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1世纪经济报道》对话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要相信思想引领的力量

2014-05-20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自2006年10月接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后,钱颖一教授的角色,日渐由经济学家过渡至教育家。虽然他依旧出席各种经济学术研讨会和论坛,发出独到的观点,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其实花费了更多精力在提升中国经济、管理学科教育水平上,为推动清华经管学院向国际一流迈进,奔波不已。

清华经管学院诞生于1984年,而这一年也可被视为中国经济改革的转折之年,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全面推进,如联想、海尔等一批明星企业也诞生于斯时。清华经管学院首任院长是朱镕基,这又是一个在中国改革与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人物。领导这所以“创造知识、培育领袖、贡献中国、影响世界”为使命的学院步入“三十而立”,钱颖一自是重任在肩。

但他的确也不辱使命。比如,清华经管学院在国内率先通过AACSB和EQUIS两项全球商学院顶级认证,学院的国际EMBA项目在2013年英国《金融时报》排名中名列全球第二,中国内地第一。清华经管学院培养的一批才俊,活跃在学术界、企业界、金融界、政界,成为各领域的骨干、精英和高层次人才。

钱颖一目前更想谈的,是清华经管学院发展30年折射出的中国经济、管理教育与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发展的关系,还有对未来30年的战略规划和创新思考。于是,本次对话便围绕此展开。

他的回答,逻辑缜密清晰,显现出一名学者的深厚学术训练。同时,又不时冒出思想的火花和全新的创见,透露出他保持与一线实践者的交流和对创新趋势的引领。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令闻者感同身受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反思,这才是本次对话的精彩底色。

“我现在更愿意去做教育。”在结束本次专访时,钱颖一教授笑着对我说:“经济学研究更多成就了我个人,而推动中国教育的革新,可以改变更多人。”

起点1984

一批经济管理学院在1984年或稍后成立,映射出的中国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研究对经济政策的影响,以及在大众传播中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是关联在一起的,中国经济发展,为经济学者创造了大的平台和舞台,也增加了对经济学教育项目的需求。

《21世纪》: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创造知识、培育领袖、贡献中国、影响世界”为使命,结合这一宗旨,请你谈一下经济管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钱颖一:今年是清华经管学院建院30周年,我就从这个时间点谈起。1984年是非常值得致敬和纪念的一个年份。从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经济改革启动,前期改革基本上是在农村。在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也是在1984年,一批公司成立,比如联想、海尔、万科及四通等。那时,经济改革信心特别高,得到了全国人民拥护。在1984年国庆游行中出现的“小平您好”,便反映了人们的这种心态。

在这种大背景下,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代表的一批经济管理学院在1984年或稍后成立,不是一种偶然。这反映了经济管理学科教育是和中国经济改革同步发展的。

1984年,经管学院在清华内是非常弱小的一个院系,可能是最弱小的。发展到今天,经管学院成为清华最大的一个学院(从学生人数来讲是最多的),从录取学生的高考分数来讲是最高的,从专业设置来讲也是最热门的。这跟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不能脱离的。

再比如,近年来EMBA在中国发展迅速,基本原因是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造就了一批企业家和管理者。在1990年代,他们没有机会上学、深造。随着企业发展迅速,出现希望继续学习的愿望。这种情况在国外是没有的,因为在国外30岁的时候不少人都已经念了MBA。社会上对经管学院的本科、MBA、EMBA甚至博士的需求都很高,一个基本原因是经济学、管理学与经济改革直接相关。

由于在中国经济改革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所以无论从思想的宽容程度,到争论程度,到对政策影响程度,经济学、管理学相较其他社会科学领域都更强更大,这是中国的特殊情况。

这导致了几个结果。一是经济管理学科国际化程度非常高。不光是清华经管学院,整个中国的MBA和EMBA,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本科和博士教育,以及金融和会计等专业硕士教育与国际接轨的程度非常之高,国际合作伙伴非常之多,教材内容也很前沿。二是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推动作用非常大。既有通过建议渠道对政策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内容中可以看到非常符合经济学的逻辑,把经济学家几十年的积累沉淀的理念都融汇其中。再有是通过媒体传播对大众起到很大的影响。可以看到在整个社会的话语体系中,民众接受、理解了市场经济的一套基本概念——产权、激励、公司治理、垄断、寡头、竞争。现在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乃至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政府的权力清单等,这一套经济学词汇都是深入人心的。出租车司机以前侃“入关”、“入世”的影响,现在可以侃"M2",这个现象,全世界只有中国有。

清华经管学院成立30年背后,映射出的中国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研究对经济政策的影响,以及在大众传播中对市场经济的理解,这些是关联在一起的。经济学家也好,经济学者也好,政府官员也好,经济学教师也好,这些群体与中国经济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大的环境,为经济学者创造了大的平台和舞台,也增加了对经济学教育项目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些经济学者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我是相信思想引领的作用,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思想的引领起了巨大作用,不只是实践中探索就走出来了。

经济、管理学科的进步非常大,除了因为跟着经济改革是同步,并互相促进,我觉得还有另一方面原因,就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者和教育者善于抓住机会,并积极推动进步。在这当中,经济学者做了很多努力,像“市场”、“股份”刚开始都是贬义词,是在经济学者的天天呼吁下,现在变成了褒义。

经济管理学院作为教育机构,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作为实体,它们的发展确实是同步的。

对经济、管理教育和经济学家的作用,现在的评估是不够的,前一段批评还很多。在三中全会提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以后,很多争论都不争了,大家基本认可了。

《21世纪》:站在建院30周年的新起点,你对未来发展有哪些创新举措和战略思考?

钱颖一:建院3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学院一定会做战略上的思考和设计。借这个机会,一方面要反思过去30年,另一方面规划未来新的10年,20年,甚至30年。这些年来,清华经管学院在制度建设上,在教学项目改革上,在教师引进上,都取得不小进展。在此基础上再怎么做,需要深层次思考。目前能够想到的,比如本科教育会更强调通识教育,更强调思考而不是专业知识。正如我经常爱引用的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大学教育不是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至少在清华经管学院,在本科阶段学什么专业并不那么重要,学会思考更重要。再比如MBA项目,未来新焦点会更多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强调与大学中其他学科的融合,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知识。

补课“思想性”

中青年这一层在学界的越来越技术化,越来越学术化,思想性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了。他们的基础训练比较好,但是在对中国经济改革中一些大问题的把握上,思想性的东西就很欠缺。这些年我做的很多工作就是在教育中超越经济学和管理学狭义的范围。

《21世纪》:经济学家在推动经济发展当中的作用又当如何评价?

钱颖一:中国现在话语权很大的经济学家,老一代人还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像吴敬琏、厉以宁。再往下中年一代,比如当年的“京城四少”中的魏杰、樊纲、刘伟,仍然影响力很大,他们都是经济学出身,更多是自学成才,他们虽然数学工具上不一定知道很多,但是现代经济学的思想、概念、框架、逻辑是很坚固的。

现在的情况有两种趋势很有意思。1990年代的时候在北京开国际研讨会,国外来的经济学家很多,中方基本上都是听外国人讲。20年后的今天,在国际研讨会上,有西方经济学家参加,但中方参与的人数多很多,来自学界、政界和业界的各个领域。除了学界外,政府官员中很多都是经济学博士,有海外也有国内的,业界的投资银行家、经济分析师水平也都很高。20年前,这种论坛基本上是听外国人说,而现在外国人说出一个观点中国人完全没听说过,或者提出一个政策建议完全超出中国人所知,已经不是很容易了。当然我们对问题理解的程度还应该更深。

另一方面,中青年这一层在学界的越来越技术化,越来越学术化,思想性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了。他们的基础训练比较好,但是在对中国经济改革中一些大问题的把握上,思想性的东西就很欠缺。像我们这一代是下过乡,插过队的,本来对社会问题就是有天然的敏感度和兴趣。现在的大学生是90后,研究生都是80后,接触社会很少。再加上中青年学者现在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的压力、评职称的压力等等。所以是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学术训练基础更规范,方法论上更严谨,了解知识更多的一面,但是也可能有思想性缺乏、历史感缺乏,以及在研究中,对中国经济问题、金融问题更深刻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理解就不那么深了,这就有问题。

《21世纪》:他们怎么来补上这一课?

钱颖一:我们现在在努力,这些年我做的很多工作就是在教育中超越经济学和管理学狭义的范围。

本科生加大通识教育课程,一、二年级必修“中国文明”、“西方文明”、“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中国与世界”等课程。同样,MBA、EMBA课程中增加了不少非经济类、管理类的课程。

现在的中国经济已经到了这种程度,这种需求是应该越来越大的。三中全会“决定”中最深刻的话还不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而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中经济治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其他部分到底怎么现代化,牵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等各个领域,需要多少学科的支持,思想的支持,学理的支持啊。所以除了经济学、管理学外,其他学科要想如何做贡献,更要敢于争取学术讨论空间,加大学界、业界和政界的交流互动。

互联网教育怎么做

将来在线教育发展是两条路并行,一条路是公开免费的在线课程,另一条路是非公开的、小型的在线课程。商学院可能更多的是要采取后一条路的方式,并且是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我们称之为“翻转课堂”。

《21世纪》:关于培养人才和推动创新,你提出“用新的教学手段和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能否具体谈谈这种思路?

钱颖一:就在今天下午,我参加了清华x-lab(清华x-空间)成立一周年活动。清华x-lab是在一年前由我们学院发起,联合清华内12所院系共同创立的,目的是打造一个面向全校、超越学科界限、发现和培养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平台。"x"寓意探索未知、学科交叉,"lab"体现体验式学习、团队工作。我们在清华科技园租用了500平方米的学习和实践场所。一年的时间,x-lab已经有200多个项目进驻,50多家创业公司注册,获得融资3000多万元。

这个平台定位于是创意(Imagination)、创新(Innovation)、创业(Implementation)的教育平台,三个英文词的第一字母都是"I"。这是一项教育改革。我们教育学生,从创意开始,然后再创新,之后再创业。现在国内其他院校还没有类似性质和规模的平台。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哈佛都有。我们不是最早的,但只比哈佛晚半年。

另一方面,利用清华大学资源,我们增加了经管学院以外的课程。比方说EMBA的“清华探究”课程,走进清华校园内的八个实验室,请院士来介绍实验室的研究;现场解读清华校园的文物。一个是技术前沿,一个是清华历史,充分利用清华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的资源。这是我们的人才培养的优势,过去开发得很不够。本科、MBA、EMBA,每一个教学项目都沿着这个思路去做,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教育思路。

《21世纪》:当下,以Coursera(免费在线大学公开课程)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形式被认为在重塑教育和大学,你觉得传统的经管教育和经管学院会如何迎接这种趋势?又应该坚持哪些核心理念与方法?

钱颖一:一年半前,我们开始推动在线教育。一年前清华和北大都加入了edX联盟,这是2012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哈佛大学联手创办的非盈利在线教育平台,而Coursera是盈利性组织。我们学院现在有一门课是放在清华学堂在线上,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门课。它是我们学院会计系的肖星教授讲授的《财务分析与决策》,注册用户已达到七万多人。

MOOC(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是大规模的、开放、免费的、在线课程。但是在商学院,更多的在线课程是小规模、封闭的。将来在线教育发展是两条路并行,一条路是公开免费的在线课程,另一条路是非公开的、小型的在线课程。商学院可能更多的是要采取后一条路的方式,并且是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我们称之为“翻转课堂”,就是在线上上课,线下回到课堂来讨论。之所以称之为“翻转”,是因为过去课堂是用来上课的,回家去讨论,现在是在家里上课,到学校来讨论,翻转过来了。

我们学院除了提供免费公开课程之外(上面提到的《财务分析与决策》),还制作仅供我们学院学生的在线课程。比如,今年我们推出了五门MBA在线课程。已经被录取的2014级清华MBA学生在正式注册前将进行所选在线课程的自主学习,入学后再进行“翻转课堂”的学习。首批在线MBA课程包括《管理经济学》、《数据、模型与决策》、《财务报表分析》、《中国与世界经济》以及《清华新兴技术探究》。每门课都是由我们学院授课经验丰富的教授主讲。

在某种意义上,互联网教育方法带来的变化是商学院案例教学的方法的一种延拓。传统教学是课堂讲授,老师讲,学生听。商学院采取的案例教学法不同:事先教师把案例发给学生,学生事先读案例,再回到课堂上讨论,这就是“翻转课堂”。现在,在线教育是把案例做成视频,有公司的情况,有各种资料,在家看,之后再回到教室来讨论。教师在“翻转课堂”中扮演讨论会主持人的角色,而不是授课者。现在看来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比单纯线上的效果要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