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原创 | 吴冠平:2015年中国电影创作的新格局与新问题
经历了12年的产业化变革,中国电影在艰难转型中正在形成新的创作格局和市场气象。
“85后”“90后”等新观众给中国电影带来了新商机,而新商机又为中国电影产业转型的合法化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背书。
2015年,中国类型电影创作的成熟,主要是因为在类型框架中更成功地植入了本土化元素。
《捉妖记》《寻龙诀》两部被业界普遍认为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水准的高技术含量电影的出现,让中国式大片开始破局。
IP其实是电影工业化生产在前期进行风险评估的一种方式。
IP搭台、明星唱戏之举,强化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排斥的中国电影的娱乐性和消费性,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电影的意识形态性和文化功能。
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440.69亿元(约合67.8亿美元),全球票房占比约18%,比上年的13%提升5%。内地电影市场总量已接近北美市场的2/3,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数字上的2015,确是中国电影可圈可点的一年。而数字所反映出的创作现实或可成为中国本土电影创作的新常态。[1]其中,7月18日,实现单日票房4.25亿元的历史纪录;7月13—19日,单周票房最高纪录达17.8亿元;9月16日,《捉妖记》票房定格24.39亿元,以1288万的优势超越《速度与激情7》,成为史上最卖座的国产电影。[2]以往普遍被认为是“票房毒药”的文艺电影也获得少有的票房成绩。王小帅的《闯入者》、忻玉坤的处女作《心迷宫》、徐昂的处女作《十二公民》、陈建斌的处女作《一个勺子》、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等作品的票房都在千万元以上。台湾导演侯孝贤在内地公映的第一部电影《刺客聂隐娘》票房6000多万元;新锐武打电影导演徐皓峰的第三部作品《师父》票房5000多万元;被称为“影展导演”的贾樟柯新作《山河故人》票房3000多万元,超过他之前影片国内票房的总和……在市场蛋糕不断做大的格局中,我们隐约看到了未来分众化市场的可能性。尽管在这些数字背后,混杂着票房作假、为破纪录而制造“幽灵”场和巨额票补等商业投机行为,但不容忽视的是,经历了12年的产业化变革,中国电影在艰难转型中正在形成新的创作格局和市场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