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发布|文化部完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 这10家缘何受青睐?
为进一步引导、规范文化产业园区健康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为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近日,文化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本文来源:“中经文化产业”综合
▲河南省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
《通知》在总结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基础上,决定对现有评选命名种类进行合并,突出创建过程和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并以《通知》附件形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对今后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进行了严格规范。
《通知》对创建工作提出了四项要求:首先要突出导向,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其次要严格标准,要严格把关、坚持标准、提高水平,确保所推荐创建园区在全国、区域和行业中的示范性和影响力,特别是要坚决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土地等资源闲置浪费以及以文化产业园区名义开展其他建设经营活动;第三要控制数量,要从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出发,综合考虑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提前做好审核筛选,严格控制申报数量,防止一哄而上、过多过滥,每省(区、市)每批申报名额不超过一个;第四要加强督导,要加强督促检查和业务指导,突出创建过程,定期评估创建效果,确保创建方案确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工作方案》对申报创建示范园区的基本条件进行了严格规定,园区发挥社会效益、土地等资源使用效率、集聚企业数量、非文化类商业及其他配套面积占比等方面都有明确要求;明确了此次创建周期为3年,从2016年开始分3批开展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期满验收合格的,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严格规定了园区创建的工作程序,在验收命名、动态管理等环节都做了严格规定;明确了对验收合格的示范园区的激励机制。此外,对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后续建设管理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明确文化部暂不再开展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申报命名工作。
根据文化部发布的《2015年度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考核、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巡检报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于2004年至2014年开展了6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工作,累计命名347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于2007年至2014年开展了5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评选命名工作,累计命名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1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其中湖南省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区于2010年成为试验园区,2012年转为示范园区)。每两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组织一次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申报命名和考核、巡检工作,申报命名和考核、巡检工作隔年交替进行。
自2010年开展园区考核、基地巡检工作以来,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对部分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不再具备示范效应或转向其他领域发展的国家级园区、基地予以摘牌处理,截至2015年,累计摘牌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1家(广东省广州北岸文化码头)、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2家(2015年新撤销4家)。
园区、基地总体发展态势良好。截至2014年底,2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集聚的企业总数达到17579家,平均每个园区企业数近900家;从业人员累计71.88万人,平均每个园区从业人员3.6万人;累计实现收入总额超过3000亿元,平均每个园区收入超过150亿元。2014年,20家国家级示范(试验)园区共投入近20亿元用于孵化文化企业,孵化企业总数超过1000家。
目前,由文化部授牌命名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只有10家。这10家产业园为什么会晋级国家队?它们分布在哪十座城市?它们与城市发展有着怎样的联系?
NO.1西安——西安曲江新区
曲江新区是文化部2007年命名的首批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之一。它核心区域面积40.97平方公里,同时辐射带动大明宫遗址保护区、法门寺文化景区等区域,发展区域总面积近150平方公里。
2003年以来,曲江新区坚持以“文化产业立区,文化旅游兴区”为宗旨,先后建成了大唐芙蓉园、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等多项文化工程,驱动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目前已在文化旅游、影视演艺、会展创意、传媒出版等多个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了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工程和城市新区建设的协调统一。
业内认为,曲江新区以文化为推动力,以城市经营为手段,形成了文化、商业、旅游的全区融合发展,是中国城市化初期文化经济与城市发展的成功范式。这是获得文化部授牌的关键原因。
NO.2深圳——华侨城集团公司
华侨城集团公司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大型中央企业,2007年文化部授牌的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旅游及相关文化产业经营是华侨城集团的主营业务之一,经过30多年精耕细作,华侨城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的航母企业。
2009年11月,华侨城主营业务实现整体上市。近年来,华侨城开发出一系列旅游产品,业态覆盖文化主题景区、连锁文化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旅游综合体、创意文化园、星级酒店等,并针对各路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打造了生态度假、都市娱乐、滨海休闲、养生旅游等。
目前,华侨城产业遍布全国15个城市,拥有全国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主题公园群,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跻身世界主题公园集团四强。2015年华侨城集团完成营业收入322.36亿元,同比增长4.94%,实现净利润46.41亿元。总资产达到1152.67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其能够获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授牌是实至名归。
NO.3曲阜——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
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是文化部2008年命名的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其分布范围是以世界文化遗产“三孔”大中轴线向曲阜新区延伸,建设以现有城区和未来城区为中心的文化产业核心区,打造以曲阜为中心的鲁文化集聚区。
近年来,该园区构建了“一轴+七大片区+六大基地”的发展布局。一轴是指孔孟文化大中轴线,而明故城文化产业核心区、寿丘中华人文始祖旅游区等七大片区和孔子文化会展产业基地等六大基地则是园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孔子文化商品市场、孔子博物馆、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尼山文化旅游度假区等文化工程和旅游项目的建设,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延伸了本地文化旅游产业链,推进文化与旅游、教育、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曲阜已经形成孔子文化旅游业、孔子文化复仿制品业、孔府美食、教育培训等知名业态,这些业态的收入已占整个曲阜旅游产业收入的35%以上。
总体来说,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促进了本地文化产业规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同时反哺了世界文化遗产孔庙、孔府、孔林的保护事业,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统一,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申请标准中,这一点尤其重要。
NO.4沈阳——棋盘山开发区
棋盘山开发区是文化部2008年授牌的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沈阳棋盘山开发区(现在已经并入沈阳辉南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部,因为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被称为沈阳的“天然绿肺”,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自然是最优的选择。所以,2013年行政区划调整前,沈阳市政府给棋盘山开发区的发展定位是,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世界知名旅游品牌。
当时,棋盘山开发区的文化产业已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建成了沈阳世界园艺博览园、关东影视城、国际葡萄酒堡文化博览园等一系列文化设施和产业园区,举办了2006年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2006年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等大型展会活动,形成了以发展旅游休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健康科技产业、绿色宜居产业为主导产业,以文化、旅游、健康科技为主导的产业新格局。
棋盘山开发区打造的“文化在自然中创意、产业在生态中发展”的绿色经济模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典范。当时的评论认为,棋盘山开发区的“生态+文化”发展路径有力地促进沈阳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促进辽宁省文化产业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NO.5开封——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
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始建于2008年,是文化部2010年授牌的第三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也是全国唯一一家以一座古城为整体打造的文化产业园区。
目前,园区已经形成了“一城两环八区”的产业空间布局。一城是指13平方公里的古城区;两环是指以城墙为主体的休闲开放式环城风光带和以“六河连五湖串十景”的旅游商业文化景观带。八区则为龙亭宫廷文化区、开封府、包公祠府衙文化区、清明上河城影视产业基地和区域生态休闲度假区、开封县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八个文化旅游景点。
该园区宋韵独特、风貌别致、产业发达、效益显著。可查到的数据显示,2014年,开封文化产业增加值72.63亿元,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5.68%,远高出全国和河南省平均水平。2014年,宋都、菊香、水城、食乡四大旅游品牌继续发挥效应,开封旅游业年游客接待量近4000万人次,综合收入近200亿元。
NO.6上海——张江文化产业园区
张江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部2010年授牌的第三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该园区以科技研发、金融支持、创新服务为特色,通过搭建多重服务平台,集聚龙头企业实现规模效应,形成了独特的张江模式。在张江20万平方米的文化产业园区里,诞生了多个第一:国内第一个作为原创产品发布地和展示地的上海动漫博物馆、第一个有效运作的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第一个动漫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第一个经国家批准成立的文化产业股权基金等。
2015年,该园区产业规模和影响力持续扩大。产值达到346亿元,同比增长18%;新增入驻企业70多家,累计入驻企业总数550多家,涵盖数字出版、网络游戏、网络视听、互联网教育、文化装备、动漫影视等上下游产业领域。园区内年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1家。
分析认为,张江文化产业园区的成功经验有三点:一、集中主要优势资源,确立网络游戏、动漫、数字内容、新媒体四大重点领域。二、形成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服务体系。三、突出“先行先试”的示范效应,比如,顺应浦东新区作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该园区开创上文提到的多项第一。
NO.7长沙——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区
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部2012年授牌的第四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该园区地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地带,是湖南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试验田”和“领头羊”。目前,该园区形成了艺娱乐业、艺术品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传媒业等五大主导产业,打造了五一商贸文化片区、坡子街饮食文化片区、天心阁古城文化片区等六大特色文化街巷,搭建了中小企业孵化平台、人才培训交流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产权保护交易平台等六大服务平台。
近年来,通过健全管理机制、完善配套设施、明确产业导向等措施,该园区实现了较快发展。2015年,园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8亿元,对天心区GDP的贡献达8%,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文化产业园区。
该园区在长沙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中占据举重轻重的地位。今年4月,长沙市政府专门发布文件,出台多项举措,明确将天心文化产业示范园建设为具有国际品质、彰显湖湘标识的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融合区,进一步促进和带动全市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NO.8成都——成都青羊绿舟文化产业园区
成都青羊绿舟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部2012年授牌的第四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是四川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该园区位于成都市青羊区行政区域范围,由核心区和外围层构成。核心区规划占地面积约1.6万亩,由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和创意设计聚集区两大核心区构成。两个核心区地理位置相连,形成了产业园区错位发展和错位竞争的“双核”,既丰富了园区的产业支撑,同时又重点明确,通过“双核”共兴,推动园区发展。外围层为青羊区范围内的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基地,主要包括:宽窄巷子、成都金银制品厂、成都漆器工艺厂等,确立了“一区两层,双核共兴”的发展模式。
其中,该园区将非遗牌打得有声有色,闯出了一条成功之道。过去几年,该园区通过持续举办国际非遗节等活动,搭建非遗特色文化商品专业化市场平台以及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延伸产业链,实现了非遗保护传承和园区持续发展实现有机统一,这一点应该是文化部特别看重的。
从数据上看,该园区对青羊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2014年,青羊区文博旅游实现增加值1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5%。
NO.9蚌埠——蚌埠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蚌埠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是文化部2014年认定的第五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园区规划总面积55平方公里,形成了三个集聚区,即:以张公湖(张公山风景区)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以龙子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以双墩遗址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目前该园区已形成以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旅游、艺术品、出版印刷业、传媒广告业、文博会展业八大门类为主的文化产业体系。
该园区的产业辐射和带动效应明显,是安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查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蚌埠市文化产业主营业收入55亿元,税前利润16.25亿元,利润总额达12亿元,园区文化产业收入约占总营业收入的78%,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蚌埠走出了一条文化价值传承与商业价值开发齐歌共舞的路子。
该园区在品牌打造、资源整合、企业集聚等方面的优势明显,其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带动关联产业加快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全国文化产业领域具有示范作用。
NO.10敦煌——敦煌文化产业园
敦煌文化产业园是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重要载体, 2014年文化部授牌的第五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该园区由产业核心区和辐射拓展区组成,产业核心区是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展现敦煌文化特色的品牌形象的中心区域。辐射拓展区主要构建以敦煌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区的“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实现共同发展。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园区建设讯速发展,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规范运行,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园区的产业正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莫高窟、月牙泉·鸣沙山景区、阳关景区以及老城区等文化旅游景区,带动影视、演艺、文化休闲等多业态的发展。同时,随着入园企业数量逐渐增多,形成多类别文化产业集群,促进了园区的产业集聚。
可查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三季度,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入园企业已达360家,从业人员5731人,企业总资产24.5亿,文化产业增加值4.63亿。该园区探索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旅游、科技深度融合的科学发展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本文综合《中国文化报》、城市软实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