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中教育的蝶变:从九成文盲到“一个都不能少”


为了祖国的未来,快来关注我们吧



 

编者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充分展示近年来巴中市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6月10日起,“美丽巴中”推出《礼赞新中国·奋进新巴中》专栏,敬请持续关注!今天,我们一起来关注巴中教育的发展。




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从娃娃抓起……巴中人对教育的重视,达到深入骨子里的传承;巴中人杰地灵,晏阳初、吴伟仁、魏于全、宋永华等大师辈出。但受限于社会经济落后的现实,教育覆盖面小、教学设备设施缺乏、师资力量薄弱、城乡发展不均衡等,曾经是巴中多年来教育的通病。


水滴石穿,润物无声。70年前,巴中青壮年的文盲率超过90%,在校学生人数不到总人口的2%。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如今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已经达到“一个都不能少”,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深造的升学率连年超过80%,全市已经建立起包含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学的完整教育链。


青壮年九成文盲,从“2%”的艰难起步


“巴中一直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历史上能人辈出。”2018年捐出个人20多年积蓄和退休金30万元用于资助巴中教育的巴中退休老人廖栋成介绍,巴中历史上有唐代状元张曙、宋代天文学家张思训、民国时期世界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当今院士魏于全、宋永华、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等大师。就70年前的巴中县而言,城区有4所中等学校,分别是省立的巴中高级中学、巴中中学、巴中县立女子初中和巴中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与当时周边比较,巴中县城区的教育水平在川东北首屈一指。1953年,廖栋成以巴中县第一名的成绩,自巴中中学考取重庆大学。在他的印象中,巴中当时能上学的人太少了,全县每年考取大学的人数,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70年前全市的教育水平是啥模样,由于历史久远且资料分散已难以精确统计,但根据巴中中学和巴中县的相关史料可见一斑。1949年12月巴中县城解放后几个月,原省立巴中高级中学、巴中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巴中县立女子初中并入川北公立巴中中学,加上位于清江镇由地下党组建的奇章私立中学、恩阳私立中学,整个巴中县有三所中学,受限于校舍和师资的不足,每年招收学生仅几百人。1952年,为解决巴中教师紧缺,巴中第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巴中师范学校筹建成立,经过培训的老师不断充实到乡村小学。上世纪50年代,我市才开始有了较为完整的小学教育。


能接受初中和高中教育的人,属于极少数的存在。全县学生人数占总人口的2%,且几乎是小学生。在青壮年中,文盲超过90%,在中老年群体中,这一比例更高。


虽重视教育,但百废待兴。巴中中学校史记载,70年前4校刚合并时,全校总共只有2间办公室、14间教室、23间学生宿舍和2个四合院的教师宿舍,外加1处食堂、1幢礼堂、1个无田径场与跑道的操场。



建立完整教育链,实现从数量到质量飞跃


2018年8月,通江县至诚镇鸳鸯村小学重建项目工程竣工,陈旧的瓦房校舍成为历史,新校舍的不锈钢栅栏闪闪发光。看到操场平整洁净,教室舒适明亮,乒乓球台、篮球架等设备一应俱全,村小教师赵翔宇兴奋地写道:“校园迎巨变,师生笑开颜,老师们承诺,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递爱心,撑起蓝天。”


鸳鸯村是我市最后一批改造的农村小学项目之一。在之前的数十年间,我市各级政府已逐步对乡镇中心学校、重点村校进行改造。同时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等项目的支持下,最偏远的小学都完成了现代化改造。


经历了“村有初小、乡镇有完小、到县城考初中、凭运气读高中”的漫长演变,铝饭盒、大集体宿舍逐渐成为几代人的记忆。一部分先富起来、对教育质量有着高要求的家长,每年把数以千计的学生送到外地名校就读。


经过新一轮的教育深化改革和均衡发展,目前我市已有省一级示范中学2所、省二级示范中学3所。光正、棠湖、绵实外、超前等优质民办品牌学校纷纷落地。曾经就读外地名校的学生,也相约返乡就读。在全市学生总人数逐年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我市高中生却逐年增加,近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连创新高。2018年,全市普通高考录取31253人,录取率达83.3%;2019年,全市普通高考录取新生34475名,同比增长10.31%,名校录取也创新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录取8名。


如今,巴中教育已实现乡镇、村全覆盖,不但义务教育阶段达到了“一个都不能少”,还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学的完整教育链。初中毕业后,学生有普高、职高、技工、高职等丰富的可选“菜单”。巴中教育,在短短数年间,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的飞速转变。



往期精彩回顾

“解锁”新学期!看巴中各中小学的“开学第一课”!

央视《开学第一课》,在全市各中小学引发观看热潮!

巴中这4名老师又在省上获奖啦!(内附参赛视频)


觉得不错,请点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