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思维4:户籍制度的由来及危害
经济学思维
作者:李子扬
出版:中国友谊出版社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看,这本书的第二个大部分,生活中的经济学,第一个问题,作者提出户籍制度与计划经济,这可能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1951年7月,公安部颁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其中明确指出“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的宗旨,对户籍制度治安作用的强调十分明显。当时还是比较宽松的,申明人民有迁徙自由,尽管当时城市中失业现象十分严重。后来为了缓解失业,各地政府开始劝城市居民搬到农村去,也劝阻农村人不要到城市来。之后这成为一种思路,只要就业一不好,就把城市人往农村轰。工人在城里的日子过得好吗?当时苏联来援建,我们也要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但是没有钱怎么办呢?于是来了几招带血的,强制把借钱利率压低,然后停止换汇,全国低工资,低能源价格,低农产品价格,福利也不投入。等于关门印钞票,然后让工人买单,怕把工人逼得太惨,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农民弄得更惨,让农民为工人买单。还怕轻工业阻碍重工业,于是将工业全都收归国有,就这么一步一步,所有的经济都上了计划的套路。
所以计划经济就是这样,为了一个重工业计划,几乎得把所有的东西都计划了,甚至农产品都要统购统销,农民不干怎么办,1952年土改让你农民得到了土地,你一炸刺,1956年国家又通过农业集体化把土地给收回来了。国家控制了土地,就不怕你不听话,农民想当地主的梦想彻底破灭,只能当上了国家的佃农。而到了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走起,参加公社的农民已经达到了99.1%,这就是说基本上农民完全丧失了土地。这时候农民要想改善生活只能变成盲流涌向城市,但此时我们出台控制盲流的指示,通过户籍制度严厉制止农民进入城市。甚至严格到,不让粮食部门给流民供应粮食,不让给这些农民提供工作,然后我们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彻底的以法律形式限制迁徙。必须要持有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入证明,才能申请办理迁出手续。但即便这样,大跃进的虚假繁荣,创造出来的就业岗位需求,还是让1104万农村劳动力,成为了城市职工。但很快麻烦就来了,大跃进的泡沫破了,城市生活物资供应紧张。于是我们只好号召大家上山下乡,你以为是让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实就是城市里没工作岗位了,怕你们在这闹事。 到了70年代知情返回城市,恢复了城市户口,并做了特殊安排,把城市福利和户籍挂钩,进一步加强了城乡户籍制度的壁垒。所以这就是户籍制度,跟计划经济伴随而生,既然工业在计划,人也要计划,把人都当成了工具,安排在了自己计划中的位置上。而人民却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自己改善生活的机会。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经济的牢笼被一点一点砸烂,但户籍改革却屡屡举步维艰,但总体的方向仍然是越来越宽松。作者相信,中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户籍管理,不会太远。所以在这多说一句,别总用现在的眼光看未来,现在户口和房子紧密挂钩,也认为未来户口和房子一定也会挂钩。户籍制度在改革,未来的方向是放松管制,那么房子背后凝结的地域福利也肯定是越来越少。这才是大趋势。
然后作者说了一段银行的悲惨历史,1984年工行成立,基本上就是干农中建交不干的事,而同年银行改革,出了一个昏招说1985年的贷款额度,要按照1984年的贷款量来计算。于是乎银行都疯了,地方政府也乐了,正愁没地方弄钱去呢,地方敢借钱,银行就敢批。由于当时经济匮乏,地方只要投资建设生产,就会有很高的回报率,于是大笔像银行借钱。再加上当年工资改革,各单位纷纷向银行借钱涨工资。所以贷款量当年同比增加50%,而从这年起,中国经济就开始巨大通胀,85年通胀接近10,到了88年突破了两位数,这时候还要价格改革,88年通胀最高干到了38.6%。全国各地都在抢东西。直到9月份政府才出手紧缩,而且一紧缩就是4年,这才把物价暂时压下来。当时外媒甚至说中国经济陷入了严重衰退! 这一度让上面决策层,想到了走回头路,放弃市场经济。而这些主张落实到政策上就是毫不留情的紧缩,甚至不惜伤害当时的经济,或者说当时这些倒退派的意思就是要杀死市场经济。但最后的结果 确是帮了市场经济一个大忙,如果让市场经济的人来调控,恐怕还真的下不了这么大的决心和狠手。比如84年到89年就一直在压通胀了,但总是不舍得伤害经济增长,所以并没什么卵用,就跟我们前几年压房价是一个道理,换了一帮破坏分子上来,竟然干出来一个蜘蛛死了还能生!完全符合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周期理论,通胀开始后,政府唯一应该做的是不顾一切压通胀。事实上当年里根的供给侧改革也是这么干的。全力压通胀才压出了美国经济的浴火重生,但其实里根上任的前两年,受到批评和压力是很大的。所以这么看,要不是这些反对改革者的肆意破坏市场经济,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可能就真的悬了。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市场整顿已经完成,开启了改革开放元年,废除了一系列的价格管制。开始大幅降低关税。同年12万政府公职人员下海经商,而停职留薪的经商者超过了1000万人,这1000万吃螃蟹的人,到今天基本非富即贵。这就是大趋势下的投资机会。站在风口上的猪想不飞都难。问题的关键就是看你敢不敢站在风口上。 作者说形势比人强,有些事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好的,而有些事也不是你想扼杀就能扼杀的。所以经济就是这么一个复杂的产物,大家不能只看主观因素更要看趋势。趋势一旦启动了,就不是那么容易停下来的。
作者分析,每个国家的改革都会遇到各种阻力,比如为弱势群体呐喊增加福利,也是一个明显的改革阻力。福利的本质是政客用老百姓的钱在捞自己的政治资本,说白了就是我请客你出钱,而计划经济中的人人有饭吃其实就是最大的福利,但却无法实现,福利必然迫害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团糟。而这种阻力将长期存在下去。还有一种阻力更加顽固,叫做既得利益。对于这块,作者说,新技术的发展让破除利益集团有了更多办法。这里没举例子,我给您举个例子,比如原来出租车牌照就是利益集团的保护费,后来滴滴出现了,让出租车变得十分尴尬,目前这种新技术和利益集团的竞争仍然在继续。但起码已经开始向既得利益挑战了。当然阻力无处不在,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一些什么环保人士,要蓝天不要工业化,要绿水应放弃发展之类的小清新言论,也被作者视为了改革的阻力。
作者接下来说了一下信贷的问题,背景就是大家熟悉的四万亿,说之前做钢贸生意的,也就是向钢铁厂进货,然后卖给其他用钢企业的那些公司,银行一般不给贷款,因为没什么抵押。所以利率都很高,直到4万亿来了,银行手里的钱瞬间增多了,而且被下了死任务,一定要在某某时间段把钱贷出去,于是乎有的钢贸企业其实只需要几千万,被迫要求贷了2个亿走。甚至出现了一个奇葩景象,周宁县钢贸企业老板居多,于是周宁县的身份证都变得值钱了,为什么?有人冒充钢贸老板去银行拿贷款呗,周宁县的身份证好批。而这些主意有的时候还是银行信贷员给他们出的。于是钢贸这个行业彻底疯了。很多脑子活的还把钢贸企业变成了融资平台。拿到钱之后,各种买房买楼,买矿放高利贷。而一批20多岁的年轻人也成为了新一代的钢贸企业家,他们甚至连钢贸是什么都不知道,钢厂的门冲哪边开也不清楚。反正就是向银行借钱,然后游山玩水,花钱享乐。但好景不长2012年螺纹钢从5300降到了3300/吨,底裤被人扒掉了。而银行也是一反两瞪眼,抵押来的钢材,甚至连多少吨都查不清楚,完全就是被坑之后一脸懵逼,甚至几个钢贸老板合伙买一个仓库,然后反复抵押给银行,银行只有吃哑巴亏的份。有统计显示,一吨钢平均被反复抵押了2.79次。银行这时候才知道大事不妙,开始往回收,业务员奖励政策也从放贷变成了收贷。结果钢贸企业基本全被干趴下了。最逗的是,银行有时候也挺机灵,跟钢贸老板说,你把旧的贷款还了,我给你更多新的低利息的贷款。结果钢贸老板本以为过桥一下,结果还给银行后,银行就坚决不贷了。这么一搞,不但钢贸企业倒霉,福建商人都跟着信誉扫地,遍地都是不还钱的。据说当时能卖50万的周宁县身份证,现在连信用卡都不给开了。而市场上到处都是豪华二手车出售。多家银行都去抢着查封钢贸企业的房产,去晚了就没了。而所有的钢贸老板都背上一身债务,但他们还有个信念,万一市场复苏了呢,但等了几年下来,只有更低迷,而从来就没有复苏的迹象。
当然也不要忘了我们的【齐俊杰看财经】,学习的知识要结合实战才会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