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土文献》丨吴良宝:“昌城右”戈与齐兵断代问题

吴良宝 出土文献 2023-05-03

“昌城右”戈与齐兵断代问题

吴良宝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


摘要

本文从考订“昌城右”戈的地理入手,结合形制、墓葬年代等条件,推断战国早中期齐国兵器盛行“地名+左右(库)”的格式,其年代下限在战国中晚期之际;结合背文为“莒冶某”的齐“明”刀币范资料,将“地名+左右(库)+冶”兵器的年代推定为不晚于齐湣王之时。

关键词

“昌城右”戈  齐国兵器  断代

战国时期齐国兵器铭文多数是物勒主名、地名等内容,没有纪年数字,难以据此判断其年代;即便是墓葬出土的有铭兵器,往往也只能笼统地定为战国早期或者中晚期。[1]齐威王时的“陈侯因咨造·夕昜右”戈(《铭像》31·16887。以下引自该书的铭文迳出编号)等虽可作为战国中期的标准器,但数量众多的“地名+左/右(库)[2]”等格式的齐兵年代仍需要进一步深究。本文拟在考证“昌城右”戈地理、年代的基础上,讨论相关兵器的断代问题。


齐国兵器有“昌城右”戈(31·16571。图2·1),戈铭的“昌城”或以为在今山东诸城市,[3]或定在今山东省淄博市西南;[4]或疑为《汉志》山阳郡“昌邑”县的前身,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5]也有学者认为戈铭“昌城”应与高唐邻近,在今河北冀州市(今按,已改为衡水市冀州区)[6]或今山东高唐县东。[7]  

“昌城”地望之所以有分歧,根源在于《史记》旧注。《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二十五年“燕周将,攻昌城、高唐,取之”,《集解》:“徐广曰:属齐郡。”《正义》:“《括地志》云:‘故昌城在淄州淄川县东北四十里也。’”按照此说,赵国攻取的齐国“昌城”在今山东淄博市。

《赵世家》中还有“昌壮”地名,旧注或理解为“昌城”之讹。孝成王“十年,燕攻昌壮,五月拔之”,《集解》:“徐广曰:一作‘社’”,《正义》:“‘壮’字误,当做‘城’。《括地志》云:‘昌城故城在冀州信都县西北五里。’此时属赵,故攻之也。”按照《正义》的解释,这个“昌壮”就是“昌城”,即《汉志》信都国属县“昌城”,在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西北。

与之相关联的还有“昌国”之地。《史记·乐毅列传》:“燕昭王大悦,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索隐》:“《地理志》县名,属齐郡。”《正义》:“故昌城在淄州淄川县东北四十里也”。可见,《正义》认为乐毅的封邑“昌国”又叫“昌城”。

《赵世家》集解、正义对赵国所夺“昌城”的定位并不可信,显然是混淆了“昌城”、《汉志》“昌国”两地。赵惠文王二十五年时齐国已从燕人的占领下复国四年有余,此时赵国攻占的齐地“昌城”不可能位于齐国腹地的都城临淄附近;赵孝成王时燕国攻占的“昌壮”即便是“昌城”之讹,也肯定不会是在临淄附近。有的论著不察,沿袭了这一疏误,说“昌国,邑名,又名昌城。战国时齐地,后入燕,故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南昌城村。《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二十五年(前274),‘燕周将,攻昌城、高唐,取之’”;[8]认为“昌城又作昌国,其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南昌城。《史记》卷80《乐毅列传》曰‘(燕昭王)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同时又提出“昌国名称较怪,颇疑《史记》此处之称是比照汉制而记载的,封于昌(城),故称昌国,原名应称昌或昌城”。[9]也有论著将《赵世家》的话句读为“燕周将,攻昌”、认为“昌”与“昌国”为一地,都在今山东淄博市。[10]    

齐都临淄附近的既然是“昌国”而非“昌城”,那么上揭齐戈的“昌城”就不能定位在今淄博市,[11]现当代学者也多次申述赵国攻占的“昌城”与“昌国”并非一地、“昌城”应与齐地高唐临近。[12]戈铭“昌城”也不会是《汉志》琅瑘郡的“昌”县(治今山东诸城市东北,汉高帝、武帝时曾设立“昌”侯国),而应该是赵惠文王时“攻昌城、高唐”的“昌城”,在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西北。历史地图工具书将“昌城”定在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西北,将“昌国”定在今山东淄博市西北,[13]当是。

至于赵孝成王时被燕国攻占的“昌壮”是否“昌城”之讹,意见尚有分歧。学界绝大多数信从《正义》“昌壮”为“昌城”之讹的说法,[14]只有马孟龙先生认为“昌壮”实为“昌”、“壮”两个地名(见图1所示),“昌”就是汉代的东昌县(在今河北武邑县境内),“壮”即《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壮”侯国(在今山东宁津县境内)。[15]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学界普遍认为,昌城在战国中期属于中山国,[16]赵惠文王三年(前296年)中山灭国之后归属赵国,历史地图工具书也将“昌城”划归前291年、前280年时的赵国。[17]今按,根据《战国策·赵策四》“三国攻秦”章的“赵攻中山,取扶柳”,临近扶柳的昌城确有可能是原中山国之地。不过,从“昌城右”戈来看,中山国灭之后昌城的归属变化比已有的认识要复杂一些。

原属中山国的昌城改属齐国,很可能是赵国“与齐、燕共灭中山”(《史记·六国年表》赵惠文王四年栏)的结果。从《赵世家》所载赵国攻占中山国城邑的过程来看,武灵王二十一年夺取了“鄗、石邑、东垣”等,与之邻近的昌城已不在赵人作战计划之内;从《赵策四》的策文“赵攻中山,取扶柳,五年以擅呼沱”来看,赵国夺取扶柳的时间应在前300年左右。中山灭国之后不久,紧接着发生了齐愍王灭宋、燕昭王伐齐等重大国际事件,赵国趁五国伐齐、田单复国之机先后夺取了齐国的昔阳、[18]麦邱、昌城、高唐等城邑(《赵世家》),而齐复国之后国力大衰,齐王建又实行闭国的政策,昌城等地并无回归齐国的可能。按照这一思路,昌城属齐的年代上限可以大致推定在赵武灵王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之间(前305—前300年,当齐宣王十五年至其末年),于前274年(当齐襄王十年)改属赵。[19]从文献记载的昌城归属变化来看,齐国占据昌城且铸造兵器的年代范围在战国中期晚段至晚期早段。或将“昌城右”戈比定为春秋中期之物,[20]无论是从该戈的形制还是铭文格式来看,都没有这种可能。

“地名+左/右库”的铭文也习见于三晋兵器。战国早期三晋兵器就有了“地名+某库”格式的兵器,比如出土于河北邯郸百家村墓葬的“甘丹上”戈(31·16573),该墓葬就是战国早期墓;[21]湖南溆浦马田坪M41出土的“奠库”戈,刃内、后缘圆转,是战国中晚期三晋铜戈的常见特征,而墓中伴出的鼎、敦、壶、豆都是战国中期较为典型的器物。[22]太原金胜村晋国大墓出土了“黄城”戈、“比城之枣戟”等(30·16421、31·16729)兵器,墓葬年代在春战之际。[23]可见三晋地区“地名+某库”格式兵器的年代不早于战国初,流行于战国早中期。

周波先生在考释“郤氏左”戈(31·16566)时曾提出,“地名+左/右”格式“一般通行于战国早期”,但在齐国兵器里“一直延续到了战国中晚期”。[24]本文认为“地名+左/右(库)”格式的齐兵的年代,可以结合其形制、地名等因素加以考察。“淳于右道”戈(31·16684)、“柴内右”戈(31·16572,图2·3)、“平阿左造徒戟”戈(31·16858,图二2·4)等的刃内下折角,而非圆转,是战国早期的特征;“昌城右”戈、“亡盐右”戈(31·16568)、“平阿右戈”戈(31·16682,图二·2)等兵器具有流线型前锋,援宽、略上扬,内部宽长、不开刃,当属于战国早期(可下延到战国中期)。[25]同是这一铭文格式的“陈侯因咨造·夕昜右”戈(图2·5)、“陈侯因咨造·陵左”戈(31·16888)也铸造于这一时期,只不过增加了齐威王作为监造者。可见齐系兵器“地名+左/右”的铭文格式流行于战国早中期,这与三晋兵器是相一致的。



单纯地从疆域变迁的角度来看,“地名+左/右”格式齐国兵器的年代下限是齐襄王初年,“郓左、平陆左戟”戈(30·16467、31·16679)等,其年代下限都可以推定在齐王建早期(“平陆左戟”戈的刃部内下圆转,属于战国中晚期的流行形制,也可作为佐证)。[26]从下引“齐城右造车戟冶䐣”戈等资料来看,“地名+左/右(库)”格式齐兵的实际年代下限可以晚到何时,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除了“地名+左/右”格式,齐国兵器中还有“地名+左/右+冶”格式,见于“亘左造戟冶䐣”戈(32·17071,图2·6)、“齐城右造车戟冶䐣”戈(32·17073)等。这种署有“冶”工之名的情形也见于齐“明”刀币背文,比如“莒冶得”、“平昜冶宋”等(《中国历代货币大系1·先秦货币》3790、3797),[27]在山东莒县莒故城遗址还发现过“莒冶”背文的刀币铸造陶范。[28]李学勤先生指出,齐“明”刀的“铸造时间应包含乐毅伐齐时”,但“不能推论所有的这种刀币都作于那短短的几年”,[29]也就是说背文为“莒冶”的齐“明”刀币的铸造年代应不晚于齐愍王之时。作为国家推行的一种制度,齐国兵器中的“地名+左/右+冶”格式也应与之同时。


引书简称对照表

《铭像》——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

《铭像续》——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

《铭像三》——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三编》


附记:本文在修改的过程中,曾得到井中伟先生的帮助,匿名审稿专家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孟娇博士绘制了地图,谨此一并致谢。



注释

[1] 井中伟:《早期中国青铜戈·戟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96—217页。

[2] 张德光:《试谈山西省博物馆拣选的几件珍贵铜器》,《考古》1988年第7期,第618页;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562页,陈侯因咨戟,注释[二];吴振武:《赵铍铭文“伐器”解》,《训诂论丛》第3辑,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第799页。

[3]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561页。

[4]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1页;《战国文字通论(订补)》,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89页。杜宇、孙敬明:《考古发现与战国齐兵研究》,《管子学刊》1992年第2期,第93页。孙刚:《东周齐系题铭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256页。

[5] 后晓荣:《战国政区地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192页;《战国郡县山川考》,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61页。

[6] 董珊:《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2年,第195页注释152。

[7] 朱本军:《战国诸侯疆域形势图考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55页。

[8] 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增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1622页。

[9] 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16页注释④,以下简称为“《先秦卷》”。

[10]钱穆:《史记地名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上册第791、792页。

[11] 今按,《括地志》《史记正义》以“昌城”释齐地“昌国”,是晚出志书的说法,从晋系刻铭的四年昌国鼎铭文(4·2016)来看,当时并不叫“昌城”。

[12] 董珊:《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第195页注释152;孙刚:《东周齐系题铭研究》,第256页。

[13]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一册第39—40页“战国·齐鲁宋”(以下简称为“《谭图》”);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第2版,上册第21—22页“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前291年)”。

[14]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昌成城”条化用了《正义》的意见。钱穆:《史记地名考》,上册第799页;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83页;李晓杰:《先秦卷》,第494页;朱本军:《战国诸侯疆域形势图考绘》,第55、56页“昌成(昌壮)”条;郭声波编著:《<史记>地名族名词典》,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第132、133页“昌壮”条。

[15] 马孟龙:《汉代阜城、蠡吾、临乐地望考辨——读<水经注>河北诸水札记三则》,《中国中古史研究》第八卷,上海:中西书局,2020年,第109页。

[16] 《谭图》,第1册第33—34页“诸侯称雄形势图(公元前350年)”;朱本军:《战国诸侯疆域形势图考绘》,第420页“中山国及河间地区形势图·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

[17]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第21—22页“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前291年)”;《先秦卷》,第562页“公元前280年齐国疆域形势示意图”。

[18]《廉颇蔺相如列传》“昔阳”作“阳晋”。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822页)、《先秦卷》(第494页)等采信“阳晋”异文,朱本军《战国诸侯疆域形势图考绘》(第404页)、郭声波编著《<史记>地名族名词典》(第118页)采信“昔阳”。

[19] 《谭图》将“昌城”划归前350年时的齐国疆域(第1册,第33—34页)。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将“昌城”划归前291年时的赵国疆域(第21—22页)。

[20] 孙刚:《东周齐系题铭研究》,第225页。

[21]张辛:《中原地区东周陶器墓葬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此处转引自:井中伟《早期中国青铜戈·戟研究》,第117页注释⑨)。

[22]湖南省博物馆:《湖南溆浦马田坪战国、西汉墓》,《文物资料丛刊(10)》,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98页。

[23] 张崇宁:《太原金胜村251号墓主探讨》,《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1期,第64—68页。

[24] 周波:《旧释“郤氏左”戈铭文、国别再议》,《古文字研究》第34辑,北京:中华书局,2022年,第265页。

[25]这些意见承井中伟教授在微信中告知。

[26]“郓左”戈如是西郓,其年代不得晚于前256年(当齐王建九年)楚考烈王灭鲁。《韩非子·有度》说魏安厘王后期“取地河东,攻尽陶、卫之地”、“私平陆之都”,平陆转属魏国约在齐王建十二年左右。前281年秦国将攻齐所得的陶邑封于魏冉,前270年(当齐襄王十四年)又攻刚、寿以广陶邑之封,平陆、无盐都在附近。

[27]裘锡圭、李家浩:《战国平阳刀币考》,《中国钱币》1988年第2期,第35—37页。

[28]朱活:《古钱新典》,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第114页;苏兆庆、夏兆礼、刘云涛:《莒县文物志》,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第221—222页。 

[29]李学勤:《重论博山刀》,《中国钱币论文集》第3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第83—86页。

原载《出土文献》2023年第1期,引用请据原文。本刊文章已收入“中国知网”,欢迎各位读者下载阅读。



编辑 | 田硕

审核 | 刘晓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