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土文献》| 张玉金:21世纪以来甲骨文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张玉金 出土文献 2021-06-29

21世纪以来甲骨文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张玉金

华南师范大学出土文献语言研究中心

摘  要:

本文按全面研究、实词研究、虚词研究、短语研究、句型句式研究、句类研究、语序研究、范畴研究、语用分析和语义分析等九个类别,对21世纪前20年(2001—2020)的甲骨文语法研究了回顾,肯定其成绩,指出其不足,并对今后的甲骨文语法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21世纪前20年  甲骨文  语法研究  回顾

笔者在2002年发表《二十世纪甲骨文语法研究的回顾暨展望》[1]一文,简要总结了20世纪甲骨文语法的研究;2003年又出版了《20世纪甲骨语言学》[2]一书,其中的第三章比较详细地总结了20世纪的甲骨文语法研究。

本文拟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对21世纪前20年的甲骨文语法研究进行回顾,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依据笔者调查,与本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有:王子扬、郑邦宏、陈练文、郑邵林、伍凌燕、李静丽等人的文章。王子扬在2019年发表了《近二十年来甲骨学研究述略》[3],此文概述的是整个甲骨学研究的情况,没有总结甲骨文语法的研究。郑邦宏在2015年发表了《近十多年来的甲骨文语法研究》[4],其所涉及的时间与本文不同,没有对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未对甲骨文语法研究进行展望。陈练文在2007年发表《甲骨文句法研究综述》[5],郑邵林在2013年发表了《近百年来甲骨刻辞句法研究综述》[6],上述两文都只是总结甲骨文句法研究的,而且所涉及的时间也与本文不同。伍凌燕对甲骨文中副词的研究进行述评[7],李静丽则对甲骨文副词的研究进行综论[8],上述两文都只是总结甲骨文副词研究的。

本文总结的是自2001年至2020年这20年间的整个甲骨文语法的研究。

 

一、21世纪前20年甲骨文语法研究的回顾

 

21世纪前20年,在甲骨文语法研究方面有众多成果出版发表。下面按全面研究、实词研究、虚词研究、短语研究、句型句式研究、句类研究、语序研究、范畴研究、语用分析和语义分析等九个类别进行回顾。


(一)全面研究

对甲骨文语法问题进行全面论述的,只有张玉金和李曦。

张玉金的《甲骨文语法学》[9]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甲骨文词法,第二章是甲骨文中的短语,第三章是甲骨文中的句子成分,第四章是甲骨文中的单句,第五章是甲骨文中的复句,第六章是甲骨文中的句类。李曦的《殷墟卜辞语法》[10]共分三编。第一编是句法,包括单句、复合句、省略句三章;第二编是词组法;第三编是词法,包括构词法和词类两章。


(二)实词研究

本文所谓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感叹词等。


1.对甲骨文实词进行总体研究的成果

杨逢彬的《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11],其中第一章是动词(非祭祀动词),第二章是祭祀动词,第三章是形容词——对若干“形容词”的辩证,第四章是名词(附数词),第五章是代词。曾小鹏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词类研究》[12],其中第一章为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量词等五节。李秀丽的《殷墟师组卜辞语言文字研究》[13],其中第五章第三节为词类及语法功能,论述了师组卜辞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


2.专门研究甲骨文中名词的成果

巫称喜全面整理研究了甲骨文中的名词[14]。黄天树[15]和左娟[16]都研究了殷墟甲骨文中的方位名词(黄天树称之为方位词)。林春香研究了甲骨文中的鬼神名词[17]。郭敏珊研究了甲骨文中的处所名词[18],甘露也研究了甲骨文中的处所词[19]。王琨研究了甲骨文中的时间名词[20]。田守凯研究了甲骨文中的称人名词[21]。刘玉芯研究了甲骨文中的事物名词[22]。李如意则专门考察了甲骨文中的动物名词。[23]


3.专门研究甲骨文动词的成果

郑继娥的《甲骨文祭祀卜辞语言研究》[24]一书,第二章是祭祀动词的概况,讨论了祭祀动词的定义及判断标准、祭祀动词的数量、祭祀动词分类的回顾以及作者的分类共四个问题。李林林对甲骨文祭祀动词进行了专题研究[25]。刘正中运用配价理论对甲骨文非祭祀动词进行了初步探究[26]。李发对商代武丁时期甲骨军事刻辞进行了整理与研究[27],其《甲骨军事刻辞整理与研究》[28]一书,第六章研究的是军事刻辞中的行为动词,包括字形及词义考辨、群聚分析、配价分析三节。葛亮研究了甲骨文中的田猎动词[29]。张勇研究了甲骨文中的取予类动词[30]。徐红研究了甲骨文中的给予动词[31]。李樟花研究了甲骨文运动动词“来、往”[32]。朱习文研究了甲骨文中的位移动词[33]。韩剑南研究了甲骨文中的攻击类动词[34]。陈练文研究了甲骨文中的心理动词以及感知心理动词[35]。杜建清研究了甲骨文中的情意动词。[36]郭凤花研究了甲骨文中的谓宾动词。[37]郭凤花和蔡勇比较了甲骨文中的使令动词“呼、令”。[38]邓章应研究了甲骨文“降”“陟”的语义语法问题。[39]张玉金研究了甲骨文中的动词“于”和“以”。[40]禤健聪则对甲骨文中“于”可作动词表示怀疑。[41]喻遂生研究了甲骨文动词的为动用法和《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疾”。[42]黄天树则对殷墟甲骨文中的助动词进行了补充论证。[43]田守凯分析了甲骨文中的零价动词。[44]


4.专门研究甲骨文中形容词的成果

余贞皎对诸家认定的各个形容词一一进行考辨,分其为十大类,认为其中真正意义上的形容词只有三类,共24个,其主要语法功能是作定语,其次是作状语和谓语。[45]刘书芬研究了甲骨文中的颜色形容词。[46]


5.研究甲骨文中的兼类词及相关问题的成果

黄天树研究了殷墟甲骨文中所见的“名动相因”现象。所谓“名动相因”,指名词用作动词,也指动词用作名词。[47]田瑜娥分析了殷墟甲骨刻辞中的兼类词问题。[48]杨继军对甲骨文中的兼类词做了相关探究。[49]刘海琴专门研究了殷墟甲骨文祭祀卜辞中“伐”的词性问题。作者发现,卜辞中的“刉伐”“册伐”“卯伐”“宜伐”“酒宜伐”“酒久岁伐”都是动宾结构,其中的“伐”都是名词,只有在“又伐”“又久伐”“酒久伐”中“伐”既有作名词者又有作动词者;而“久伐”一般是“动+动”的结构,“酒伐”一般是“动+名”结构。[50]


6.对甲骨文中的代词进行研究的成果

喻遂生不同意前人所提出的“我”只表复数的说法,认为甲骨文中的“我”有表示单数的,并举出了例证。[51]黄天树综述了甲骨文第一人称代词的问题,还对甲骨文第二人称代词进行了补充论证。[52]雷焕章分析了在甲骨文中“兹”与“之”的不同用法。[53]王娟分析了甲骨文中的“之”字。[54]李蕊研究了甲骨文中“之”的用法。[55]陈年福认为甲骨文中“何”和“此”是代词,[56]张玉金则不赞同,认为甲骨文中二者都不是代词。[57]


7.其他研究

李建平、龙仕平讨论了甲骨文量词“丙”的语源问题。[58]李学勤研究了甲骨卜辞和《尚书·尧典》中的感叹词“俞”。[59]


(三)虚词研究

本文所谓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1.全面研究虚词的成果

杨逢彬的《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一书,第六章为副词(语气词),第七章为介词。曾小鹏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词类研究》,第二章为虚词,包括副词、介词和连词两节。黄天树研究了《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所见虚词的搭配与对举现象,如“先……后……”“惠……于……”“唯……非……”等等。[60]冯洪飞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虚词初步研究》,研究了花东卜辞中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等。[61]李秀丽的《殷墟师组卜辞语言文字研究》,第五章论及师组卜辞中的副词、介词、连词等问题。张玉金全面分析了甲骨文中表示两事时间关系虚词的意义和用法。[62]

张玉金的《甲骨文虚词词典》,在2020年由韩国全北大学的崔南圭教授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


2.研究甲骨文中副词的成果

张国艳的《甲骨文副词研究》[63]共有五章,即汉语副词研究情况概说、甲骨文副词研究概况、甲骨文副词的数量和用法、甲骨文副词个案研究、甲骨文副词的流变及断代作用。罗立方研究了甲骨文中的否定副词。[64]叶正渤和王秀丽研究了甲骨文否定词。[65]文一涵也专门研究了甲骨卜辞中的否定副词。[66]曾小鹏研究了花东卜辞中的否定词。[67]洪飏、杨于萱也都研究了花东卜辞中的否定副词。[68]喻遂生认为甲骨卜辞中的“亡”有副词的意义。[69]王利霞也论及了甲骨卜辞中的“亡”,认为其有副词用法。[70]龚波从假设句否定形式的角度探讨了甲骨卜辞中两组否定副词“勿”“弜”和“不”“弗”的区别。[71]张国艳研究了甲骨文的“”和“”。[72]连劭名研究了师组卜辞中的否定词“不”。[73]张玉金讨论了甲骨文中否定副词“不”和“弗”在语义指向方面的异同,两词的使用与其所否定的动词之配价的关系,以及二者的根本区别。[74]

张玉金对甲骨卜辞中“其”的意义进行了新的探究。[75]乃俊廷也研究了甲骨卜辞中的“其”字。[76]王娟研究了甲骨文中的时间副词。[77]黄天树研究了甲骨文中的频率副词、范围副词和程度副词,并对甲骨文范围副词“一”字进行了补充论证。[78]沈培分析了殷墟甲骨文“气”字的虚词用法。[79]朱彦民辨析了甲骨卜辞中“惠”和“唯”用法的异同。[80]陈剑把甲骨文中的“㲹”和“”都读为“皆”,认为是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认为甲骨文中的“眢”当释读为动词“兼”,意思也是表示“总括”。[81]


3.研究甲骨文中介词的成果

李丽艳的《甲骨文介词、连词研究》[82],第二章是甲骨文介词,共有三节,即甲骨文介词的数量及语法功能、甲骨文介词的用法、甲骨文介词小结。喻遂生研究了甲骨文中的“至于”,以及介词的为动用法和祭祀对象的认定,探讨了甲骨文“曰”的介词意义,举出了甲骨文“在”用作介词的例证,对甲骨文中介词“于”用法进行论证。[83]黄天树研究了甲骨卜辞中介词“在”“于”的搭配和对举,对甲骨卜辞中介词“自”“由”“从”进行补充论证。[84]梅祖麟认为汉语介词“于”起源于汉藏语。[85]郭锡良则不赞同,认为汉语介词“于”不是起源于汉藏语。[86]罗国强分析了“于”的动词用法。[87]马彩红分析了甲骨卜辞中“于”的用法。[88]刘攀峰探讨了“于”字在甲骨金文中的用法,并进行了比较。[89]裘锡圭研究了甲骨文中的“于”,分析了有关的问题。[90]王译然考察了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于”字的用法。[91]余晓惠比较了介词“于”在甲骨文和先秦时期用法的异同。[92]毛志刚对甲骨文中的介词进行了专题研究,并研究了甲骨文中介词“自”的几种用法。[93]张学澜分析了甲骨文中介词“及”的用法。[94]张玉金对甲骨卜辞中的虚词“暨”(眔)做了进一步探究,对一些错误认识进行了驳论;指出甲骨文中“于”有动词用法,进而探讨了介词“于”的起源问题;讨论了甲骨文当事介词“于”的界定,即什么样的“于”才是当事介词,并对当事介词“于”进行了全面研究;同时研究了位事介词“于”、时间介词“于”和处所介词“于”;另外,研究了甲骨文中的时间介词“自”和处所介词“自”,并讨论了相关的一些问题。[95]


4.研究甲骨文中连词的成果

李丽艳的《甲骨文介词、连词研究》,第三章是甲骨文连词,包括以下三节,即甲骨文连词的数量及语法功能、甲骨文连词的用法、甲骨文连词小结。黄天树认为甲骨文中有些“若”是假设连词。[96]杨逢彬认为殷墟甲骨刻辞中的“以”“比”不是连词。[97]杨逢彬、杨蓉蓉认为殷墟甲骨文中的“于”有连词用法。[98]杨逢彬讨论了殷墟甲骨刻辞中“暨”的词性问题,认为“暨”不用作连词;殷墟甲骨刻辞中不能肯定存在连词。[99]张玉金讨论了甲骨文中“暨”(眔)的词性,其中论及“暨”的连词用法。[100]喻遂生也认为甲骨文中的“暨”有连词用法。[101]


5.研究甲骨文中语气词的成果

裘燮君讨论了甲骨文中“抑”“执”两者的语气词性质。[102]喻遂生指出甲骨文中有些“有”是用作词头的。[103]


6.研究甲骨文中实词虚化问题的成果

张丽莉的《甲金文中实词虚化问题研究:以现代汉语常用单音节词为例》[104],共有四章:第一章是实词虚化问题的研究概述;第二章是选择单音节虚词的标法及其虚化脉络:选择了18个虚词,分成副词、连词、介词、兼词四类,分析其在甲金文中的用法,从而梳理其虚化脉络;第三章是实词虚化的规律;第四章是总结。罗端利用甲骨、金文研究了“以”字的语法化过程。[105]张玉金研究了甲骨文中的代词“之”,并分析了其到金文中虚化为助词的问题;研究了甲骨文中的动词“于”,并探讨了动词“于”虚化为介词“于”、介词“于”起源的问题。[106]霍文杰研究了甲骨文中的动词“在”和介词“在”,并对甲骨文介词“在”和介词“于”进行了比较。[107]李先银则构拟了甲骨文中“于”的语法化过程。[108]


(四)短语研究

所谓短语,又可称为词组、结构。李秀丽的《殷墟师组卜辞语言文字研究》,第五章简述了师组卜辞中的联合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主谓短语、同位短语、介宾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并分析了各类短语的语法功能。郑继娥讨论了甲骨文中动宾结构类型及其语义关系。[109]

郑继娥的《甲骨文祭祀卜辞语言研究》,第三章论述了甲骨文单个祭祀动词及其宾语,第四章讨论了甲骨文单个祭祀动词的主语、状语和补语。赖秋桂以甲骨文中军事动词为例,讨论了甲骨文中的词组问题。[110]王栋研究了甲骨卜辞中的连动结构。[111]赵兵研究了甲骨文中的修饰语。[112]邓飞辨析了甲骨卜辞中干支修饰语的差异。[113]郭晓红研究了甲骨文中的“自今数日至(于)干支”结构,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同位结构;并进一步研究了甲骨文中的同位短语。[114]黄天树对甲骨文中的“在”字结构进行了补充论证。[115]喻遂生讨论了甲骨文中的“于A于B”结构。[116]郑继娥概括了甲、金“于”字介词结构的语法特点。[117]黄劲伟划分了甲骨文数量表达式的类别,并进行了断代整理与研究。[118]


(五)句型句式研究

这类成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系统研究甲骨文中句型句法的,另一类是研究某一种句式的。


1.系统研究甲骨文中句型句法的成果

这类成果或是研究全部甲骨文材料中的句型句法的,或是研究某一类材料中的句型句法的,或是研究甲骨文中某一种动词的句型句法的。

张玉金设计了对甲骨文句型句式编纂的大纲。[119]陈练文概述了殷墟甲骨文的句法。[120]邓统湘研究了《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句型。[121]李真研究了《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中的句型。[122]李秀丽的《殷墟师组卜辞语言文字研究》第五章论述了师组卜辞中的句型。蒋艾君也专门研究了甲骨文师组卜辞中的句法。[123]何欢研究了殷墟历组卜辞中的句法。[124]贾燕子研究了甲骨文祭祀动词的句型和句法语义问题,对甲骨文单祭祀动词句型进行了定量研究和断代研究,并探讨了甲骨文单祭祀动词句结构分布与甲骨文分期的关系,也对甲骨文多祭祀动词句进行了定量研究。[125]李发的《甲骨军事刻辞整理与研究》第四章论述了甲骨军事刻辞所用的句型。张学澜研究了殷墟甲骨典宾类卜辞单句的句型。[126]逄方慧研究了甲骨文非祭祀动词的句型。[127]喻遂生论述了甲骨文单个祭祀动词句的转换与衍生。[128]。姚志豪对小屯南地甲骨的句法进行了断代研究。[129]陈练军、贾燕子对甲骨文多祭祀动词句型进行了断代研究,阐释了多祭祀动词结构分布与甲骨文分期的关系。[130]


2.研究甲骨文中某种句式的成果

郑继娥的《甲骨文祭祀卜辞语言研究》第五章论述了甲骨文中的多个祭祀动词谓语句,第六章讨论了三种由祭祀动词构成的句式,即王宾卜辞的句式、卜旬卜辞附祭甲名先王的句式、祭上甲及多后的合祭卜辞句式。喻遂生研究了甲骨文的双宾语句,也简要阐述了甲骨文中的存现句。[131]齐航福分析了花东卜辞中的宾语前置句,研究了花东卜辞中所见非祭祀动词双宾语,分析了花东卜辞中祭祀动词双宾语句。[132]邓统湘研究了《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非祭祀动词双宾语句式和祭祀动词的双宾语句和三宾语句。[133]徐志林、刘彭冰运用原型范畴理论研究了甲骨文的双宾语结构。[134]贾燕子研究了甲骨文祭祀动词的三宾语句和双宾语句。[135]喻遂生研究了甲骨文中的三宾语句。[136]龙正海也讨论了甲骨文中的三宾语句的问题。[137]徐志林对甲骨卜辞中的“三宾语”问题进行了反思。[138]沈培讨论了殷墟甲骨文中的所谓“于字式”被动句。[139]张玉金也讨论了殷墟甲骨文中有无被动句式问题,认为殷墟甲骨文中有被动句式。[140]张娟对甲骨文中的兼语句进行了整理和研究。[141]郭凤花、任群英研究了甲骨文中的“有、无”句。[142]武亚帅研究了甲骨文中的“㞢/又”字句。[143]张玉金对甲骨文中的“步”字句进行了句法分析;[144]其《甲骨卜辞语法研究》第二编第一章,对甲骨文中的“宾”字句和“遘”字句进行了句法分析;同时也研究了甲骨文中“御”字句中的单动句。[145]郑邵林讨论了甲骨文中的若干句法问题,论及甲骨文中的完全句和省略句问题。[146]古敬恒、刘悦探讨了甲骨卜辞的省简现象。[147]


(六)句类研究

对甲骨文句类问题的研究,集中在甲骨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问题上。

张玉金的《甲骨卜辞语法研究》第一编集中讨论卜辞命辞的语气问题。首先评述了关于殷墟卜辞命辞语言本质的七种说法,即卜辞疑问说、卜辞命龟说、卜辞修祓祝祷说、卜辞预言宣言说、卜辞魔力说、卜辞二元论的魔力说、卜辞综合说。然后讨论了研究卜辞命辞语言本质及其语气时涉及的七个问题,即关于“贞、正、卜、命(令)”等词的意义问题,关于“抑、执、乎”是否句尾语气词的问题,关于卜辞“其、惠、唯”等虚词的意义问题,关于卜辞的辞式、辞序和句式问题,关于卜辞中的非命辞语、卜法、卜兆和刻辞问题,关于周原甲骨文中的“囟”字及其命辞语言本质,关于古文献中卜辞命辞语言本质及其语气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卜辞命辞绝大多数都是疑问,有一些是在疑问中有祈愿,卜辞命辞基本上都是疑问句。此书还认为卜辞占辞语句的语气,基本都是推测性的。卜辞中的验辞都是叙述句。卜辞中还有少量的感叹句和祈使句。李娜也认为殷墟卜辞的命辞为问句,传统的命辞“问句说”并未过时。[148]范欣认为,从对贞的形式意义及其内容呈现来看,对贞卜辞命辞宜读作疑问句。[149]

巫称喜则力主甲骨卜辞命辞是陈述句而不是疑问句,他连续发表五篇论文,阐述他的观点。[150]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甲骨卜辞命辞都是贞人预测之信息,具有信息属性。甲骨卜辞中的“卜”为“灼龟取兆”之义,而“贞”“占”都是预测之意,虽然词义相同,但适用对象有别,贞人常用“贞”,商王常用“占”。孔许友不同意巫称喜的观点,他认为甲骨卜辞的命辞不是贞人对兆象的预测之辞,而是在灼龟见兆之前就确定了的卜问事项。命辞的这一性质可从对卜辞中某些语词的训释、卜辞辞序排列的规则性以及占卜制度三个方面来证实。[151]


(七)语序研究

对甲骨文语序的研究,集中在宾语语序的问题上。袁险峰研究了甲骨文中宾语的位置。[152]齐航福分析了花东卜辞的宾语前置句;其《殷墟甲骨文宾语语序研究》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甲骨文宾语的语序问题。包括以下十一章:第一章是宾语前置句,第二章是兼语句,第三章是兼语前置句,第四章是非祭祀动词双宾语句,第五章是祭祀动词双宾语句,第六章是三宾语句,第七章是介宾结构,第八章是殷墟甲骨文中句式使用的组类差异考察,第九章是甲骨文宾语研究中的若干语法问题,第十章是甲骨文宾语研究中的焦点问题,第十一章是甲骨文宾语研究中的疑难辞例疏通。[153]

喻遂生则讨论了卜辞中“三十牛三”和“中日”的语序问题。[154]


(八)范畴研究

这方面的成果比较少。甘露研究了甲骨文中的数量范畴和方所范畴。[155]王娟研究了甲骨文的时间范畴。[156]邓飞的《商代甲金文时间范畴研究》[157],系统探讨了商代语言的时间范畴问题。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甲金文时间要素,第三章是时间范畴分类,第四章是时间范畴结构,第五章是时间范畴时间指称,第六章是时间范畴时点时段,第七章是时间范畴认知。


(九)语用分析和语义分析

1.对甲骨卜辞进行语用分析的成果

齐航福对甲骨文中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探究。[158]钟红丹提出了确定甲骨卜辞焦点的新方法,全面研究了甲骨卜辞焦点的表现手段。[159]沈培从语用学角度考察了殷墟甲骨文中的正反对贞卜辞。[160]刘春娟也对甲骨文中的对贞卜辞进行了语用分析。[161]徐琳则对甲骨文对贞卜辞的省略现象进行了语用分析。[162]


2.对甲骨文进行语义分析的成果

郑继娥的《甲骨文祭祀卜辞语言研究》第七章研究了祭祀卜辞的语义结构,分析了祭祀卜辞中的动词、原因、对象、牲品、时间、空间、施事等,还从“御”观察了祭祀动词的对象、原因、牲品、祭者论元的关系。李发的《甲骨军事刻辞整理与研究》第八章论述了甲骨军事刻辞句子所涉语义角色,包括施事、受事、与事、原因、对象(目标)、时间、空间等。


3.对介词所在的语句进行语用分析和语义分析的成果

张玉金在对甲骨文时间介词“自”进行研究时,对于这种“自”所在的语句不但进行句法分析,还进行了语用分析和语义分析;同时也对处所介词“自”所在的语句也进行了语用和语义分析。[163]


由上述可见,21世纪前20年,学者们在甲骨文语法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实词研究、虚词研究、短语研究、句型句式研究、句类研究、语序研究、范畴研究以及语用分析和语义分析等领域,都有论著出版发表,还有两本全面系统论述甲骨文语法的著作出版。学者们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甲骨文名词研究,二是甲骨文动词研究,三是甲骨文副词研究,四是甲骨文介词研究,五是甲骨文句型句式研究,六是甲骨文卜辞命辞是否问句研究,七是甲骨文宾语语序研究。

对于上述七个方面,研究成果数量较多,研究也较有深度。

在研究课题的设计方面,不但把甲骨文语料作为整体加以研究,还注意按不同组类、不同事类进行考察,例如研究甲骨文句型句式时,对师组卜辞、历组卜辞、典宾类卜辞的句法分别加以研究;研究动词时,则对祭祀卜辞、军事刻辞、田猎刻辞分别加以考察。

在研究材料方面,不但使用以往著录的材料,如《甲骨文合集》,还注意使用新著录出版的材料,如《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等。

在研究方法方面,不但使用传统的语法分析的方法,还注意借鉴古代汉语语法学、现代汉语语法学的理论方法,如三个平面理论、配价理论、范畴理论等。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甲骨文语法研究方面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甲骨文语法研究,受重视的程度不够。学术界更重视的是甲骨文字的考释和利用甲骨文材料进行历史文化的研究。

一些甲骨文语法研究的成果,研究不够深入,对于甲骨文语法的规律和特点揭示得不够,研究水平不高。研究成果中问题不少,甚至存在一些“硬伤”。

全面研究甲骨文语法的著作是21世纪初出版的。不少甲骨文语法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还未被涉及或研究得不够:如甲骨文实词中的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中的连词、语气词;甲骨文语句的句子成分以及各种短语;甲骨文中的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甲骨文中宾语以外的句子成分的语序问题;甲骨文复句;甲骨文中的各种范畴等。

使用甲骨文材料方面也存在问题,如未能全面利用已著录出版的材料,同时利用殷代金文作为语料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多;未能充分吸收甲骨学界在甲骨文缀合、摹写、断代、考释、训释、断句以及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

研究队伍中有不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即为有硕士学位的人员),这个研究队伍还不具有稳定性。如果取得硕士学位后不再攻读博士学位,不再从事学术研究,则他们一般就不会有后续的研究了。即使成为博士研究生,如果其导师不是从事甲骨文语法研究的,基本上也不会继续从事甲骨文语法研究了。

 

二、甲骨文语法研究的展望

 

笔者认为,要把甲骨文语法研究引向深入,须注重以下六点:


(一)要提高对甲骨文语法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殷墟甲骨文语法研究,对于甲骨学、汉语史(包括汉语语法史)、历史、中国文化史等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甲骨文的研究和传承,而甲骨文语法的研究对于甲骨学研究意义重大。董作宾把文法列为断代的十项标准之一,可见甲骨文语法对于甲骨断代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不但如此,甲骨文语法研究对于甲骨文的文字考释、词语训释、标点断句都有重要的意义,因为通过分析一个字、一个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所具有的语法功能,可以获取许多信息,从而为相关研究寻找到依据和支点。

甲骨文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汉语史语料。也就是说,研究汉语史、汉语语法史必从研究甲骨文中的语言、语法开始。源头说不清楚,其后来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所以甲骨文语法的研究对于汉语史的研究来说具有源头的意义。

研究殷商时代的历史文化,除了商代考古以及传世文献以外,最重要的资料就是殷商甲骨文(也包括殷代的金文)。研究甲骨文语法,有助于对甲骨文的科学解读和今译,这对于研究殷商时代的历史文化无疑很有助益。

有些学者已经看到了这一问题。如喻遂生的《语法研究与卜辞训释》[164],即呼吁甲骨学研究应该重视甲骨语法研究的成果,以避免研究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


(二)要充分吸收甲骨文整理方面的成果

此前有两部重要的甲骨著录的著作,即《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近些年来,又不断有新的甲骨文著录书出版,也不断有甲骨缀合方面的成果出版发表。要充分吸收学术界在甲骨文著录、摹写、缀合、释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黄天树自2012年开始主持编写《甲骨文大系》,全书由图版、拓本、摹本、释文、索引几部分组成,预计73大册,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的一是采用李学勤新的“两系说”代替董作宾旧的“五期说”;二是为每张拓本制作了摹本;三是增补新出版、新缀合的材料。笔者相信,这部著作的出版,将非常有助于甲骨文语法学的研究。


(三)要充分吸收甲骨学研究方面的成果

要想更好地从事甲骨文语法的研究,就必须有良好的甲骨学基础,否则必然会谬误时见。所以要充分吸收学术界在甲骨文的文字考释、词语训释、语句通释、标点断句、分类断代以及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

研究甲骨文语法的学者,不但要跟上甲骨学研究的步伐、站在学术发展的前沿,而且还要善于择善而从。我们知道,甲骨学界在文字考释、词语训释等方面,往往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要善于在芸芸众说中选择科学的说法。笔者提出了对古文字考释各种异说的抉择标准,即形、义、音、法、文这五个标准。所谓形的标准,即考释要符合古文字字形的实际,从历时、共时两个角度都能说得通。所谓义的标准,即考释要经得起词汇学理论知识的检验,要符合一个字所在的上下文。所谓音的标准,即考释要经得起音韵学和汉语语音史理论知识的检验。所谓法的标准,即考释要经得起语法学和先秦汉语语法学理论知识的检验。所谓文的标准,即考释要经得起殷商时代文化生态系统理论知识的检验。

笔者自2017年开始主持撰写“殷墟甲骨文译注丛书”,该成果将由摹写、释文标点、汇释、今译几部分组成。全书20多册。此丛书一是广泛收集学术界在甲骨文著录、缀合方面的研究成果;二是广泛汇集前人和时贤在甲骨文字考释、词语训释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各种异说中择善而从;三是在择善而从的基础上对甲骨文语句进行今译。这部丛书完成出版之后,将会对殷代甲骨文语言、语法研究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关注两周出土和传世文献整理研究及其语法研究的成果

两周时期、特别是西周时期紧继殷商时期,殷商时期和西周时期两个时期的语法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地域也不同。其语法系统必然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比较两个时期的语法,观其异同,考其流变,是汉语语法史的重要研究内容。由两周语法回观殷商语法,对殷商语法会有更深的理解,殷商语法的一些疑难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为了对两周语法有更科学深入的了解,必须关注两周出土和传世文献整理研究的成果。这种文献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全面了解掌握实属不易。但是在研究一个具体问题时,还要下探到两周时期,观察其在两周出土和传世文献中的状况。比如甲骨文中有“唯+宾语+动词”式句,这种句式在《尚书》中也可以见到;甲骨文中的“若”可以表示(鬼神)顺助的意义,两周文献中的“若”也有这种意义。


(五)全面开展对甲骨文语法研究课题的考察

前面已经说过,甲骨文语法学的有些研究课题,以往还没有人涉及,或研究得不够,对于这些课题都要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要加强探究,以期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写出新时代的全面论述甲骨文语法的著作。

以往学术界开展了对不同事类卜辞(如祭祀卜辞、军事刻辞、田猎刻辞)的语法研究,今后要更全面地开展这类研究。要把全部卜辞归为不同的事类,对不同事类卜辞的语法一一加以研究,考察每个事类卜辞的语法特点。

以往开展了对不同组类卜辞(如师组卜辞、历组卜辞、典宾类卜辞)的语法研究,今后要更全面地开展这类研究。要充分吸收学术界在甲骨文分组分类和断代方面的成果,对不同组类的卜辞都加以探究,总结每个组类卜辞在语法上的特点,从而为甲骨文的分组分类和甲骨断代作出贡献。

笔者前文曾说过:“甲骨文不是一朝一代之物,而是二百多年间的占卜记录。斗转星移,人世沧桑,人类语言的语法必然有发展变化。要用历史的眼光观察汉语,看它的发展。为此,甲骨语法学者要特别关注甲骨断代学的研究成果,把甲骨文看作是不同时代的产物,考其流变。” [165]这是在21世纪初说的话,但是到今天,对甲骨文语法开展历时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见。前面说过,姚志豪对小屯南地甲骨的句法进行了断代研究。[166]陈练军、贾燕子对甲骨文多祭祀动词句型进行了断代研究,二者即属于这种成果。[167]要把甲骨文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考察其演变,这既是汉语史的重要内容,也将为甲骨断代作出贡献。要知道,当年董作宾是把文法作为甲骨断代的一个标准的。


(六)借鉴现代汉语语法学和汉语语法史的理论方法

研究甲骨文语法时,借鉴现代汉语语法学的理论方法是有科学性的。首先是因为甲骨文语法(即殷商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是一种语言语法的两个不同历史阶段,都是汉语语法发展史上的一个横断面。其次是对现代汉语语法和甲骨文语法目前主要进行的都是共时描写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学注重借鉴西方语法学的理论方法,并结合汉语实际进行创新。如现代汉语在划分词类方面提出了划分的依据和程序,在分析句法时提出了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以及认知分析法,还提出了三个平面理论、范畴理论,等等。这些都值得借鉴。

当然,殷商汉语和现代汉语有不同,就目前来说,研究汉语语法史,要从殷商谈起,到现代汉语为止,一个在头,一个在尾。所以要充分认识到两者的差异,要结合甲骨文语法的实际和特点对现代汉语语法学的理论方法进行改造与创新。例如现代汉语有结构助词这一类,在殷代甲骨语法中就没有。

前面说过,应开展对甲骨文语法的历时研究,这是必要的。即以现代汉语而言,如果从“五四”算起,也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语言也有了变化,已经有人提出现代汉语史这个概念了。甲骨文历时二百多年,更应该提出甲骨文语法史的概念。

如果要对甲骨文语法进行历时研究,就要借鉴汉语语法史的理论方法(如语法化的理论方法、历史语法学的理论方法),观察殷商语法在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发展状况,探究其演变的规律、机制和动因。

 

回首过去,成绩斐然;展望未来,光辉灿烂。伴随甲骨学研究和语法学研究的不断进步,甲骨文语法学也一定会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拥有更为美好的明天!

 

*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殷墟甲骨文译注与语法分析及数据库建设”(17ZDA299)的阶段性成果。

[1] 张玉金:《二十世纪甲骨文语法研究的回顾暨展望》,《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1期。

[2] 张玉金:《20世纪甲骨语言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

[3] 王子扬:《近二十年来甲骨学研究述略》,《中国书法》2019年第3期。

[4] 郑邦宏:《近十年来的甲骨语法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5] 陈练文:《甲骨文句法研究综述》,《学习月刊》2007年第24期。

[6] 郑邵林:《近百年来甲骨刻辞句法研究综述》,《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7] 伍凌燕:《甲骨文副词研究述评》,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5年。

[8] 李静丽:《甲骨文副词研究综论》,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4年。

[9] 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

[10] 李曦:《殷墟卜辞语法》,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 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年。

[12] 曾小鹏:《〈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词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6年。

[13] 李秀丽:《殷墟师组卜辞语言文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1年。

[14] 巫称喜:《甲骨文名词研究》,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

[15] 黄天树:《说殷墟甲骨文中的方位词》,王宇信、宋镇豪、孟宪武主编:《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

[16] 左娟:《殷墟甲骨文方位名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9年。

[17] 林春香:《甲骨文鬼神名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9年;后又以《甲骨文鬼神名词语法研究》为题发表于《殷都学刊》2010年第2期。

[18] 郭敏珊:《甲骨文处所名词语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9年。

[19] 甘露:《甲骨文处所词研究》,《殷都学刊》2005年第4期。

[20] 王琨:《甲骨文时间名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9年。

[21] 田守凯:《甲骨文称人名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10年。

[22] 刘玉芯:《甲骨文事物名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10年。

[23] 李如意:《甲骨文动物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24] 郑继娥:《甲骨文祭祀卜辞语言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

[25] 李林林:《甲骨文祭祀动词专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年。

[26] 刘正中:《甲骨文非祭祀动词配价初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大学,2011年。

[27] 李发:《商代武丁时期甲骨军事刻辞的整理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1年。

[28] 李发:《甲骨军事刻辞整理与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29] 葛亮:《甲骨文田猎动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0年。

[30] 张勇:《甲骨文取予类动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0年。

[31] 徐红:《甲骨文中的给予动词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7年第6期。

[32] 李樟花:《甲骨文运动动词“来、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4年。

[33] 朱习文:《甲骨文位移动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4] 韩剑南:《甲骨文攻击类动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5] 陈练文:《甲骨文心理动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5年;《甲骨文感知心理动词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6] 杜建清:《甲骨文情意心理动词探析》,《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37] 郭凤花:《说甲骨文中的谓宾动词“有”》,《大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甲骨文谓宾动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8] 郭凤花、蔡勇:《甲骨文使令动词“呼、令”比较》,《陕西教育•理论》2006年第12期。

[39] 邓章应:《甲骨文“降”和“陟”语义语法探讨》,《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0] 张玉金:《甲骨文中的动词“于”及介词“于”的起源》,王宇信、宋镇豪、徐义华主编:《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再论甲骨文中的动词“于”》,《殷都学刊》2012年第3期;《殷墟甲骨文动词“以”研究——兼论殷墟甲骨文“以”是否作虚词的问题》,《中国文字学报》第9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

[41] 禤健聪:《甲骨文“于”作动词献疑》,《古汉语研究》2009年第1期。

[42] 喻遂生:《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疾”字》,中国文字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河北保定,2005年。

[43] 黄天树:《殷墟甲骨文助动词补说》,《古汉语研究》2008年第4期;《黄天树甲骨金文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年。

[44] 田守凯:《甲骨文零价动词探析》,《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1期。

[45] 余贞皎:《甲骨卜辞所见形容词之考辨》,《殷都学刊》2002年第1期。

[46] 刘书芬:《甲骨文中的颜色形容词》,《殷都学刊》2010年第3期。

[47] 黄天树:《黄天树甲骨金文论集》。

[48] 田瑜娥:《殷墟甲骨刻辞兼类词分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21期。

[49] 杨继军:《甲骨卜辞兼类词辨补》,《汉字文化》2017年第5期;《甲骨文兼类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9年。

[50] 刘海琴:《殷墟甲骨祭祀卜辞中“伐”之词性考》,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1] 喻遂生:《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

[52] 黄天树:《黄天树甲骨学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

[53] 雷焕章:《在甲骨文中“兹”与“之”不同的用法》,王宇信、宋镇豪、孟宪武主编:《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54] 王娟:《甲骨文“之”字辨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55] 李蕊:《甲骨文“之”字用法的再考察》,《求索》2013年第11期。

[56] 陈年福:《甲骨文“何”“此”用为代词考论》,《中国语文》2006年第5期。

[57] 张玉金:《也谈甲骨文中的“何”和“此”》,《中国语文》2010年第3期。

[58] 李建平、龙仕平:《量词“丙”“两”的语源及其历时演变》,《古汉语研究》2018年第3期。

[59] 李学勤:《〈尧典〉与甲骨卜辞的叹词“俞”》,《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60] 黄天树:《黄天树古文字论集》;《〈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所见虚词的搭配和对举》,《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61] 冯洪飞:《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虚词初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2] 张玉金:《甲骨卜辞语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63] 张国艳:《甲骨文副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4] 罗立方:《甲骨文否定副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5] 叶正渤、王秀丽:《甲骨文否定词研究》,《殷都学刊》2005第4期。

[66] 文一涵:《甲骨卜辞中的否定副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7年。

[67] 曾小鹏:《花东甲骨中的否定词》,《殷都学刊》2005年第4期。

[68] 洪飏:《花园庄东地甲骨的否定副词》,《中国文字研究》2007年第2辑;杨于萱:《论花东甲骨卜辞的否定副词》,《东方人文学志》2008年第4期。

[69] 喻遂生:《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

[70] 王利霞:《古汉语“亡”、“无”用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9年。

[71] 龚波:《从假设句的否定形式看甲骨文中的“勿”、“弜”与“不”、“弗”之别》,《中国语文》2010年第2期。

[72] 张国艳:《甲骨文的“”和“弜”》,《语言研究》2005年第2期。

[73] 连劭名:《论殷墟师组卜辞中的否定词“不”》,《文物春秋》2002年第5期。

[74] 张玉金:《甲骨文“不”和“弗”语义指向方面的异同》,《语言研究》2005年第4期;《论甲骨文“不”“弗”的使用与动词配价的关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第2分,2006年;《论甲骨文中“不”和“弗”的根本区别》,王建生、朱歧祥主编:《花园庄东地甲骨论丛》,台北:圣环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75] 张玉金:《甲骨金文中“其”字意义的研究》,《殷都学刊》2001年第1期。

[76] 乃俊廷:《甲骨卜辞中“其”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静宜大学,2002年。

[77] 王娟:《甲骨文时间副词研究》,《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78] 黄天树:《黄天树甲骨金文论集》;《甲骨文中的范围副词》,《文史》2011年第3辑。

[79] 沈培:《申论殷墟甲骨文“气”字的虚词用法》,《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3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80] 朱彦民:《甲骨卜辞中“叀”与“隹”用法之异同》,《殷都学刊》2003年第4期。

[81] 陈剑:《甲骨文旧释“眢”“𧗓”的两个字及金文“”字新释》,《甲骨金文考释论集》,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

[82] 李丽艳:《甲骨文介词、连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83] 喻遂生:《甲骨文中的“至于”》,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扬州,2001年;《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

[84] 黄天树:《黄天树甲骨学论集》。

[85] 梅祖麟:《介词“于”在甲骨文和汉藏语里的起源》,《中国语文》2004年第4期。

[86] 郭锡良:《汉语介词“于”起源于汉藏语说商榷》,《中国语文》2005年第4期。

[87] 罗国强:《“于”的动词用法探讨》,《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

[88] 马彩红:《甲骨文中介词“于”的用法》,《现代汉语》2007年第36期。

[89] 刘攀峰:《浅析“于”字在甲骨金文中的用法及比较》,《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年第6期。

[90] 裘锡圭:《谈谈殷墟甲骨卜辞中的“于”》,余霭芹、柯蔚南主编:《罗杰瑞先生七秩晋三寿庆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0年。

[91] 王译然:《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于”字用法考察》,《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92] 余晓惠:《介词“于”在甲骨文和先秦时期的用法比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93] 毛志刚:《甲骨文介词专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年;《殷墟甲骨卜辞介词“自”的几种用法》,《古汉语研究》2014年第1期。

[94] 张学澜:《甲骨文“及”字用法考察》,《殷都学刊》2019年第2期。

[95] 张玉金:《也论殷墟甲骨刻辞中“暨”的词性》,《殷都学刊》2004年第2期;《甲骨文中的动词“于”及介词“于”的起源》,王宇信、宋镇豪、徐义华主编:《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甲骨文中当事介词“于”的界说》,《古文字研究》第30辑,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论甲骨文中的当事介词“于”》,《甲骨文与殷商史》新5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甲骨文中位事介词“于”研究》,《古汉语研究》2015年第1期;《甲骨文中的时间介词“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第2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殷墟甲骨文中处所介词“于”研究》,《第六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论文集》,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殷墟甲骨文时间介词“自”研究》,《古汉语研究》2017年第2期;《甲骨文处所介词“自”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国语文》2019年第2期。

[96] 黄天树:《黄天树甲骨学论集》。

[97] 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中“以”“比”非连词说》,《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1期。

[98] 杨逢彬、杨蓉蓉:《关于殷墟甲骨刻辞中“于”的连词用法》,《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论殷墟甲骨刻辞中“暨”的词性》,《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

[99] 杨逢彬:《论殷墟甲骨刻辞中不能肯定存在连词》,《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

[100] 张玉金:《也论殷墟甲骨刻辞中“暨”的词性》《殷都学刊》2004年第2期。

[101] 喻遂生:《甲骨文“暨”有连词说》,王宇信、宋镇豪、孟宪武主编:《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02] 裘燮君:《商周句尾语气词的发展(一)——也谈殷商卜辞中语气词“抑”、“执”的语气词性质》,《河池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03] 喻遂生:《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

[104] 张丽莉:《甲金文中实词虚化问题研究:以现代汉语常用单音节词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2年。

[105] 罗端:《从甲骨、金文看“以”字语法化的过程》,《中国语文》2009年第1期。

[106] 张玉金:《甲骨文中的“之”和助词“之”的来源》,《殷都学刊》2005年第2期;《介词“于”的起源》,《汉语学报》2009年第4期。

[107] 霍文杰:《上古汉语“在”词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9年。

[108] 李先银:《甲骨文中“于”语法化的过程构拟》,《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09] 郑继娥:《甲骨文中动宾结构类型及其语义关系》,《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10] 赖秋桂:《论甲骨卜辞的词与词组——以军事行动为例》,《应华学报》2008年第4期。

[111] 王栋:《甲骨卜辞连动结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7年。

[112] 赵兵:《甲骨文修饰语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0年。

[113] 邓飞:《甲骨卜辞中干支修饰语的差异》,《中国语言学报》(香港)2020年第2期。

[114] 郭晓红:《卜辞之特殊同位结构“自今数日至(于)干支”》,《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年第4期;《甲骨文同位短语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15] 黄天树:《黄天树古文字论集》。

[116] 喻遂生:《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

[117] 郑继娥:《甲、金“于”字介词结构的语法特点》,《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118] 黄劲伟:《甲骨刻辞数量表达式分类、断代整理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3年。

[119] 张玉金:《〈甲骨文句型句式彙典〉编纂的设想》,《中国文字研究》2002年第3辑。

[120] 陈练文:《殷墟甲骨卜辞句法研究》,《长江学术》2009年第1期。

[121] 邓统湘:《〈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句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6年。

[122] 李真:《〈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词汇、句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4年。

[123] 蒋艾君:《殷墟师组卜辞句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20年。

[124] 何欢:《历组卜辞句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20年。

[125] 贾燕子:《甲骨文祭祀动词句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甲骨文祭祀动词句法语义研究》,《殷都学刊》2004年第4期;《甲骨文单祭祀动词句型定量研究》,《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甲骨文单祭祀动词句型断代研究——单祭祀动词句结构分布与甲骨文分期的关系》,《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甲骨文多祭祀动词句定量研究》,《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26] 张学澜:《殷墟甲骨典宾类卜辞单句句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20年。

[127] 逄方慧:《甲骨文非祭祀动词句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3年。

[128] 喻遂生:《甲骨文单个祭祀动词句的转换和衍生》,《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

[129] 姚志豪:《小屯南地甲骨句法断代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逢甲大学,2007年。

[130] 陈练军、贾燕子:《甲骨文多祭祀动词句型断代研究——多祭祀动词句结构分布与甲骨文分期的关系》,《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131] 喻遂生:《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

[132] 齐航福:《花东卜辞中的宾语前置句试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花东卜辞中所见非祭祀动词双宾语研究》,《北方论丛》2009年第5期;《花东卜辞中的祭祀动词双宾语句试析》,《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1期。

[133] 邓统湘:《〈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非祭祀动词双宾语句型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祭祀动词双宾语和三宾语句型研究》,《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34] 徐志林、刘彭冰:《甲骨卜辞双宾结构原型范畴理论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35] 贾燕子:《甲骨文祭祀动词的三宾语句和双宾语句》,《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136] 喻遂生:《甲骨文三宾语句研究》,《语言文字与文学诠释的经典对话》,台中:台湾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2010年。

[137] 龙正海:《也谈甲骨卜辞中的三宾句》,《语文知识》2011年第4期。

[138] 徐志林:《甲骨卜辞中的“三宾语”问题的反思》,《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39] 沈培:《关于殷墟甲骨文中所谓“于字式”被动句》,《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2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

[140] 张玉金:《关于殷墟甲骨文中有无被动句式的问题》,《殷都学刊》2006年第3期。

[141] 张娟:《甲骨文兼语句的整理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3年。

[142] 郭凤花、任群英:《甲骨文“有、无”句》,《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第12期。

[143] 武亚帅:《甲骨刻辞“㞢/又”字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7年。

[144] 张玉金:《殷墟甲骨文中“步”字句的句法分析》,《甲骨文与殷商史》新9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145] 张玉金:《论甲骨文“御”字句中的单动句》,《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

[146] 郑邵琳:《甲骨刻辞若干句法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47] 古敬恒、刘悦:《甲骨卜辞省简现象探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48] 李娜:《殷墟卜辞命辞疑问句性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09年。

[149] 范欣:《甲骨文对贞命辞疑问性质再探》,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

[150]巫称喜:《甲骨卜辞的命辞》,《汉语学报》2011年第3期;《再论甲骨卜辞的命辞》,《汉字文化》2013年第6期;《三论甲骨卜辞的命辞》,《汉字文化》2014年第2期;《四论甲骨卜辞的命辞——“可控+不可控”类吉凶型二重对比复句分类研究》,《汉字文化》2016年第1期;《甲骨文命辞二重对比复句研究——五论甲骨卜辞的命辞》,《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151] 孔许友:《再论甲骨卜辞命辞的性质——兼与巫称喜教授商榷》,《中华文化论坛》2014年第4期。

[152] 袁险峰:《论甲骨刻辞中的宾语位置》,《现代语文》2007年第6期。

[153] 齐航福:《花东卜辞中的宾语前置句试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殷墟甲骨文宾语语序研究》,上海:中西书局,2015年。前身为作者题为《殷墟甲骨文宾语相关问题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

[154] 喻遂生:《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

[155] 甘露:《甲骨文数量、方所范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56] 王娟:《甲骨文时间范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57] 邓飞:《商代甲金文时间范畴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158] 齐航福:《殷墟甲骨文中焦点问题的初步研究》,《语文研究》2014年第4期。

[159] 钟红丹:《论确定甲骨卜辞焦点的新方法》,《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甲骨卜辞焦点表现手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7年。

[160] 沈培:《殷墟卜辞正反对贞的语用学考察》,《汉语史研究:纪念李方桂先生百年冥诞论文集》,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5年。

[161] 刘春娟:《甲骨文对贞卜辞的语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0年。

[162] 徐琳:《对贞卜辞省略现象的语用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1年。

[163] 张玉金:《殷墟甲骨文时间介词“自”研究》,《古汉语研究》2017年第2期;《甲骨文处所介词“自”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国语文》2019年第2期。

[164] 喻遂生:《语法研究与卜辞训释》,《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65] 张玉金:《二十世纪甲骨文语法研究的回顾暨展望》,《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1期。

[166] 姚志豪:《小屯南地甲骨句法断代研究》。

[167] 陈练军、贾燕子:《甲骨文多祭祀动词句型断代研究——多祭祀动词句结构分布与甲骨文分期的关系》,《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原载《出土文献》2021年第2期,引用请据原文。本刊文章已收入“中国知网”,欢迎各位读者下载阅读。


排版 | 陈陶然

审核 | 田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