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学思维1:越管越乱 计划是经济的最大阻力

2017-02-11 qijunjie1224 齐俊杰的财经读书圈


今天我们来读一读,一本经济学非常实用的书,叫做经济学思维,是罗振宇特别推崇的一个作者李子扬先生写的。基本也是文章拼凑的一本书,作者说了边写作边思考。本书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经济学强拆三观,成本和收益是生活中永远存在的,第二章生活中的经济学,第三章才具体讲一些经济学的原理。

我们今天先看第一章内容,经济学强拆三观,有些人觉得经济学很神秘,很高深,其实也不然,经济学主要就是分析成本收益的学问,是一门关于选择的学问。作者上来就强调,改革是一个不可逆的进程,任何过度悲观和过度乐观都是不正确的。改革带来了知识进步,而知识进步带来了财富。所以这才是改革开放的最大意义所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8成都是农民,只有农业知识,而对于现代的公司制度完全都不了解,什么叫股份,什么叫管理什么又叫金融,完全是一脸懵逼什么都不懂。有几个明白人,也都受到排挤。而几十年改革走过来,公司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中国制造更是名闻世界。作者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什么无知最可怕?知道自己无知不可怕,不知道自己无知才是最可怕的,知道自己不会PS,你可以找地方去学,或者找会的人来干。而如果不知道自己哪些知道哪些不知道,上来就反对,那就是一种无知的反对。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初,全国上下就是这种无知状态,不知道我们差什么,只是一味反对开放,反对改革。所以这种争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作者还引用了朱锡庆的一个观点,知识是活动的副产品,大量知识都是无法用文字形式传递的。换句话说,很多东西是干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如果你只是学,从不实践,基本上也是没什么卵用。比如在计划经济里学市场经济,怎么学怎么蒙圈。中国改革之所以成功,俄罗斯改革失败,主要区别就是中国开门改革,俄罗斯一直在闭门改革。而在改革这方面,中国有个独特的优势,就是港澳台地区,一直给我们自己输出着易于接受的经验和知识。

作者还举例温州,说温州改革之前是个穷地方,但当时穷地很多不光温州,但为啥温州最后发展起来了,别的地方却没发展起来,主要源于温州这个地方没法种地,国企也少,养不起自己,于是很久就有了经商的传统,小商小贩遍地。所以经商的知识很多,温州人走南闯北积累了很多知识,容易接受更加先进的东西。而反观东北,一直说黑土养人,国企遍布,所以对于外来的知识反而排斥,所以到现在反而落后了。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就好比老鼠掉到米缸里,等吃完了大米,就只能等着挨饿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安逸太久了,反而发现自己落伍了。中国开放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那会就开始了洋务运动,但总觉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以一直不接受西方的东西,最后也就学得四不像,而日本反而学什么都学得彻底,敢于清空自己,无论当年学工业学制度,以及最近学足球,日本的学习能力让人吃惊,基本上1-2代人就完全学出了一个天翻地覆。而这种知识结构一旦扎根,便坚如磐石的变成发展的动力。这也是为什么德国2次世界大战,都被炸成废墟了,却依然10几年就能缓过来。


那么说了这么多,中国未来怎么走呢?作者调皮了,说改良改良越改越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些事并不以你的意识为转移的,世界上有三种事情,一类是非人类行为,比如地震,另一类是人类行为后果,比如房子不合格,塌了。第三种就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比如地震后物价上涨。所以你觉得越改革越好,结果却往往越改毛病越多。宏观调控那只看不见的手,管的越多的地方,反而越是乱套。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最近压产能,结果把商品压出一个价格暴涨。这都是宏观调控的意外后果,还比如拿房子拉动经济,结果发现房子卖了10万亿,贷款债务增加7万亿,结果GDP才增加5万亿。最后拉动经济的根本不是房子,而是债务。所以作者的观点就是,市场才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因素。作者说,经济学家们天天忽悠减税,但最后让马云做到了。通过电子商务很多淘宝卖家实际上免税了。这就是市场调节的力量,所以这就提出一个新的东西,老百姓没什么远见也没什么抱负,只想赚钱,这就是经济学人的假设,自私自利,每个人都想赚钱的时候,这就是巨大洪流,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都是一个个经济人,也就是每个想赚钱的老百姓,想把生活变得更好的老百姓本身。不是亿万富豪也不是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从这点看只要相信市场,给市场活力,有时候就足够了,繁荣往往是静悄悄的到来,而灾难则一定是大吵大闹的降临。所以最后作者给了一个结论,用了经济学家科斯的说法,中国的这一经济转型,就是哈耶克的那种,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理论的一个极佳案例。那意思就是说,中国走到今天的繁荣,纯粹是一种意外,并不是当年精心设计出来的结果。或者说当时设计者的认知,根本不可能设计出今天的繁荣局面。

在中国有一种人充满了个人主义色彩,总是反对集体,总是排斥社会,动不动就关我屁事,关你屁事。但作者说了,如果不让他们和别人发生任何联系,仅仅保证他们衣食无忧,可能吗?他们估计就疯了。没错现在已经不可能有人脱离社会而存在了,他举例对比,北方一个小区电梯坏了,居民就给政府写信,要求解决,而很长时间解决不了,就一直写信。宁可电梯坏着威胁着人们生活,也什么都不做,只是等政府来解决,而温州一小区,广场舞扰民,结果居民自己商量,买了一个设备,干扰广场舞的声援,广场舞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所以这就是心态的不同,你觉得政府是主人,你就只能等他来解决问题,而如果自己替政府解决问题,那就吃亏了。而如果觉得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就应该自己学着去解决问题,目的就是先让自己的生活变好再说。老百姓的话叫做,谁难受谁知道。公共责任就是大家的责任,而政府只是帮大家打理着一切,每个成员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公共责任。


作者用一节内容来介绍干掉计划经济的三种武器,第一个就是价格和知识。上来就毫不客气的举了俄罗斯的例子,一个计划经济,由于没有价格,经济计算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导致社会灾难。计划经济否定的是私有制,如果公有制或者国家所有,那么讨价还价也就变得多余,没有了价格所有的经济指标也就全部失灵,全凭计划经济设计者的安排来调动分配物资,由于不可能洞悉,每个企业的真实需求,和老百姓的真实需要,所以经济运转效率极低。作者举例,可以用铁铝铜陶瓷来制造盘子,但到底用什么做最好呢?不知道,所以只能蒙着来。其实这个问题放在市场经济中就很好解决,你看老百姓买哪个,就造哪个嘛!哪个利润高,销售好,就多生产,没人买的自然也就不造了。这就是市场指挥生产,也是经济学家米瑟斯提出的打掉计划经济的第一种武器,价格。那么第二种武器知识是谁提出的呢?就是著名的哈耶克,他说只有市场体系才能有效的利用存在于不同人的头脑里的分散的知识。计划经济在这方面只会一败涂地。


那么知识是什么,不光是数理化,比如你去菜市场买菜,小贩就比你有知识,他更懂的菜和肉。但你也不差,比他更知道你到底想要什么,打算花多少钱,能够接受多少钱。所以这两种知识碰撞,就有了价格。小贩赚大钱了,他就多种某种菜,而他如果赔钱了,他可能就不种了。比如猪肉就是这样周期波动,猪肉价格高,养猪的多,很快猪肉价格就下来了,都赔钱,养殖户就杀猪吃肉。过一段猪肉供给少了,自然价格就又上来了。但计划经济是无法这么波动的。

有人问了,计划经济这么糟糕,但苏联也70年,而且军事实力航天实力有目共睹,怎么解释?这就要拿出第三种武器,那就是他自己本身的变修。计划经济只能是多中心的,局部的,或者说是暂时的,二恶不可能是绝对中央化的。中国60年代所批评的苏联变修,正好解释了这个问题,要不是变修苏联恐怕都维持不了70年。而经济学家波兰尼就区分了两种秩序一种是设计出来的,第二种是自发的。前者只能是数目小,比如家庭内部公司内部等等,而后者才是国家经济应该存在的方式。他举了个例子,比如飞机场,飞机的起降就是计划经济的结果,但比飞机多出上万倍的汽车的行驶,就永远不可能像飞机一样通过计划来指挥。所以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是有进步意义,也解决了问题,但终究不是一个常态。迟早有进行不下去的一天。


作者还举了大清农民的例子,他们会隐瞒产量少交公粮,并不是对制度反抗而是为了生存达成了某种共识。催缴的人也不敢过于严格,因为他们知道把农民逼死了,他们的任务也完成不了,更何况收上来的东西也不是自己的。所以这其实已经是市场化的对立。而现在的一些国企依然出现这种反行为,对于国企的业绩和成本没人关心。现在很多著名的企业,比如海尔格力,改制之前都是业绩一塌糊涂。所以不管你想不想,在计划经济中不断的有市场经济元素在跟计划相对抗,但这些市场元素,也经常遭到各种各样的迫害和中断。


这就是今天的内容,我们明天讲讲,市场的参与者以及企业家与政府的关系。还有贸易战有效果吗?



当然也不要忘了我们的【齐俊杰看财经】,学习的知识要结合实战才会有效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