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三名终身教授被控性骚扰,院系已成立调查委员会 | 科研圈日报
“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校园性骚扰
哈佛大学三名终身教授被控性骚扰,院系已成立调查委员会
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图片来源:Ryan N. Gajarawala | 哈佛深红报
当地时间 5 月 29 日,《哈佛深红报》(The Havard Crimson)发表了长篇调查报道,曝光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前系主任西奥多·C. 贝斯特(Theodore C. Bestor,68 岁)、约翰·科马罗夫( John L. Comaroff,78 岁 )和加里·乌顿(Gary Urton,73 岁)三位终身教授面临来自学生、同行等多位女性的性骚扰指控,并指出整个人类学系存在一种将女性置于不利地位的部门文化。其中,贝斯特承认曾在 2017 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对一位女性同行学者进行性骚扰,随后校方对其进行了纪律处罚,但他否认了以前的学生提出的指控。该报道还披露了多名女性学生对科马罗夫和乌顿的性行为不端指控,其中包括以推荐信为条件强迫女性学生与其发生性关系等行为。但科马罗夫和乌顿均否认了这些指控。
根据《哈佛深红报》披露的信息,贝斯特和乌顿都将在接下来的学年中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科马罗夫则会担任该系研究生顾问,并为本科生讲授非洲和非裔美国人课程。
这篇报道在美国造成了较大影响,当地时间 5 月 31 日,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席 Ajantha Subramanian 和临时主席 Rowan K. Flad 通过电子邮件向《哈佛深红报》回应此事,表示将成立由学生、教职工、校友组成的常设委员会,寻找相应解决办法,并解决该系长期以来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哈佛深红报,公众号“社会学吧”)
· 高校毕业生就业
六部委发文鼓励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6 月 1 日,科技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鼓励承担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以下简称项目承担单位)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通知》指出,要依托各类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项目承担单位可结合自身情况,按规定从科研项目经费等渠道开支科研助理的相关经费支出。科研项目经费中,“劳务费”科目及结余资金,均可按照有关规定用于科研助理的劳务性报酬和社会保险补助等支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以及基地和人才专项(含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等项目计划均在范围内。(科技部、科技日报)
· 神经科学
强化个体的群体身份,会加强群体间冲突
图片来源:Brian Jones, Unsplash
北京师范大学和莱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研究了在不同群体爆发冲突时人类的神经活动模式,其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 Nature Neuroscience)上。据悉该研究灵感来自 Gustave Le Bon 的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该书描述了个体成为团体中的一部分时,会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甚至是极端的行为。
为了了解个体的这一冲动和极端行为,分析潜在的神经机制,研究人员组织了六人实时团体攻击或防御竞赛,并利用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fNIRS)技术追踪参与者的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rDLPFC,与冲动抑制和决策有关)和右侧颞顶连接处(rTPJ,与理解他人需求和达成共识有关)的神经活动。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强化个体的群体身份能够使团体间的歧视和敌对性增加、抑制冲动的神经活动降低,并使攻击一方团体内达成共识的神经同步活动增加。这项工作为群体中的个体如何变得个体化和冲动、表现出对外界的集体敌视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神经解释。(MedicalXPress, Nature)
· 生态学
陆生脊椎动物正在加速灭绝,科学家呼吁禁止全球野生动物贸易
图片来源: Rhett Buttler / Mongabay
6 月 1 日,由斯坦福生物学家 Paul Ehrlich 领衔,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的一项研究表明,野生动植物贸易和其他人类活动已消灭了数百种陆生脊椎动物,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更多物种推向灭绝的边缘。
2015 年,该团队宣布世界第六次大规模灭绝正在发生,此次论文发现该灭绝速度比之前预测的还要快,并正在削弱自然界维系人类生存的能力。据以往研究,在整个 20 世纪,至少有 543 种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了。而此篇论文估计,在未来的二十年中,会有几乎相同数量的物种灭绝。
这种趋势的连锁反应包括加剧人类健康威胁(例如 COVID-19、埃博拉疫情),同时也会反过来加速物种灭绝,形成恶性循环。人类的过度捕杀和全球范围的野生动物贸易,给了病毒以广泛传播的机会,还可能会引起大规模的流行病。而种群数量的减少,则会影响其所在的生态系统功能,进而引发涟漪效应。
该研究的作者呼吁,世界各国应加强禁止野生动物贸易和濒危物种保护的力度。(Phys.org)
· 公共卫生
刚果民主共和国爆发新一轮埃博拉疫情
图片来源:© Junior D. Kannah, AFP/Archives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于当地时间 6 月 1 日宣布,刚果民主共和国西北部再次发现新一轮埃博拉疫情。宣布这一消息之际,该国东部地区仍处于上次爆发的最后阶段。
据卫生部的初步信息,迄今在 Wangata 地区已发现 6 例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其中 4 例死亡,2 例尚在治疗中。已有 3 例通过了实验室检测确认。WHO 指出,随着疫情监控的加强,将有更多的人被发现感染埃博拉病毒。这是自 1976 年埃博拉病毒首次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被发现以来,该国第十一次爆发埃博拉疫情。此前,刚果民主共和国在North Kivu,South Kivu和Ituri省的第十次埃博拉疫情已进入最后阶段。今年 5 月 14 日,刚果卫生部曾判断第十次疫情爆发即将结束,并开始了 42 天的清零倒计时。
目前 WHO 已派遣研究小组抵达 Mbandaka 展开实地工作,并运送物资来应对此次爆发。WHO 承诺在应对此次爆发的同时,确保继续向刚果居民提供基本的卫生服务。(世卫组织)
· 疫情通报
6 月 1 日我国新增确诊病例 5 例
根据国家卫健委官网通报,6 月 1 日 0—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5 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四川 2 例,上海 1 例,广东 1 例,陕西 1 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10 例(境外输入 8 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 2 例(境外输入 2 例)。截至 6 月 1 日 24 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83022 例,累计死亡病例 4634 例。
根据世卫组织通报,截至欧洲中部时间 6 月 1 日 10:00(北京时间 6 月 1 日 16:00),过去 24 小时内全球新增确诊病例 122 917 例,新增死亡病例 4 000 例;全球累计确诊病例 6 057 853 例,累计死亡病例 371 166 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
编写:贾楠、闫硕、魏潇
编辑:魏潇
——END——
▽ 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