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人行 | 不管是创作紫砂壶还是为人处世,他追求的都是自然简单,抱朴归真

砍柴人 壹素界 2022-03-16


△《千人行》第十期主人公:王益华老师

王益华:号吴越陶人、布衣陶翁,1960年生,实力派紫砂匠人,浙江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吴越紫砂陶坊创立者。其创作的千禧龙珠壶被中国紫砂博物馆永久收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757c0zdcf&width=500&height=375&auto=0


尽管我们已趁早出门,但随着日渐东升,暑气也愈盛。


不过当我们的车下了公路,拐进一条竹深树密的乡村小道之后,沁凉如泉的山风立刻迎着打开的车窗扑面而来。


蝉鸣悠悠,青山接流水,繁花夹道,偶有三两人家,清新自然,恍若桃花源。


△湖州长兴,王老师居处


在我的想象中,选择在此居住的王益华老师,应该是一位仙气飘飘的“世外高人”。


但真正见着王老师本人以后,我才发现,穿着一身妥帖的中式短袖对襟和布裤,留着一把整齐山羊胡的王老师,其实更像是一个平易近人又言语风趣的邻家老先生。


观壶与观人


第一次与王老师见面,因对老师心怀敬意而有些拘谨。王老师坐在桌前泡茶,行云流水,对着我们的镜头,连连笑说我们阵仗大,从前上学都没有课堂发言机会的他都开始紧张了。


我们转头看看架好的相机与打好的灯光,忍不住笑起来,气氛顿时轻松许多。



放在我们面前的茶很香。


爱茶的人也多爱紫砂,盖因紫砂壶泡茶能“色香味皆蕴”、“暑月越宿不馊”。


王老师用来泡茶的紫砂壶,自然是他亲手制作的。


△王老师创作的紫砂壶


其实刚进屋时,我们就注意到了墙边柜子里摆放的一把把造型各异的紫砂壶。


对于大半辈子都在创作紫砂壶的王老师来说,观壶便是观他,观他的人生,观他的信念。


天下皆知制作起源于明正德年间的紫砂壶,又以宜兴所产最为出名。


△王老师创作的紫砂壶


从古至今,江苏宜兴聚集了无数紫砂壶名家,俨然是紫砂艺人以及爱好者们心之所向的圣地。


出于对紫砂壶的喜爱和对更高技艺的追求,1991年,王老师辞掉了被人视为铁饭碗的国营紫砂厂的设计员工作,去到了紫砂王国宜兴。


△《湖州晓报》上关于王老师的报道


在宜兴期间,他进过私人紫砂厂,因来自异乡人生地不熟,受过蒙骗;也进过大有名气的宜兴紫砂一厂分厂,因结识了潘持平、葛陶中等当今紫砂名家,受他们指导而技艺精进。


一路风雨兼彩虹,从初到宜兴之时王老师就带了一枚“吴越陶人”的印章,他充满自信也满怀希望,仿照他人不是他的目标,精益求精,他一心所求的是创作自己的作品。



汲取古壶精华,融入自己的灵感与创新,王老师形成了独属于他的制壶风格。


我是个外行,但见壶如见人,反而言之,观人亦可知壶。


△《书扁》壶


如果真要形容那一把把紫砂壶带给我的感觉,大概可以用“藏巧于拙”这四个字吧。


就像王老师一样。


因知自己是外行,所以免不了想请教王老师怎样鉴赏一把壶。


△壶底印有“吴越陶人”


王老师却摇摇头说道,如果你真正喜欢壶,那是不需要什么鉴赏的。不管它是什么样子,你都会喜欢,自然而然就懂得如何去欣赏它,别人说一把壶如何如何,那都是别人的观感。


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好东西。


很实在的几句话,但内敛朴实之中自有一种岁月赋予的沉静与智慧。


△王老师制壶的工具


我们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足够遇到很多让我们喜欢的东西。


但是在所有的喜欢里,究竟有多少是我们自己发自内心真正喜欢的?又究竟有多少是因为别人说好,因为世俗加诸于它的价值才喜欢的?


顺心而喜,自然而喜,虽然王老师没有告诉我该如何鉴赏紫砂壶,但他告诉了我更珍贵的。


素中得清净


看过王老师的作品之后可以发现,他的创作多以紫砂光器为主。


尤其是近年的作品,古朴至简的造型,没有多余的雕饰,却分外自然。



虽然不能说这是王老师两年前选择素食后的直接影响,但素食确实让他改变了许多,身体康健,心从容自然了,双手也跟着更从容自然了。


王老师笑言在吃素之前,他本是一杆老烟枪。


十八九岁时就已接触到香烟,二十三岁就是烟不离手。曾经王老师也下过决心戒烟,可是三十多年的习惯,哪是那么轻易就能戒掉。


反复尝试,当然次次都以失败告终。



最初王老师选择吃素时,虽然他的女儿不像其他亲友一样反对,但也没有表露出支持的态度,因为在王老师的女儿看来,王老师这次的选择就像他戒烟的决心,不可能长久。


但没想到,王老师说吃素,不仅从两年前坚持到如今,连烟也成功地戒了。


素食为他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感受,身心的清净,终于让他真正放下了那一支烟。


甚至他的高血压也随之下降,现在即使不吃降压药,血压也都在正常的数值范围内,精神状态非常好,中气十足。



日常生活里,王老师并不会因为自己吃素而强求每一个同桌的人都跟着吃素。


王老师觉得,吃素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不能勉强为之。


但实际上,王老师的亲友亲眼看着他吃素之后身体越来越好,不仅不再反对他吃素,反而还会跟着一块吃。


顺其自然,究竟好坏,他人自会看到,自会选择。


此生趋自然


临近中午,王老师亲自下厨为我们准备午饭。


淘米做饭、切菜炒菜,一步步慢条斯理,有条不紊。


厨房里没有风扇,我看到王老师后背的衣服透出被汗水洇湿的深色。


一位老手艺人一辈子的手艺,并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作品里。


△王老师为我们准备的丰盛午饭


他为我们泡茶的时候,他为我们做饭的时候,其实都是他对艺术理解后的生活化。


不因外物移志,至始至终,认真专注,随心自然。


而在吃素之后,王老师仿佛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也将人生看得更明晰。


他想,人的品性与自然万物的共同之处有很多,有人坚韧如草,有人风骨如兰。所以不管是做壶还是为人处世,王老师都愿自己像竹子一样,中空而有节。



从前他或许还会因为他人不理解自己的作品而生气,但到如今,他已明白争论是无用的,不管他人如何评断,于他自己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谦虚能容,但又持己道而不失。


这其实也就是他一直所追求的“自然”二字。


饭后,王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到屋后竹林散步。


△竹林之上还有茶山


苍苍远山横翠微,绿竹猗猗入幽径,时有微风带来清凉,我们几乎感受不到夏日的暑热。


自然的山林气息是如此令人眷恋。


“王老师打算在这里住多久呢?”


“现在还不知道,但希望能在这长住吧。”


最后王老师笑着回答。



公益 | 大型素食者访谈栏目《千人行》合作伙伴及志愿者招募中!

更多《千人行》往期视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哦~


壹素界原创出品

如需转载,请于后台回复“转载”获得授权

文&编者 | 砍柴人

摄制 | 壹素界影视部

部分照片由王益华老师提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