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第1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
2023年第1期 总第88期
专题策划:文艺创作的感与思
【编者按】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瑰宝,文学艺术以其独特的精神魅力让人们一直为之深深着迷。它的美究竟从何而来?又将如何创造?从古至今,人们对此苦苦探求、乐此不疲。也因此,我们收获了浩瀚如烟的研究文学艺术的美的语言文字。那么,文学艺术的美,究竟是否可说?又当如何来说?本期特约请三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切入,共同探讨文艺创作中的理与情,分享他们的感与思。
■中国传统文艺创作思维探析/王廷信
内容摘要:本文从《周易》及《文赋》《文心雕龙》等经典理论文献入手,探析中国传统文艺创作思维的方式与特征问题,认为“观物取象”是创作者通过对万物的观察体验摄取信息、判断事物特征的基本思维观念,也体现为中国传统文艺创作思维的逻辑起点;“感通万物”是文艺创作者与万物相伴游的思维过程和机制,在此过程和机制中形成意象;“情—意—象—言”的思维表达结构则将创作者在“观物取象”思维观念支配下,通过“感通万物”的思维过程和机制所生成的意象生动地表达出来。从“观物取象”的思维观念,到“感通万物”的思维机制,再到“情—意—象—言”的表达思维,较为集中地反映出中国传统文艺创作的思维方式和特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艺 创作 思维特征
■艺术创作立足“情感之维”的意义辨析/周星
内容摘要:重新梳理艺术创作,深切感受到情感生发与审美感知的重要性,而中国艺术理论的建构,以及对艺术创作的现实理解、对创作和批评间的关系理解,需要确认其中国文化气质和概念生发。何以认识艺术创作、认知艺术理论,以及把握艺术批评,需要找到对应比较的维度,由此我们从创作基点上入手,认为艺术创作首先需要强调其“情感之维”的重要性,由此延伸到对于理论的“逻辑之维”和批评的“思辨之维”的比较,阐释正确理解创作出发点和批评针对性及其理论上升到审美高度的相关认识。
关键词:艺术创作 情感之维 逻辑之维 思辨之维 审美
■三股道上走的车?——新时期文论研究、作家批评与诗学建构的分离及统合的可能性/汪正龙
内容摘要:新时期文论研究、作家批评与诗学建构分别体现了元理论诉求,观察、创造素质以及文学史视野,三者原本可以视为文艺学或文学原理的不同知识形态,却形成了事实上的隔阂、分离乃至对立。实际上,各民族早期的文论、批评与诗学是三位一体的。甚至可以说,文论、批评与诗学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关系,而这一点可能事关文艺学、文学原理这个学科、这门知识的理据。理论家、作家和诗人作为一个文学共同体,构成了特殊的差异性对话和主体间性关系。作家批评与诗人诗学,作为理论家的外位视角对文学的思考,提供了理论研究不易发现的问题或对盲点的认知,三者融合可形成“大文艺学”的视野、架构与格局。
关键词:文学理论 作家批评 诗学
中国文艺2022(一)
■2022设计:设计力与设计精神的持续建构/潘鲁生 殷波
内容摘要:2022年,中国设计持续发展。从高等教育“设计”类学科设置调整可进一步把握设计在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应用实践维度的构成与趋势,具体在产业策略、技术工具、协作机制、文化观念、审美精神等方面,体现出产业驱动赋能、尖端技术与传统工艺融合、社会广泛协作、生态人文融合共生、本土生活方式与美学精神复兴的鲜明特点,体现了设计力与设计精神的持续建构,也是设计价值不断发展与实现的过程。
关键词:设计 产业政策 生活方式 美学精神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设计(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2戏曲:春天在向戏曲招手?/傅谨
内容摘要:202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昭示着戏曲传播的新标杆,说明只有同时遵循传播的规律与戏曲的规律,切实挖掘并充分展现戏曲本身的价值并绽放戏曲的魅力,才有助于戏曲的跨媒介传播。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是戏曲的高光亮相,莆仙戏《踏伞行》等突出显现戏曲艺术本体的优秀剧目获得佳绩。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和2022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更注重戏曲经典的当代传承,戏曲的创演也更重视观众的欣赏趣味与爱好。由此可知,始终不渝地关注传承与传播,戏曲才会有真正的春天。
关键词:当代戏曲 中国艺术节 文化传承 戏曲传播 2022戏曲
■2022电影:想象与建构新的实践图式/丁亚平
内容摘要:2022年的中国电影处于特别的时期,仍取得了很有价值的成就。一年来电影创作的突破,反映着中国电影一天天向上发展的韧性;多种语汇的交织,显示为了实现电影的高质量发展而突围的潜能与伟力。电影发展的经验、想象与建构,成为影响我们未来的关键。精品内容的创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观察一年来的国产电影,探讨相关话题,展望迈向电影强国的新征程,我们期待对开创电影业新局面具有深远影响的深刻变革的到来。
关键词:产业化 智性话语 艺术特质 社会派现实主义 创造内力 2022电影
■2022国产电视剧:类型、话题与“新人”的华丽突破/马琳
内容摘要:2022年国产电视剧保持了相对持续的创作热度与质量。回首全年创作,电视剧作为日常性、陪伴性的叙事艺术,留下其作为精神产品的独特魅力,在类型突破、话题设置、“新人”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不俗表现。本文通过对上述焦点问题的梳理、阐释和整合,在回望中展望未来。
关键词:2022国产电视剧 类型 话题 “新人”形象
艺海杂谈
■美术馆藏品展览与价值延伸——以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为例/徐进毅
内容摘要:美术馆是艺术与社会的交汇,馆藏作品的展示与传播影响着人与社会的发展。中国美术馆建馆六十多年来,收藏、保管了十三万余件美术作品,构建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国家收藏体系。丰富的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和“典藏活化”系列展,集中反映了人民不懈奋斗、经济发展、开放多元的国家文化形象。作为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场所,美术馆应通过馆藏作品展增强文化艺术对于国家意识的建构与视觉传达,与公众建立联系,实现其生命力的延续。
关键词:中国美术馆 馆藏作品 典藏活化 视觉化 社会效益
■数字时代中国网络电影的人图关系/田晔
内容摘要: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网络电影改变以往“看与被看”的对立关系,表现出一种“同在”关系,并形成一种新型的人图关系。其本质是作为“游牧”主体的互联网受众对“电影—图像”审美生成的直接参与,与图像共构并同在一个电影的艺术世界。当我们看到中国网络电影的人图关系带来的新的审美范式时,不仅要警惕被资本所操控的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价值取向产生的威胁,还应该注意到“人参与图像”的热情度、积极性以及创造力,并对电影艺术的人图关系发展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
关键词:人图关系 数字时代 中国网络电影 “游牧”主体
境外之镜
■皮娜 • 鲍什舞蹈剧场中的身体语言及文化逻辑/马春靓
内容摘要:皮娜•鲍什是非常受欢迎的德国现代舞蹈家。她带领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是德国重要的文化窗口,也是当代三大新舞蹈流派之一。每当人们提及皮娜舞蹈剧场中日常行为、语言等非技术化的肢体语言时,都会引起一番争论。有的人认为舞蹈剧场作为一种以肢体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舞蹈形式,虽然增加了台词等表现形式,但还是属于舞蹈的范畴;有的人认为日常化肢体语言和台词的加入,使舞蹈剧场更接近于传统的戏剧,让舞蹈剧场看起来更像是一种从舞蹈走向戏剧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因此,本文试图从皮娜•鲍什舞蹈剧场中的肢体语言入手,考察和分析其肢体语言的独特性与生产机制,以及隐藏在身体语言背后的文化逻辑。
关键词:皮娜•鲍什 舞蹈剧场 姿态 身体
名家专访
■我的文学评论、研究之路——访文艺评论家、理论家张炯/采访人:李世涛
张炯简介:福建福安人,1933年生,1948年参加革命,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1960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著有《文学真实与作家职责》《新时期文学论评》《走向世纪之交》及《新中国文学史》等文学评论、理论、文学史著作三十余种,主编《中华文学通史》《中华文学发展史》等大型丛书,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最佳研究成果奖等多个奖项。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23年第1期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第1期的封二
中国文艺评论家
李明泉
1957年5月生于四川省宣汉县。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1年撰写的评论处女作《戴着脚铐跳舞——论报告文学的想象》发表在《文学评论》1984年第3期,此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文艺研究》《复旦学报》《读书》等报刊发表评论五百多篇,出版《文学精灵的突围》《爱的慧眼》《艺术辩证法》《尽善尽美•儒家艺术思想研究》《民俗审美学》《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荒原雪梦》《当代中国的市民生活》等评论集和专著。1996年至今任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开设《现代批评学》《文化学概论》等专业课。
任四川省社科院研究生部主任和副院长以来,主编《全国第13届“五个一工程”四川获奖作品评论》《评论四川》《中华官德文献集萃》《四川藏区史》《四川抗战史》《四川抗战文化研究》等;参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化体制改革与四川文化强省建设》、重大课题《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研究》子课题等,主持原文化部重大课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研究》,主编国家新闻出版署改革开放30年百部图书之一《敢为天下先》;组织编写研究生教材23部、灾难学研究丛书20种,主编对口援建非虚构文学“感恩”丛书18部;组织撰写四川省及成都市“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参与编纂指导“四川脱贫攻坚书系”27卷,组织撰写中宣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景录·四川卷》。曾获原文化部和四川省政府社科成果一二三等奖八项、全国影评奖等。
现为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委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新文艺群体委员会主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事业发展研究智库负责人和首席专家,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第1期的封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团体会员巡礼
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于2013年12月28日,协会下设文学、书法、美术、戏剧、影视、曲艺杂技、音乐、舞蹈、摄影、民间文艺、网络文艺、藏族母语、文艺评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等13个专业委员会,现有理事19名,会员374名。
甘肃评协始终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组织主席团、理事、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及研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自觉以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指导文艺实践。
甘肃评协提高站位,深刻把握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制定《甘肃省文联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实施方案》,有序开展各项相关工作:加强从业者职业道德建设,成立文艺评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切实加强网络文艺评论工作,成立网络文艺委员会;科学研判重点文艺现象和创作动态,加强与省内兄弟文艺家协会的通力协作,确定重点选题,组织专题评论;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参与《西部文艺研究》的创办和组稿工作;拓展文艺评论传播平台,加强与《甘肃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合作,开展相应栏目的征稿工作;有效对接省委宣传部评论工作需求,组织省内外评论家为重点作品撰写文艺评论文章;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制定专项资金使用办法,探索建立文艺评论工作激励机制和“特约文艺评论员”工作机制。
甘肃评协聚焦文艺领域基础性、前沿性、倾向性问题研究和重点文艺作品与现象,着力打造“甘肃文艺论坛”品牌,先后组织召开“甘肃文学在丝绸之路背景下的现状与前景”“甘肃省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研讨会”“西部文学研讨会”“疫情后时代文艺创作传播对策研讨会”“乡村振兴的文艺模式:重大主题文艺创作研讨会”“现状与未来:甘肃如何从书法大省走向书法强省”“中小成本电影创作研讨会”等文艺评论活动。“甘肃文艺论坛”坚持政治引领、思想启迪,对繁荣甘肃文艺评论、发现培养人才、提升协会知名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甘肃评协高度重视人才发现与培养,通过举办五届“甘肃文艺评论奖”评选、推荐优秀作品参评“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评选、举办全省文艺评论高级研修班、推选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入选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与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等工作,团结、集聚起人才,建立起一支有活力、有锐气的文艺评论队伍。
甘肃评协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和带领全省文艺评论工作者追求德艺双馨,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面推进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第1期的封底
2022“在新时代的现场”
当代文艺评论苏州论坛海报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月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 2018中国最美期刊
●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 维普网全文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文收录(zgwypl.com/zz/)
—END—
签发:杨晓雪
审核:陶璐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邮箱
wyplzg@126.com
【欢迎关注▽】
···要不再看看···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
理论评论文章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