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劲:依靠创新实现反贫困 | 春风讲堂

编者按

3月6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说,“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同一日,清华大学“春风讲堂”邀请清华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做题为《创新与反贫困》的报告,就如何通过创新解决贫困问题,以及实现反贫困的中国路径等内容进行分享。以下为文字整理稿。



讲者 / 陈劲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受到一定影响。我们要力争在短时间内打赢新冠疫情阻击战,同时还应“保增长”,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就是“反贫困”。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优先做好贫困地区农民工返岗就业工作,做好因疫情致贫、返贫农户的帮扶工作……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所以,我们面临的工作,即一方面要抗疫情,一方面要战贫困,战“贫”和战“疫”两手抓。

为什么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同时要进一步强调贫困问题呢?解决贫困问题的思想是什么?通过创新解决贫困问题的做法有哪些?通过创新实现反贫困的中国路径是什么?今天,就以上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消除贫困的重要性



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明确指出,“贫困不仅是贫困地区的事情,而且是全世界所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时至今日,贫困问题依然严峻,未得到有效解决。世界银行在《2018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贫困问题,并建议“将贫困和共享繁荣结合起来”。

根据世界银行2018年的报告,世界极端贫困人口占比已由 1990年的36%降至2015年的10%。说明全球在减贫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虽然极端贫困人口在下降,但下降速度放缓,如:2013—2015年全球贫困人口每年仅减少0.6%,低于25年来的平均值(1%)。2015—2018年这一趋势继续放缓,降为0.5%。说明在全球,尤其在一些关键地区,贫困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世界银行2018年的预测显示,如果未来12年的经济增长与历史增长模式相似,到2030年,居住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全球贫困人口比例预计将达到87%。

也有数据表明,尽管生活在极端贫困中的总人数迅速下降,但在1990—2015年的25年间,被认定为社会贫困的人数基本上保持不变——7.83亿人仍生活在每天1.90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困线的标准在不断上升,世界银行按照每天支出水平划分了三条贫困线:1.9美元标准,3.2美元标准,5.5美元标准。按照5.5标准,全球贫困人口仍然有很庞大的数量。

所以,全球贫困问题依旧严峻。联合国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颁布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紧密相连:“目标提出了我们面临的全球挑战,包括与贫困、不平等、气候、环境退化、繁荣以及和平与正义有关的挑战…… 致力于通过协同行动,保护地球并确保人类享有和平与繁荣。”其中,消除贫困是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目标。下一步全球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贫困问题。

联合国颁布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基于以上对于全球贫困现状与未来预测的描述,以及减贫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应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的贫困问题的解决做出必要的贡献,在新冠疫情期间,关爱生命的同时也应关心贫困人口。



二、反贫困研究的基本范式



在此引用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对贫困的概念进行阐释。

美国的劳埃德·雷诺兹在《微观经济学》一书中说:“所谓贫困问题,是说在美国有许多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可以使之有起码的生活水平”。雷诺兹是从经济收入来确认贫困这一状态的。英国的汤森在《英国的贫困:家庭财产和生活标准的测量》一书中说:“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所谓贫困的。”汤森则从经济收入方面延伸到社会活动等更广泛的贫困评测指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进一步强调,“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她从传统狭义的贫困逐步延伸到广义的贫困,把能力建设作为一个新的指标,极具启发意义。英国的奥本海默在《贫困真相》一书中则这样认为:“贫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以上这些理念对我们消减贫困有非常好的启示。

世界各国包括国际组织都非常重视贫困问题,都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宣言,并致力研究贫困的产生和消减问题。

欧共体在1989年《向贫困开战的共同体特别行动计划的中期报告》中也给贫困下了一个定义:“贫困应该被理解为个人、家庭和人的群体的资源(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如此有限,以致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在的成员国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世界银行在以“贫困问题”为主题的《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将贫困界定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理解了贫困的概念和内涵,那么怎么解决就是反贫困。

作为世界性难题,马克思、马尔萨斯、纳克斯等学者很早就对贫困进行了理论探讨,但是作为学术概念的“反贫困”一词则是由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其著作《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1969年)中首次正式提出的。缪尔达尔采用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绝不仅仅是纯粹的经济原因,而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反贫困成为新的重要思想。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克雷默强调,“贫困是一个超级重要的问题,而且我们已经了解到这是我们可以取得进展的问题。” 克雷默非常重视引入新的制度安排以及加强数字农业来解决贫困问题。

这些经济学家的思想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甚至做出很大的贡献,但为什么目前全球贫困人口并没有完全消减呢?或者说,为什么贫困人口降速趋缓?

一直以来,我们过度重视从经济增长、制度变迁的视角来提出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比如,强调资本的积累或者转移,以经济援助为贫困的主要解决方法;或是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通过有效规则制定解决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但这些只是部分改善了贫困问题,未有效根除。为什么?因为以上研究缺少从创新的角度进行思考,忽视了解决贫困的原动力是贫困人口内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下一步,应在经济学、组织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基础上,引入创新理论,提出贫困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
 
基于贫困认知的反贫困理论范式演变趋势



三、依靠创新实现反贫困的三个范式



创新无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宏观层面,各个发达经济体都意识到,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刺激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发展中国家也都在通过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提高国家竞争力。创新对反贫困有非常大的作用。

01

 科技创新——反贫困基本范式

创新的核心主要是科技创新,应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反贫困的重要作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这两年非常重视数字创新,通过数字创新实现高效精准农业,应该说这一解决方案非常有效。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字创新生态系统

通过农业的科技创新可以减少贫困、终结饥饿,也可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病虫害的风险,增加数字化技能与服务普及,提高整个贫困人口的韧性。

◆ 案例:荷兰

以发达国家荷兰为例,荷兰人多地少、资源贫瘠,却是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大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形成独具荷兰特色的高科技现代农业。荷兰的农产品出口世界第一、土地生产率名列世界第一、设施农业世界一流,其花卉、啤酒、番茄、奶酪等的净出口额均名列世界第一。可以说,荷兰做到了反贫困,就是贫困的反面——繁荣。荷兰繁荣的原因之一就是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设施农业高度自动化、机械化、信息化。玻璃温室环境控制,实现了全部自动化控制,包括光照系统、加温系统、液体肥料灌溉施肥系统、二氧化碳补充装置以及机械化采摘、监测系统等。

第二,利用大数据进行管理和防控、生产。使用GPS系统(高达80%),无人机等方式捕捉农田信息,对农田情况进行科学分析。通过这些高科技手段,搜集储备信息量,分辨有益和有害行为,从而更精准、更有效地给出建议并进行综合病虫害治理,提高生产力。

第三,发展有机农业,生物防控技术领先。化学农药使用比例较小,在10%~20%左右,物理和生物防控比例基本在60%~80%。利用自然生物链的天敌方式保护作物生长,最大程度地再现了天然环境。

第四,主流的无土栽培模式。在设施栽培中,无土栽培比例高达80%,而设施园艺的无土栽培比例高达90%,普遍采用岩棉做栽培基质的全岩棉营养液栽培模式,避免水分流失或渗漏。做到精细化管理。

第五,智能化配肥喷灌系统。作物生长不同时期,所需的肥料营养,通过电脑操作,即可全部实现智能控制。

第六,种植业结合养殖业发展可以互补,形成高效的人工生态圈。秸秆用来喂养昆虫,昆虫用来喂养动物,副产品用来产生有机肥,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农业生态圈。养殖业排出的废热可以在冬天为屋顶温室供热。随着产品的输出,整个生态圈只需要补充少量流失的水分和养料。

通过六方面的努力,荷兰保持经济增长高速发展,目前仍然是全世界创新最好的国家之一,既保证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也保持了强大的国家竞争力。

◆ 案例:德国

再以德国为例,德国工业4.0应该是世界上工业互联网的先驱或者领先者,但2015年德国在工业4.0的基础上提出农业4.0。农业4.0 是指以网络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为支撑和手段的一种高度集约、高度精准、高度智能、高度协同、高度生态的现代农业形态。这对于我们非常有启发。德国农业4.0的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第一,生产智能化与精准化。基于先进的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卫星系统获取基础数据,用于完成土地面积、自然环境等的数据采集、贮存、分析、加工,土地资源的管理、规划,作物测产。在农田生产管理方面,通过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大型农业机械,使其精准完成自动化生产过程。完备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监测数据库。通过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以及全产业链的实时监测与防控,实现了农业生产精准化,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第二,农业全产业链协同化。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所有环节的全部内容整体推进,使农业全产业链各个环节连接顺畅, 形成系统、完整、高度协同的产业体系。

第三,农民普遍职业化、富庶化。农民不仅要经过系统教育或严格的职业培训和进修,还要经过考核才具有从事农业的资格,实现了专业化和职业化,是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全才。

第四,农村生态化、城镇化。德国农业生产全过程坚持绿色、循环、生态,如采用轮作和间作、无抗饲养、限制单位面积畜禽饲养数量等举措,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德国具有十分完善的农业生态补偿体系,几乎涉及农业智能生产的各个方面,从有机化肥、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到生态农产品的加工、运输,都体现出了智能化的特征。

德国农业4.0非常值得借鉴。再以德国SAP为例,不仅可以助力“智造”升级,也可以应用于农牧企业——以SAP平台建设为契机,发挥板块整合优势,构建农牧企业内生外延的产业生态。这也进一步说明科技创新反贫困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农牧企业内生外延的产业生态

我国近年来也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也逐渐认识到未来的农业是真正的高科技行业,下一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是精准农业和数字农业,因此加大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特别强调在农业领域的核心技术方面取得新的成就。

我国实施的“藏粮于技”战略就强调用科学技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这一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育种技术、重大自主品种的培育、高效精准栽培、绿色丰产关键技术集成均取得重大突破,极大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应用。

科技时代,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农业非常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也大大提高,但是距离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农业科技要从信息化、机械化以及科技含量等方面全面部署。农业的长远发展要依靠技术,需要做好生物技术、装备技术、储藏加工技术、运输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

虽然我们跟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距离,但追赶速度非常快,杂交水稻的亩产量变化数据显示,2000年杂交水稻只有700kg/亩,2019年已突破1000kg/亩,极大提高农民收入,也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的粮食供给问题。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积极倾注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这说明农业科技创新是反贫困的重要基础。

反贫困的有效推进和贫困地区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投入与科技成果的扩散。科技扶贫具有精准度高、持续性强、有效度高的特征。下一步,我们还应进一步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科技等新兴科技的创新成果通过科技下乡、产学研合作等技术转移模式应用于农村和贫困人口,这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优化农村物流行业,实现共享发展成果、提升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02

全面创新——反贫困重要保障

在做好科技创新的同时,我们要加快全面创新步伐来实现反贫困。为什么要强调全面创新呢?创新通常被认为与技术有关。但事实上,创新的含义要更广泛。如农业创新是指个人或组织首次将新的或现有的产品、流程或组织方式带入到特定的环境背景下,来提高效率、竞争力和适应力,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过程。科技创新做好的同时要加快相关的商业模式创新、流程创新等一系列的非科技领域的创新。

◆ 案例:农村淘宝

以阿里巴巴为例,它打造了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农村淘宝平台,对我国的脱贫致富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农村淘宝:数字化+农业的新平台

阿里助农平台实现了果农、菜农和消费者的无缝衔接,构建了连接城乡的数字化平台,帮助打造了农产品的销售链,也利用其网络优势为农产品塑造了品牌口碑,引导农产品进一步走向全国,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了一个有效的途径。从2014年农村淘宝战略正式启动以来,短短6年的时间,该平台已经为我国农村的农产品的销售,尤其是边远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做出了很大贡献,使农村的脱贫致富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农村淘宝的模式实际上就是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组合发展,这就是全面创新的一个典范。

这次疫情期间,由于全国道理交通的限制,因此导致多地区出现农产品滞销的问题。一方面市民享受不到优质的蔬果等食品资源,另一方面农村大量的农产品因滞销而腐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农村淘宝推出淘宝助农计划,在原有的农村淘宝基础上做了迭代,开启“造血式助农”模式,不仅为农货提供销售的渠道,还从源头上增强农户的数字化运营能力,整体提升农产品上行的效率。同时,全面开启“数字化助农”模式,各地大棚、田地、场院都成了直播间,农民甚至当地政府的官员都积极参与到直播中,为农产品销售打开局面。正是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一批优秀企业,以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综合创新发展模式,助力我国三农,实现脱贫致富。

当然全面创新不仅包括商业模式,中国的创新发展路径中要强调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大层面,并应全面扩展至教育创新、金融创新、社会创新等方面

◆ 制度创新

我们应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农村整体性和区域协同性政策设计,建立制度、激励、组织和能力相统一的高效贫困治理模式。贫困治理模式的创新也将极大地降低扶贫风险、提升精准扶贫和制度性治理阶段的开发式扶贫绩效,为贫困人口和社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激励,提升农村发展活力。同时,应建立激励相容的扶贫制度模式,统筹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基层自治组织,助力实现贫困治理过程中的政策共享、信息共享、资源配置追踪、扶贫绩效跟踪以及基于内在机理机制和透明监管机制的多级组织协同创新。

◆ 教育创新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重视相关的教育创新。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不但能够通过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同时能够通过价值塑造提升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子女改变自身命运的积极性。下一步,我们应借助互联网、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外合作等方式推动教育和教学创新,有效缓解农村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存量不足、质量不高以及可活动性弱等问题,为贫困人口和地区提供基于需要的多样化选择。通过新技术和新教育模式传播宣传新的教育理念,不但能够通过提升教育教学效率间接提升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也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跨时空、低成本流动,直接作用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个体,促进农业知识科普效率,降低农村儿童获取知识和吸收知识的门槛,提高知识资本向人力资本和生产性资本转化的效率,为贫困人口和社群提供持续发展和自力更生的人力资本杠杆。

◆ 金融创新

还应进行金融创新,实行普惠金融政策。普惠金融作为重点面向被传统金融所忽视的农村地区、城乡贫困群体以及小微企业的新金融体系,旨在为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弱势群体提供与其他传统金融客户平等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是对传统金融的“富人金融”理念的颠覆。普惠金融通过应用金融科技和商业模式创新,建设覆盖城乡贫困人口的金融服务和社会信用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渗透率,有效突破传统的金融排斥效应,帮助贫困和农村弱势群体摆脱贫困陷阱,提升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风险对冲能力和信贷偿还能力,促进贫困人口和社群由生存型生产向发展型和规模型生产转型。

◆ 社会创新

当然也包括社会创新,激发贫困人口的创新创业活力。社会创新创业是通过面向“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机会识别、开发和实现,从而进行价值发现、创造和商业化的过程。社会创新创业兼顾社会效用和经济效益双重目标,目的不止于创造商业价值和获取经济利益,更在于解决乡村的社会问题和推动本地社群、社会的有机发展。面向反贫困与乡村振兴的社会创新与创业,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拓展,能够通过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融合,实现乡村创新系统中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的创新创业生态构建。
 
反贫困创新的系统观模型

反贫困要兼顾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教育创新、金融创新和社会创新等几大创新要素,我们要树立反贫困创新的系统观,充分利用三大过程要素(制度创新、社会创业、跨边界协同)的经济效益传导机制,整合科技、教育、金融等投入要素,同步推进“五个一批”脱贫攻坚工程,提升反贫困创新政策的效率与效力。

03

 整合式创新——反贫困的彻底根除

回顾创新理论发展,可以看到,第一种是立足于局部思维,例如美国学者提出的用户创新、颠覆式创新,欧洲学者提出的设计驱动创新、日本学者提出的知识创新,韩国学者的模仿创新;第二种是只重视横向的知识、资源、人员等要素的整合,如美国学者提出的开放式创新,中国学者提出的自主创新、协同创新等,缺少纵向垂直的有机整合,可能面临诸如开放过度、核心能力不足的风险;第三种是过于倚重概念、文化或社会因素,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如欧洲学者提出的责任式创新、公共创新、社会创新,印度学者提出的朴素式创新等。

中国要解决贫困问题,需要有更新的视角、更新的创新理论。传统的创新理论忽视了战略上的规划能力,缺乏东方哲学源远流长的总体思维、对立统一、有机整合和动态发展的整体思想观。如道家所提倡的阴阳一体动态演变、天人合一,儒家哲学提倡的“允执厥中”的“中道”思想,法家在《孙子兵法》中提出的全局战略观,佛教中的“性、相统一”和“中观”哲学等。因此,依照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我们提出整合式创新的范式,即战略创新引领下的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全面创新、开放创新的综合体,五者互为联系,有机统一,缺一不可。这一创新范式即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知识与智慧,又强调总体思想、举国体制等中国特色。
 
整合式创新的理论框架

整合式创新是一种总体创新、大创新的创新思维范式,其精髓在于整体观、系统观和着眼于重大创新,突破了传统创新范式的原子论思维范式,通过战略引领和战略设计,将创新各要素有机整合,为企业、区域和国家实现重大领域、重大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 案例:河西村

以北京阳光文化创意公司针对宿迁河西村的一个生态建设方案为例。在改造之前,河西村的农业生产水平、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那么怎么样去改变?就需要运用整合式创新的思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灵魂,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中心,以创意设计为先导,以产业融合发展为手段,以打造乡村第一品牌为建设目标进行综合、整体设计。
 
河西品牌生态系统图

在保护农村的原始生态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体系,依托河西村珍贵的工匠产业以及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甚至酒产业等综合发展,即实现工匠产业(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三业融合,真正保障了河西村从相对落后变成相对发展,甚至部分超越城市。这一模式不仅能够实现高效的脱贫致富,也在发展过程中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发展,这一设计理念是非常成功的,值得推广。

阳光文化对于河西村的大设计就是整合观,强调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品牌设计、艺术设计六大设计相融合,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又进一步统领农业业态、工匠业态和生态度假业态,对各业态进行分布逐级设计。特别是将农业产业进行有机整合,从果蔬到畜牧到粮食再到水产品进行综合开发、加工;将农村所具有的珍贵的传统技能、传统知识,与当代艺术设计相结合,形成传统手工业业态保护和发展;将新一代养生、旅游、度假还有教育功能结合,形成一体化发展,打造新型养生度假发展业态。

河西村的设计方案是非常成功的,构建一个非常好的富民体系,这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一个途径。这个过程中也强调重构乡镇秩序,重建农民自信,以及开启食品安全新模式。所以,河西村不仅是构建了一个综合体,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是通过整合式创新设计使得扶贫工作达到新高度的一个优秀案例。

综上,通过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全面创新和整合式创新的不断迭代、不断升华,能够有效部分解决乃至整体解决贫困问题,科技创新、全面创新和整合式创新的逐步迭代也使得创新对反贫困的贡献更高。



四、总结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减贫扶贫,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中长期扶贫规划,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扶贫开发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区域性整体减贫成效明显,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关心贫困问题,近年来又提出新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中国减贫效果非常明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通过加快建设,深化改革和大规模扶贫开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是我国减贫速度明显快于全球。世界银行发布数据显示,按照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从1981年末到2015年末,我国贫困发生率累计下降了87.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6个百分点,同期全球贫困发生率累计下降32.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9个百分点,我国减贫速度明显快于全球,贫困发生率也大大低于全球。二是为全球减贫提供中国经验。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脱贫方略的实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中国系统性国别诊断》报告称“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

今年是减贫攻坚的收官之年, 我们要加快反贫困步伐,特别是要加强创新对反贫困的支持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这本书进一步强调,“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问题,都离不开科技力量,离不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平,利用资源,挖掘潜力……农业的发展必须把科技兴农作为一项基本政策,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形成一个高产、低耗、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

中国的创新发展这两年取得很好的成就,2018年中国的科技创新排名跃居全球第14位,与此同时中国发展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18年全球发展水平中国达到第13位,这就说明我国创新和发展两个指标得到同步提升。下一步仍然要把创新和发展两个任务有效结合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作为国家安全与稳定的长期策略,必须把高危扩散性传染疾病防控的应急治疗和处理方面形成国家能力。与此相关的公共卫生应成为中国发展的新的重大的“公地”。同时,反贫困,源自其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性,以其极端重要性,也必然成为创新研究的新公地。因为创新的目的必须同时兼顾经济增长和社会公益,而反贫困议题就是经济与社会目标的最佳组合。通过创新实现反贫困,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全球包容性增长的内在要求,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们应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的扶贫开发理论体系,提升贫困治理和扶贫开发的顶层设计,优化反贫困政策与实践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快实现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目标,推动贫困人口和社群的全面、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负责任大国,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包容性增长、全球和平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清华大学是一个非常有政治觉悟的著名世界高校,在这些年的创新、创业方面不仅鼓励学生做有创意及商业价值的公司,同时也要求大家关注可持续发展。去年11月份的清华大创意比赛中就有针对“如何对乡村振兴和社会创新进行有效的创意”的选题,以助力农村振兴、实现反贫困。

在反贫困问题上,我国也要实现对全球的引领,积极参与全球贫困治理体系建设,加强“三个协同”,也即以精准扶贫和西部大开发为代表的国内协同,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区域性协同,和以中外减贫案例共享平台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全球化协同。通过政府间合作带动全球范围内的全方位反贫困创新协作,中国的反贫困创新将会极大地促进全球反贫困事业,建设负责任大国,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新冠疫情的关键时间,建议各位同学、各位观众关注生命的同时也要关注贫困问题,成为有情怀的卓越人才,谢谢大家。
    (完)




 “春风讲堂”系列讲座均以雨课堂形式面向全校师生直播,旨在使清华学子不仅具备临危不乱、从容应对的勇气,更具有古今贯通、博学中西的“全人”通识素养。为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清华大学 “春风讲堂”系列讲座进一步开放国内多个媒体平台同步直播,反响强烈,以央视频为例,两次开放讲座的观看次数均达到3.5万次。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校歌里的这句歌词,每每成为清寒岁月里最温暖的声音,回响在清华人耳畔。“春风”既是“春风似剪刀”的力量,剪除病毒滋生的余孽;也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化作滋润人心的甘霖;还是高挥春秋笔的气度,在历史的语境中体认当下的世界与国族。“春风讲堂”恰是源自清华人对于“春风化雨”“自强不息”的重新阐释。

我们希望,知识的理性和行动的勇气,终将如春风驱散笼罩大地的阴霾;而百年的清华,期待在春和景明之日迎候学子归来。


 相关阅读  
清华经管说·特辑

内容来源: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编辑:韩旭审核:郑黎光责编:赵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