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原创 | 郑晓华:书法在中国艺术“国际化”中的角色
近代以来,中国一度流行“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这有特殊的历史背景。现在,我国历史发展已经揭开了新的一页,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文化发展模式问题。要使一个文明延绵不绝,必须坚守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学习、模仿甚至抄袭、改造外国的东西,在一定阶段是不可避免的,但若执迷于此,不可能使本国文化达到世界一流。而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排斥过去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幻想全部推倒重来,建设世界一流文化的道路会更遥遥无期。所以对近代“西学东渐”以来中国文化的格局,有必要重新盘点家底,重新规划设计。
近代以来民族生存遭遇重重危机,“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社会主潮。因而大规模引进西学,“以西代中”成为进步标志。科技无国界,真理无中西,理应如此。但文化是带有民族性的。文化上如果“以西代中”,必然导致本土文化生态环境的衰减,民族文化艺术生存延续发展将面临很大的问题。这等于自伤其指,自我削弱。
塑造未来中国形象,文化和科技同样重要。中国文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要获得世界认同,文化上我们要有自信。一方面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高铁、大飞机、航天逐渐走向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度。但另一方面,这块土地上的这群人,必须仍然很“中国”,语言、文化、艺术礼仪乃至民风民俗都应具有鲜明的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特色。
那么,在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中,书法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角色呢?
基于历史的经验,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已经走出去”的书法,在合适的历史条件再出现的时候,它一定会不辱使命,让历史再现辉煌。先民在一千年前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先例。当时因为交通工具所限,我们的先民只走到了东亚海表,他们认为那已经是世界的边缘,所以不再往外走。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传播也是全球性的。什么是合适的历史条件?就是我们国家国力不断提升,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大。文化背后的支撑是国力。国力强,文化就会受到重视。现在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最佳机遇期。因此中国艺术领域的“中国梦”,中国艺术的世界化,应该是可以预期的。
加强书法的国际推广,促进中国艺术国际化,是当代中国艺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近百年中西文化交流,主要是“西学东渐”。毋庸置疑,西学的进入对我国的发展进步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另外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由于近五百年国家发展的不平衡,在东西文化交流中,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单向接受者。我们曾经有四大发明,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但近三百年来,在文化艺术上,中国有什么东西传播全世界,成为世界共同的文化样式呢?基本上没有。近代我们全面接受了西方的艺术教育体系,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会教素描、水彩,几乎所有的艺术院校都有油画专业。但是除了在东亚地区传统的汉文化圈(韩国、日本、东南亚等)之外,我们到美国或者欧洲,没有哪个艺术院校会教怎么使用毛笔和水墨进行艺术创作,甚至连一门课都没有。中国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在近百年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被边缘化了。这种边缘化的地位和它的独特美学意义和价值,形成强大反差,它在全世界的认知度,和欧洲文明的世界化传播,又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这里面的原因,不是中国的文化不精彩,也不是中国的审美不具有世界性,而是因为近代中国太落后,没有实力向世界传播。文化需要国力的支撑。作为弱国,他国对你的文化也不感兴趣。
从构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角度看,中国文艺诸门类并没有在世界近代文化的形成过程当中获得应有的影响力和份额。如果我们超越本土的观念,从全球的文化构建这样一个角度看,中国文化在世界近代文化构建过程中的缺席,无疑是世界文化的一个损失。历史这么悠久、内涵如此丰富的东方文化,竟没有发展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
所以,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的今天,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一项国家战略,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就有了这样的一个使命:我们要完成先民没有历史条件完成的历史任务、弥补历史的缺憾,推动中国艺术国际化,书法应该扮演重要角色。
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其他三个都在世界历史的演进中因蛮族入侵而中断了。只有中国文明悠悠五千年延绵不断。但是文明中断的地区,两河流域出现两个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还有印度的佛教,却蔓延全世界,占据了世界相当比例人口,成为他们的信仰、生活方式和人生最后追求。中国儒道思想,影响力却只局限在东亚地区。当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认为:“在轴心文明中,‘华人’是唯一保存五千年文明史没有间断的民族。但近百年来,中国的知识人又是现代文明大国中集体记忆遗忘、健忘、淡忘、主动忘却和被彻底扭曲最为严重的群体”。“在塑造人类精神文明的五位典范人物(孔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中,只有孔子不仅在现代中国曾受尽污辱,而且至今还面临‘平反’的考验。”[1]“长期以来西方的理性、人权、自由、法治被打上所谓“普世价值”的标签,被认为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应该发展。”“但是仅仅把儒家当做区域知识是非常不公平的”,“儒家所代表的‘仁义礼智信’在中国发展得比较突出,所以它代表中国地区性的地方价值,但是它当然也有普世意义。”[2]个人理解,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儒学”学派一代代学者前赴后继,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和国际推广,目的就是要把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加以现代化的提升和整合,使儒学介入国际主流思想,使儒家思想的优秀部分融入世界,成为世界通行“核心价值”的一部分。现在世界通行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来源于古希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欧洲近代启蒙运动。我们走遍五大洲,国际教育的通行“核心价值”里,有没有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比如有没有孔子或孟子的思想?到目前为止我觉得还没有(东亚地区当然例外)。“作为精神性人文主义的儒家,提出了每一个有良知理性的知识人都必须关注的四大议题:一,个人的身体、心知、灵觉与神明如何融会贯通;二,人与人之间如何通过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形成健康的互动;三,人类和自然如何取得持久的和谐;四,人心与天道如何相辅相成。”[3]这些都是应该具备普遍意义的。当今世界,“表面上,目前只有现代西方的启蒙运动能提供这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价值体系。”但“一个不争的事实:一种崭新的人文主义呼之欲出。”“儒家做人的道理,通过文明对话,已经和世界各种精神传统结盟,成为21世纪超越‘凡俗人文主义’的世界公民的共通语言。”[4]新儒学学派的目标,就是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推广儒家思想,让中国先哲的思想传播到全世界,让大家理解、认同,争取部分中国思想能够成为世界主流价值观。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理想,也许要经过几代人几百年的努力。书法艺术作为视觉文化的一个特殊样式,它的艺术和文字的结合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作为思想传播的特殊载体。蔡元培说“以美育代替宗教”,我觉得可以赋予这句话以新的含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发挥“文艺是世界语言”的功能;用书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通过优美的艺术形式,传播中华先哲思想,促进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向世界不同国家和文化传播,传播我们中国思想、文化、艺术,不断走向“国际化”,迎接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到来。
*郑晓华: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责任编辑:杨晨)
[1]杜维明,《二十一世纪的儒学》,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2] 《中国经营报》专访杜维明教授:儒学的普世价值,2007年12月2日。[3] 杜维明,《二十一世纪的儒学》,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4] 杜维明,《二十一世纪的儒学》,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