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 or 不读博?决定前,看看女科学家答女生的这11问
本文是科研圈互动栏目“直播跟你聊”第一期“什么样的女生适合读博士?”直播现场的文字实录。本期主播为:
· 何苗(研究员,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 张嘉漪(研究员,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 张珞颖(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写在前面 |
2016年1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联合数位国内一线科研人员与科学传播从业者,发布了《女性学者严重流失:国内学术机构性别问题调查报告》。报告结果触目惊心:金子塔尖女性学者大量流失,社会与学术圈对女性的显性与隐性歧视并存,限制女性在科研道路上的求学和职业发展。
女生适不适合搞科研、适不适合读博士?女生读博是否是一个“特别”和“稀有”的选择?女性以科研为职业,必定要以牺牲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为代价吗?解答女性对以上问题的困惑,也许是解决学术圈性别问题的切入点之一。作为科学与学术传播平台,“科研圈”深感在读者群体中构建女性科研人员的互助、交流共同体的必要性,尤其希望对科研生涯刚刚起步的女性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正因此,何苗、张嘉漪、张珞颖三位青年女科学家,应“科研圈”之邀担任主播,希望通过分享用自身的经验与见解,为初入科研领域的女性研究者答疑解惑。
以下,就是三位青年女科学家本周五作客科研圈直播间(点击回听直播全程)时,围绕“什么样的女生适合读博士”这一主题,对读者和听众提出的11个问题进行的深入分析与解答。
科研领域男女分布真的不均吗?
如果说女性生理(比如力量)
上一些特质确实“不如男”,
为什么生物这样的劳动密集领域,
女性反倒比其他领域多?
何苗:直播间里的 PPT 已经放了王立铭教授做的这样一个统计,大家其实可以直接从 PPT 上看到,这个现象确实是存在的,就是说从医科、社科、人文、理科、工科,很很多的专业领域里面,精英研究者群体普遍存在男性是远多于女性的现象,当然理科和工科相对来讲就更严重一些。
为什么生物这样的“劳动密集”领域的女性反倒比其他领域较多?这个确实是现实,今天来的嘉宾三位都是做生物的,好像生物的女性是比较多一点。我自己觉得,可能在大家选专业之前,就是高中的时候,会觉得像数学物理这些是属于更真正的纯理工的理工科,生物也许不是那么理工科。那么在受到外界影响,比如真的考虑说“女性是不适合去读理工科”的时候,也许会觉得生物不是那么的不适合,当然这个“适不适合”的话题,我们可能后面还会再讨论。这是我自己的一点观察。
另外再一个就是说,生物研究的劳动密集型,这个也许现在读生物的女学生是知道的,但可能再往前推十年二十年,大家不见得知道实验科学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科学。
张嘉漪:我稍微补充一下,就是关于“生物属于劳动密集型的领域”这么一个说法是不是合理。因为我本身是学物理学出身,所以在物理学科里面也有一定的研究的经历。那么实际上,不管是生物还是物理,或者说是工程,大部分实验类的学科应该都可以说属于是“劳动密集型”(包括化学)的定义。其实我们把这个“劳动”扩展到脑力劳动,那实际上,除了做实验之外,做理论的,包括数学学科、理论物理、理论化学这样的学科,或者说计算机,其实都可以属于是劳动密集型,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其实我们大家从事科研的都是处于一个劳动密集型的领域。
我倒觉得,就像刚刚何老师说的,生物领域女性相对分布多一点,可能是因为可能女性相对更感性一些,所以对生物领域科研的对象,对动物,或者说是人这样的实验对象,可能会更偏好一点;但是也不排除,现在其他各个理工学科女性也占越来越多的比例。
张珞颖:科研领域男女分布是不是真的不均,有意思的一点是,从我观察我们学校以及我了解的国内其他一些院校,甚至是国外,很多情况下,其实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女的研究生比例要比男生还要反而要高一些,但是到了教职那个层面,女性会比男性少了。
关于问题的后半截,我觉得首先,生物实验其实对力量的要求并不是很高,男性女性都是可以做的,而且有一些比较精细的操作,可能女性的耐心会更好一些,可能会更细致一些,所以这种层面上可能女生甚至会有一些优势。至于为什么女生会比较多,我觉得经过我们后面一系列的讨论,可能大家会有一个更好的答案,它可能来自于社会的一些刻板印象,然后也是女生自身的一些生理特性共同决定的。
恋爱结婚生孩子,
和读博士、读博后,或者搞科研,
真的很矛盾吗?
张珞颖:问一个问题,就是大家觉得恋爱结婚生孩子,和“把工作做得好”很矛盾吗?我有一些同学,他们现在不从事科研,工作一样很忙,可能每天晚上也要加班到很晚,这个跟他们恋爱结婚生孩子矛盾吗?我觉得可能也有矛盾的,所以这并不是局限于我们科研领域,别的领域也会有。
如果你想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话,那可能一定程度上就是会要消耗一些别的时间,但是我个人觉得其实是不矛盾的,是可以同时进行的。我举一个我知道的例子,因为我本身没有小孩,所以关于生孩子没有发言权,但是我在美国西北大学读博士的实验室里,当时有一个我很崇拜的师姐,她是博士后,是我们实验室产出最高的博士后之一,她在博士后期间就生了小孩。其实在没有生小孩之前,她每天大概也就是早上9点到实验室,然后晚上6点离开,周末一般也不会来,因为她家住得很远。大家说公司朝九晚五的话,这个师姐朝九晚六,其实也差不多,但是她的效率非常的高。所以在我看来,她有小孩、家庭美满,而且也有很好的文章,科研做得非常不错,所以我觉得真的是不矛盾的。
如果是你能够很好地利用你的工作时间的话,完全可以有小孩,完全可以有家庭生活,没有什么矛盾,我个人感觉是这样。但是我知道,很多同学可能现在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工作时间,所以就是说不够专注。那么这就是一个专注度的问题,即便你不从事科研,从事别的工作一样也会有这个问题。除非你是不想在工作上投入太多,那你可能可以有很多的时间顾及家庭生活或者是生孩子。
何苗:我特别同意珞颖的看法。这个问题真的是和想不想做科研,或者说是做别的工作没有多大关系了,主要还是一个个人追求,或者是说更看重家庭还是更看重事业的问题,而且可能跟性别的关系都不是那么大。
虽然我们说社会有刻板印象,对女性的要求,可能认为结婚生孩子是女性人生头等大事,其他东西都可以放下,但如果我们抛开这个印象,不谈男女,那么可能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会有这样一个抉择,就是在你的年轻的时候,可能是在精力最旺盛、思维更最敏捷、记忆力最好的这样一个时间里面,到底是选择把这个时间投入到更好地享受个人生活,还是说把这个时间完成的投入到工作里面去,希望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把这个可能所谓的“享乐”往后推。
为什么说这个问题跟男性、女性可能关系不是很大,我有一个例子。我有一位大学老师,后来我在国外读书的时候跟他有一个交集,他曾经给我们讲自己一段工作奋斗的经历,就说回头去看,他其实蛮后悔,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花很多时间去陪伴他们。但是他再转念一想,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十年十几年,当再给他一个选择机会的时候,他可能还是会做原来的选择,也就是说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了工作上面。当然,这个选择是不是最佳的,大概是一很个人的问题了,也许也有一些人是可以兼顾,但是对我们很多人来讲,就会觉得哪怕我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不能够两者兼顾。那么这时候真的是必须要做一个选择,看你最看重什么。“看中”不仅仅是说从自己的角度来想,可能有的时候也要受到外界环境,比如父母的要求、社会的眼光、自己的朋友会怎么样,会不会心里不平衡,等等各方面。但归根到底,最后还是需要自己有勇气选择,说我可能我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方面,或者是把我更多精力放在家庭上面。
张嘉漪:我觉得前面两位老师都已经把重点讲得很清楚了,希望对现在正在考虑这些问题的各位有所启示。我可以从我的个人经历来谈一点,我觉得恋爱结婚生孩子,是每一个人人生的一个经历,那么我们如果把人生分成工作和生活两个方面的话,家庭方面,就是你的另外一半,包括你的家庭,对你的选择的理解,也是很重要的。
我可以工作很投入,但是我同时也可以拿出工作之外的时间来享受生活,我觉得大家也不要太过于害怕,读了博士、搞了科研之后就完全没有个人的时间了,我觉得肯定完全不是这样,当你很投入地去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会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把科研做得非常好。
对女性来讲,当然生小孩是一个很自然要考虑的问题,我觉得你自己就按照你自己的情况和想法来做。不管你是读博士期间、读博士之后,或者说是你在自己独立之后去选择结婚生小孩,我觉得都是对你自己来说最合适的时机。我们实验室其实有博士学生,包括博士后都是在我们实验室期间生了宝宝,然后工作也都做得很好,没有因为生宝宝而耽误到博士和博士后的进程。所以我觉得女性不需要特别担心,说这两个是真的会相互影响得非常厉害的,这么两个事情就是顺其自然就好。
张珞颖:我还有一点点补充。先前听到何苗老师关于陪伴孩子的讨论,我觉得这一点确实是挺重要的,虽然我没有小孩。但是我觉得大家可能也不用特别的焦虑,害怕读博士或者做科研,会有很多时间在工作上,疏忽了对孩子的陪伴。我父母都是从事科研工作的,他们也是在学校任教,所以我小的时候看他们也是很忙的。我个人理解,其实作为父母,言传身教是最重要的、是对孩子最能够产生影响的。如果你自己很努力工作,你自己知道你人生要干嘛,然后很努力地朝着目标去,即便你没有能够花很多很多的时间陪小孩,孩子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其实会是对小孩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所以不用特别担心。其实有时候,这个榜样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主持人:我想帮之前留言提问的读者再补充一个问题。三位主播刚刚可能都是在育儿这个阶段讲得比较多,其实我看到有一些提问的女生,现在是硕士生或者博士生,比如说有一个小女孩,今年26岁,马上博士毕业;然后男朋友是29岁,明年从国外读了博后回来。这个小女孩自己也在考虑做毕业后出国做博后,因为觉得以后在科研这条路上的发展会更好,但事实上男朋友不支持她这样做,希望她能够结婚生孩子。这可能是个人的选择和感受,但也可能代表了社会上的一种印象,可能你到了这个年龄,就应该去找男朋友,或者考虑生小孩的这个事情。这种情况下, 这个女生怎么做比较好?
张珞颖:其实我觉得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可能都不一样,我不了解具体的情况,所以有些可能回答的不对,但是我个人感觉,如果说她的男朋友是真的希望她好的话,那应该要尊重她的选择。当然我不知道,那个女生认为自身的学业的进步和发展更重要,还是说在这个时候生小孩更重要。我觉得就算是两者同时进行的话,其实也是可行的,所以也不是那么矛盾,但是由于它具体的情况我不是特别了解,它也没有能够说得更多,所以我就不好再多做什么评价了,我是觉得基本上是同时进行,也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它如果男朋友是出于其它的考量,不是担心生孩子这个事情还是其他的一些原因的话,那我现在就不好评价了。
主持人:当我感觉可能还是双方沟通需要更多一点,因为毕竟家庭、谈恋爱,包括生小孩的话,其实不是女性或者是妈妈这一方需要完全承担的责任,可能也涉及一个分工合作,我从我自己的角度,觉得这个小妹妹可能需要更多地和她的男朋友,她未来的丈夫要讨论好在家庭中角色的分工。
何苗:我也说两句。关于这个两地,然后保持无论是婚姻关系还是恋爱关系,其实可能都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即使他不是出国去做博后,如果就是两个人因为工作或者其他一些原因,必须长时间地分居两地,可能都是一个挺大的考验。从感情上面的心理压力上,或者是更现实的,如果考虑还要建立家庭,双方的父母可能都会有挺多的意见在里面。这个真的是就像刚才珞颖说的,每一对情侣都不一样,每个家庭都不一样,肯定是要尽量地去沟通,然后让各个方面都了解到,这个女孩子自己觉得特别重要的是什么,然后对于家庭的其他方面,重要的是什么,然后能不能达到一个妥协,如果不可以的话,那肯定还是要做一个抉择。但如果就说在已经选择了要在两地维持关系,双方就会需要更多的投入一些,多用一些心思。
其实我们身边也都能看到蛮多夫妻双方一方在国外,一方在国内,有的可能最后不是一个很愉快的结局;但有很多人,大家也都很开心。甚至不管男方还是女方,都有一方付出得比较多,生了孩子有留在国内跟着妈妈的,也有留在国内跟着爸爸的,或者是在国外跟着妈妈或者爸爸,那样其实也都有一路走下来,最后也蛮好的,不是那么可怕。总结来讲,确实有很多好的例子,在那里 work out 了,但是回到每一个人来讲的话,到底困难在哪里,可能只有他自己心里才是最清楚,所以我们还是应该用一个比较正面的态度,去研究。
女生读博
被视为一种“稀有”或“特别”的现象,
想读博的我,如何不被影响?
张嘉漪:实际上女生在整个博士生中间的比例,我觉得现在至少是越来越高。从我们周围的这些实验室来看的话,实际上这个比例至少大于50%了,所以我觉得“稀有”或者“特别”这个现象其实本身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接下来主要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作为一个女生,如果我想读博的话,怎么样来看待周围人对我读博的这个选择的看法,比如说父母会觉得:你读完博士出来都已经快30了,你的婚姻大事、生小孩的这些个人问题怎么解决?我觉得这个角度,其实前面已经讨论了挺多的,这其实主要是一个你对于自身的要求,或者说你对于自身的一个好奇心也好,对自己的一些追求来讲,它是实现你自己个人价值的一个途径。所以我觉得,如果你认为自己对读博士很有兴趣,你觉得将来有可能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的话,那实际上你已经有答案了;如果说你仅仅是觉得有一个博士的文凭,可能将来对工作或者说其他方面会更有帮助的话,我反而会建议你、特别是女生,要多多思考一下,是不是值得花这么多的时间来完成一个相对辛苦的博士阶段的学习。
很多人觉得“性别歧视”被夸大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老师们怎么看?
三位老师是否遇到过显性的歧视,
是怎么克服的?
张嘉漪:我个人是没有遇到过显性的歧视;那么隐性的,其实可能从很多方面来讲,我们不一定能够直接感觉到。所以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讲,至少是这种歧视的现象不是那么明显。
张珞颖:我也稍微说一点,因为这个问题我不是特别有发言权,因为我觉得我没有经历过显性的歧视。关于性别问题,其实我当时看到立铭教授的关于性别歧视的研究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女 PI,也觉得被夸大了,因为我猜测我可能就属于他说的所谓“幸存者”吧。但从他那个数据里面来看,歧视确实是存在的。
关于女生读博这个事情,其实在学校里面算是蛮普遍的,所以在学校里面跟人家说你是一个女生来读博士,这个我觉得是不会有什么歧视、不会有有显性的歧视。但是就是从社会上面来说,对于女博士可能是有一些歧视的,特别是网上经常说“女博士是第三类人”,诸如此类的——这种我是遇到过。我个人的看法就是,如果是那样看待女博士的人的话,那种人,我不用理会他的感受,他的想法完全不重要;然后假如说你的家人、你的亲人是这么觉得的话,我觉得时间应该能够帮助他们理解你。
何苗:从我的个人经历上来讲,显性的歧视可能确实我的科研过程中没有特别地遇到。假如说遇到的话,可能也还是更早一些,我觉得大概在我小学初中的那个时候,不是针对个人,而是对于整个女生群体上来讲,大家好像有一种看法(当然我不知道跟现在是不是已经有代沟了)。我家乡是一个较小的城市,一直到高中,总体上上学的男生都比女生要多一些,有可能经济欠发达地区会比较明显,如果更贫困的地区可能这一点会更明显一些。环境有一个这样的总体的倾向性,无论是学校里面还是社会上,很多人都觉得说女孩子不用读太多书。
但到大学再往后的话,确实我自己也就没有怎么经历过这种歧视,而且我觉得整个社会的印象都在扭转——就包括在我曾在简介里面也有提到说“女博士是第三种人”这样一个说法,这些年可能也听得越来越少了。我想大家整体上已经越来越接受女性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然后可以从事比较精英的职业,并不是那样的反感。
我觉得蛮高兴,越来越多的女性,包括男性会站出来,就像王立铭教授,为男女平权所呼吁,觉得说你是应该去争取平等的权利。所以因为社会舆论如此,特别明显的歧视性言论,大家都会觉得这是错的,而不像过去,可能有一些言论出来了,大家都觉得“就是这个样子的”,甚至根本都没有发现这是一种歧视。比如说某些招工条例上面的列的歧视条件,可能我觉得一二十年前大家觉得是很正常的条款,但是如果放在现在的话,可能让很多人看了以后就会觉得这个是一个歧视。
但从旁观者上来讲的话,还是看到了国内一些显性的歧视,包括招生的时候,有的时候会有一些不当的言论,比如说就想找男的学生。但从科研领域整体来讲,其实对女性已经没有歧视,而且在像欧洲国家,在招收的阶段还会有一些优惠女性的条件,但是在产出的阶段或者是评价的阶段,是不是完全公平,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所在的专业大部分都是男生,
作为女生(还比较内向),
感到很难融入这个学术共同体,
老师们有什么建议?
张珞颖:我个人觉得,如果是讨论学术问题的话,如果这个女生她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男生是相当、有东西可以讨论的话,应该还是可以正常交流的,比如在组会上面,或者是平时讨论一些问题,你只要言之有物的话,我想象不出来为什么那男生会不愿意跟她交流。但如果说一起玩,吃饭喝酒,那也许确实可能不是太能够(交流起来)。
其实我个人感觉,从我自己以前读博士的经验看,其实跟实验室里的人,我们主要就是学术上面的交流,只要你言之有物的话,我觉得大家都愿意跟你交流;但是在实验室以外的话其实来往也比较少,没有太多一块玩这种事情。但是我觉得这个同学也不用特别在意,也可以有其他实验室之外的朋友。
张嘉漪:我觉得首先要树立的信心,觉得不能一开始觉得跟男生有差异,就没有信心去交流。
一个女生读完博士,
如果在30岁左右进入社会,
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存款,
在社会上感到比同样情况的男性更难立足,
现实真是这样吗?
张珞颖:我个人觉得如果说一个女生读完博士,然后30岁左右进入社会,没有经验、没有存款的话,我觉得因为这个社会的刻板印象和对女性和男性角色的这种要求,如果是一个男生,恐怕更难立足,至少社会会认为他更难立足,对于女生反而能稍微宽容一点。
但是总的来说,我个人觉得,比如说我们生命科学领域现在的状态,有时候读完博士,如果要找教职确实不是那么容易,那你可能是需要做一个博士后,再在找教职就会稍微容易一些。另一方面,如果去公司的话,就要看你个人博士期间做了一些什么东西,这个方向契不契合,然后你做的怎么样。只要做得好的话,我觉得在哪都不是问题,那如果做得不好的话,女生或者男生都有问题。
何苗:我觉得这是可能实际存在的一个情况,尤其是在企业,如果一个女性在30岁左右,招聘方大概会担心她要很快进入生育期,要带孩子,是不是就不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上;在科研领域好像相对好一点,起码我自己没有感觉到,在同等的男性和女性的科研应聘者中,招聘方会倾向于收男性。
如果说想改变这样的现实,此时我觉得需要很多社会上的发声,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政府层面的政策对企业的行为进行规范,让企业对于女性员工有一个补贴或者体谅,对她们也有一个政策上的倾斜,可能这样才能够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张嘉漪:我觉得女性在的这个问题上,其实面对的是跟男性一样的问题,当然一般入职的时候可能受到一些困难,但是我相信在未来十年左右,如果我们往前看的话,可能在管理岗位上,女性的比例会比现在要多。那么也就是说,说你的老板作为女性,更能够知道女性做一个雇员可能需要去面对的一些问题。所以我觉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都会有一些改变。
老师们之前都是从侧面讲
“什么样的女生适合读博士”,
我想知道一个更具体、更普适的解决方案,
比如“具有什么样特质、有什么能力、
有什么样追求的女生适合读博士?”
张珞颖:我个人觉得,你如果自己对你这个研究领域感兴趣,然后想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的,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适合读博士,不然的话就不是特别适合读博士,很简单,没有什么其他太多的要求。
张嘉漪:我很同意珞颖的说法,我觉得你自己个人的兴趣(最重要),因为科研还是一个对你个人各方面的要求都相对比较高的职业。当你有兴趣的时候,你有机会能做的更好,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何苗:我也很同意两位张老师的观点,然后就补充一点,因为我看到有人问,怎么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和适合读博士?可能有很多同学觉得有兴趣,但是又担心说,一旦进到博士的学习周期里面了,之后再发现自己的不适合怎么办。现在的大学有很多实验都是愿意接收实习生提前进入实验室的,如果你确实有兴趣,但又不确定将来自己能不能适应这样的科研环境,不妨早一点进入实验室,先尝试一下;哪怕自己的学校里面没有,也可以利用暑假、寒假的时间的时间去其他的科研院校,然后联系一些希望去从事的方向的导师。很多老师其实是欢迎有志报考的学生提前来,双方有所了解。你也可以了解一下,到底能不能适应这样的生活。我想经过大概一个月或者说两个月,你可能就会很清楚,能不能接受这样的一个生活方式,你所想象中的科研和实际上的科研到底有多远。
老师们具体是如何平衡家庭生活和科研工作的?
张嘉漪:我的先生他也是做科研的,他实际上刚刚在群里面稍微发表了一些意见,现在应该已经出去了(笑)。但是他现在是从科研进入工业界,所以我觉得对我来说,可能我的先生在这个方面,会比较能够理解从事科研大概会面对一些什么困难,那么我觉得从家庭的方面,从你的另一半的方面,可能更加容易(得到)支持,但是我也不觉得做科研的女生就必须要找一个同样做科研的对象,我觉得这个都是因人而异的。要找到一个能够非常契合自己在各个阶段的需求,然后能够共同发展的这么一个这么一个人。
我们家的话,我是做大部分的家务。怎么样去协调这个家庭生活和科研生活?我觉得就是在做科研之余,大家同样可以处理好,对我来说其实就是,我可以把大部分的时间拿出来做我觉得需要做的事情,或者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其实自然而然就能够达到协调的这么一个目的。
女博士距离女教授有多远?
何苗:这个可能不光是女性的问题,我也想稍微回答一下,因为毕竟我们三位可能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从现在的总体的就业情况上来讲,可能肯定是要先做一个博士后,然后要有比较好的科研产出,这样才有机会去申请教职。这里指的教职的话就主要是说以科研为主的教职。那么到底需要多长时间、需要付出多少努力,这个还是因人而异,而且和专业方向也有一些关系。像比如说神经科学,可能最近这十几年来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一个科研领域,所以有很多人进来有很多原来从事从博士然后博士后;再往后看可能五年十年,有很多人进来也许会慢慢的过了高峰期了,以后又会有下滑,这可能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具体来讲的话,可能要进行单独的来分析,所以如果你再考虑研究方向的时候,想要考虑将来是做教职的话,也许确实需要更多地了解一下,现在的研究的一个动向是什么,但是归根到底可能还是要看自己的兴趣。因为如果完全是为了将来是不是好找工作这个目的来去做科研的话,那可能在还没有走到那一步的时候,现实的一些困难就已经磨灭了你的热情,就已经让你退缩了,但是如果你很感兴趣的话,那么不管怎么样都有动力走下来,哪怕真的竞争很激烈,你永远是做的最好的那一个的话可能也不用太担心。
男朋友不是博士,如何交流?
女生比男生优秀导致对方不开心,怎么办?
张珞颖:我老公他也不是做科研的,他现在在我们学校是做行政岗位的,但是他也挺了解我的情况,因为我回家里经常会说,所以其实交流上没有什么问题。我觉得在家里的话,也不是一定要讨论科研问题,也可以讨论一些别的问题,对吧。
好像之前还有一个同学说,好像是男女朋友有一对,然后因为女生后来在博士期间比男生做得优秀,男生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不高兴,然后这个情况怎么办?我觉得如果他因为这个事情不高兴的话,那就算了。你们两个人在一起是应该变得更好的,我个人觉得就算这一关过去了,如果你为了他让自己不要变得更好的话,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很平等的关系,特别就是说未来可能还会碰到这种类似的情况,然后你还要花心思想怎么去解决。所以我觉得,他如果不能够理解、不能够包容,甚至都不能够为你感到高兴的话,那我觉得这样的情况就是不值得继续在一起。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对,我就是简单说一下。
主持人:非常感谢三位老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为大家做这样一场直播。今后“科研圈”会继续邀请更多的一线科研人员作客直播间,不论是从女性科研人员从业的角度,还是从读博、就业等更多普适的问题,来与大家进行分享。
三位老师:感谢大家的互动!
- 完 -
* 感谢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王立铭教授对此次直播的大力帮助与支持。
阅读更多
▽ 故事
· “手机没电焦虑症”有救了:华人科学家首创可移动无线充电技术
▽ 论文推荐
· 新型吸引势可调胶体系统 ——表面预熔化和自旋玻璃态转变的研究
· 食用海盐中含有塑料微粒 | Scientific Reports 论文推荐
▽ 论文导读
· Natur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7 年 6 月 15 日
· Scienc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7 年 6 月 16 日
内容合作请联系
keyanquan@huanqiuke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