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十佳 | 朱卓宁:有勇气,更有魄力,用独特视角探索突破


无数个夜晚,朱卓宁坐在电脑前注视着文献里的字词,一个问题刚刚解决,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她自己也说:“书桌前的夜晚与自己结下不解之缘。”















11月10日,中国民航大学第22届“十佳大学生”评审会画上句号,朱卓宁在镜头前微笑、兴奋、激动、优雅,将一座座奖杯、一次次竞赛及两篇SCI论文背后三年的光阴、无数个夜晚、数不清的忧愁和烦恼娓娓道来,无不展示着中航大学子的风采。对于无数中航大学子而言,她的故事,也一定会在负箧求学之旅中为自己凝聚力量。当我们回头再看,她亲手书写的这本青春日志,最伟大的主角——就是自己。





1

启航


跟许多人一样,朱卓宁从小就有一个梦想,而今天,小时候那个看起来够不到摸不着的目标,距离自己越来越近。

2020年,朱卓宁怀揣理想踏进中航大的校门,从那时起,科研的信念慢慢在内心深处发芽,定下了要突破本科生极限的目标,立志科研攻关,向行业痛点发起猛攻。

奉献国家、推动行业发展、为人民谋福祉,这,是一个青年学子的高尚情怀。

她把深邃的目光投向理论基础。作为一名工科学生,须对于各种数理运算做到烂熟于心。翻开教材,页面记录着她思考的痕迹。她也从不强调回顾知识章节的频率,关键是要构建课程体系结构,让理论知识井井有条,这,是一位青年学子对学习方法的探索。

每每处理起程序漏洞,朱卓宁的做法是:从头到尾检查,自己思考解决。

有同学不解:“干啥要自己找原因?程序Bug修复起来那么复杂,直接问别人就好,还省时间!”

“只有自己思考出来的,才是自己的;别人教的,永远都是别人的,说自己会了,无异于自欺欺人。”

日程不紧张的日子里,晚上十点以后,朱卓宁合上编写代码的屏幕,利用睡前时间进行复盘,这是她长年如一日的坚守,雷打不动。

独立思考,久久为功,这,是一位青年学子的宝贵品质。


2022年,朱卓宁做课题研究的想法愈加强烈。寻找导师的过程中,入选了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的中航大教授邓武的研究方向吸引着朱卓宁,在向邓武教授申请加入项目课题组时,她的一句“我想做科研”打动了邓武,本以为会被拒绝的朱卓宁意外地成为了成员,同时也是组内唯一的本科生。从读文献、做实验到第一篇论文的研究和撰写,再到后来以第一作者身份投中sci一区top期刊《information sciences》(IF:8.1),一切收获都变得意料之外却常理之中。



一些话

千帆历尽,朱卓宁形象地把科研比作一间“黑屋子”,她说:“科研人员、学者成了‘黑屋子’里的开拓者,这是一个试错的过程,磕磕碰碰多了,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要说我还算取得过一些成绩,那应该说我只是做好了我能做的事。”



2

颠簸

然而,任何一份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

12月,天津下起了2023年第一场雪。白雪苍松的场景勾起了朱卓宁两年前的回忆。

光阴的日历翻回2021年11月,朱卓宁想不到,那个雪夜将成为她大学四年永恒难忘的一个夜晚。那段时间,朱卓宁及其所在团队代表中航大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四天三夜,设计电路、编写代码,这无疑是跟时间赛跑。据朱卓宁回忆,那时起,书桌前的夜晚与自己结下不解之缘。

正赶上天津难得一遇的大雪,实验中心的走廊温度骤降至零下十摄氏度。在实验室调试硬件,难度可想而知,难免心生放弃的念头。朱卓宁在走廊徘徊,偶然瞥见窗外庭霰落,疑似林花开,意境如梦似幻,缥缈而富有诗意,不禁驻足久久。而院外远处,有人在振臂呐喊,那晚,中国代表队在某竞技项目中一举夺魁,同学们呐喊的声音感染了团队所有人——这场邂逅如同上天馈赠,心中的结郁被一扫而空,又投入程序纠错与重写,最终代表中航大荣获天津市一等奖。

两年后,朱卓宁把目光望向窗外雪夜,风趣地说:“当时在调试代码,不知谁说了一句下雪了,所有人顿时放下手中的事跑出去看,还有人再喊‘我们是冠军’……我们焦灼的情绪很快被打破,这也是取得最后成绩的原因之一,这段经历很神奇,只是遗憾没有一起打雪仗。”

2022年9月,那天是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原本一场平平无奇的考试,却与她的比赛项目、科研任务有时间冲突。

焦虑、困惑、疲倦,同样也会在“十佳大学生”心中蔓延。

“万一安排赶不及怎么办?”

“但这不是团队等我一个人的理由!”

三者并行的模式下,她化身为一个“多线程玩家”,中午还在复习作文模板,下午考完就把电脑装进背包,直奔实验室……

那一次,朱卓宁与团队获得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天津市二等奖,但她对此抱有遗憾,可惜自己没能权衡好学业、考试、工作和竞赛之间的关系,她也从这一次经历中汲取经验。

2022年,朱卓宁在邓武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第一篇学术论文的研究和撰写。课题聚焦在民航机场场面资源调度的痛点上,为解决资源调度和组合优化问题,朱卓宁设计多种策略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并且建立停机位预分配的数学模型。作为项目唯一的本科生,她几乎舍弃所有休息时间,扎进科研的广袤田野——

每周投入时间超过60小时,连续324天留在学校,一头扎进科研项目中,处理80余GB的实验数据……为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她独到地使用广东白云机场数据进行仿真模拟,结果是,在优化算法CEC函数测试集上,和11篇sci顶刊论文做算法性能做对比检验,她的算法均表现优良。这一研究关乎民航业的安全、效率。

看过论文后,邓武对朱卓宁说:“准备投稿吧!”

“邓教授,投哪儿?”

“先投个顶刊吧!”邓武的回答流露着对朱卓宁的真切赞赏。



3

翱翔


打开朱卓宁的朋友圈,那个一丝不苟的形象似乎在这里“绝迹”,那一缕袅袅炊烟又抚慰着多少人疲倦的心灵,看得出来,她尽量隐身,将自己最具烟火气息的一面呈现给众人。



9月底,推免结果纷至沓来的时分,朱卓宁在动态上分享收到保研消息的喜悦:“三年前,我说我要进中国科学院大学,现在我做到了!”那张简明的录取通知截图下,留下了无数亲朋好友的祝福。字里行间,也一定凝聚了朱卓宁对从前承诺的动情回应。

她说,焦头烂额的时候,最喜欢在校园里遛弯,同自然万物来一次亲密接触,因此在她的动态里,不乏一些校园风景、草木竹石、可人宠物……偶尔,也会看到她分享某个视频时留下的哲思短章,尖锐、深刻。课余时光里,她仍在保持对世事的理性思考。



这些生活的全部点滴自然而然地形成闭环,一切点滴都践行着对生命意义的诠释,这,同样也是一位青年学子的宝贵品质。

但是,焦虑、懊恼、无力也会滋生。秋冬季节的风吹过海河,拂过千禧湖畔,牵动着异乡学子的心,她埋怨风大,却不能把思念遥寄给远方的父母。她在那里输出着生活的五味杂陈,记录一丝一缕的柔情、一点一滴的感动,又有多少人在评论区抱团取暖,汲取力量。

可是,后来才发现,所谓负面因素,不过是生命的必然,完整的人生永远是一往无前与不破不立。当她发现迈入中年的邓教授依然能够保持沉浸实验室的热忱,“中年人的世界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一整天做一件事,但他们要考虑更多。”她把自己与邓武教授的生活环境作了简单的对比,朱卓宁从邓教授身上学到的,岂止是学术。



在“十佳大学生”评审会公告发出后,有同学浏览朱卓宁的简历时发出了“本科期间就两篇sci”的诧异,然而这种惊叹,不过是她本人宝贵品质的自然生长。她的经历,纵然坎坷万分,却又水到渠成,不过是“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取得骄人成绩似乎也无须太多宝典秘笈。对她来说,意外加入邓武教授团队、不巧的大雪、不抱期望地投稿sci一区顶刊……所有看似意外的收获都是前期努力铺垫的结果。值得发现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朱卓宁”,我们每个人也都会有将自己尽量隐身、把华彩酝酿在素履以往的那部分的时刻。




“十佳大学生”评审会落幕,朱卓宁在青春日志上画上一个分号,合上青春日志,还在努力构思未来的故事。在谈到未来3-5年规划时,朱卓宁坦然地说:“一定会有迷茫,甚至会是常态。这是我自己要走的,自己要面对的。”

的确,未来的一切都是未知数。但与她对科研的理解不谋而合的是,她依然会耕耘在学术的道路上,依旧是“黑屋子”里的开拓者,昂首坚定自己的选择。

当我们历尽千帆,回看来时的路,也必然会像朱卓宁一样说一句:“哦~原来已经走过这么远了。”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入选天津市“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示范校培育建设单位!

国赛奖项+5!

中国民航大学:聚力推动“一融两高”建设 加快实现“五个一流”目标


融媒体中心 

文字 | 学生记者 朱璨琪

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 严琳祥

审校 | 栗鸿琨 李利滨 吴延松

监制 | 陈红叶

素材来源 | 融媒体中心


跟航小薇一起为十佳大学生

分享+点赞👍+点亮1000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