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NAS揭示论文发表“潜规则”:现在不发顶刊,以后只会更难

戚译引 科研圈 2019-04-17

PNAS 新研究指出,如果一名科学家在事业早期没发过 Nature 之类的顶级期刊,那么 TA 成为 PI 后更难登上同样的期刊。这一趋势在多学科期刊最为显著,随后依次是生物学、医学、化学、物理。



图片来源:Pixabay


撰文 戚译引


直觉告诉我们,第一次发知名期刊是最困难的,发过知名期刊的人再发同一期刊总要容易一些。最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一项研究证实了这点:如果一个 PI 从未以任何身份在某知名期刊发过论文,那么由 ta 担任末位作者的论文就更难出现在这个期刊上。


这种相关性在不同学科的不同期刊之间有差异,但是总的来说,这种趋势正在变得越发显著,尤其在《自然》等多学科期刊上。研究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为“陪护人效应”(chaperone effect)。陪护人原本指陪同年轻人出席社交场合的监护人、年长同伴,在这里指曾经在重要期刊发表论文的导师,他们的指导显然为年轻科学家带来了优势。



跨越半世纪的 610 万篇论文


在大多数情况下,学术论文中的第一作者是直接负责研究工作的年轻科学家,末位作者(last author)是把关研究方向、论文结构并负责与期刊编辑联络的导师、项目负责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即 PI),排在中间的作者承担更加专业化的工作,比如数据分析。


本次研究分析了 1960 到 2012 年间的 610 万篇论文,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领域的 386 种期刊,并将末位作者分为三类:


  • 新 PI(new PIs),指从未以任何身份在该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

  • 有经验 PI(chaperoned PIs),指曾经以末位作者以外的身份登上同一期刊的作者;

  • 资深 PI(established PIs),指曾经以末位作者身份登上同一期刊的作者。


研究发现,三类末位作者的比例不同期刊之间差异很大。例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中新 PI 的比例长期位列第一,论文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医学界倾向于只把最具突破性质的文章投稿到这个高影响力的综合期刊;而另一个极端是《物理评论 D 辑》PhysicalReview D,近十年来资深 PI 的比例保持在 80% 左右,论文作者认为这是相关研究领域和投稿方向高度专业化的体现。



三种期刊中不同作者的比例,分别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左上)、《物理评论 D 辑》(右上)、《自然》(下)。紫色为资深 PI,蓝色为有经验 PI,红色为新 PI。


《自然》(Nature)的作者比例在最近十年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 1990 年到 2012 年,由那些以其他身份发过《自然》的科学家担任末位作者的论文从 16% 增长到 22%,而初次登上《自然》的末位作者发布的论文比例从 39% 掉到了 31%。



“陪护人效应”


为了量化评估“陪护人效应”,探讨早年发表经历对 PI 的影响,论文作者定义了“陪护人指数” c,即同一期刊末位作者中有经验 PI 与新 PI 数量的比值。同时,他们参考随机排序模型和字母表排序模型,对数据进行修正。


经过计算,论文作者总结:“陪护人效应”在多学科期刊最强,其次是生物学期刊,随后依次是医学、化学、物理。


由于无法获得期刊拒稿数据,研究无法直接评估发表经验对投稿成功率的影响。不过,研究探讨了作为非末位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对成为末位作者的影响。以《自然》为例,发表过 1 篇论文的非末位作者有 10% 的概率以末位作者身份再次在《自然》发表论文,而发表过 4 篇论文的人成功率达到 20%。但《物理评论 D 辑》没有表现出这一趋势。



有经验 PI 和资深 PI 的优势:曾经在该期刊作为非末位作者发表论文数量对成功升任末位作者概率的影响,以《物理评论 D 辑》和《自然》为例。| 图片来自论文


研究还分析了同一期刊上不同类型末位作者的论文的平均影响力,按论文发表后 5 年的引用数量计算。论文共同作者罗伯塔·辛纳特拉(Roberta Sinatra)和苏内·莱曼(Sune Lehmann)猜想,新 PI 的论文可能需要更加优秀才能入选,那么这些论文的被引用数量将超过其他的论文。但是通过计算,他们发现新 PI 的论文其实更加不受关注:资深 PI 和有经验 PI 担任末位作者的论文引用数量差异不大,而新 PI 担任末位作者的论文引用数量大约只有前者的一半。



同一期刊上不同类型末位作者的论文的平均影响力,以《自然》为例。紫色为资深 PI,蓝色为有经验 PI,红色为新 PI。| 图片来自论文


论文中指出,同样的趋势也存在于所有的多学科期刊中,而更专业化的期刊中三类作者的影响力差异较小。



“大牛”导师究竟能带来什么


当一个年轻科学家在导师的指导下发表论文,登上顶级期刊,ta 不仅专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还掌握了一些重要的“软技能”。研究作者们在论文中指出:


“由于先前经历过这一流程,有经验的 PI 已经了解为一家高影响力的期刊准备稿件的繁琐工作,也知道如何针对期刊的受众有策略地组织信息,以及如何用合适的语气撰写附信,如何呈现支持信息,如何与编辑积极互动。他们掌握了大量读者看不见的信息。”


简而言之,先前的投稿经验让研究人员得以了解期刊的喜好,这增加了他们再次投稿成功的几率。


而《科学》Science评论指出,发表经历将影响科学家未来掌握的资源:早期发过知名期刊的人简历更好看,所以在未来担任 PI 的时候,他们有机会进入更好的科研机构,获得更充足的经费、更优秀的研究生和更聪明的同事。这些有利条件能够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研究。


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 )的计算机科学家丹尼尔·拉里摩尔(Daniel Larremore)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在接受《科学》的采访时指出,知名期刊的发表经历提升了科学家在科学界的“可见度”。已经和编辑建立联系,甚至只是“混个脸熟”都能增加论文发表的几率,这也能过解释不同末位作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数量的差异。


因此,年轻科学家在选择实验室的时候应当关注相关负责人的发表记录。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网络科学家布莱恩·乌齐(Brian Uzzi)评论:“作为一名科学家,如果在发展个人技能、建立职业声誉的阶段有机会给(即将登上顶刊的)论文‘打下手’,那么当你成为末位作者的时候,这个机会将为你带来丰厚的回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研圈”。如需转载,请在“科研圈”后台回复“转载”,或通过公众号菜单与我们取得联系。



更多故事,尽在👉领研网科研生涯频道


▽ 精彩回顾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