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遭遇重击:亿万富翁停止捐款,此前已有数位主要捐赠者因校长言论终止捐赠 | 科研圈日报
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高校建设
哈佛遭遇重击:亿万富翁停止捐款,此前已有数位主要捐赠者因校长言论终止捐赠
据哈佛大学校报 The Harvard Crimson 报道,哈佛大学的主要捐助者之一、亿万富翁慈善家 Leonard V. Blavatnik 因不满该校对校园内反犹主义的处理,将停止向哈佛大学捐款。Blavatnik 是迄今为止终止与哈佛大学捐赠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捐赠者,此前他曾向哈佛大学捐赠了至少 2.7 亿美元,其中包括向哈佛医学院捐赠的 2 亿美元。据悉,Blavatnik 不再捐赠的原因与哈佛大学校长 Claudine Gay 对以色列-哈马斯战争的反应,以及她在本月早些时候在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有关。
Blavatnik 的决定对哈佛大学筹款又是一次重大打击,此前哈佛大学已有数位主要的捐助者表示将结束与哈佛大学的关系,原因是哈佛大学对以色列-加沙战争的反应。今年 10 月,韦克斯纳基金会(Wexner Foundation)结束了与哈佛大学长达 34 年的合作关系。以色列亿万富翁 Idan Ofer 和 Batia Ofer 也退出了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执行委员会。慈善事业占哈佛大学年收入的 45 %,越来越多的捐赠者不再捐赠,可能会给哈佛大学的财政带来压力。据此前报道,哈佛大学捐赠部门的官员表示他们接到了许多捐赠者的电话,要求终止或减少捐款。(The Harvard Crimson)
· 基因编辑
人体基因编辑技术禁止出口定义缩窄
据财新网报道,12 月 21 日,商务部、科技部公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下称《目录》)。该《目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其中新增“用于人的细胞克隆和基因编辑技术”为禁止出口技术。
《目录》将“用于人的细胞克隆和基因编辑技术”定义为具有伦理争议,且可产生重大危害,用于对含有遗传物质的人体生殖细胞(即胚胎细胞、卵子细胞、精子细胞)进行编辑的基因编辑技术。此定义较去年的征求意见稿缩窄了很多,不再包括体细胞克隆技术(核提取与移除技术、核移植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细胞激活关键酶)等。
对比来看,《目录》中的人体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是伦理红线,因编辑后的遗传信息会遗传给下一代,现阶段不被允许进入临床应用。而此次修订修改了基因编辑和体细胞克隆技术部分,禁止类技术仅包括生殖细胞,不再覆盖体细胞、造血干细胞等没有遗传风险的研究领域,这些领域正是当下细胞与基因治疗企业研发的热门,不再禁止这类技术出口,即允许细胞与基因治疗行业中外合作、专利许可、企业间项目引进或授权有利于技术进步。(财新网)
· 年度盘点
2023 年国内和国际十大新闻揭晓
12 月 25 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的 2023 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和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入选的 2023 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具体如下: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名单
· 中央科技委员会组建
· 作物主效耐碱基因及其作用机制首次揭示
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主效耐碱基因 AT1 及其作用机制。大田实验证明,该基因可显著提升高粱、水稻、小麦、玉米和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的产量。
· 国产大飞机 C919 完成商业首飞
5 月 28 日,国产 C919 大型客机圆满完成首次商业载客飞行,正式进入民航市场。C919 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
· “中国天眼”发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关键证据
利用被誉为“中国天眼”的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我国脉冲星测时阵列(CPTA)研究团队发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
· 51 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刷新世界纪录
· 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
8 月 18 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中国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空间应用正有序展开、成果频现。截至目前,空间站已开展了 60 余个实验项目、上万次在轨实验,获得了近 60TB 原始实验数据,下行了 300 余个科学实验样品。
· 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绘制
9 月 12 日,《细胞》在线发表一项关于免疫细胞的重要进展。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绘制了覆盖组织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长、采样密度最高的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
· 新款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成功研制
10 月 10 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吴华强、副教授高滨团队研制出全球首款全系统集成、支持高效片上学习(机器学习能在硬件端直接完成)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
·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命名交付
11 月 4 日,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这标志着我国从此实现了国产大型邮轮制造“零的突破”。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投产
12 月 6 日,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在稳定电功率水平上正式投产,转入商业运行。这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标志着我国在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入选的 2023 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名单
· 活体组织中“长出”电极
· 雄性小鼠产生功能性卵细胞
《自然》杂志今年 3 月发表的论文报告了一项干细胞研究重磅成果:将雄性小鼠干细胞转化为雌性细胞并产生功能性卵细胞。
· 双缝实验在时间维度重建
今年 4 月,英国科学家借助一种能在飞秒(千万亿分之一秒)内改变特性的“超材料”,在时间而非空间维度重现了著名的双缝实验。
· 国际团队公布引力波背景辐射划时代发现
经过 15 年的数据收集,今年 6 月,科学家们第一次“聆听”到了在宇宙中荡漾着的引力波永恒合唱,声音比预期要大得多。
· 单原子X射线信号首次探到
· 人类Y染色体组装与分析完成
《自然》杂志 8 月发表的两篇论文公布了人类 Y 染色体的组装和分析。这项全球 100 多名科学家参与的研究,填补了当前 Y 染色体参考的诸多空白。
· 神经网络设计出全新蛋白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 8 月宣布将注意力神经网络与图神经网络相结合,以更好地理解和设计蛋白质。该方法将几何深度学习与语言模型的两种优势结合起来,不仅可预测现有蛋白质特性,还可设想自然界尚未设计出的新蛋白质。
· 中国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
(同时入选国内十大新闻,详细参看“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
· 迄今最全人脑细胞图谱发布
今年 10 月,同时刊发在美国《科学》《科学进展》和《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的 21 篇论文,公布并阐释了迄今最全的人类大脑细胞图谱。
· 大型语言模型不断迭代升级
今年,GPT-4 的表现被认为“可与人类相媲美”。在聊天机器人 ChatGPT 发布约 4 个月后,ChatGPT 背后的 OpenAI 宣布正式发布为 ChatGPT 提供支持的更强大的下一代技术 GPT-4。而在 12 月 6 日,谷歌公司则宣布推出一种名为 Gemini 的新人工智能模型。
(中国工程院、科技日报)
· 古人类学
史前洞穴中存在大量缺少手指的手印,研究者提出新解释
图片来源:2018年研究论文
据《卫报》(The Guardian)报道,近日在欧洲人类演化学年会(European Society for Human Evolution)上,研究人员统计了法国和西班牙有 25 000 年历史的洞穴壁画上的手印,发现其中有 200 余个手印缺少部分手指。此前的研究者将这类现象归因于某种艺术创作,或冻伤等健康问题。然而在会议上,研究团队表示可能是当时的人类在宗教仪式中故意截掉了手指。
2018 年,该团队曾就此猜想在 Journal of Paleolithic Archaeology 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但遭到了大量研究者的反对,主要原因是截肢会严重影响当时人类的生存。在那之后,该团队收集了更多证据来证明他们的观点。研究者表示,他们已经在许多狩猎采集社会中发现了截掉手指的案例,且在欧洲、非洲、大洋洲、亚洲和北美洲都发现了类似证据。另外,在现在的一些狩猎采集社会中依然存在穿刺脸部或身体皮肤的仪式。研究者表示,在经历这样的仪式后,团队可能会更密切地合作,截掉手指可能是这类仪式更极端的版本。(The Guardian,公众号“环球科学”)
· 奖项
2023 年达摩院青橙奖名单公布
12 月 27 日,2023 年达摩院青橙奖组委会依据青橙奖章程,经过资格评审、专家团通讯评审、专家团现场评审、专家团结果审议,公布 2023 达摩院青橙奖名单和“最具潜力奖”名单。每位青橙奖得主将获得由阿里巴巴公益专项支持的 100 万可自由支配的奖金。每位青橙奖“最具潜力奖”得主将获得由阿里巴巴公益专项支持的 10 万可自由支配的奖金。
(达摩院)
中国科学院颁发 2023 年度系列奖项
12 月 23 日,中国科学院在 2024 年度工作会议上颁发了 2023 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青年科学家奖,公布了 2023 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以及科技促进发展奖获奖名单。4 个研究集体和 2 名个人获得 2023 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获奖集体分别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研究集体,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工业控制网络技术研究集体,以及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力学研究所的相关研究集体;获奖个人分别为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欧阳自远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卿凤翎。此外,还有 20 人获 2023 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5 个团队获得 2023 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核、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小龙获评 2023 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付玉喜、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豫东获评 2023 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人物”,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德江、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俞祁浩获评 2023 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研制团队和国家天文台冷湖基地团队获评 2023 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公众号“中科院之声”)
· 月球探测
日本月球着陆器进入月球轨道,预计下个月尝试着陆
图片来源:JAXA
12 月 25 日,据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发布的一份声明称,其智能登月探测器 SLIM (Smart Lander for Investigating Moon)于当日下午成功进入月球轨道,预计将于当地时间 1 月 20 日实现着陆。如果成功,日本将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后第 5 个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探测器的国家。SLIM 着陆后,将在月球表面部署 2 个微型探测器,它们可在月球表面移动并进行探测。JAXA 称,相比于以前的探测器,SLIM 着陆后与既定目标的表面距离偏差范围,将从几公里缩小至不到 100 米,将测试在月球表面的精准着陆技术,并对月球表面实施高精度探测。
日本曾有过两次月球探测器发射任务,但均以失败告终。去年,作为美国"阿耳忒弥斯1号"(Artemis I)任务的一部分,日本国家发射任务未能成功发射名为 Omotenashi 的月球探测器。今年 4 月,日本初创公司 Ispace 试图成为首个在月球表面着陆的私人公司,但其飞行器在硬着陆后失去联络。(JAXA)
编写:陈妍希、沈王梓、汤雅汶、石云雷
编辑:石云雷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CC BY-SA 3.0
▽ 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