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4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
2024年第4期 总第103期
热点观察•现实的越界和现实主义的出圈
【编者按】“现实主义”历来备受关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现实是质料被赋予形式的过程;在黑格尔那里,现实是本质与实存所直接形成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现实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强调用典型人物展现社会实存的本质。当下,随着虚拟现实的出现,现实所赖以存在的质料是否仍是必需?我们又该如何界定现实主义?本刊以“现实的越界和现实主义的出圈”为主题,约请多位专家学者,或立足理论原点,从虚拟性与实在性、艺术与真理的关系探讨何为“真”的问题;或置身文艺现场,从虚拟现实的技术本质、文艺与网络社会“新现实”、网络文学与新媒介现实主义等角度,体察文艺新变,以期引发更多思考。
■VR、元宇宙与Sora:“现实”的前瞻性定位/黄鸣奋
内容摘要:VR、元宇宙与人工智能(Sora)虽然都已经成为社会热点,但所涉及的问题众多,远未达成共识。科幻电影为有关这些范畴、技术或应用场景的前瞻性思考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在当下,虚拟现实的构建启发人们从连续体、三基性或元宇宙中重新定位“现实”,科幻电影则从设身处地的神入、本体替身的化入、脑机接口的连入、亲临其境的身入构想了进入元宇宙或虚拟现实的多种方式。无论是由神入、化入、连入到身入的设想,或者与虚拟现实应用相伴的眩晕、安居、退出等问题的应对,都体现了信息科技迅猛发展、信息革命不断深化和人类自身进化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虚拟现实 元宇宙 人工智能 科幻电影
■从现实性到实在性——人工智能时代的虚拟性和实在性的关系刍议/蓝江
内容摘要:随着Open AI公司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产品Sora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关于虚拟和实在的关系的讨论,有人认为实在性已经崩溃。但虚拟性和实在性真的是对立的吗?其实虚拟和实在的二元性本身就是近代理性哲学发展而来的一个产物,而真实的情况是,任何实在都离不开虚拟和虚构,只有通过虚构,实在性才能呈现在我们面前。马库斯•加布里尔的“意义场”理论更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任何实在性只有相对于不同的意义场才有意义。那么,在未来人工智能的视频和影像中,与其说用虚拟性取代了实在性,不如说电子游戏、人工智能的视频影像的生成式模型,生成了不同的意义场,并获得了多重实在性。
关键词:人工智能 虚拟性 实在性
■文艺中的真理——间谍小说、幽灵书写与闪烁主体/姜宇辉
内容摘要:艺术与真理的关系,自古至今向来是聚讼纷争的主题。在当今这个数字合成异常兴盛的时代,这个问题再度引发我们深思。要对此进行回应,首先要突破真与假之间的二元对立,进而将其纳入到复杂的互渗、交织和转化的动态关联中。文学创作尤其是间谍小说为审视此种关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线索。以勒卡雷为代表的当代间谍小说,不仅深刻延续了克拉考尔等学者所阐释的对空洞现实的诊视,更是围绕背叛这个要点引发我们重思主体性与自由这个根本的主题。结合海德格尔晚期对无基和离基的思辨,以及德里达对幽灵书写的阐发,我们试图将间谍小说中所塑造的背叛性主体视作数字时代见证真理、探索自由的未来可能。
关键词:真理 间谍小说 勒卡雷 海德格尔 幽灵书写 背叛 闪烁
■现实的虚拟化与现实主义的转向/黎杨全
内容摘要:在现实虚拟化的背景下,现实主义面临挑战,各种次文化、流行文艺表现出对现实的脱离。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文艺完全逃逸了现实,而是在深层呈现了网络社会“新现实”。当代文艺表现的新现实主要包括虚拟现实的生活经验、网络化的日常生活,以及网络欲望现实三个方面,现实也呈现出人工化、可塑性与跨越性三重特征。在如何表现现实方面,现实主义可借用架空性实现现实性。虚拟现实也带来了交互性,现实主义文艺可充分利用交互性,实现反映论与反应论的结合,以此积极介入现实。
关键词:虚拟现实 现实主义 架空 反应论
■新媒介、新幻想与新现实/许苗苗
内容摘要:现实主义是一个随历史变迁而不断调整的概念,其在新媒介文艺中展现出诸多新质,网络文学为探讨新媒介现实主义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互联网上出现过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也存在将印刷文学理念生硬搬上网的移植现实主义作品,为获得政策扶植或奖项等进行题材定制的功利现实主义作品。当前网络文学中,即便是描写现实生活也多借幻想手段,这并非现实主义已经过时,而是传奇和幻想在网络上具备更强的媒介适应性。其实,网络文学并未偏离现实。跨界融合的新类型、差异运用的新手段、即时反馈的新经验,反映了网络时代更深层的现实。幻想和现实的斗争与融合,促使网络文学在曲径中探索表达的通途,新媒介文艺领域频繁涌现的内在矛盾推进了现实主义的持续变革和不断拓展。
关键词:新媒介 网络文学 现实主义 新媒介现实主义
专题策划•中国文艺2023(三)
■2023美术:AI图像挑战下的重返与新发/尚辉
内容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作为科技创新的年度热词,也引发了美术界有关创作智能化话题的讨论。2023年度举办的若干个大型双年展以及其他艺术与科技展,都体现了AI图像挑战对艺术态势的新发。与此相反,包括AIGC图像生成在内的科技视觉强化也在不断损耗着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形成了另一种对艺术本体的认知,2023年度美术的相关创作与展览均在这一学术氛围中展开。与此同时,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则为全国美术馆的综合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各种规模化的中外藏品展形成了艺术史叙事的社会审美教育景观。
关键词:2023美术 写意精神 主题性创作 美术馆建设 科技艺术 AI图像
△“守护好一江碧水——中国国家画院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作品——卢禹舜、赵卫、范扬、方向《三峡揽胜图》145×365cm 国画
△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3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建设与跨学科构建/唐宏峰 王子畅
内容摘要:2023年,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六大方面的发展态势。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指引下,艺术学理论自觉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破西方现代化既有路径,以“三大体系”建设引领中国人文研究新形态;在艺术学学科方面,新学科目录调整推动新时代艺术学研究及教育格局的不断完善;在艺术学理论基础理论及评论方面,强调“史、论、评”结合,且艺术评论得到重视和充分讨论;在美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与艺术学理论的交融方面,对中西古典美学概念进行溯源和重构,并对本土概念进行创造性阐释和价值肯认,促进各学科的本土化发展;在媒介研究方面,对媒介本体的思考、跨媒介艺术理论及相应的批评标准与时俱进,并在艺术管理、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展现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在人工智能与艺术跨界融合方面,从艺术实践到理论生产、研究范式以及人才培养得到切实推进。
关键词:艺术学理论 三大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 艺术评论 媒介 跨学科 人工智能
■2023舞蹈:创作、市场和评论间的新平衡/刘晓真
内容摘要:本文撷取2023年度具有典型性的事件、作品和现象,从舞蹈创作者的生存样态、舞蹈创作中的经典转化和舞蹈评论的时代挑战三个方面进行剖析。笔者认为,舞蹈创作者所面临的新挑战是从过去在艺术创作和市场消费之间寻找平衡,转向寻找二者与网络评论之间的三点平衡;在经典的当代转化中,中国舞蹈编导作出了自己的审美尝试,但仍存在一些有待提高的空间;中国舞蹈评论需要审视自身的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加以对待,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舞蹈创作 经典转化 网络空间 舞蹈评论
△舞剧《咏春》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艺海杂谈
■由“女性”到“她”——国产剧集中女性形象的迭变与期待/程樯
内容摘要: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深入,女性主体得到充分赋权,不啻传统男性视野下的单调与固化,女人或者说是女性形象正向着独立、自洽的“她者”过渡已成事实,不止是形而上概念和观念的演进,形而下层面的全方位变革也为该分化过程提供了持续动因。作为映照现实的剧集作品自然无法回避该定向趋势所带来的全方位变革,由“女性”到“她”的转向,也正为现实题材剧集创作提供了更为多维的通路。告别男性视阈下的单边话语霸权,国产剧集中的“她”们拥有了更为多元的生命力和可能性。
关键词:她剧集 女性主题 她性 主体性 现实题材
■现实转译与互渗传播:当代话题电影研究/尹敏捷
内容摘要:作为大众文化景观,话题电影在近年所取得的亮眼票房成绩与所引发的广泛社会讨论,是当前社会文化的产物,亦是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阶段性表征。话题电影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话题性与情绪性转译建构起影像世界,并在当前的媒介生态下实现了多元循环的传播效果,但其生产者模式并不稳定,作品也存在商业性体制生产压倒艺术性作者表达的问题。基于这一现象,探索电影“中国性”表达的高效实现方式,并建立互联网传播时代电影品牌化营销策略,是完善我国电影产业体系的一种可能性路径。
关键词:话题电影 大众文化 电影“中国性” 电影品牌化
名家专访
■我知道艺术的起点在哪里——访艺术家韩美林/采访人:张亚萌
韩美林简介:1936年生于山东济南。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1956年随院系调整成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首届学生)。现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世界华人协会副会长。他是一位在绘画、书法、雕塑、设计、公共美术等领域孜孜不倦的开拓者,同时也是以陶瓷、民间美术等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代表人物。数十年游走于水墨、陶瓷、青铜之间,纵横于绘画、设计与雕塑诸多领域,1983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四套癸亥猪年特种邮票就出自他的设计,红桃绿叶小猪以民间艺术简约喜庆的风格受到世人瞩目;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他创作设计的《大舜耕田》《华凤迎祥》《迎风长啸》《百鸟朝凤》《钱王射潮》《丹凤朝阳》等一系列极具冲击力的巨型城市雕塑,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现代城市的崛起;1988年,他用一只红色凤凰图案,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形象代言”;自为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设计雕塑作品《五龙钟塔》开始,他便展开了以艺术与体育结缘的历程:他所设计的申奥会徽、北京奥运会标志和吉祥物,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出重要贡献;更不用说让他朝着更高的艺术之峰攀登的书法作品古文字集录《天书》……其作品气势磅礴又洞察精微,艺术风格独到而个性特征鲜明。
近年来,韩美林陆续在杭州、北京、银川等地创建韩美林艺术馆,在宜兴创建韩美林紫砂艺术馆,积极推动社会美育和国际文化交流。创建韩美林艺术基金会,投身艺术公益和社会慈善事业。2015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称号。2016年“美林的世界•韩美林全球巡展”启动,先后于威尼斯、北京、巴黎、列支敦士登、首尔、曼谷等地举办个展,被威尼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称号。2018年荣获国际奥委会“顾拜旦”奖章、“韩国文化勋章”。2019年荣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24年第4期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4期的封二
中国文艺评论家
王宁
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比较文学学者。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2000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当选为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2012年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022年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此外,还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学组会评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会评专家、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会评专家等。学术兼职包括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前任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担任七种国际SSCI或A&HCI来源期刊编委或顾问,连续数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王宁教授是一位学者型批评家,同时用中英文著述,其著述甚丰,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对现代性理论、后现代主义、全球化与文化问题、世界文学、翻译学等领域的研究尤其精深,除出版五部英文专著和二十多部中文专著以及五百余篇中文论文外,还在四十多种国际权威刊物或文集上发表英文论文一百五十余篇,收录SSCI或A&HCI数据库论文一百一十余篇,部分论文被译成十多种东西方语言,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2023年,入选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国际权威学术出版传媒集团爱思唯尔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文学研究)榜单2023”,在全球342位入选者中名列第57名。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4期的封三
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巡礼
中国文艺评论(西藏大学)基地
中国文艺评论(西藏大学)基地是2022年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评选的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的指导下,基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西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承打造具有本土特色文艺评论的宗旨,举办多场高层次高水平活动,推介西藏作家、艺术家新作佳作,助推西藏文艺创作,为推出西藏文艺精品力作、为新时代文艺评论事业贡献了西藏力量。
基地依托高原独特区位优势,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用文艺评论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文艺的时代精神,立足中国实际,结合西藏特点解决实际问题,共同回答新时代的“文艺之问”“审美之问”,用精彩的文艺评论服务边疆振兴和民族振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聚焦“四件大事”“四个确保”、聚力“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助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文艺支撑路径,团结一心、踔厉奋发,为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而努力奋斗。
基地立足基层,自下而上、辐射带动、横向联系西藏各兄弟协会举办各类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合作。成功举办“‘西藏文艺的美学特色’——首届‘第三极’西藏文艺评论专题研讨会”、“首届西藏文艺评论讲习班——新时代青年诗人研修班”、“‘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创新进路学术研讨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现当代文学评论专家座谈会”等,展现了西藏文艺评论队伍的风采。
基地着力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的组织架构,积极培育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人才。基地主任金永兵教授申报和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2年度“西藏文化现代转型与文学艺术发展”项目。基地副主任颜亮副教授申报和主持西藏自治区文物局2023年度“西藏博物馆藏文物所见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基地副主任旦增曲扎副教授获首届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西藏自治区第三届翻译学术研讨会(译著)二等奖,基地成员夏吾才旦副教授获首届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扎根高原,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中国文艺评论(西藏大学)基地将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树立基地文艺品牌,谱写新时代新征程西藏文艺评论新篇章。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4期的封底
“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新文艺”
主题研讨会(培训会)暨
中国评协二届五次理事会海报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月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
● 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
● 202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高转载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 2018中国最美期刊
●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 维普网全文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 超星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文收录(zgwypl.com/zz/)
—END—
签发:袁正领
审核:陶璐
《中国文艺评论》期刊论文投稿邮箱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邮箱
wyplzg@126.com
【欢迎关注▽】
···要不再看看···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No.1, 2024 Contents&Abstracts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No.2, 2024 Contents&Abstracts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No.3, 2024 Contents&Abstracts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
理论评论文章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