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对电影生态的价值引领作用(二)
理论评论对电影生态的价值引领作用(二)
三对做好新形势下电影理论评论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电影作为一门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在主题内容上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民族的国家认同、思想认同、精神认同及情感认同。
电影作为一个民族标志性艺术,在对电影作品的审美价值的评判方面也要立足于本民族的土壤,考虑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优秀的电影作品大都是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方式讲好符合中国人审美心理的中国故事。电影虽是“舶来品”,但一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便形成了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艺术品。
电影作为一种丰富的文化交流载体,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每个国家的电影除了满足本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外,还需要输出本国的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的电影理论评论工作者在电影作品的审美评判上具有国际视野,探讨充分表现中国精神的中国电影如何真正走出去,如何通过电影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同感和影响力。同时,认真研究中国电影如何有效地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在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扩容的情形下,在逐步完善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中国电影作品的竞争实力。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其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录音、美术、音乐、剪辑等各个主创部门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并与电影作品的主题内容完美融合,才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同时也带来高尚的审美的愉悦。在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数字技术、3D技术等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视听冲击力。我们的电影理论评论工作者在评判电影作品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这些综合因素在电影完成中的表现,应密切关注高新技术在影片创作、制作,以及在传播、放映中的运用。毕竟,电影是工业、科技进步的产物。
(一)大力加强电影理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
电影理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电影理论评论工作的基础性工程,要予以高度重视。培养和造就更多熟悉艺术创作、制作和市场营销的“全面型”的电影理论评论人才,同时又使他们能够“术业有专攻”,这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强有力的措施。要充分利用中国文联和中国影协等现有的平台和资源,建立电影理论评论人才库,特别要发挥好中青年电影理论评论家的骨干作用。
1.充分发挥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的作用。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是顺应中国电影业发展而成立的一个专业工作机构。成立后一直致力于加强理论评论工作者之间、理论评论工作者与创作者之间的联系,每年通过编辑出版《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推荐和评介10部优秀电影等工作,团结了一大批有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的电影理论评论工作者。该委员会今后还应在公众网络平台上不断发现有潜质的、“民间”的电影理论评论人才,对他们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利用中国影协的平台和资源,邀请优秀电影艺术家和评论家与他们交流,以切实提高他们的电影艺术素养和对电影作品的鉴赏力,使他们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使电影理论评论这支队伍更加壮大。
2.充分发挥中国电影论坛、中国电影科技论坛、中国电影产业教育论坛的作用。这三个论坛作为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从产业与创作层面、科技层面、教育层面深入探讨当下中国电影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广开言路,开展学术争鸣,是我们做好当前电影理论评论工作的重要抓手。
3.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世界电影》等学术阵地的作用。进一步从国内电影创作和国外电影创作的角度,梳理当下的电影学术思潮,总结电影创作规律,增强电影理论评论学术阵地学术品质、扩大影响力。
4.充分发挥中国电影金鸡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评奖的学术引领作用。中国电影金鸡奖由国内最具权威性的电影艺术家、电影评论家组成评选委员会,遵循“学术、民主、争鸣”的方针和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参评影片和创作人员进行评判,最后由评选委员会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投票表决,根据投票结果产生各奖项的提名和最佳获奖者。金鸡奖专业的奖项设置、严谨的评奖程序以及学术性的评奖标准,一直为电影业界所认同,也是电影理论评论工作的重要平台。百花奖则通过三个阶段的针对不同群体的投票过程,反映普通老百姓对电影作品和创作人员的评价。
(二)形成电影理论评论有效的工作机制
电影理论评论工作是电影艺术家和电影作品接受社会评判和鉴赏活动的重要桥梁。中国影协将利用已有的资源和优势,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搭建更多电影理论评论工作者与电影创作者深入交流的平台,使电影评论与艺术创作的互动性得到有效加强,对一些有价值的学术问题进行充分探讨和思辨,营造健康、良好的电影理论评论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加强行业管理和行业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调研工作,完善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三)搭建新的有影响力的评论平台
搭建更多优质评价平台,与媒体尤其是强势媒体建立更多良性合作关系,在主流媒体(强势媒体)中开设电影理论评论专栏,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著名的电影评论家有针对性地撰写高质量的理论评论文章,以弘扬正气、引导健康评论之风。
打通专业学术评论和网络、客户端等新媒体之间的通道。在保持专业电影评论学术价值的前提下,尽量用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使普通民众能够理解并接受,并对他们欣赏电影作品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避免曲高和寡,纸上谈兵。打通专业电影评论和网络新媒体之间的通道,将会使高质量的电影理论评论文章具备时效性和传播的高速度,以更快捷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对于不良网络评论不能一味地“堵”,而应该进行细致的疏导,让正面评论的声音更靠前、更响亮。
电影理论评论工作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性工作,我们应该采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态度,努力建设一个开放性的电影理论评论体系,形成多元互补的评论形态和格局。对于西方各种理论和评论方法,应该有一个认真鉴别分析的过程,并注重同我国传统的电影理论评论和方法有机结合,同当下中国电影的文化语境、产业语境有机结合。要鼓励专业性评论与大众化评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融合统一,实现电影评论自身的扩容、升级、换代。
电影理论评论工作应该具有当下意识、历史意识、发展意识。就当下意识而言,中国电影经过全面改革已经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产业形态。那么,我们对中国电影的观察、分析就应该有产业维度、产业视点、产业意识。电影评论不仅仅应该有人文关怀,也应该有产业关注。在当前的电影格局中,离开了对市场态势、产业策略、电影美学与类型规律,乃至于必要的电影史知识等因素的把握,就很难对某些具体影片的美学样态做出精准的解读和评判。历史意识则是要求电影评论具有历史维度,深入研究本民族电影发展的历史经验,找准中国电影发展的纵向坐标。电影评论的发展意识,是要求以前瞻性的思维,研究中国电影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做好中国电影的“顶层设计”,趋利避害,真正把握住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当前,中国的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一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弊端会有所显现,对此,电影理论评论工作应该秉持包容、鼓励的态度,对出现的问题和弊端不应一味的否定和批判,而应予以客观中肯的分析,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给中国电影的发展一个“容忍期”“缓冲期”,同时也把这些建议友好地与观众分享,让观众理解并尊重中国电影和奋斗着的中国电影人。
电影艺术创作与电影理论评论相生相伴,一起走过了100多年,有亲密的时候,也有疏远的时候,但不管怎样,她们的方向是一致的,她们的命运也是相连的,无论是什么情况,她们都只希望对方好。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充分发挥电影理论评论工作重要作用,真正实现电影艺术创作和电影理论评论的共同繁荣发展,从而积极改善电影文化的生态,不仅仅只是一种期许,更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和实践,多一些亲密,少一点疏远,多一分尊重,少一分抱怨,携手一起给人民、给时代交出一份完整的、满意的答卷。
*康健民: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