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丨《文史》2023年第2辑(总第143辑)
摘要
原本《玉篇》残卷征引《毛诗》用字的复杂性——兼及小学文献的引书问题
李林芳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
提要:原本《玉篇》残卷大量引及《毛诗》,且与今本《毛诗》多有不同。通盘分析相关材料,发现《残卷》中的多条《毛诗》引文应直接源自《说文》引《诗》,且总体上看,所引《毛诗》具有明显的使用本字、使用正体的倾向。再进一步分析《残卷》所引《毛诗》的性质,认为《残卷》中的部分《毛诗》引文——主要为与今本《毛诗》相异者——应非真实存在过的《毛诗》文本;《残卷》在征引《毛诗》时参考了前代字书,同时注重使用本字和正体;在具体操作上,一者改易来源,将《诗》改标为《毛诗》;二者改易引文,将其中(涉字头)的假借和异体大都改换为本字和正体。《残卷》中的《毛诗》引文既有某本《毛诗》文本用字,又有《说文》引《诗》用字,还有改易后的词之本字、字之正体。至于《残卷》为何将大量引文标记为《毛诗》,很可能是出于突显并区分某家故训之意图。类似现象在其他小学文献的引《诗》文本中也能见到。在使用小学文献的书证校勘字形及考察文本面貌时,应充分考虑其中的复杂情况。
关键词:原本《玉篇》残卷 《毛诗》 引文 小学文献
《慧琳音义》所引《玉篇》底本考——兼论上元本《玉篇》面貌
郑 妞
(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提要:关于《慧琳音义》所引《玉篇》底本问题,学者争议较大。或以为是上元本《玉篇》,或以为是原本系《玉篇》,比较《慧琳音义》和慧苑、释云公、窥基三家音义引《玉篇》情况,可知《慧琳音义》引《玉篇》在不同卷目存在差异,分析底本时应离析材料,将三家音义排除在外。梳理唐宋文献中有关《玉篇》的记载,分析上元本《玉篇》所收字数,得出上元本《玉篇》和《大广益会玉篇》的基本面貌接近。考察《慧琳音义》所引《玉篇》的注释体例、收字和音注情况,得出其所引《玉篇》底本不是上元本,而是和日藏《玉篇》残卷同出一源的详本,很可能是流行于寺院供僧人读经注经所用,根据原本《玉篇》作过删改的一种唐本。
关键词:《慧琳音义》 上元本《玉篇》 底本
北周天落石军团
魏 斌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提要:成都龙泉驿天落石的北周造像龛及摩崖碑刻,建立于西魏平蜀、关陇军事体制向蜀地延伸的背景之下。造像者仪同三司强独乐、大都督夫蒙儁分别出自氐、羌,统领的是一个在蜀地戍防的关陇军团。碑文部分内容带有口语讲述转写色彩,强调宇文泰在贺拔岳去世前后的经历,可能是亲历过其事的军人记忆。结合强、夫蒙两姓氏和相关造像题名来看,他们应来自渭水以北的氐、羌人口聚集区。北魏末年关陇动乱,这一地区的氐、羌等人口最终被吸纳入尒朱天光、贺拔岳、侯莫陈悦、宇文泰军团,成为西魏北周军事力量的重要支撑。西魏平蜀后,为满足迫切的军国财赋需求,在蜀地大量增置州郡,导致反抗不断。戍防于沱江中游的强独乐军团,一方面防御旧梁残余势力,一方面控遏山地蛮獠和盐铁资源。他们在戍防地为去世的“先王”宇文泰造像立碑,纪念其勋业,既是汉晋以来纪功颂德碑刻传统的延续,也是宗教影响下纪念性政治文化的新形态。
关键词:北周文王碑 造像 军人 氐 羌
身后哀荣:昭陵陪葬功臣的逝后文献及史传生成
徐紫悦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提要:昭陵陪葬功臣是唐开国最重要的政治群体,其身后的丧葬环节及行事撰书均严格遵循制度规定,行状、墓志、碑文、史传等逝后文献在相关制度程序中次第生成。这些逝后文献既彼此相因,又关系复杂。其中行状是各文献的起点,碑志与行状、谥议、实录小传等处于两个相对独立的承传系统。国史传记编纂以这些文献为基础,既有因袭,也有增删、改写,在官方层面对功臣的“身后哀荣”进行了书写与定型。投唐经历和“玄武门之变”是考察功臣传记编纂的关节点,通过唐俭、高士廉、尉迟敬德的典型案例,可见唐代史官在史传编纂过程中如何剪裁润改文献,重塑功臣身后形象。形象重塑后的昭陵陪葬功臣,经由《旧唐书》本传,成为太宗主导的李唐创业神话的一部分。关键词:昭陵陪葬功臣 文献承传 形象重塑 隋末唐初 史传编纂
《临川先生文集》版本源流考
董岑仕
(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副编审)
提要:绍兴二十一年王安石曾孙、提举两浙西路常平茶盐公事王珏主持刊刻的《临川先生文集》百卷本是王安石文集版本系统中重要的一支。根据版本调查和文献记载可知,王珏本的存世早印本,经过元代修补版;不晚于明永乐八年,王珏本的书版已移至北京国子监,其后,永乐十五年曾修补版。永乐至成化初,北监又多次修补该书书版,之后版片长期未经修补,正德嘉靖间,部分版片丢失或漫漶,至嘉靖五、六年间,严嵩复主持了一次大规模的修补。嘉靖以后,王安石集形成了嘉靖前期苏州刻本和嘉靖十三年福建安正堂本两个重要分支,二本祖出王珏刻本不同印次的印本,并各有校改。苏州本以王珏刻明永乐印本为底本,加入黄次山所作绍兴十年詹大和临川本之叙,在嘉靖中后期苏州本书版有大规模补版。何迁本、宗文堂本、光启堂本等祖出苏州本。安正堂本以王珏刻正德嘉靖间印本为底本,底本多有缺叶、错叶,校勘亦粗疏。应云鸑本以安正堂本为底本,并曾取苏州早印本校勘。
关键词:王安石 版本 明代国子监 北监 递修 翻刻
《国朝文类》元明刻本新探
魏亦乐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讲师)
提要:《国朝文类》元明诸刻本中,现存最早的是元翠岩精舍初刻本,其底本是元统二年西湖书院初刻本,故保留了该本的一些错误。至正二年西湖书院本在元统二年原板片上剜改后印成,其印本众多,其中静嘉堂文库藏元印本是现存最早的印本,从该印本中能窥得至正二年修补元统原板片的痕迹。明朝,西湖书院原板片屡经修版,今常见诸印本多为成化九年补刊之后的印本,其面貌已与早期印本相去甚远,成化后印本的误字是屡经修版的产物。现存明中后期的翻刻本有晋藩本、修德堂本,它们的底本应是西湖书院本的成化后印本,其异文多源于修版误字。此外,修德堂本还有一些今人未知的其他来源。
关键词:《国朝文类》 西湖书院 翠岩精舍 印本 修版
从南宋户籍制度看新见元湖州路户籍文书的制作
戴建国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
提要:元湖州路户籍文书制作与南宋的户籍制度关联密切。内有两件登载“今抄手状”的资料十分独特,其中所谓“元籍”指南宋遗留的户籍,“元籍”与“今抄手状”仅间隔四年,后者可能抄于至元十三年。南宋咸淳七年江南大饥,因赈灾而制定的赈济簿,登记了包括女口、幼童在内的全部户口信息,为元代湖州路户籍统计提供了依据。户籍文书中的“营生”事项是据南宋遗留的户籍资料新增的。元初南方的儒户户计脱胎于南宋的“业儒”之家,宋户籍中登记的“业儒”,是职业身份,非户口名称。这批文书实际制作于至元二十七年,是以南宋户籍为基础演绎而成的户口登记作业草册,人户户计尚未最后确定,并非户籍定本,与正式户籍文书存在格式、内容差异。户籍定本仅载户计、人口、年龄、事产内容,不载历时性信息记录,也无“营生”事项。二者的异同折射出元代户计制度与南宋户籍制度的传承和演变。
关键词:元代 湖州路户籍文书 南宋户籍制度 户口登记草册 营生
静嘉堂藏宋刊明印本《汉书》纸背文书初探
——以洪武三年浙江试行黄册为中心
尹敏志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博士后)
提要:静嘉堂文库藏宋刊明印本《汉书》残本4册,为南宋两淮江东转运司刊本,其纸背、纸面共保存洪武初年浙江行省公牍320件,包括户籍文书226件,卫府文书94件。洪武三年浙江行省攒造试行黄册时,以100户为里,10户里长,90户甲首,每年1户里长带领9户甲首,从洪武四年至十三年应役。正管户原则上不出本都范围,可包含寄庄户。50户以下编排不尽畸零户由同保百户里里长代管,50户以上则从中选10户里长,其余为甲首,自编“小黄册”应役。与明初户帖相比,试行黄册多出夏税、秋粮,将户籍、赋役册合一,提前10年编排里甲。洪武十四年后黄册继承试行黄册格式,增加旧管、新收、开除、实在项目。洪武政权以试行黄册为过渡,完成元代户帖到明代黄册的转变。
关键词:里甲 黄册 静嘉堂 纸背文书 公文纸印本
明代浑河筑堤考
崔瑞德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提要:浑河是永定河石景山以南河段在明代的称谓。明代筑堤防范浑河决溢。狼窝口在卢沟桥以北1.5千米浑河东岸,正统二年,明廷在狼窝口筑“固安堤”。卢沟桥西南方向浑河堤防为“芦沟西南堤”。固安堤、芦沟西南堤是明廷筑堤的关键,目的是保障北京交通。霸州沙城堤沿霸州北界修筑。固安沿浑河东岸筑堤,防护固安腹地。霸州、固安筑堤只为自保,不惜以邻为壑。万历三年,霸州兵备钱藻跨越县界,统筹固安、永清筑堤,两县堤防连为一体,障水东流,以东安为泄洪区。钱藻堤防被清代沿用,对清代永定河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浑河 筑堤 固安堤 兵备道 永定河
回漕现象与明清京畿粮食市场
高元杰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及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运河文化研究基地”副教授)
提要:回漕是运军旗丁在天津、通州等地购买陈年仓米以弥补漕额亏空,导致陈年仓米重新交纳入仓的现象。该现象早在明正统初年长运法改革后即已出现。其原因是千里运粮负担綦重,种种原因加剧漕粮消耗,到京、通验收时不符定额,旗丁就会面临严刑。旗丁为逃避刑罚,必须提前收购陈年仓米,蒙混过关,遂在天津、通州等地形成巨大市场需求。粮商采取收购俸甲米票等措施筹集仓米,运送到天津、通州一带卖与旗丁,攫取高额利润。回漕让朝廷艰苦维持的漕运制度成为粮商和旗丁利益寻租的温床,大量陈年老米重新验收入仓,让漕粮统计数字不再准确,也一定程度消解了漕运制度的意义。嘉庆朝制定明确的“回漕定例”后,朝廷采取种种措施打击回漕,但面对利益织就的关系网,并未见效。直到晚清漕运制度剧变,漕粮海运后大量旗丁被裁汰,他们在京畿买米回漕的需求无形消泯,漕运现象才随之大为减少。
关键词:明清 回漕 漕运 旗丁 粮食市场
读书札记
金文研读札记二则
王挺斌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特聘副研究员)
提要:本文讨论了金文中两个训诂问题。第一,金文中的“乍”或表出嫁之义,其实是“徂”的假借,训为出行之义,出行之义可引申为出嫁之义。在此基础上,指出金文中有些“迮”也可读为“徂”。第二,甲骨文、金文“彘”字当分析为从豕从矢,并不是从“矢”得声的形声字;裘卫盉铭文中的“彘告”应读为“彻告”。
关键词:迮 徂 彘告 裘卫盉 金文训诂
安岗一号楚墓遣册所记弋射工具考
范常喜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教授)
提要:湖北襄阳老河口安岗一号楚墓出土遣册中有一段关于弋射工具的记録,是研究我国古代弋猎文化的珍贵资料。简文中的“三
关键词:安岗楚墓 弋射工具
魏文始侯年代辨证
王红亮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提要:《史记》所谓的楚简王八年三晋称侯,经钱穆、杨宽考证是魏文始侯之年。此说因文献不足征,信从者少。《吕氏春秋》将魏文“南胜荆于连堤”作为他称侯的两次关键战争之一,然此战发生于何时,古今学者未能叙说。根据清华简《系年》可知,楚简王时期发生了长城之战,时间在“二年”,但“二年”之所指,学界多有争论。将此三种文献合证,可知《吕氏春秋》中魏文“南胜荆于连堤”正是楚简王时期的长城之战,而“二年”又可据《史记》推定在楚简王八年,从而使前人考证所得楚简王八年魏文始侯事得以确证。
关键词:魏文称侯 长城之战 楚简王八年 清华简《系年》 《吕氏春秋》
明代“纂修准贡”论析
石 鹏
(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讲师)
提要:“纂修准贡”是指明代地方儒学生员因参与官方文献的编纂、缮写等工作,得以准岁贡身份入监或听选授官。纂修准贡始于永乐朝,不少参与誊写《永乐大典》工作的楷书生员得以准贡,此后长久未行。至万历时,纂修准贡再起,但准贡人数极少。天启、崇祯时,纂修准贡较盛行,主要途径:一是参纂实録准贡;二是纂修官署志准贡;三是纂修玉牒准贡。纂修准贡,有时亦被视为恩贡,但其选拔要求和方式与狭义的恩贡有很大不同,其应作为“准贡”的一种,不宜完全等同于恩贡。纂修准贡为政府纂修典籍提供了所需人才,亦为地方儒学生员提供了上进之路,形成一条通过纂修官方典籍准贡,再授州县佐官或学官的仕宦发展路径。但明后期纂修准贡者就任学官,占缺较多,又对岁贡生就任教选造成挤压。纂修准贡并非常举,是明廷在科举正常途径之外的一种变通与调适。
关键词:明代 纂修准贡 生员 恩贡
消息来源丨“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排版丨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