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
打磨好文艺评论这把“利器”
——专家热议《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
工作的指导意见》
近日,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总体要求,并就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工作提出具体意见(点击查看)。
文艺创作和评论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彼此借力,相互砥砺。新时代文艺创作需要什么样与之匹配的文艺评论?为此,《光明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文艺界专家学者。
发挥文艺评论对创作的砥砺促进作用
纵观当下文艺评论状况,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瑾指出:“当下,无论从戏剧界的角度,还是从其他文学艺术门类看,文艺评论似乎被捆住了手脚,一些评论家从‘批评家’变成了‘表扬家’。”
作家王蒙认为:“目前缺少深入、切实,有影响力公信力说服力的评论。”
近年来,文艺界一手抓创作,一手抓评论,文艺评论工作迈入新阶段,机制、平台、形态、人才等方面建设均有了新气象。不过,文艺批评仍是文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美言好话多、直面问题少的现象依然存在。
繁荣新时代文艺创作,必须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
《意见》要求,建立线上线下文艺评论引导协同工作机制,建强文艺评论阵地,营造健康评论生态,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促进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意见》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明确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意见》的实施将使作为方向盘的文艺评论,更好地发挥价值引领、精神引导、审美启迪作用。
傅瑾期待改变文艺批评领域的“好好先生”现象,“文艺评论不是创作的附庸,文艺评论的功能不是为艺术家抬轿子,而是为了通过对作品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判断,指出创作的成与败、得与失,矫正时弊,引导审美”。
“文艺评论要打开视野,与文艺创作实践共生,积极研究、挖掘更多的参照,敏锐地发现、把握一些文艺现象,认识文艺创作的发展趋势和过程,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优势,推动创作的开展,使局部的文艺创作经验、艺术触角上升为带普遍性的自觉。”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说。
善于发出洞见症结的意见
和旗帜鲜明的声音
开展文艺评论,要“剜烂苹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
《意见》指出,坚持正确方向导向,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注重文艺评论的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不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和泛娱乐化等推波助澜。发扬艺术民主、学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审美差异,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鼓励通过学术争鸣推动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认为,这就要求评论家超出对具体作家作品的一般关注,由微观现象捕捉宏观走向,由代表性现象发现倾向性问题,该倡导的要敢于倡导,该批评的则勇于批评,对于一些疑似有问题的倾向和影响较大的热点现象,要善于发出洞见症结的意见和旗帜鲜明的声音,强化文艺批评的厚度与力度,逐步改变一些宣传多于研究、表扬多于批评、微观胜于宏观的文艺评论现象。
真正的文艺评论不应被市场操纵,不唯流量是从。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胡智锋表示,文艺评论家应以犀利的视角、锋利的表达,秉笔直书,书写出“人人心里有”又“人人笔下无”的精准到位的评论文章。
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缺失,一直困扰着文艺评论实践。画家田黎明说:“有时候我们画家办的展览,理论家评论的时候用西方的一些理论来套用,对作品没有熟读就进行评论,画家不见得能够完全接受。”
为此,《意见》要求,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孟繁华建议,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应召集文学不同学科的专家,商讨如何改进古代与当代文学理论的交流机制,可以通过设立重大科研项目攻坚。
文风艰涩,鲜活不足,导致很多文艺评论难以抵达读者内心。《意见》对文风提出了要求,“多出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
“有些文章为学术而学术,洋洋洒洒,概念空转,从内容提要到关键词,从引文注释到参考书目,帽子很大,靴子很高,皮囊很厚,看似很学术化,实则言不及物。”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呼吁,文艺评论的文风应实事求是、言之有物、深入浅出。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建议,改进文风应在三个方面着力:首先明确为什么要写,要具有主体性,提炼出关乎现实的议题,而不仅仅是吟风弄月,帮闲或帮忙;其次明确怎么写,树立文体、风格与美学的自觉,做到雅俗共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最后是明确为谁写,解决写作目的与站位问题。
培养学理与情感兼具的评论家队伍
加强文艺评论工作,阵地建设和组织保障是重点。
《意见》提出:“巩固传统文艺评论阵地,加强文艺领域基础性问题、前沿性问题、倾向性问题等研究”“壮大评论队伍,加强中华美育教育和文艺评论人才梯队建设”。
“一个真正的评论工作者需要学理与情感兼具,需要历史观、现实感与价值观做支撑。如何发现与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评论者,这恐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就平台而言,应该鼓励商榷、争鸣和讨论,营造一种整体性的评论氛围。”刘大先说。
当下,很多高校教师不愿写随感式评论文章,因为不是正式学术论文不算学术成果。《意见》中专门提出,改进学术评价导向,推动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重要文艺评论成果纳入相关科研评价体系和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认为,文艺评论应该是多元的,随感、书评、点评、对话等文章,只要它具有学理性,都应该成为立体化学术建构的组成部分。改进学术评价导向,这将对高校教师参与文艺评论写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认为,对真正写出有分量的、重量级文章的批评家还要给予优质稿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互联网时代,豆瓣评论、知乎评论、弹幕评论等新兴评论样式不断涌现,它们与传统评论有很大差异,更受市场和网友关注。《意见》要求,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推出更多文艺微评、短评、快评和全媒体评论产品,推动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有效互动。
白烨指出,现在的文学评论类文章,主要发表于一些专业性报纸和文艺理论刊物,而这些报刊的受众主要是业内人士,因此其影响囿于一定的圈子,社会性影响有限。而受众较多、影响较大的电视、网络上,文艺批评的比重不高。如何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值得文艺评论界认真考虑。
*作者: 刘江伟 李笑萌,《光明日报》记者
*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8月4日第9版
·END·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相关阅读】
◎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各团体会员学习贯彻《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
◎李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评论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 加强改进文联系统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
【近期热点】
新媒体三组,长按识别关注▼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
wyplzg
中国文艺评论网
“艺评中国”新华号
点“阅读原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官网欢迎您~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