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樯 | “温暖剧”创作探赜:观念与实践
“温暖剧”创作探赜:观念与实践
程樯
引言
伴随媒介融合之国家战略的纵深推进,作为新概念的“剧集”兴起,既有效地整合了电视剧与网络剧的分野,也逐渐地酝酿出日常化、生活化、移动化、倍速化、细分化的观看方式,更全面地形塑了以台网联动为主引擎的大视频制播格局,为视听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了新活力与新能量。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这为新时代剧集内容生产的守正出新指明了关键方向。在上述语境下,温暖感作为一种审美元素,日益转化为剧集艺术表达的重要取向与典型现象。可以说,温暖感既是剧集评价的参照体系与体验标准,更是剧集创作的艺术自觉与文化自信,具有以审美创造之影响力、驱动力与引领力提升剧集质量的潜力与可能。“温暖剧”随之应运而生,发挥出了不可小觑、与日俱增的美学价值、产业效益与社会意义,引起了相关理论研究的瞩目及考察。“温暖剧”的基本意涵,是指现实题材剧集作品以温暖感作为讲述故事的主基调并通过关注平民叙事、直面现实困境的创作模式去表现人物对真善美、正能量、光明与未来的积极追寻,其内核与外延正亟待进一步辨析、阐释与建构。
一、理论底蕴:“温暖剧”的逻辑起点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可以说,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指导性理念,不仅为剧集内容的生产机制转型夯实了理论底蕴,也从思想基点与动力原点的双重角度为“温暖剧”的创作锚定了逻辑起点。
(一)思想基点:人民性为本
现实题材是“温暖剧”的常用题材与核心介质。一方面,于剧集产业的迭代更新而言,现实题材作品肩负着提升创作高度、肃清产业症结、净化传播环境的重要责任,是丰富大众精神生活、提升文化消费质量的最主要的媒介产品;另一方面,于剧集艺术的存在意义而言,“贴近生活、靠拢人民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体现着创作的文化自觉,具有反映大众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呈现时代气息的价值”。由此可见,“温暖剧”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无疑是对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及展示,即以人民性为创作的思想基点。
文艺与人民之间的依存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这种天然的血肉联系一目了然地定义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为了谁、表现谁、相信谁、依靠谁”的根本遵循,即“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因此生成,这是在萃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价值内核与本质精髓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高度提纯与集中展示。进一步而言,“这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及其理论结构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与新时代文艺实践紧密结合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观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学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和逻辑基础,是它的认识文艺现象、解决文艺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为“温暖剧”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与深厚底色。
显然,“温暖剧”创作的逻辑起点深植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话语系统内部,是剧集艺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写照与生动体现,其出发点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落脚点则是在坚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前提下,以真情实感为基座叙述具有时代特质、社会关怀、人文精神与价值引领的中国式暖心好故事。
(二)动力原点:价值观先导
就剧集艺术而言,价值观是统领叙事篇章、贯穿人物塑造的关键要素,也是彰显作者情怀、启迪审美寓意的重要窗口。价值观的建构、表达与传播,直接体现着剧集创作的内容导向、人文关怀与思想意蕴。从思想基点出发,高举“人民本位”的时代旗帜是对“温暖剧”创作价值观的提炼,而其聚焦点则在于以剧集媒介为载体折射时代、观察社会、透视生活,既客观地汇集现实经验,也主动地描摹人生图景,通过敬畏创作、尊重观众,完成对生命价值的守护与昭示。也就是说,正确全面、积极向上、具有建设性的价值观,是“温暖剧”创作的动力原点,可为创作形塑出一套系统、辩证的话语范式与认知思维,并在一定程度上匠心独运地雕刻主题之温暖感的内蕴与边界。
首先,正确全面地认知历史、体察现实,是“温暖剧”价值观建构的第一要义。这既要求“温暖剧”创作须以理解时代语境、把握社会事实为抓手,在历史纵深处与现实横截面找寻素材、讲述故事、创造共鸣、浸润心灵,也决定了真正的高品质“温暖剧”承载和传达着有意义、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的历史观与现实观。其次,与矫揉造作的“悬浮剧”、脱离生活的“伪现实剧”不同,“温暖剧”一方面需要勇敢地直面社会问题、现实矛盾与时代困境,呈现出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色彩;另一方面,必须在前者的基础上,以文艺创作特有的“想象性解决”方式,合情、合理地照亮苦难、治愈焦虑、建构认同,在不狭隘、不逃避、不绝望的叙事基础上彰显蓬勃坚毅、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让观众感受到剧集本身具有的鼓舞人心的艺术魅力与提振精神的导向引领。最后,提供具有建设性的价值观,以此引领观众更好地参与社会发展、创造美好生活,是“温暖剧”与生俱来的使命担当。于“温暖剧”而言,推动建设性议题的创造性讲述,既回应了主流话语创新传播的实践趋势,体现出“用户本位”的内容生产诉求;也是坚守创作基因、提升作品主旨、拓展意义指涉的必然选择,凸显着弥足珍贵的文化治理功能。
显然,“温暖剧”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资源既典型又关键的呈现载体与传播中介,在凝聚社会共识、引导社会风尚的层面上具有毋庸置疑的精神塑造力,能在回忆过去、诉说当下、想象未来的故事架构中艺术化地实现主流文化的深度诠释与主流价值的创新扩散,其价值观的建构与彰扬,“需厘清历史脉络,辨析大势大局;从根基入手,拓展精神富裕之路;立足民情民意,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有生力量”,切实践行“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的创作取向。
二、叙事构思:“温暖剧”的文本框架
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与情节编织通常是叙事构思的重头戏,亦是内容策划与产品开发的突破口,以及“破圈传播”的内驱力与“再媒介化”的元素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叙事构思的核心要素出发,可以审视和锁定“温暖剧”创作的文本框架。
(一)题材选择:垂直性整合与多元化集合的协同
剧集的题材选择决定着叙事的外在边界。虽然现实题材是“温暖剧”叙事的主要阵地与首要选择,但“温暖剧”具有穿透题材边界、聚合故事类型、凝结细分内容的强大力量与广阔空间。也就是说,不论现实题材的各个细分领域,如《父母爱情》《乔家的儿女》《人世间》《心居》等家庭伦理剧、《我的前半生》《欢乐颂》《装台》《我,喜欢你》《爱很美味》《你是我的城池营垒》《欢迎光临》等都市情感剧、《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小敏家》等亲子教育剧、《大江大河》《山海情》等改革建设剧、《在一起》《石头开花》《理想照耀中国》等时代报告剧、《超越》《冰雪之名》等冬奥献礼剧/体育竞技剧、《平凡的荣耀》《安家》《理想之城》《我在他乡挺好的》《警察荣誉》等生活职场剧、《一起同过窗》《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等青春校园剧这些多元化的类型创作,抑或是《海棠依旧》《换了人间》《共产党人刘少奇》《跨过鸭绿江》《觉醒年代》等革命历史剧/重大主题剧、《开端》等科幻悬疑剧、《梦华录》等古装言情剧、《风起洛阳》等武侠探案剧、《宸汐缘》等仙侠奇幻剧这些多种题材、异质类型的内容生产,都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入、借鉴和使用温暖感之审美元素与创作取向,也都存有成为“温暖剧”的可能性。唯有如此,才能以“温暖剧”的牵引力与影响力更好地助推剧集产业的提质增效。
在题材选择层面,“温暖剧”的内容生产机制具有一种显著的垂直性整合与多元化集合的协同特征。这既源于现实主义的兼容性与广阔性,也因为剧集艺术类型杂糅的实践趋势与剧集产业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不论哪种题材,都能够在温暖感的精神烛照中得到滋养与重塑。但需要明确的是,在题材选择的实际把控与具体处理中,“温暖剧”创作至少还应协调好三组选题关系。一是突出话题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流行度,如《都挺好》的原生家庭与代际和解;二是刻画戏剧性与日常性相结合的艺术美,如《庆余年》的爽感外壳与成长内核;三是重视假定性与纪实性相结合的创造感,如《功勋》的情境塑造与真实改编。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借视听艺术支撑“温暖剧”动人力量的内扩与外散。
△《功勋》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人物塑造:烟火气、传奇感与动态性的共存
人物塑造是剧集艺术创作永恒不变的叙事重点与常谈常新的叙事焦点。“真相”与“弧光”是评判人物塑造成功与否的核心标准。高质量的剧集作品不仅揭示人物真相,且会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表现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即展现人物弧光。对“温暖剧”而言,真相涵盖人物的性格类型与精神面貌,与成长经历、职业发展与生命轨迹等主体因素息息相关;弧光则意指在真相的基础上人物面对时代焦虑、现实压力、生活磨难与个体困境时的抉择及行动,旨在强调表现身心关系和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追求身心和谐,从而塑造完美人格,这也是传统美学中的中和之美所关涉的重要议题,是温暖感发挥凝聚力、提升号召感的要素。可以说,从真相到弧光的升维与进阶,以及弧光的点亮与烘托,决定着“温暖剧”创作的人物塑造是否落在实处、是否真正生效。
现实主义的烟火气、浪漫主义的传奇感,以及叙事学及文化研究视角下的动态性,这三点相融共生的人物画像是“温暖剧”创作夯实角色塑造新意、激活核心关系设定的“必杀技”,也是促成人物的真相彰显、弧光闪耀的“强心剂”。可以说,烟火气能完整地提供人物的日常性、生活性与细腻性,是真相与弧光的叙事底色;传奇感则巧妙地提升了人物的诗意性、温情度与生动感,是真相与弧光的艺术创造;动态性则确保了人物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与对话性,尤其能为青年观众搭建身份认同的“镜像”与自我发现的媒介形象,成为连接角色与现实的枢纽。这三点的优势互补,打造着人物塑造的饱满性与立体感,凝结客观真实又创造艺术真相,有效搭建起审美愉悦、共情传播与鼓舞人心的“温暖剧”叙事机制。如《梦华录》的核心主人公赵盼儿的人物塑造就体现出这三点耦合共存的叙事效果。赵盼儿的人物起点及出场情境具有浓郁的烟火气,人物困境的破解、人物轨迹的起伏及古装剧本身的美学“光韵”具有浪漫飘逸的传奇感,而不够完美的人物性格与励志向上的内心成长则具有鲜明的动态性。进一步而言,赵盼儿“三合一”的人物塑造行之有效地激发了观众的同理心,使观众在一种“观她即观己”的沉浸式体验感及潜移默化认知感的浸润中,与赵盼儿建立起了高度的情感联结与价值共振,跟随其一起在情节的变化推进中体验酸甜苦辣、经历人生跌宕、收获美好幸福,并从中汲取奋斗能量与励志因子。这在某种层面上亦是《梦华录》在古装言情剧市场整体疲软低迷的背景下跃然成为“爆款”的重要因素。
△《梦华录》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情节编织:“接地气”与“讲人话”的相融
情节是剧集艺术叙事不可或缺的灵魂,它既是叙事的基本单位,也是叙事的实现路径。网络媒介社会的全面形成赋予了观众更为主动的积极性与参与感,并深刻推进了“用户本位”的实践理念展开,因此,“接地气”与“讲人话”的共融,是“温暖剧”情节编织的第一要求及一体两面。一方面,“接地气”是平民化叙事视角的直接体现,强调从当代社会话语体系的转型态势出发,以现实质感与生活基因做支点,编创鲜活生动、雅俗共赏、直抵人心的情节,这亦是现实主义的内在特质;另一方面,“讲人话”不仅意味着平实易懂的情节设定,还意味着情节表达中蕴含人文关怀,这是对叙事风格与传播视角的双重要求,以此呼应剧集观众的现实关切与核心诉求,将情节编织的重点转移到民生的视角、人的视角上来,再借助专业编剧技巧生成情节、串联叙事、构筑文本。
不刻意“洒狗血”、不故意贩卖焦虑、不随意激惹冲突的“三不原则”是“接地气”与“讲人话”的具体阐释,体现着“温暖剧”情节编织的自觉性与必然性。需要指出,“三不原则”并非要求“温暖剧”放弃情节的戏剧性、故事的艺术性与内容的批判性,而是期待通过“想象性解决”的情节创作方式直面困境、化解痛苦、抚慰焦虑、传达希望、重建信心。近年来,部分剧集作品深陷“玄幻现实主义”与“阴暗现实主义”之泥潭难以自拔。而“三不原则”既是对这一创作症结的正面反击与有效破除,更是在剧集情节编织中展示人性的真善美、挖掘叙事的正能量,在以情动人、以爱暖心的故事发展脉络中引领观众展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探寻。如《理想之城》《我在他乡挺好的》《爱很美味》《警察荣誉》等融合都市情感、日常生活、职场奋斗、青春爱情等多种叙事元素的剧集作品,往往在情节编织中恰到好处地实现了“接地气”与“讲人话”的汇集。一方面,“她经济”的崛起带来了“她剧集”的井喷,《我在他乡挺好的》《爱很美味》等典型样本,其情节编织脱离了物化女性、消费女性的传统藩篱及悬浮化与伪现实等创作症候,以不回避“她难题”的故事设计直击情感、工作、婚育等社会现实的各个侧面,在琐碎又美好的日常生活中提炼草根叙事的平凡、幽默与超越,借助性格迥异又极具代入感的女性角色在碰壁中成长、在成长中进阶的奋斗旅程向观众给予帮助、传递温暖与输送关怀,有效地搭建起了荧屏内外同频共振的互动机制。另一方面,《警察荣誉》以鲜明的“生活流”与“市井气”的特质讲述了关于基层民警的职业发展、青春成长与个体情感相糅合的向上故事,在并不神秘却足够真实、并不高能却特别鲜活、并不复杂却十分精彩的情节延展中展示了民生百态、描摹了万家灯火、彰显了温情脉脉,将真善美与正能量融于叙事底色,以治愈感打破了观众对此类剧集的刻板印象,拓宽了“温暖剧”的类型表达元素。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微短剧创作逐渐迈过了猎奇、杂耍的粗放式发展阶段,转向了内涵式、集约式的新轨道,随之出现了以温暖感作为质量保障的精品化趋势。《大妈的世界》是这一变化的有效注解,其情节编创虽夸张却不“狗血”、虽“沙雕”却不浅薄、虽“下饭”却不无聊,并在高密度、快节奏的抛梗式叙事中传递出了难能可贵的现实批判性、情绪共振感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警察荣誉》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视听传达:“温暖剧”的影像呈现
视听传达是剧集创作最终的综合呈现方式,是以影像书写为核心的一种艺术创作手段与内容输送介质。真实感是一种审美认知与审美感受,是把观念真实性与影像真实性相结合,将日常经验转化为想象世界、实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效缝合的着力点,旨在让观众在故事时空的建构与展开之中持续产生共情、认同与沉浸的心理体验。真实感的系统化生成是“温暖剧”在视听传达层面必须实现的创作效果与传播策略。
(一)影调设计:真实的明亮感
明亮感是观众对温暖感之视觉印象认知的关键词,也是“温暖剧”整体视觉方案设计的抓手。营造明亮的视觉真实感,是“温暖剧”形塑主体影调风格的核心引擎,其与导演、摄影、照明、美术设计、服化道及后期制作包装等各部门、各环节的创作实践息息相关。而明亮绝不是浮夸的“阿宝色”,或厚重的图像美颜、过度的后期编辑等悬浮化的视觉感知处理,明亮是追求一种真实可信的、清新自然的影像表现风格。
明亮是视觉印象,但不强求画面单纯的亮度,而是以整体的宏观传达营造温暖的审美感,这亦是其介入剧集艺术创作本体的方式,是基于视知觉质感层面对“温暖”物质性的确认与显现。此外,“温暖剧”的明亮感影调有助于矫正“千人一面”的滤镜算法与数字机制,真正鼓励和切实引导大众视觉审美对真实性、特色性与多样性的追求。进一步而言,影调不仅是剧集画面亮度层次在场景时空维度上的体现,更是叙事内蕴的重要支点,甚至可以超越视觉体验成为一种情感体验。整体明暗与明暗反差是剧集影调的一体两面。光线强弱是影调整体明暗的集中体现,温暖的光线一般会产生明亮的影调,即形成“亮调”,以表现幸福、愉悦、快乐、甜蜜等正能量的情感。明暗反差较小会形成“软调”,以表现温和、悠扬、舒畅、轻松等低强度的情感。“亮调”与“软调”的相辅相成是明亮感的集中体现,影调情感和情节情感的和谐共生则是“温暖剧”主影像生成的转化器。在以时代变迁与主流价值作为创作基石的家庭伦理剧中,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讲述家国同构的生动故事,进而以普通书写伟大、以平凡衬托珍贵,展示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面貌与砥砺奋进的生活状态,所以真实的明亮感及其所蕴含的视觉情感的正能量、低强度往往是贯穿此类剧集影调设计的主思路。一方面,明亮感可以基于共识性的影调风格的和谐实现历时性的叙事质感的统一。也就是说,叙事时间跨度越大,越需要以“亮调”与“软调”的相得益彰去调和不同剧情段落中的时代语境与社会氛围,凭借视觉的互文性保证叙事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明亮感可以更好地烘托和谐融洽、幸福美满的家庭气氛,让观众对美好生活更憧憬。家庭伦理剧的明亮影调可以为观众营造出充满力量、希望与信念的视觉感受,指向个体与集体同构的深层意涵,实现情感的升华与价值的再造,坚定观众对家国一体的想象与信心。此外,尽管明亮感是家庭伦理剧的主影调,但是主题的差异性决定了创作者需要根据叙事的具体情境与人物的特定功能展开更细腻、更恰切的视觉表达。如《父母爱情》讲述了江家人相濡以沫、携手与共、相爱相亲的动人故事。该剧的影调设计以明亮感贯通全篇,完全采用了“亮调”与“软调”相配合的创作方式,与朴素清新、内敛含蓄、温情真挚的叙事特征及审美质感一脉相承,以正能量与低强度的视觉情感激发观众的心理共鸣。《人世间》展现了周家人的风雨同舟与悲欢离合,以真善交融的手法再现现实,并不加掩饰地描绘了生活的苦难性,因此需要通过对“暗调”与“硬调”的使用完成悲剧情节的叙述及悲剧人物的塑造。但《人世间》的叙事底色是温暖感的,影调底色是明亮感的,而这种视觉形式的迥异与对冲既放大了“流溯性”的美学风格,也促使该剧所承载的仁爱、慈悲、达观、宽容、坚毅等思想智慧与精神烛照更好地浸润观众的内心世界。
(二)表演创造:真实的质朴感
剧集表演深入人心的关键在于创造人物性格,即演员绝不能单纯机械地复制角色的外部形象、自然主义地展示个人的狭隘认识,而是积极努力地创造人之本质。剧集表演动人心弦的秘诀在于演员能否根据剧本提供的特定人物与规定情境进入角色体验,并调动能感悟到的全部经验,让自己融入另一个人的“身体”,形成“你”“我”不分的创作境界。对“温暖剧”而言,创造真实的人物性格、彰显质朴的生活经验、雕琢精致的细节处理,是表演的重中之重。这要求演员一定要以内敛含蓄、朴素自然的表达勾勒表演技巧,细腻深刻地体会角色在故事情境与叙事场景中的真实反应,在社会现实中找寻理解人物内心世界的客观依据,努力在收放自如中追求最接近真实生活的创作状态,以自然质朴的演技唤醒观众的内心共鸣。
质朴的剧集表演往往可以为影像叙事酿造沉浸感,随之显现出一种后现代风格。“后现代表演的叙事性便不再是早期那样喧闹的、颠覆的、反叛的表演;表演与观众的关系生发为表演与环境、与消费的交互。当下的后现代表演不抛弃叙事、更不是颠覆叙事,而是让观众沉浸在叙事中,或者叙事在观众的心中。”“温暖剧”的表演创造恰恰能为观众营造出情感治愈与心灵栖息的“理想国”。如张嘉益在《装台》中饰演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勤勉乐观的主人公刁大顺,他以“去表演化”的创作技巧完成了整部剧集的艺术化表达,以质朴、真实、生活化的精彩演绎让刁大顺的人物形象“活”了起来,受到学界、业界及观众的一致好评。张嘉益的表演特色集中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从《装台》原著及剧集的写实主义内核出发定位表演风格,在真正理解了基层小人物内心世界的前提下以鲜明的人民性创作取向外化角色的性格类型与精神追求;二是刁大顺呈现的人物状态与需要的故事情境是西安市城中村的一股烟火气,张嘉益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可以对此更好地心领神会,进而在熟悉的场景环境中积极全面地调动自己的成长经验与社会阅历去提炼角色特点、塑造人物性格,以亲切、逼真、毫无违和感的表演将刁大顺向上、向善、向前、向美的人生态度呈现出来,既温暖治愈了观众,也回应了“温暖剧”的创作初心与艺术使命。热依扎在《山海情》中饰演温柔坚毅的农村妇女李水花。这一角色既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也温暖了观众的内心。质朴的微笑式表演是热依扎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与最显著的创作特点,所以李水花始终以笑容面对生活的苦难与折磨。人物困境与人物状态之间的巨大冲击力,让热依扎的表演充满生命力与创造力,也让观众对李水花的遭遇既感同身受也无比同情。此外,热依扎的非语言表演也蕴藏着坚强向上的人物性格,所以李水花始终以笔挺的身姿面对人生的考验。这看似不经意的形体处理以无声胜有声的表达将温暖感渗透于表演的细节中,不仅让角色更饱满、人物更真实,也赋予了观众更多的感动与更深的鼓舞。
(三)剪辑取向:真实的舒适感
剪辑是服务于叙事有条不紊与层层推进的一种技术修辞,是将编剧的文本理念转化为导演的视听想象的助推器,是隐藏在影像背后虽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环节。剪辑既是一种基本的视听语法,也是一种内嵌的叙事规则。不论是作为技术体现,抑或是作为艺术观念,剪辑始终跟随剧集创作的迭代更新而持续向前运动。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限制性的对冲中持续寻找动态平衡,则是考验剪辑语言是否不断趋于完善的核心指标。因此不同特性、不同定位、不同质感的剧集艺术要求辅以各有侧重的剪辑技巧,已成为创作共识。在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相互交织的作用下,以真实的舒适感贯穿实践、增强现实感的创作效果,是“温暖剧”的剪辑特色。
进一步而言,对节奏感的把握与处理是统领剪辑舒适感的主轴线,具体指向视觉、情感、主题这三个不同层面的剪辑节奏的措置。视觉节奏是基本的剪辑效果,视觉节奏的重复制造会带来重复的视觉惯例,形成有现实感与熟悉感的剪辑表达。情感节奏勾连着剪辑心理与审美心理,用观众视角理解叙事呈现、用生活经验解码视听信息,是创作具有情绪温度、内心共鸣、价值共振这一剪辑效果的关键策略。主题节奏是剪辑技艺的终极体现,是基于综合考虑对素材的形式拆分与内容聚合,其以故事核为圆心,以时代精神、社会语境、生活质感为背景去凝结剪辑主题的节奏内蕴,此为“温暖剧”剪辑创作的必经之路。《爱上你治愈我》是中国首部正面聚焦心理健康问题的医疗行业剧,题材的垂直性与类型的特殊性决定了大量的故事情节都源于真实案例改编,因此不可避免地要求视听叙事需对各类心理疾病进行具体呈现,即必须在符合医学逻辑真实性的基础上把握好对观众的情绪引导。因此在视听表达层面,协调和平衡好视觉、情感及主题之间的互动关系、营造出真实的舒适感,是《爱上你治愈我》剪辑的难点与重点。在实际剪辑的过程中,最常用的剪辑技巧是以具有隐喻性的画面作为转折点,把观看的视点与心境从病情揪心的叙事逻辑引向冷静思考的画面氛围,以图像意涵的内在联系协调剪辑节奏,有效实现视觉真实性、情感连续性与主题统一性的和谐共生。
△《爱上你治愈我》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音乐铺陈:真实的叙述感
在剧集艺术创作中,音乐虽是一种抽象的听觉符号,但旋律的起伏感、节奏的快慢度与歌词的写意性却能酝酿出独特的叙事性、审美性与指向性。因此剧集音乐常常具备辅助人物塑造、强化情感表现、实现思想升华等叙述功能。“近年来,‘声音’形成新的大众文化热点,正搭载新的网络媒介与技术,拓展以往以图像为主导的资本地图。”音乐是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交媒体场域下的短视频媒介赋予BGM(背景音乐)全新的意涵与作用,并创造了听觉视觉化、音频视频化的传播生态。音乐铺陈的高能性被彻底放大成为视听内容生产的元命题之一。以真实的叙述感完成音乐铺陈的流畅渲染,是“温暖剧”视听表达中不可或缺的声音景观。
“温暖剧”的音乐铺陈理应取材于对生活真实的细致探索与深刻理解,要彻底规避“情绪不够、音乐来凑”的创作误区与行业怪圈,在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设定、视觉风格实现一脉相承的前提之下,须以治愈、温和、轻快、舒缓的情绪传达作为叙述感的建构标识,进而用声音传播的审美特性传达一种信念感、奋斗感与希望感,以此切中“温暖剧”的精神内涵,为画面信息与影像叙事的视觉意义的输出增值赋能。青春校园剧深受“网生代”用户群体的喜爱,其往往通过讲述个体成长的酸甜苦辣去表达生命经验、勾勒青春叙事,是记载社会文化变迁轨迹的有效样本,已成为视频网站平台化发展的旗舰式产品。温暖感是青春校园剧与生俱来的审美特质,真实的叙述感是其音乐创作的重中之重。通常情况下,剧集音乐原声带由一首片头曲、一首主题曲/片尾曲及情绪配乐构成,但青春校园剧《我在未来等你》却别出心裁地创作了12首不同质感的主题曲,为剧集音乐铺陈提供了重要样本。这些音乐,不论旋律、抑或歌词,都是创作者基于个人生活经验、青春回忆、成长历程与剧集叙事框架、人物设定、情感需要之对话、共融的基础上进行量身定制的,尽显青春时光的美好与懵懂、少年稚气的纯粹与坚毅,不仅具有强烈的青春叙述感,更与剧集调性高度统一。所以当内涵各异的主题曲出现在相应的叙事段落时,却无违和感与突兀感,既对情节情绪、人物情感、画面情调起到了烘托与渲染,也勾起了观众对青春岁月的缅怀与追忆,在音乐视频化的过程中生产出了更为饱满、更为流畅的观剧体验。显然,音乐视频化不仅是短视频的“必杀技”,其在长视频的叙事建构与影像传达中也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我在未来等你》的高口碑评价离不开充满真实叙述感的音乐铺陈及其引起的回忆共情与情感治愈。
结语
一直以来,“如何正确把握创作方向,清醒地认识文艺与生活、与社会、与国家的深刻关系,尤其是与反映人民美好生活、塑造丰富精神世界之间的深刻关系,是摆在广大文艺工作者面前不容回避的重大时代性命题。”“温暖剧”为这道多选题提供了一项标准答案,亦为剧集艺术工作者的职业选择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温暖剧”作为近期剧集艺术创作领域里备受重视的新现象,业已呈现出了以一种集体自觉的战略引领驱动力助推剧集产业结构转轨的发展趋势,并且培育着“温暖现实主义”的萌芽。正因如此,关于“温暖剧”创作观念与实践的探赜,已成为亟待业界与学界共同展开对话、探讨、阐释与建构的焦点议题。本研究基于典型作品的探索性考察与实践经验的学理化反思形成了对“温暖剧”之内核与外延的刍议,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可预见的是,伴随高品质“温暖剧”的持续涌现,与之相契合的学术争鸣也将不断走向繁荣,并倒逼创作的再发展与再升级,二者也将以高质量进阶之势头助力中国剧集艺术生态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跨越。
*作者:程樯,单位: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
*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媒介融合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研究”(批准号:21BC039)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10期(查看目录)
签发:杨晓雪
审核:陶璐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邮箱
wyplzg@126.com
【相关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 电视剧《人世间》的审美“三味”:兼及探赜精品剧的成功密钥/ 戴清
◎《中国文艺评论》| 2021电视剧:向高峰奋进的中国荧屏/陈友军 井照雪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点击联系开白名单)
新媒体三组,长按识别关注▼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网
“艺评中国”新华号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
理论评论文章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