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京东5:大战苏宁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各位书友好,我们今天继续读创京东,我们已经读到重点了,也就是京东终于启动IPO,刘强东要上市了。作者总结,京东这几年其实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然后自己跳下去,他在做全世界最难的生意。如果有竞争对手,他就把坑再挖的深一点,然后一点一点往外爬。这个时候的京东已经是一个超级大公司,拥有7万员工。交易额上市前达到了2600亿,京东要做的现在就剩下三件事,第一继续帮用户砍价格,第二向自己砍成本,第三仍然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不断打磨自己的产品。
2011年京东开始从3C往大家电切入,这需要配送升级,每年需要建设8-10个大家电仓,从7个城市扩充到40个,京东开始将战火烧到了苏宁和国美的地盘。开始挑战连锁渠道行业的黄金十年。而在这期间,苏宁国美的连锁零售业也发生着大变化,由于房租成本上升过快,几乎吃掉了他们的净利润增长,所以当毛利润涨了8成之后,返回头一看,净利润却没什么变化。等于这几年拼命的干活都替房东打工了。而刘强东的杀入,让苏宁国美更是头疼不已,京东一进来就提出比他们便宜10%,出手就是价格战。2012年的815会战成为了围剿与反围剿的关键之战。当时在京东的总部办公室内,甚至拿出了一个会议室,上面帖着,打苏宁指挥部,还成立了敢死队,颇有些剑拔弩张的气势。刘强东后来回忆,这8年来天天跟人干仗,主要是因为没有战争,团队都提不起精神。本来是京东单挑苏宁,但却引发了国美在线、库巴网、当当的加入,变成了一场大混战。当然京东也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这一年也就是2012年刘强东有个重要任务,就是持续高增长,要达到450亿的目标,他的IT产品已经做到极致,所以要想继续增长,顺利IPO就要对外扩张和侵略,把手伸到别人的裤子里。而苏宁也在做易购电商,而且他们反着切入,从大家电伸手去抢刘强东的IT产品地盘,甚至放风京东在手机数码领域没有价格优势,苏宁国美价格更低。
价格大战一点火就着,苏宁和京东都是老江湖,深得价格战精髓,都到对方的地盘去放火,而在自己的主力地盘不予回应。但这次京东似乎很吃亏,因为同样还是价格战的精髓,线上是京东的主业,而苏宁不是。所以京东不可能把他打成持久战和焦土战,在这个领域京东输不起。甚至这场价格战,让京东跟厂商的关系都开始恶化,从而缩减京东的供货量,连新闻联播都播了京东做假促销的消息。但苏宁和国美也没太好受,利润被打掉了,跟京东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京东在开始做大家电的时候,相当任性,没有价格体系,没有厂商关系,没有利润要求,拿到货就往外卖,想卖什么价就卖什么价。后来闫小兵去了,才逐渐的开始维护厂商关系。走上了正常的轨道,刘强东对闫小兵全面放权支持,而随着京东销量的逐渐提高,也越来越得到了厂商的重视。逐渐从原来的屈辱性条约,到后来的平等条约。京东大概只用了2年时间,但由于线上线下价格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厂商是又爱又恨,想跟京东好,又怕损害线下利益。为此厂商也花了很多心思,最后研究出一招,那就是区别化产品,让用户没法比较。比如给你京东一个带读卡器的,给苏宁不带读卡器的等等。
在这几年中,线上线下的份额变天了,线上成了主流,而线下失去了所有优势。大家电的物流网路已经覆盖全国,连农村线下都卖不出去了。京东的大家电负责人闫小兵说我挣5%就够了,赚的太多就会给别人颠覆你的机会。这跟刘强东对电商的理解如出一辙,追求利润会把行业门槛降低,让太多的竞争对手冲进来。2014年京东净收入1150亿,超越了苏宁,而净收入同比增长了66%,苏宁却只有3.63%,这份年报一出,大家方才惊呼,真的变天了。
2013年刘强东去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时候京东开启放权模式,各部门自主负责。刘强东也是从这一年开始,逐渐淡出了具体业务。开始他自己也不习惯,偶尔还是要插手很多细节,别人会提醒他,他也会自省,不该管的就不管,甚至后来有高管去请示他,他反而会骂人家。他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参加高管层的早会,还有就是关注用户体验。有用户给他投诉,他就转给相关负责人,并且要求就是不但要解决个案,还要解决问题,让用户不再为这个问题而烦恼。京东有自己的奖励体系,但最大的麻烦就是刘强东,他总是很豪爽,跟他吃饭尽兴了,他就说你好好干,达到什么什么我就奖你一辆车。后来很多人都愿意跟刘强东吃饭,但人力部门却反对,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其他人失去了公平的感觉,让大部分人不高兴
京东的快速扩张,首先就是人的扩张,但你能想象吗,在2010年之前,京东竟然没有人力资源系统,全靠人工手工填写excel表,后来京东给了人力10万块钱,要不咱也上个系统,人力直接晕死,一套成形的软件怎么也得一两千万,老刘不是猴子请来的逗比吧。于是京东的人力只能自己干,自己设计系统。京东用九宫格判断人才,1是业绩差潜力差,9是业绩好潜力好的,京东升值都向789的人才倾斜。
京东的培训也很有特色,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传统模式,不断开班,针对管理层不同级别,进行领导力专业力的等内容培训,另一部分是学习平台,模仿TED,也就是每个人上去演讲,讲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工作经验,但最后调查结果却是,白领员工觉得培训很多,但蓝领员工却觉得培训很少,京东人力感到很纳闷,深问原因才知道,蓝领说就是一些人在会议室讲话,没有茶歇,也就构不成他们印象中的培训。这就是说白领注重的是培训内容,而蓝领更加看重的是培训福利和形式,所谓的员工价值锚不同,所以京东后来在培训中增加了茶歇,后来蓝领们也就满意了。京东为了解决一线员工学历低的痛点,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推出了大学服务,让员工自费给一定折扣。可以借钱去读大学。拿到学历后在京东升一级返还三分之一学费,升两级返还二分之一,三年内升三级,学费全部退还。
京东的强大还在于他的渠道下沉,也就是到最偏僻的乡村去设点,以保证商品能够发到没一个角落。2014年京东物流新增网点1000个,扩展区县600个,这就是说要将前两年的工作量,半年做完。京东有一个梦想,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为13亿人提供一个网络,任何人任何时间下单,8小时都要收到货物,这就要求他必须向中西部开拓还要向三四线下沉。京东用平行仓库模式,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成都的中心仓为核心,辐射周边,将整个中国分为华北华东华南东北华中和西南6个大区。2014年后还建成了西北大区,并且实现了一地库存全国发货的网络要求。同年京东物流覆盖1800个区县,京东启动先锋站计划,配送员可以报名先返回家乡开设站点,一旦日单量在50单以上,京东就会派人正式开站。
而与物流同样重要的是京东的供应链,沃尔玛为什么做的好,就是因为供应链强大,配送成本比对手低2%。这就让天天平价成为可能,而这又反过来拉动了沃尔玛的销量。京东也一样, 自打李大学2008年加盟京东,到2014年整个技术部门超过4000人,是一家用技术驱动供应链的公司,经常是全技术部门加班开发。而面对不断增长的流量,系统也经常崩溃。有的时候以为能用几年的系统,结果一次促销就给冲爆了,甚至有时候结不了账。没办法,对于技术部门时刻都是挑战,即使今天都依然在如履薄冰。随时更新系统,随时技术切换。随时处理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特别是图书那次,SKU品类从100万膨胀到了500万,靠人工补货已经根本做不到了,所以那个时候,技术们还要赶紧开发自动补货系统。而当时这套系统只有亚马逊和沃尔玛有,而京东只能自主研发。
2014年3月10号是个特殊的日子,对于京东来说这一天他跟腾讯宣布战略合作,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加入了老大的阵营,京东收购腾讯qq网购和拍拍网,腾讯获得京东15%的股份,全面对京东开放手机qq和微信,这意味着互联网电商的格局彻底颠覆,腾讯京东联合在一起,在电商领域基本上就形成楚河汉界,天下初定了。
这次合作是高瓴资本张磊撮合的,但开始的时候京东跟腾讯都反对,特别是腾讯的人特别激烈,有人都要拿刀找张磊了,据张磊说是因为这么一搞把人家的工作给弄黄了。2012年的时候,腾讯在电商上还没有认输,公司战略也没有转变到投资合纵连横,拉着老二打老大的境界上。而京东也在上升期,还是要沙场见的思路。但张磊一直在斡旋,而且他一直拉拢投资人,故意给刘强东挖坑,问他移动互联网京东怎么办?流量不行,技术不行,支付不行。刘强东回答不上来了,跟腾讯合作也就有谱了。
同样的办法,张磊用了两个字去恶心马化腾,那就是库存。这是马化腾最腻歪的两个字,他做了十几年的生意,没见过库存长啥样,直到做了易迅网,当易迅网1000亿交易额的时候,马化腾惊奇的发现竟然有两三百亿的库存,每天都要检查,否则就会被偷,被贪污,被损耗。这让第一次做实体东西的马化腾很头疼。于是张磊的机会来了,说赚不赚钱对腾讯来说不那么重要,因为你已经很有钱了,但你这功夫搭的起吗?2013年底,京东跟腾讯投资团队首次碰面,而在此之前,腾讯也确实转变了思路,不愿意再碰这些人力劳动力资本密集的行业,他们更愿意是投资行业老2,然后去恶心行业老大,比如当时腾讯刚刚投资了搜狗,用QQ跟搜狗两个浏览器,去制约360。这就是腾讯的新思维,把自己女儿嫁出去,然后弄个上门女婿回来。
双方见面之后,就开始了几个月的扯皮,当时谈判很焦灼,刘强东连打7个电话,把在阿尔卑斯山滑雪的张磊给叫了回来,他说你这事不能撂挑子,再不回来就黄了。腾讯是马化腾亲自上阵,加上总裁刘炽平,以及吴霄光和张小龙,还有个外国人詹姆斯米切尔,也就是腾讯的首席战略。京东这边主要是刘强东和黄宣德,还有高瓴资本张磊,一次谈判4个小时,确定35个问题,彻底促成了两大集团合作。
之后京东移动端订单占比由3季度的29.6%,迅速攀升到了36%,同比增幅高达372%,而腾讯也是赚大发了,净赚70亿还节省了时间。
当然也不要忘了我们的【齐俊杰看财经】,学习的知识要结合实战才会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