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个把番薯引进中国的,是这位福建人!

观八闽 2023-12-16

番薯不怕落土烂,只求枝叶代代传。


番薯,又名红薯、地瓜、红苕。在我国,从南至北,番薯被广泛种植、食用,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此时此刻,烤红薯那熟悉的味道是否已经扑面而来?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番薯生产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薯类总产量2977.4万吨,每公顷产量达4143.7公斤。


虽然我国盛产番薯,但一个“番”字,显示出番薯是“舶来品”。“番”有异域或外族之意,“番薯”就是来自外国的薯类。


但你知道吗?番薯在中国的“奇迹密码”始于400多年前福建长乐人陈振龙的“大冒险”。


救命番薯




据《长乐县志》记载,明代万历二十二(1594年)年,长乐“大饥,贫民多抢谷”。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在“发本县仓赈给军民”之余“新得番薯种,教民栽种,秋收大获”。获救百姓在感激之余,将番薯称为“金薯”。


化解饥荒的“新物种”番薯是从哪里来的?


番薯原产于美洲,最初为印第安人所种植,在大航海时代被西方殖民者在“新大陆”发现并带回欧洲推广种植,还曾被哥伦布当作礼物献给西班牙女王。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嘉靖帝之子)解除了嘉靖年间高度强化的“海禁”政策,允许民间进行私人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掀起“下海”经商的热潮。


福州长乐县青桥村人陈振龙(1543年-1619年)二十岁考中秀才,之后二十多年始终考不中举人,终于在45岁时弃儒经商,跟随商帮在吕宋(今菲律宾)和福州间往返贸易。


当时,番薯已传入西班牙人殖民下的吕宋岛。 陈振龙在吕宋第一次见到番薯,了解到它在贫瘠土地也可种植,便斥巨资向当地人购买薯块、薯藤等,经过多次尝试、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春将番薯带回家乡福建。


陈振龙故居旁栽种的番薯。人民网 叶青卿摄


陈振龙回国后,便尝试以薯藤试种栽植。当年恰逢闽中大旱,野草无青,五谷歉收,陈振龙让其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呈报《献薯藤种法禀帖》,汇报其带回薯藤的经过及番薯的各种优点。


金学曾称赞其义举,立即批示:为了民生大计,尽快试验栽种,等收成之时如果真有成效,将番薯送来查验。


陈振龙就在自家旁边的田地里开始尝试种植番薯。四个月后,启土开掘,番薯根茎成串相连,小的臂粗,大的甚至比拳头大。


陈经纶再上帖禀报:称番薯适合东西南北种植,请通令闽中各地效法栽种,以裕民食。


金学曾采纳建议,果然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番薯自此也改善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成为老百姓重要的食物之一。


小块茎,大能量




番薯小小的块茎中,竟然蕴藏着“解锁”人口增长的巨大能量。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元始二年(2年)我国人口已接近6000万。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万历六年(1578年),我国人口约为6069万。


由此可见,从西汉末年到明代万历年间1500多年的时光里,我国人口并无显著增长。


可到乾隆六年(1741年),我国人口超过1亿4千万;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竟然超过4亿。


对此,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夏鼐先生在所著《略谈番薯和薯蓣》一文中指出:“这样的人口激增,虽然与版图的扩大、田地的开辟及赋税法的改变……都有关系,但是与明朝晚年输入原产于美洲的番薯和玉黍稷,恐关系更大。这两种作物都是适合于贫瘠的土地上种植而可以获得丰产的。”


据《补农书》记载,“田极熟,米三石,春花一石半,然间有之,大允共三石为常耳。”也就是说,稻米的亩产约为577市


明朝万历年间,南方开始大规模种植番薯。水稻、小麦只能在平原种植,而番薯可以在山地种植,变相增加了耕地面积,而且番薯不挑土质、地形,哪怕是南方肥力较低的红壤士,番薯也可以顺利生长。


春季的番薯亩产量可达2000公斤,夏季的番薯亩产量可达1000公斤,两季合计3000公斤。番薯产量高,随掘随卖。


民间有云,“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尊不能活。”看得出,饥荒时期,香甜软糯的红薯是无数人的“救命粮”。


没有红薯的高产代粮之功,中国恐无法成为亿民之众的泱泱大国。


地瓜稀饭。图片来源:遇见长乐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陈振龙虽为商贾,却秉持天下之胸怀,冒险将番薯引种回国,纾解国人“食不裹腹”之困扰,后六代子孙谨守“不求一家殷实富裕,但求苟利苍生”的家训,不计回报,奔波大江南北力推植薯。陈振龙之孙陈邦弼将番薯推广到江西、浙江,陈邦弼之子陈以柱将番薯推广到江苏、安徽、山东等地。陈以柱之子陈世元将番薯推广到河南,陈世元的儿子们又将番薯推广到河北和北京。


陈氏子孙代代“接力”的努力加速了番薯在全国的传播,让灾荒下饥馑的百姓多了一份摆脱窘境的希望。


陈振龙雕像。人民网 叶青卿摄


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768年,陈以柱之子陈世元将番薯引进经过和种植经验整编成《金薯传习录》一书。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在阅读《金薯传习录》后激动难抑,挥毫写下《满江红——为红苕传入中国370年而作》:

“我爱红苕,小时候,曾充粮食。入明代末,经由吕宋,输入中国。三七零年一转瞬,十多亿担总产额。一季收,可抵半年粮,超黍稷。


原产地,南北美。输入者,华侨力。陈振龙,本是福建原籍。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


番薯镲和薯丝(俗称“番薯米”)。图片来源:遇见长乐


在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今天,番薯作为主食的频率虽已降低,可番薯米、番薯稀饭、番薯丸、番薯干、番薯叶,以及制作过程中使用番薯粉的海蛎煎、炸醋肉、福鼎肉片、汆牛肉等菜肴,依旧是福建人餐桌上的热门美食。


2023年9月,福建长乐番薯种植系统入选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长乐番薯科技园。吕灿婷摄(最美长乐使用)


400多年前,“甘薯之父”陈振龙将甘薯引进家乡长乐鹤上,缓解了一场饥荒。400年后的今天,这个乡镇将甘薯变为“金豆豆”,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路。为擦亮“番薯”这块金招牌,福州市长乐区鹤上镇青桥村成立番薯示范基地,集种植示范、品种推广、技术指导于一体,带动周边村民加入种植行列,将番薯文化挖掘与推广种植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长乐番薯产业不断健全壮大,现已成为福建三大番薯产业带之一,番薯文化更是深植于长乐人民的心中。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后,当您食用番薯时,会想起福建长乐人陈振龙的故事吗?


推荐阅读

福建这座水库,为何以一群女性命名?

省会城市市委副书记,履新

省委常委李刚,进京任职



来源|观八闽 撰稿/黄东仪 叶青卿 参考/《夏鼐文集》《长乐县志》

编辑|陈腾

审核|陈欢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