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咖说丨新时代中国文创产业的发展趋势

2018-03-31 权威专业有姿态 中经文化产业

中经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典型的综合性产业,能够拉动经济增长、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出现新情况,呈现新特征。


如今进入新时代,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处于什么阶段?发展趋势是什么?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论坛现场 刘园香摄


日前,在“第二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发布会暨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论坛”上,多位嘉宾围绕如何健全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文化消费、文化政策研究、文化金融发展等议题发表主题演讲。中经小文整理了部分嘉宾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齐勇锋

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从文化经济的高度研究新时代文化发展创新的规律特点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来发展文化产业,到现在已有十几年的时间,我认为现在仅仅谈文化产业已经不够,事实上已经进入到与相关产业领域交叉融合、广泛渗透的文化经济发展的阶段。所以我们必须跟上实践发展的步伐,突破思维的局限,从文化经济的高度来研究新时代文化发展创新的规律特点,探索文化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新形式,新内容。

 

从文化产业到了文化经济,从创意产业到了创意经济,创意经济其实是文化经济的上游,创意产业也是文化产业的上游,它更上游化,它带动了全产业类。

 

文化产业通过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生态文化化、文化生活化等不同的路径与相关产业进行跨界的渗透融合等。

 

从统计方面来讲,现在把文化产业归结为经济基础,但是内容这一块有很强的上层建筑色彩,在原来的框架里面很难把它讲清楚。我觉得其实文化经济的出现事实上已经突破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样两分的理论框架,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经济基础、文化经济、上层建筑这样一个三层的结构。这样来解释,恐怕能够破解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新的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前景。我从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文化经济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创新发展的创意经济与服务经济。随着文化与科技日益融合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的创意数据、数字产业的发展,它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关于遗产保护、传承开发的呈现形式,而且也优化了文化经济的业态结构和国际分工。现在的国际分工其实已经变成一种由以往的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方面传递。文化经济的发展可以给我们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弯道超车提供帮助,意义巨大。

 

第二,文化经济是引领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趋势的融合经济。

 

第三,文化经济是促使城乡一体化的产城融合模式。目前从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看,它已经从传统或者说最初的“散点结构”向“团状结构”、“块状结构”和“带状结构”发展转变,这样的发展它能够有效的化解城乡分离这一瓶颈。

 

第四,文化经济是激发文化启蒙、文化觉醒、文化自信,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主、自由、法治的一个过程。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启蒙运动。欧美它是通过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完成了从中世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过程。到底是启蒙更重要还是救亡更重要?往往是救亡更紧要、更迫切。

 

很多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再像欧美那样经历一个完整的启蒙运动,那这一过程怎么完成?我认为就是通过文化经济发展这样一个增量改革和渐进式的发展过程最终实现,它可能是一个和风细雨、渐进式的过程,但在文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间,老百姓、全社会各方面都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实现了文化的启蒙,实现了文化的崛起、文化的自信。





范周

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数字创意环境变异新的消费心理


从发展阶段来看,数字创意经济的发展使得文化消费出现四个新的特征

 

一是数字创意、产品变革我们文化消费的习惯。过去我们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是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现在80%以上人获得资讯的途径主要是来自移动手机、移动终端。二是数字创意发展凝聚新的消费群体。三是文化消费表现新的消费形态。四是数字创意环境变异新的消费心理。

 

目前中国有9.27亿的活跃移动互联网用户,有7.07亿的活跃微信用户,有2.72亿的活跃支付宝用户,有2.3亿的活跃的酷狗音乐用户,以及5900万的活跃滴滴打车用户。从电视到抖音,从磁带到网易云音乐,从现金支付到移动支付,数字创意产品真切的深度的参与,并改变了我们的消费习惯。

 

2017年中国独角兽行业分布最多的是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紧接着是互联网金融、文化娱乐业,数量都是两位数的。

 


问题一:“独角兽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他们如何改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习惯?


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建立了便捷的入口,易于寻找;开辟了顺畅的渠道,易于获得;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易于沟通;提供了优质的服务,获得满足。

 

从消费习惯来看,传统的消费习惯已经成为过去时,现阶段更多体现出线上线下全渠道消费的特点。无论是B2C模式也好、O2O模式也好,均拓展出新的消费空间,使消费者培养出新的消费习惯,年轻的消费者日渐依赖线上消费,年长的消费者对线上消费的接受度也逐渐提高。在由数创文娱企业开辟的新的消费阵地中,消费者的用户粘性也日渐提升,每天进行文化消费的机会增加

 

问题二:“银发经济”、文化消费、经济增长这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银发经济与文化消费两者相互独立且有部分重叠,且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创产品如何介入老年人的文化消费,使中老年人成为文化消费群体?请大家注意,五年后60以上的群体中国将达到三亿,而这些人相当于社会中产阶级和接近中产阶级的消费水平,这个群体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老年人对沟通的需求是心理基础,老年消费群体的共同消费对象主要依靠口碑与交流传播,数创产品为老年人的沟通提供了易于操作的解决方案,而数创产品搭建的平台为老年人商品的遴选和购买提供了保障

 

除老年文化消费群体之外,还有像“二次元”、亚文化等其他类型的消费群体,也同样具有极大的消费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并且是在数创产品的刺激之下不断凝聚新的消费者加入。由此可见,在凝聚新的消费群体方面,数创产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问题三:从2016年到2021年对私人消费增量的贡献比例说明了什么?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分析报告,自2016年到2021年,线上线下融合与移动端两者构成的消费渠道,将对私人消费增量做出巨大贡献。

 

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得文化体验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场所中,线上空间同样可以承载文化的消费与体验功能

 

从整体来看,移动端日渐强势,移动端使用的碎片化、打破距离限制的特征导致了文化消费的形态由特定的场景变为碎片化的消费形态。从地区看,各个国家的文化消费形态在数字创意产品的辅助下,逐渐出现了互相高度认同的产品,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也在日益增多。

 

问题四:风靡网络的“知乎体”体现了怎样的文化消费意识? 



体现了对其他生活经历的好奇心,了解其他生活的可能性,非实名制带来线上交流的安全感,不确定回答正确与否的娱乐性,这些都是生活和未来给我们提出的一些东西。

 

因此,数创产品作为载体带来了文化和交流的冲突、文化环境的变化异变出新的消费心理:体验心理、个性心理、自我心理和升级心理

 

我们现在对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消费的了解仅仅是其可能性的冰山一角,市场、文化如何协调、平衡地发展,还需要更多地去探索和研究。





魏鹏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文化财政政策的一些做法需要调整优化和反思


最近有媒体讨论关于华强方特的问题:华强方特2017年上半年的利润45.5%是来自财政的直接补贴,我们也知道原来人民网上市的时候没有营业收入,但是有净利润,净利润也来自于财政的补贴。所以可以看出中国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国家是高度重视的,财政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文化财政政策固然是非常重要,但确实它现有的一些做法需要调整优化和反思。

 

文化产业要获得资金,需要政府一定的补贴和引导,但是最根本的要有市场能力,要到资本市场去摸爬滚打;而很多企业躺在财政补贴上,一是市场能力会弱化,另一方面会误导企业行为:企业原本是要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满足市场的,但是最终变成了企业研究政府、适应政府、满足政府。这算我今天主题演讲的一个背景。

 

我从信贷、债券、股权和PPP四个方面谈一下。 


信贷方面

 

我觉得可能有四个角度:一是艺术品抵押模式发展不顺利。全国的艺术品抵押模式包括银行的艺术品抵押业务,目前的发展都不顺利,有很多原因,其实实际的坏账率并不高,但是艺术品市场这些年的波动太大,导致银行业对这个领域的担心越来越强烈。还有一方面,艺术品行业从金融角度来看,基础还不够扎实,还没有纳入到税收体系里,纳入到税收就像一个孩子出生有了医院证明一样,是很重要的征信过程。目前来看银行对于文创领域的很多信贷回归到了传统的信用模式。

 

二是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文创支行的发展顺利。北京银行的文创分行现在都已经建立起来,西安的银行也建立了专门的文创类的支行。

 

三是政策允许商业银行尝试直接股权投融资服务。长期来中国的商业银行是禁止搞直接的金融,因为风险太大,银行自有资金的比例很小,现在从政策层面上开始鼓励,这个对银行领域发展文化金融是很利好的。

 

四是文创类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用集合票据就是集合债务的方式来做,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债券模式


我认为在文化金融领域里面,债券模式是最有创新的一部分。一方面债券是债务型的,同时又是直接融资,相对来说更稳妥,同时风险承受力比信贷要更好一些,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对于发行债券是非常支持的。去年八月份发改委专门发布了《社会领域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产业专项债券一共有六类,其中包括文化产业类、旅游类、体育类,都和现在说的文化经济直接相关。


相关阅读:

文化产业专项债券的示范意义大过实际效果?

 

文创行业的资产支持债券,现在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一方面是旅游领域,比如说华侨城基于欢乐谷门票支持的债券;另一方面是一些院线利用院线的票房收入来做债券。这个部分目前发展的越来越好,探索空间比较大。

 

文化科技类的融资租赁,其实它也属于债券类型。 

 

股权模式

 

一是股权类的文化艺术类资产交易模式全面整顿。就是我们所说的泛文化交易,类证券化的,这个模式现在基本上不可持续,发展不下去了。

 

二是基于明星效益的股权资本市场泡沫被遏制。这个在去年非常明显,被证监会点名的就是赵薇。

 

三是艺术品行业的VC/PE之路扑朔迷离。艺术品行业和风险的股权资金如何对接有一些探索,现在成功的例子不是很多,这方面的对接是整个从艺术品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四是文化传媒行业的特殊管理股模式审慎推进。原来提出来的特殊管理股模式,我个人觉得会进一步推进。

 

PPP模式

 

这是这些年国家从战略层面上重点推的一种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一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PPP市场,总投资超过十万亿元;二是《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里面也明确提出要鼓励文化领域的PPP的发展。

 

三是从融资目标向文化经济政策创新在提升。现在PPP模式在很多地方政府看来还是融资方式,但实际从文化PPP的模式应用来看,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文化激励政策,涉及到财政政策也涉及到金融政策的问题。

 

四是从文旅地产依赖向文旅经济综合模式升级。从现有的文化类PPP案例来看,如曲江模式,主要还是依赖文旅地产;现在做文旅地产模式越来越难走,所以文旅经济的综合模式会成为一个趋势。

 

五是从有形资产运营向文化无形资产运营创新。文化类的PPP具有一般PPP的特点,还是侧重于硬的部分和基建的部分。但是文化类的PPP一定会涉及到文化类无形资产的经营,比如说文博领域的数字资产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建设好和盘活好,我觉得用PPP模式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而且这也是社会资本有可能更愿意参与的领域,因为现在文化类的基础设施建设,其实从社会资本来看是无利可图的。





范建华 

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研究员


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要走在实践的前面


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社会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个人认为文化产业恰恰是最能够解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最重要抓手,因为文化产品是提供精神消费的,并且它也有物质的快乐享受。

 

现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形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决定我们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也必须随之而变化。不仅要看已经发生的文化现象,而更重要的是要探索和引导现实的实践,要走在实践的前沿,作为一种理论的先导性发挥好更好的作用。

 

而文化产业理论界的现实状况是什么呢?是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理论研究是严重滞后于实践,许多新的产业门类、新的产业业态、新的产品消费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出现,而理论却缺乏,对其导向性的一种引导也缺乏对经验的总结。





贾旭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


●要以竞争政策为基础来完善产业政策


我觉得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有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一个是市场因素,第二个是政策因素。这两个因素博弈的结果可能决定了中国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一定要以竞争政策为基础,所以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和发展的方向,就是以竞争政策为基础来完善产业政策,我想讲三个意思:

 

第一,为文化产业瘦身。可能“减负”说法更好一点。文化产业有双重属性,尤其社会效应优先,减负不是说不要社会效应,不是说不要意识形态属性,应该转变思维,或者叫引领思维、文化的使命感。光文化企业有社会效应吗?食品企业没有社会效应吗?任何企业都有社会效应,道理很简单。要为我们的文化企业松绑,要让文化企业在文化市场,包括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当中能轻装前进,能提升竞争力。

 

第二,调整的方向。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比较晚,市场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所以下一步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就必须要培育市场机制。

 

第三,融合。我国虽然也做了些产业融合政策,比如文化创意跟设计跟其他领域的融合,包括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但是远远不够。韩国的文化产业通过中国的市场推的不仅仅是文化产品,而是通过文化产品带动整个经济其它的产业,带动当地的旅游,日本也一样。所以下一步我们既要做好文化跟旅游的融合,更要做好文化和其它产业的融合





单世联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解决人才问题:重赏之下有勇夫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既然要健全,就有不健全的地方。我说两点:

 

一是我们的文化产业体系缺少学术支持系统。

 

我们感到文化很重要,但是在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的序列当中,文化产业、文化管理、创意管理这样的研究整体上是被边缘化的。


第一是没有学科。现在文化产业管理是放在工商管理下面,现在好象还没有根本的改观,希望两年之内文化产业管理能成为国家的一级学科。

 

第二是人才缺少。有很多经济学、管理学、文化研究方面的人才,进了这个专业还是做他的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而不是文化经济或者文化管理,这个学科没有凝成自己核心的学术地位。我们的成果,包括一些获奖的成果,其实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系统当中水平是比较差的,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学科,目前还不能平等的和人文社会科学主流学科对话。怎么解决人才问题?重赏之下有勇夫。

 

第三是文化产业管理文化研究还没有形成传统。怎么让我们的研究对得起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文化,对得起中国社会科学,能真正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任重道远。

 

二是文化产业体系还有价值评价系统不明显。

 

关于文化的价值,文化的效益讨论很多,但几乎没有看到一篇令人满意的文章。文化作为社会生活领域的相对独立的部门,有它的自主性,即相对的特殊性。文化有自身的价值,这个价值区别于经济、政治、社会和其他东西。文化的价值是什么?古往今来,三大价值:真善美

 

真善美的价值产生了社会效果。第一,文化有社会效应;第二,文化有经济效应,文化本身给文化产业的价值、引领实体经济的价值;第三,政治效益;第四,文化有生态效益。文化不是绿色经济吗?但当文化产业营造了各种高大上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其实支持了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所以文化产业究竟是不是绿色经济,我觉得需要讨论。

 

文化产业各种效应的统一,我觉得很难做到。但是社会效应优先那是我们的选择,而实际存在的文化产业、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可能各有重心,需要在非常多变的情况下作出最好的选择。




您可能感兴趣的是


● 各省(区、市)分管文化工作的政府领导名单丨人事

● 梅松:“十三五”时期北京数字创意产业力争破万亿

● 文旅部征集文化产业专项债券企业及文化产业基金融资企业

●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谈本省文化产业发展:有4大短板 5大优势



主编:成琪

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编辑:刘园香

投稿或合作邮箱:wenhua@ce.cn


微信公众号ID :cewenhu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