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Tsinghuasem1984 功能介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于1984年,集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一体,以“创造知识,培育领袖,贡献中国,影响世界”为使命,教学涵盖本科、博士、硕士、MBA、EMBA和高管教育。 6月9日,由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和新华网思客共同主办的《参事讲堂》开讲。首期《参事讲堂》以“创新人才教育”为主题,邀请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为主讲嘉宾。 在演讲中,钱颖一院长分析了创新人才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我国创新人才缺乏的原因,就现下热议的人工智能(AI)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清华经管学院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课程(CTMR)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钱学森之问”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从今天起,清华经管学院官方微信将连载钱颖一院长此次演讲实录,以飨读者。 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所以把教育局限在知识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高考也是考知识,知识似乎就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创新人才的教育,仅靠知识积累就可以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但我绝对不是否定知识的用处,而是说停留在知识层面是非常不够的。而这个问题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可能带来的后果都更加严重。 为什么呢?我想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因:第一,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简单地说,就是要从过去的发展模式,到今后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就是要依靠创造性的人才,而创造性的人才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读书读得好的学生。这就是第一个基本原因,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最近讨论很热的关于人工智能(AI)的发展。尽管目前我们还看不清楚人工智能的影响。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我们已经知道人工智能是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来工作,而这种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图像识别,就是大量的识别和记忆已有的知识积累。这样的话它就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 而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正是我们目前培养的学生的通常做法。所以,一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未来人工智能首先会替代那些在我们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即对已有知识的积累。这是我的一个判断,是联系到现在科技的发展做出的一个判断。 这两天有一些报道,6月7号,人工智能机器人参加了高考数学考试,报道说有两台机器,数学满分是150分,它们的得分分别是134分和105分,而且分别只用了10分钟和22分钟。这只是开始,据说做人工智能的人的目标是到2020年机器能够参加全部的高考,现在只是从数学开始。 所以以上这两点,一个是经济发展的阶段,一个是科技发展的势头,让我们认识到对现有教育体制和方法进行改革的迫切性。 这既是在肯定现有教育的长处及对过去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也是基于经济发展未来趋势、科技发展未来趋势做出的判断。 我想,参事们做的工作,就是立足国情,思考未来。我认为这样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更多阅读 钱颖一:培养创新人才,教育必须创新 钱颖一:“千人计划”带来“鲶鱼效应” 钱颖一: 大学学院改革的思与行 钱颖一:在最“功利”学院做最不“功利”的改革 《人民日报》刊登钱颖一署名文章:大学育人,要提“均值”减“方差” 从经济学者到教育改革者:钱颖一的变与不变 教育不能忽视“人” 新华网 | 钱颖一:教育家改革实践中的经济学原理 新浪网 | 钱颖一的清华经管十年:教育改革在路上 澎湃新闻 | 大学改革“探路者”钱颖一:心怀理想主义,“干成了一些事”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