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十一次文代会中国评协代表风采
△部分文艺评论界代表在第十一次文代会上合影留念(摄影:孟祥宁)
第一时间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
重要讲话精神
十一次文代会中国评协代表风采
【编者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2月1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点击查看)。中国评协代表团在第一时间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采访,《中国艺术报》刊发中国评协代表团徐粤春、李明泉、胡智锋、彭锋等代表的文章,他们立足自身学术背景,从不同角度畅谈学习认识和体会。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接受采访
▲文艺评论界代表深受鼓舞,以短视频表达心声(摄像:金涛)
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中国评协代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
重要讲话笔谈
徐粤春
中国评协代表团团长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华夏大地绘就人类发展史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最恢宏的史诗,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文艺。斯逢盛世,必有华章,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文艺新气象初现端倪。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我体会中国文艺新气象应该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层面,中国文艺新气象应具备新时代美学气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新时代的气魄无比恢宏,气象无比盛大,它推动社会审美形态发生了跃迁,一些美学观念退隐,一些美学观念勃兴。新时代审美风尚生发于中国人民的当代伟大奋斗实践中,既饱含着“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青春朝气,也积蕴着“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的磅礴伟力;既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昂然进取,又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博大包容;既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自信,又有“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的天下情怀。新时代的美学气质,还存蓄于信息科技对文艺生态的深刻影响,诞生在人工智能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电子游戏艺术等网络文艺、数字艺术的审美场域。电影《战狼Ⅱ》 《流浪地球》《长津湖》 ,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奋斗吧中华儿女》等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美学气质。
第二层面,中国文艺新气象还应有优秀传统文化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层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我们应自觉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成为中国文艺新气象厚重的文化底色。《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记住乡愁》《唐宫夜宴》等视听作品热映热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机,融入社会生活、走进寻常百姓家,国风、国潮、国韵已成为中国文艺新气象的重要组成。
第三层面,中国文艺新气象根本上是具有人民性这一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人民性,是党的文艺思想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定海神针。纵观古今中外,经典文艺作品无不根植于社会现实与生活图景,无不彰显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与对人民悲欢的关切,无不回应着时代要求与人民心声。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可以想见,新时代文艺必然是反映我们这个时代人民群众喜怒哀乐、冷暖悲欢的文艺,必然是有鲜明的个体特征和生活底色的文艺。文艺的题材、内容、叙事、情节、形象应当直接反映人民实践、描绘人民群像、表达人民情感,塑造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文艺工作者应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成为中国文艺新气象里最生动、最鲜活、最令人难忘的重要构成。小说《装台》 、电影《中国医生》 《我和我的家乡》 、电视剧《山海情》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中国当代沧桑巨变,用心用情塑造我们的时代楷模和生活英雄,成为当代文艺的亮眼之作,无疑是中国文艺新气象的主流。
李明泉
第十一次文代会代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新时代文艺目光应投向世界投向人类
习近平总书记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对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提出了五点殷切希望。重温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提出的四点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文联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既有一以贯之的强调和突出,又有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发展。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这一条希望是对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新要求、新目标、新期待,构成新时代文艺独特的艺术本质和鲜明的美学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这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总结党的百年“十个坚持”经验中的“坚持胸怀天下”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修齐治平”“美美与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国家治理和世界发展的真切期许与美好愿景。曹操在《短歌行》中描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期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呼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尽管“天下”的空间范围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变化,但“胸怀天下”却一直是中华民族念兹在兹的意愿和追求。党在百年奋斗中“坚持胸怀天下”的宝贵经验,运用到新时代文艺发展过程中,其历史逻辑必然要求文艺“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新时代文艺应秉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胸襟和抱负,不仅生动反映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进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而且应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和表达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
新时代文艺在把文艺目光投向世界和人类时,应切实深入地将艺术触角和审美思维延伸和拓展到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世界人民一道建设和平、繁荣、开放、绿色、创新、文明之路的重大题材领域,在气候变化、减贫、反恐、网络安全和维护地区安全领域等方面的现实生活,特别是真实生动反映我国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实行全球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等故事,着力反映和表达当代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业和壮举,凸显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世界文学艺术发展格局中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希望,开阔和提升了新时代文艺的艺术视野和审美境界,把新时代文艺的繁荣发展纳入世界文艺深远而辽阔的版图之中。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不能只写一地鸡毛的杯水风波,也不能仅仅热衷于科技手段的炫技,需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潜心研究和思考人类改变贫穷落后、反抗强权霸凌、勇于不屈奋斗的命运和前途,使新时代文艺向着人类更先进的方向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更深处探寻,向着新时代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更生动处开掘,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更精彩、更壮阔、更瑰丽的地方,用诚心、用真情、用深功、用如椽大笔书写和表达“胸怀天下”的凌云壮志和时代华章,推进新时代文艺以更加主动的责任担当和文化自觉,充分发挥“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的审美效应,使当代中华文化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评协代表团合影
胡智锋
第十一次文代会代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推进新时代中国文艺不断开创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亲切、亲和,又坚定有力,令人暖心,令人振奋,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对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所作出的最新思考,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文艺方面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我认为有四个突出亮点。
第一,文艺的重要性。重要讲话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与文化取得的辉煌成就、发挥的独特作用、获得的宝贵经验作了深刻总结,作出了“两个重要”的明确判断:“实践充分证明,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期待与要求”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深情表达:“党和人民需要你们、信赖你们、感谢你们!”这都对文艺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格局中的独特重要意义与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深情话语令人感动而又无比振奋!
第二,文艺的人民性。重要讲话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浓墨重彩地强调了文艺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把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的发展道路,总结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这一论断是对中国文艺百年发展历史经验的全新理论概括。同时,讲话用大量篇幅阐述了文艺的人民性的丰富意涵。在创作导向上,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在创作动机上,强调了“为了人民”;在创作评价标准上,强调了“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在创作来源上,强调了“源于人民”“人民是文艺之母”;在创作内容上,强调了“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在创作态度上,强调了“坚守人民立场”“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这些重要论断无疑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
第三,文艺的创新性。重要讲话对于新时代文艺面临的新环境新态势作了精准的分析,“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明确指出了“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同时,又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于传承与创新、形式创新与内容创新的关系作了深刻剖析。提出了“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的新表述,提出了“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的主张。这些都对我们辩证、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艺创新性的规律予以了重要指导。
第四,文艺的共同性。与历次文代会领导重要讲话不同的是,此次重要讲话首次明确提出文艺要“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主张,这一主张既没有拘泥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也没有附和西方所谓“普世价值”,而是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在文艺文化领域提出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主张强调了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的“深厚的天下情怀” “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同时又特别强调了体现“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文艺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新境界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高瞻远瞩、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作为文艺评论和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将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在行动上,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评论精品,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文艺新人,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发展繁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彭锋
第十一次文代会代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文艺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广大文艺工作者赶上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代。作为一名文艺理论工作者,我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我国当前文艺实践结合起来,如何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精神结合起来,如何将中华文化的可辨识性与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结合起来,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文艺理论,这项任务历史性地落在我们这一代文艺理论工作者的肩上。
众所周知,现代中国文艺理论主要有三个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中国传统文艺思想、西方现代文艺思想。不可否认,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文艺理论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和新时代文艺实践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文艺理论建设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三个方面的思想来源没能很好地融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打破思想隔阂,创造性地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思想方法上的启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处理传承与创新、中国与世界、理论与实践等矛盾时,充满了辩证的智慧。如果孤立地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时候是相互矛盾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调的是自身的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他人的发展。但是,如果辩证地看,他人的发展与自身的利益是不矛盾的。他人发展与自身利益的矛盾,建立在有限生存的基础上。如果人类走向共同发展的道路,突破生存的有限性,进入发展的无限性,那么他人发展与自身利益之间就不构成矛盾。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角度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会相应地发展。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让人类生产力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有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冷战思维,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今天的生产力达到的高度,完全可以满足人类的有限的生存需要。极端贫困不是生产力的问题,而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导致的分配不公的问题。当人类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就被激发出来了。需要是有限的,愿望是无限的。就有限的需要来说,有人得到,可能就有人失去,因此在需要层面上自身利益与他人发展是有冲突的。但是,如果站在无限愿望的角度来看,自身利益与他人发展是不冲突的。那么,什么是无限的愿望呢?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无限的愿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所以是无限的,因为美好是无限的,一个美好生活的愿望实现了,另一个美好生活的愿望又出现了,如此以至于无穷。但是,温饱不是无限的。温饱是基本的生存需要,一旦得到满足,这种需要就消失了。饱了不能更饱,暖了不能更暖,但美了可以更美,好了可以更好。这就是有限需要与无限愿望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以兼顾他人与自身的要求,因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经超越了需要的限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不会造成他人与自我的矛盾,而且需要他人与自我的合作,共奏华美的乐章,就像孟子所说的那样——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上,自身利益与他人发展之间不仅没有矛盾,而且可以相互促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各国人民的处境和命运千差万别,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为改变命运的不屈奋斗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如果我们能够将新时代文艺理论的核心聚焦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上,就可以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吸收西方现代美学的优秀成果,创造性地建构出针对我国当前文艺实践的文艺理论。从世界范围来看,特别是在以欧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20世纪之后,文艺理论完全回避了“人民”和“美好”这两个主题。今天的文艺需要大张旗鼓地宣扬人民和美好,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需要,也是世界人民的需要。
△第十一次文代会现场
△中国评协代表团工作人员热忱迎接代表到来
△中国评协为代表精心准备“伴手礼四件套”:《中国文艺评论》精选集、评协LOGO文创口罩、“啄木鸟”冰箱贴、温馨手写欢迎卡
△中国评协代表团热烈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本文编发这组文章刊于《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联第十一次、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特刊”2021年12月15日第5版
·END·
签发:杨晓雪
审核:王庭戡
编辑:王筱淇
【相关阅读】
◎习近平: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以来中国评协工作观潮:与时代共振 与创作同行
◎文艺评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京召开
◎喜迎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九次文代会以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工作综述
新媒体三组,长按识别关注▼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
wyplzg
中国文艺评论网
“艺评中国”新华号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网“喜迎文代会”专题~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