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嫄:“中国冲击”再思考——去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贸易的国际影响及策略 | 清华经管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冲击”再思考:去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贸易的国际影响及策略,2020-1-1至2023-12-31


项目负责人:徐嫄(清华经管学院经济系副教授)

项目背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世界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化,经济高速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经济影响不断扩大,给全球经济贸易体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全球化进程受挫,“去全球化”风潮兴起。商务部(2016)指出,全球贸易持续多年低于GDP的发展,各国再工业化和产业转移放慢,贸易保护主义也有加剧的趋势,国际投资领域被多个协定所分割,不利于开展跨境投资合作。尤其是2016年以来,英国退欧,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执政,贸易保护主义思潮迅速抬头。


在学术界,也有一系列的研究将过去这二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出口的迅速增长称之为“中国冲击”(China Shock)。这些研究认为中国冲击是造成他国经济失衡和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那些受中国贸易冲击影响大的地区就业大幅下滑,失业大幅上升,这也被称之为“中国综合症”(China Syndrome), 参见 Autor, Dorn and Hanson (2013 AER)。除此之外,还有研究认为中国式贸易冲击还对美国的政治选举,婚姻市场,技术创新,以及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等方面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这些观点加剧了反全球化思潮的进展和贸易保护措施的推进。


项目简介


本课题提出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角度重新检验这一论断,正确理解中国出口的国际影响。首先,贸易不是“单行线”,有进口也有出口,美国在大量进口的同时,出口也保持了强劲的扩张势头,进口竞争会影响就业,而出口扩张也会带动产业的发展,如果仅仅强调进口的影响而忽视出口的作用,那对全球化和世界贸易的作用的认识将是片面的。基于此,我们提出以更为全面和均衡的角度来分析双向贸易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在同时考虑进口和出口的一般均衡框架下,我们发现出口创造的大量就业大大抵消了进口竞争的“就业损失”效果。其次,现有研究在分析中国出口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时,没有考虑到美国国内其他同时存在的宏观冲击的影响,例如,2000年以来美国经历的房产市场的兴起和回落的冲击。因此,在分析进口对就业的影响时,如果不考虑房产因素,便很容易将各地区间房产因素的差异所带来的就业的差异也归结于是从中国进口的影响,从而夸大了所谓的“中国冲击”的影响。引入房产市场后,我们发现房产因素放大并传递了进口竞争的“就业损失”效果,控制房价因素后中国贸易对就业的影响下降一半左右。


项目影响


本课题的研究将帮助我们全面而准确地理解中国出口的世界影响,弥补现有文献的不足,也将为各国如何正确看待全球化的影响和制定相应的贸易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最新的实证依据。在当今反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双抬头的背景下,这显得尤为迫切且重要。



教授简介



徐嫄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副教授。2002年获复旦大学经济学学士,2009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学博士。主要讲授课程包括:计量经济学、应用宏观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


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期刊发表过论文,著有多篇关于利率期限结构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学术论文。曾获得清华经管学院先进工作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Nonresident Tuition Fellowship,复旦大学人民奖学金、优秀新生奖、优秀毕业生等多项奖励。


是美国经济学会、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员,担任Journal of Macroeconmics, World Economy, China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经济学报》等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清华经管说



编辑:韩旭
审核:郑黎光
责编:赵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