对此专业有足够的了解才有可能解读这种相对更加抽象的艺术形式,因此专业门槛比较高。对于那些没有听到音乐会或到现场观看的观众而言,其吸引力也完全无法和电影相提并论,加之票房收入和评论没有太多的联系,评论的实际价值往往被低估。
主观与客观
评论的“评”与“论”两者自然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但并不完全互为附属。这样的关系是因为评论的结构所致,前者因评而论需要尽可能的客观,而后者因论而评不妨多些主观。
就文艺作品而言,客观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便很容易成为个人的胡诌乱语而失去了意义,无论是读者还是原创作者都不会有兴趣去阅读。当然很多时候,并非评论者有意做出不客观的评述而是基于无意识。客观与否其实和评论者的水平息息相关,若是本身无法透彻理解文艺作品又如何能够做出客观的评价?评论者的水平并不是仅仅指其所谓的“专业”水平,这常常被简单地理解为学历。专业学历当然重要,这毕竟意味着理解力,尤其对较为抽象的文艺作品,例如音乐、舞蹈等。而评论者的水平还包括对文艺作品所涉及的不同文化的认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例如:电影《罗马夜禁色》讲的并非是两个女孩在罗马的一夜情而是探讨欧盟存在的困扰。来自西班牙的失婚女子Alba和前来相亲、来自俄罗斯的女孩Natasha在罗马相遇了,两位女主角聊着关于前途与幸福的话题。话里话外却一直围绕着欧洲的历史、各自乡下的语言与疆域以及各自的家庭组成。一个未嫁一个失婚的身份设计对应的是加入欧盟的期待和失望,尽管文化背景类似但却抱着不一样的憧憬。虽然心知一个统一的欧洲带来的会是一个更值得期待的明天,但彼此的不同经历和历史缘由或仍对统一抱有怀疑与恐惧……一个统一的欧洲到底是否只是一个梦想?这部影片当然不是在讲述同性恋女孩在罗马相爱的故事,而是探讨东西欧统一的欧洲希望。
△电影《香水》剧照
例如电影《香水》不是描述如何制作香水而引发的连环谋杀案,而是讲述对传统宗教价值的看法。影片中所有人包括主人公自己,全部以罪恶深重或牺牲品的姿态出现,他们的结局都不约而同的很悽惨。唯一不同的是,主人公在无意识下以无怨无悔的纯洁追求获得了成功。他的成功不仅使人们忘掉了他的出生、他的行为,而且只剩下对他盲目的崇拜(因为他拥有香水)。影片借香水(宗教精神/真理)说宗教。今天的宗教来自古老的坟墓遗迹(香水在一位非基督教的法老墓中被挖掘出来)。对照耶稣基督和他的12位弟子,唯一让人猜不透的是犹大(其中12种香料的配方都找到了,唯有最为关键的第13种香料的配方至今没人能找出来)。影片中的主人公尽管出身极其低微却找到了宗教精神/真理(香水一打开便让周围的人都觉得自己进入了天堂)。犹大最终完成了他的追求,至于究竟他是有罪还是无罪?他是出卖耶稣的人,还是成就耶稣的人?这并不是世俗能够给予的审判(主人公用几滴香水就从容地从对他的审判中脱身而走);所有的人被香水迷惑却忘记了香水是如何配成的(人们只不过分享了宗教精神的光辉,却看不见背面的罪恶),是而每个人虽然接触到了宗教本身却依然是罪恶的,宗教在今天留下的只不过是虚假但却华丽的说辞。
△电影《撞死了一只羊》剧照
再如电影《撞死了一只羊》讲的不是一段离奇的路程而是藏传佛教的轮回思想。司机金巴将意外得到的财富——被撞死的羊送去寺庙超度而不是理所当然地占为己有或是作为礼物送给他人。他接载了一位同名同姓的声称去复仇的年轻人。他为年轻人和被杀者担心,希望化解这份孽缘而开始追寻年轻人和其复仇对象。在村里的小卖部,两个叙述的场景完全一样,不仅两人在同一位置且后景中的旁人也谈论着同样的故事,甚至连窗外的景象也重合。这是从轮回中回看过去曾经的自己。结尾的这句台词:“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也许你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其潜台词或是:如果我告诉你我的轮回,也许你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轮回,那也会成为你的轮回。只要你有了轮回的念想,你就能消除你的孽缘。
如果评论者对欧洲历史、西方宗教及佛教思想完全没有认识,就难免对以上这些文艺作品产生误读,也很难做出客观的评价。
而论述部分不是用文字再重述或翻译一次文艺原作的内涵,这完全没有必要。论述部分更像是一种阅读报告,如果不是为了消费指南而写的话,论述部分可以带来文艺作品的“附带第二生命”。不仅让读者了解有关这部作品的前因后果,也带着评论本身的意义。这意义包括评论的个性、新的观察视角及评论者个人对文艺作品所涉及的人类社会行为的各种感悟和启发。当然,评论者的论述是以写作个性风格为主——如鲁迅,还是强调以理性与批判思想为主,又或是多些个人的感想/感悟,纯粹视乎评论者自己的选择了。因此,对文艺作品的论述需要多些主观。
谁是读者?
评论的重点是什么?这似乎是个奇怪的问题,但若问文艺评论的读者是谁,也许大家并不能脱口而出立即给出简单的答案。类似的问题例如什么是文艺、文艺的作用等,这都是无法确切回答的问题。借用我的老师Prof. Oswald Miedl当年的话说,这些是讨论到死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我用目标人群来界定撰写文艺评论的重点。读者可以是对文艺感兴趣的人群、可以是从事文艺创作的人群、更甚者也可以是研究文化艺术的人群。这个问题换个问法可以是:文艺评论应该是一种娱乐指南,还是作为文艺创作途中的缪斯的一种存在,又或是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部分?
现在显而易见的趋势是两极化。在互联网的环境下,评论的娱乐性功能得到了最大化体现。尽管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夸张性评论已如海潮般绵绵不断地洗刷着我们的认知且四处蔓延。其“水军/标题党”的称号极为形象,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很快显现,那就是评论客观性的丧失。另一个极端则因“水军/标题党”的混沌“泥水”而力图建设一池没有丝毫“泥沙”的清潭,这便是追求极致的学术研究。这两个极端导致了文艺评论的重点落在了判断评论的“高下”上,又导致了以学术还是非学术来鉴定评论 “高下” 的准则。各自彼此判断的可操作性常体现在被什么刊物刊发或以网络上的点击量大小为衡量标准。发表学术文章原是一种学术成果的共享,一般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学术出版社,当然也有全国性或是世界性的学术出版社。学术论文价值的高低其实并不完全取决于在哪一本刊物上发表,而是论文被关注或引用的程度。由于现今内地大学职称的评审也关乎在学术杂志上的发表量,这使得发表学术的空间变得十分狭窄。如何才能在数量极有限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更多的评论文章,不仅让撰文者也让杂志编辑产生不必要的焦虑。这种做法虽然数据相对客观,具有可操作性。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尤其是文艺作品。如若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可以完全通过票房多少来判断,那为何电影节还要设评审团来判断哪部影片该得奖,为何每过一段时间就要评判一下过去10年、20年……甚至是一个世纪中哪些作品才是真正值得认识、研究的好作品。因此,合理性比可操作性更加重要。
其实造成两极化的根源在于作者们陷入了内部所谓“高下比较的互为较劲”,而忽视了谁是读者这个根本。文艺评论是以帮助大众去欣赏文艺作品、提升人文艺术情操为目的,还是用来娱乐或研究的?作为评论者应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还是应站在和创作者同一个角度?若是前者,评论者很难不把“评”作为重点。这就难免在网络“水军/标题党”对评论话语权的冲击下又陷入学术研究狭窄空间产生的窘迫境况之中。但若是和创作者站在同一角度,则很容易将重点放在“论”中。把观众从“看”(电影、文艺演出等)引领到去“读”的思考层面,在思考的空间里找出文艺创作中如同缪斯般留下的只言片语,写出中国版的《电影笔记》,成为在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催化剂。
模式即结构
了解了谁是读者以及所秉持的理念,最后谈谈评论的具体模式。模式即结构,所有艺术创作模式其实并无两样,即结构因应主题内容而立,表现因应结构而设计,结构是模式的关键。艺术形式可以千变万化,表现风格可以多种多样,但一切皆有结构可循,换句话说,艺术创作绝非随意而就。正如世界万物的组成,无论是宇宙、还是生命染色体,都有自己的组成结构和链接密码(内在逻辑)。无论是音乐、舞蹈还是其他形式的文化艺术都有其各自的结构形式和联系/内在逻辑。只有认识和理解了这些内在的逻辑和结构,才能更准确地解读作品,也才有可能使得评论的文字达到明确的目的。
正因为文艺作品都有其独特或不同凡响的表达结构,才构成了文艺作品的创意。我比较倾向反对过于注重所谓的“桥段”而轻视主题的创作方式,这是一种卖弄“小聪明”的方式,而难以成就真正的伟大作品。这样的作品也很难成为文艺评论的关注重点,因为那不是真正的创意,而是流于拼凑。唯有结构清晰,主题才能表现明确;情节附属于结构,服务于主题,这样的情节也才有意义。是而评论者要有认识、分析其结构的能力,不具备这个能力便很容易对内容产生错误的理解。
以《狗男女的爱》(Amores perros)为例。此片是墨西哥导演艾力谢路•高沙里斯•依拿力图(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执导的影片。虽然是导演的处女作,但其故事的完整性、剧本结构的创意性和电影制作手法的娴熟丝毫不比后期的《巴别塔》(Babel)或《21克》(21 Grams)等作品逊色。影片由三个故事组成,并由一场车祸将三个故事中的人物交错在一起。第一个故事:欧塔维奥(Octavio)是个无业游民,跟母亲、哥哥及嫂嫂住在一起。每天在家就是抽烟、看电视,无所事事。但偏偏他喜欢嫂嫂苏珊娜(Susana)。看到性格粗暴的哥哥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嫂子动粗而动了带嫂子私奔的念头。但自己又如何能养得起一个家呢?一次偶然,家中哥哥养的猎犬无意中咬死了斗狗场的常胜冠军狗。他发现原来此犬并非善类,便立即想到了一个挣钱的方法。他偷偷带着狗参加斗狗场的比赛,果然赢得盆满钵满。眼看和情人私奔成功在望,却有人因赌博输红了眼开枪打伤了欧塔维奥的狗,气恼的欧塔维奥用刀刺伤了开枪的人而惹祸上身。更糟的是大嫂怀上了哥哥的孩子,欧塔维奥唯有孤注一掷绑架大嫂逃走,结果发生了车祸。第二个故事:瓦拉莉亚(Valeria)是位漂亮的模特,她爱上了有妇之夫丹尼尔(Daniel)。丹尼尔也为她离开了妻女,两人买房同居开始新的生活。然而瓦拉莉亚一次外出时遇到了严重的车祸,伤痛加之行动不便使得她脾气变得暴躁不堪,两人关系因此发生了改变。第三个故事:埃茨夫(El Chivo)是位靠捡垃圾过活的老头。他养了一只流浪狗陪伴。他目睹了那场严重的车祸,偷偷拿走了因车祸倒在地上的欧塔维奥所有的钱,并把钱送给了他的女儿。年轻时他是位大学教授,为了理想他抛弃妻女参加了游击队。当他被判20年牢狱刑满出来后,成了孤寡老人——妻子改嫁,女儿不认他,但他却成了杀手。影片结构看似三个独立故事,仅仅靠一场车祸将三个故事中的人物嵌在了一起,但实际上,三个故事是互为因果关系的结构。如果故事一的欧塔维奥和嫂嫂苏珊娜成功私奔,那故事二很可能就是他们故事的延续。故事二丹尼尔为新欢瓦拉莉亚离开妻女,则故事三将会是他的归宿。而故事三中的埃茨夫在经历了上述的种种之后,其继续生存的价值就如故事一中的狗,只能出卖凶狠被人使用。因车祸而残废的漂亮模特和被家暴的嫂嫂是同样的命运,欧塔维奥、丹尼尔、埃茨夫和那条并非善类的狗也是同道中人,都因为不理智的冲动而悔恨终身。
△电影《英雄》海报
再以《英雄》影片结构为例。该影片的结构是通过刺客无名和秦王的对话搭建的,通过对话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故事版本并最终组成完整的层次结构。影片并非当年媒体所评论的抄袭日本导演黑泽明《罗生门》的桥段,而是结构使然。第一个版本:无名讲述的是自己利用残剑、飞雪个人纠缠不清的男女私情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其所描述的境界是恩怨情仇的一番纠缠。第二个版本:秦王推测出的故事是残剑、飞雪为了一番民族大义而成就无名,其所描述的境界是舍身取义。第三个版本:事件的真相是残剑为成就一个和平的天下而劝阻无名刺杀秦王,要他放弃小我、放下儿女私情。残剑所书“剑”字中隐匿的境界:心中无剑、手中也无剑,成就天下之义,以宽宏胸怀包容一个天下。这也正是影片的画龙点睛之处。影片提出的反思是:我们渴望获得的究竟是充满爱的天下亦或是充满剑客的天下?
其实,不论在哪种艺术表现形式中,中西方在表达方面都无一例外地重视结构。我们在绘画中强调的“胸有成竹”和西方绘画强调的构图和色彩的搭配是异曲同工的。值得注意的另一个现象是:结构差异亦导致文化差异。结构不仅体现在宏观结构中,也体现在文字结构里。很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有数字谚语,这其实就是一种利用数学的抽象概念强调结构的一种表现。例如中国有“好事成双”,而德国则是 “好事成三”(Aller guten Dinge sind drei)。二和三的结构差异导致了文化上的差异。对于大多数西方人而言,完全无法掌握的语言被称为希腊语。但对希腊人而言,完全无法掌握的语言被称为中文。西方的语法结构让我们印象深刻,同样中文语法也让西方人完全摸不着头脑,这就是语言的结构差异造成的。西方的语言结构是一种框架结构(结构决定语意),而中国语言结构则是一种线性结构(次序决定语意)。因此前者语法复杂而后者几乎简化甚至没有。这也造成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别,因此西方对于结构内的关系论证能力比我们强,而我们对于结构内没有关系的限制而具有无与伦比的拓展性。这也是我们在哲学、诗词方面更加优胜的原因。但由于古文尤其是古诗词被逐渐淡忘,让我们不仅在理解古文上越来越觉得困难,也让我们在拓展性思维方面不如古人。
从广泛意义而言,文艺评论是对世界多元文化及人类思想的传播及传承,其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艺术,因此有着和文化艺术类似的特点,那就是文艺评论同样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因此无法用某一/同一/统一模式/价值标准来衡量其价值,接受其独特性的见解才是判断文艺评论价值的基础。艺术从来就无法十全十美,评论固然是对文艺作品的分析和理解,但更应成就文艺受众感悟之升华。因此评论评的不是作品的好坏而是其独特之处,论的也不是作品的高低而是其带来的不同感悟。带观众从观看艺术作品的层面到阅读艺术作品的层面,前者展示的是具体的故事,而后者是和观众一起去思考、发现并理解自己的人生。观看如果没有了观照和反思,这样的观看便缺乏了应有的意义。
*作者:何威 单位:香港影评人协会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5期(查看目录)
签发:杨晓雪
审核:陶璐
责编:王朝鹤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邮箱
wyplzg@126.com
【相关阅读】
◎李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评论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 加强改进文联系统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点击联系开白名单)
新媒体两组,长按识别关注▼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
wyplzg
中国文艺评论网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
理论评论文章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