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变革8:分税改革的成功 留下了一个十几年的大麻烦

2017-02-05 qijunjie1224 齐俊杰的财经读书圈

各位书友好,今天我们讲分税制改革,今天之所以地方政府只能卖土地,完全是因为当年的这场分税制改革。1991年,60岁的朱镕基总理回到中央,成为主管经济的副总理,他采用银行注资周转,和政府干预的方式,解决了国有企业的三角债问题,随即他还兼任了人民银行行长,可谓经济大权一手掌握。当时民间投资过热,海南以及广西北海的房价遭到爆炒,他提高存贷款利率,打击投机,效果十分明显。当时又是吴敬琏的建议,建立分税制。以分税制来替代财政的大包干制,目的就是要改变中央收入的被动局面,当时朱总理也考虑,中央和地方在财权和事权上必须重新分配,否则没法宏观调控。1993年分税制改革出台,消费税和关税都被中央拿走,企业所得税按照关系分别划归中央和地方,增值税3:1的比例分配,中央拿走大头。当时各地反应非常剧烈,阻力非常大。作为交换条件,朱镕基同意将土地财政留在地方。

分税制果然好使,转瞬间让中央财政收入大增2倍,中央拿走了全国一半的收入,但财政支出却只占到了30%,搞得分税制的倡导者吴敬琏也很不满意,他说分税制的基础是干多少事,花多少钱,也就是事权和支出,这两个问题被回避了。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钱中央拿走了,事还是地方来干。而中央压地方,地方就压地市,最后地市18%的收入,负担80%的支出。很多地市不可避免的把自己变成了企业,到处捞钱。

中央有了财权就有了话语权,很多制度建设都是发改委说了算,项目投资也是我想怎么建就怎么建,建在哪个省,哪个省就人品爆发。所以这就让很多地方政府设立驻京办,不断的在中央跑各大部委的门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也赶上了国企改革关键时刻,通过工龄买断大量失业产生,下岗再就业成为一句口号。有统计,当时1500万人下岗,成了非常可怕的社会炸弹当时稍有不慎就可能跌入万丈深渊,就在这个危机的时刻朱镕基总理出了三招,扭转了乾坤。第一就是启动城市化,七次降息,用投资拉动经济,第二开放外贸进出口自主权,刺激出口,为中国制造的繁荣奠定基础,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招,搞了房改,放出了房地产这一只老虎。当时国企改革的思路就是抓大放小,能不要的就不要了。这个思路造成了大规模的国退民进,一大批现在看仍然伟大的企业,都是那时候转制而来。在朱镕基的带领下,中国经济躲过了两次大危机,12年没有通胀,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真正的超过了英国,位居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位。

当然大家肯定更关注房地产,本来单看房地产政策,没什么特别,但跟分税制和土地出让金结合在一起看,房地产就显得特别辣眼睛,2005年开始土地财政就占到了三分之一,到了2012年,这一比例更是高达一半,而在这样一个爆发期,房地产开发商,也成为了中国最富的一个人群,这个行业变成了暴利行业,当然房价也成为了21世纪以来,笼罩在人民头上的最暗无天日的乌云。朱镕基退休之前,也就是2003年,还成立了一个部门,这为之后国进民退死灰复燃保留了火种,这就是国资委。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民营资本都面临尴尬的局面,很多行业名义开放,实则处处碰壁,2004年以后的三年,国资中央直属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8成,年均递增21%,可见当时又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国进民退,冯仑当时说,民营资本要想自保就尽快远离国资竞争的领域。这样的日子一直过了4年,到了2008年秋天,在一个四万亿的刺激计划中,要全面加大铁路公路城市交通等建设,这样的兴奋剂,让中国经济拒绝规律性的调整,生生从谷底拉起,而此时的承载90%就业的民企再次成了旁观者,国进民退也进入高潮。

而到了现在,问题相当明显,三驾马车基本已经瘸腿,外贸受到世界环境影响,已不具备驱动力,而内需则大量被房地产吞噬,投资的边际效用以及对于民资的带动效果都跌倒了谷底,另外,货币超发严重,企业端杠杆率居高不下,土地和房价却节节攀升,人民币贬值预期,让大量资本收益者高位套现离场。我们总结这一切的时候习惯性的用,改革红利消失来形容。但读过了这本书之后,你可以反思一下,我们接下来还能怎么改革,是继续分而治之,让资产阶级自由经济发展呢,还是要走中央集权,保障更多无产阶级的最低生活,是要各自发展凭本事吃饭,还是要均贫富?又或者我们既要均贫富,又想保证国有经济的利益,最好还能发展发达的商品经济,可以说历史上所有的王侯将相都是这么想的,但鱼与熊掌,往往难以兼得。需要在管仲和商鞅的两个极端之间,寻找那个效用最大的平衡点。而这一个平衡点来说,似乎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只能在不断的摇摆间进行不断的调整。国家在调整,每个阶层也在调整,始终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奋起争夺。


改革两个字说出来很容易,但践行却很难,改革的设计者往往都是一心向好,但结果却往往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比如管仲在封建制度上建立自由商品经济,商业很强,但无法解决政治稳定的问题,而商鞅的变法,能保强秦一统天下,却未能阻止江山二世而亡,桑弘羊的改革解决了北伐匈奴的财政问题,却让汉朝由盛转衰,唐朝的李家王朝是唯一一个脑子进水,自己主动不要集权统治的王朝,这种神一样的自信,让他缔造了历史盛世,也最终因叛乱而亡国。宋朝吸引了唐朝叛乱的教训,内部没出问题,但却被邻居胖揍了几百年,花巨资养的兵不能打仗却留下两千年的笑柄,商品经济繁荣,但同样权贵腐败严重。而王安石变法,没让北宋中兴,却给折腾出来封建王朝最大的靖康之耻,折腾不行,那么不折腾行不行呢?明清告诉你,不行,越求稳,越安逸就越落后。你不改变别人迟早会帮你改变,洋务运动只改技术不改体制,最终惨败,民国时期民间精英尽出,但却没有一个稳定的中央环境,结果还是不行。国民政府倒是集权了,但用力过猛弄出了个国家资本主义和四大家族,而解放之后我们反资产阶级也是用力过猛,让经济几近崩溃。改革开放重新找自信,重新找道路,但又走到了洋务运动的死胡同,光学技术不改政体 ,让经济总在扭曲中前进,解决一个麻烦,永远要制造一个更大的麻烦。还是那个问题,怎么改革?接下来怎么办,有人提议全盘否定自己接受西化?似乎是条出路,但也许民国的时候可以,但现在看看俄罗斯就知道了,机会成本巨大,而且道路也并不平坦。


这就是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整本书的内容了,从春秋战国一路看到当今社会,不知道您有怎样的感悟呢,可以分享留言,我们一块探讨。







当然也不要忘了我们的【齐俊杰看财经】,学习的知识要结合实战才会有效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