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清华、西南联大13位功勋级校友读《告全国民众书》,家国情怀,荡气回肠!

2017-04-16 雾雨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当90岁的“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来到《朗读者》现场,和91岁的音乐家茅沅、95岁的历史学者胡邦定、97岁的诗人郑敏、91岁的航天科学家林宗棠等12位清华大学以及西南联大的功勋级校友一起,朗读清华大学救国会的《告全国民众书》时,感动之情,油然而生。


潘老说:我们那时候念书的目的,就是抗日、救国、回家,就这么三句话!所谓家国情怀,尽在老一辈科学家、学者的行动之中。


这真的是一段不能错过的朗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023lpen7i&width=500&height=375&auto=0

《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


亲爱的全国同胞:


华北自古是中原之地,现在,眼见华北的主权,也继东三省热河之后而断送了!


这是明明白白的事实,目前我们友邦所要求于我们的,更要比二十一条厉害百倍,而举国上下,对此却不见动静,回看一下十六年前伟大的五四运动,我们真惭愧:


在危机日见严重的关头,不能为时代负起应负的使命,轻信了领导着现社会的一些名流、学者、要人们的甜言蜜语,误认为学生的本分仅在死读书,迷信着当国者的“自有办法”,几年以来,只被安排在“读经”、“尊孔”、“礼仪廉耻”的空气下摸索,痴待着“民族复兴”的“奇迹”!


现在,一切幻想,都给铁的事实粉碎了!


“安心读书”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亲爱的全国同胞父老,急迫的华北丧钟声响,惊醒了若干名流学者的迷梦,也更坚决地使我们认清了我们唯一的出路。



胡适之先生曾慨然说:“他过去为‘九一八’的不抵抗辩护,为‘一·二八’的上海协定辩护,为热河失陷后的塘沽协定辩护,现在却再不能为华北的自治政府辩护了。”


最近他已觉悟了过去主张 “委曲求全”的完全错误,相信唯一的道路,只有抵抗。因此胡先生是希望负有守土之责的华北长官能尽力抵抗不要屈服妥洽。



亲爱的同胞,我们却还要比胡先生更进一步说:武力抵抗,不但是依赖负有守土之责的长官,尤其希望全体民众,也都能一致奋起,统一步伐,组织起来,实行武装自卫。



事实告诉我们:在目前反帝自卫的斗争中,民众的地位是更为重要,民众的力量是更为伟大,也只有民众自己,更为忠诚而可靠。


看吧,曾煊赫一时的民族英雄,抗日将军,都已化为“神龙”了,唯有山海关外,英勇的民众自己组成的义勇军,始终不屈不挠,在用鲜血写着中国民族的光荣斗争史。



亲爱的全国同胞,中国民族的危机,已到最后五分钟。我们,窒息在古文化城里上着最后一课的青年,实已切身感受到难堪的亡国惨痛。



疮痛的经验教训了我们:在目前,“安心读书”只是一帖安眠药,我们决再不盲然地服下这剂毒药。


为了民族,我们愿意暂时丢开书本,尽力之所及,为国家民族做一点实际工作。



我们要高振血喉,向全国民众大声疾呼:中国是全国民众的中国,全国民众,人人都应负起保卫中国民族的责任!

起来吧,水深火热中的关东同胞和登俎就割的华北大众,我们已是被遗弃的无依无靠的难民,只有抗争是我们死里逃生的唯一出路。


我们的目标是同一的:自己起来保卫自己的民族。我们的胸怀是光明的:要以血肉头颅换取我们的自由。


起来吧,亡国奴前夕的全国同胞!


中国是没有几个华北和东北,是经不起几回“退让”和“屈服”的!


唇亡齿寒,亡国的惨痛,不久又要临头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全国大众,大家赶快联合起来!


我们的目标是同一的:自己起来保卫自己的民族!我们的胸怀是光明的:要以血肉和头颅换取我们的自由!


清华大学救国会


华民国廿四年十二月


这些院士学者们的总年龄,加起来有1200岁,但当他们读起这一段“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时,依然像几十年前一样心潮澎湃,群情激愤。


难怪很多人感叹:读书人永远最年轻!


这一代人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仰,而这一代人的爱情,更令年青一代向往。


很多人,其实是通过这一张照片,知道“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的。



这张清华学生们抓拍的照片,曾经在网上热传。照片中的老人骑车载着心爱的老伴,简单却洋溢着无比的幸福。


远处是荷塘上升起的蒙蒙水雾,岸边是杨柳依依,映衬着两位老人的笑容。除了“神仙眷侣”,还能用什么词汇来形容眼前的美好?


这位骑车的老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潘际銮院士,中国当之无愧的焊接专业泰斗,其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早已高达千亿。




“这是我88岁时载着老伴,骑电动车在清华校园里拍的。电动车也是毕业的研究生们送给我的。”对于潘老来说,这就是生活的日常。


同样的画面,更早些时候也曾被抓拍到,那时潘际銮已经年逾80,依旧喜欢蹬着自行车,载着老伴儿穿梭在清华校园。



从南昌大学校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潘际銮和夫人就回到了清华园。


每天上午9时,在家吃完老伴准备的早餐,他就蹬着电动自行车,一阵风般飞驰二十多分钟,到清华大学焊接馆上班,带着10多个研究生的团队干活;下班后他又骑车回家,老伴已经准备好了饭;晚上上网、回回邮件,一天便过去了。


闲暇时,他还常常载着太太飞驰去菜场,直到后来出了点小事故,他才停止“载客”生涯,和老伴儿坐公交车去买菜。


默契而又平淡,却正如网友的评价:那个年代的人很稳,爱上一个人,就是一辈子,做一份工作,就坚持了一辈子,研究一个专业,就用了一生的时间。



但就是这样一对珠联璧合的恋人,也曾不被人看好。


那是1951年,两人在北京相识。那时,潘际銮选修的专业是无人问津的焊接技术。而李世豫却是北大有名的才女。


有人笑话李世豫:“你男朋友是焊洋铁壶还是修自行车的?”



1948年,潘际銮(圆圈标注者)清华大学毕业照


1955年,潘际銮从哈工大毕业回到清华,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搞科研,经常几个月不回家。





李世豫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她一边在北大教书,一边照顾潘际銮的父亲,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3个孩子长大。



65年过去,潘际銮院士早已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焊接专业泰斗,他一手筹办了清华大学也是全中国第一个焊接专业,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题,解决了国家一个又一个重大工程问题。


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里,"潘际銮"三个字高挂在门厅的墙上,居于一堆名字里最顶头的位置。


有人问李世豫:“潘院士硕果累累,名声显赫,您却一直默默坚守北大教学,在家奉献多,感觉到委屈吗?”


她爽快地说:不委屈呀,他忙他的事,我忙我的教学,带好我的孩子,很好的。



正是有了老伴的全力支持,潘际銮专情于研究的世界里。




我国第一条高铁、第一座自行建设的秦山核电站,潘际銮都是焊接顾问。如今高铁钢轨的焊接技术,也是由他开创并推广到全国的。




高铁验收的时候,李世豫受邀体验。她说:“我心里高兴死了。又很害怕,那真快,我们从来没坐过这么快的火车。当时我想一想这都是我老伴的功劳。”



如今,潘际銮所参与的科研成果,其经济价值早已高达千亿。但在那张照片走红网络之前,他却并不为大众所知。潘老说,很多国家科研项目具有保密色彩,所以不能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他的论文并不多,在社会上也不出名。


关于钱,他坦言,好多科研成果是国家项目,为国家创造价值是应当的,对于他个人能不能因此受益,拿多少钱,他"根本不在意"。


潘际銮说,他这么大岁数,还想"干活",单纯的是因为自己"终身陷在这个事业里了",想要"为国家做贡献",而不是赚钱牟利。


在清华大学的荷清苑社区,老两口跟十多名院士、千名教授一样,住的还是十多年前的老房子。



老旧的家具把本来就不甚大的一间屋子挤得满满当当,沙发罩也随意地用两只别针简单的固定在沙发背上。而他喝水的杯子,甚至就是一只原本装速溶咖啡的玻璃杯。


家里的书房是由阳台改造的,堆不下的资料就放在茶叶盒、月饼盒里。



年届90的潘际銮至今每天还要在实验室里工作10个小时左右。他在清华大学焊接楼的办公室,要比简陋"更简陋"。


他的小办公室,大约只有10平米。还连着焊接操作车间,电钻、车床、焊接机械到处都是,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小型车间。




对自己的收入,潘老也相当满意。


他说自己收入"万把元一个月,比我老伴儿高——她是北大的退休教授,退休金5000元/月。"当听说社会上不少"金领"年薪百万时,潘际銮惊讶得瞪大了眼睛:"这么多啊!"


但他并不羡慕。确实,在他家里,最贵的也就是两台台式电脑,他一台、老伴儿一台,其他要花钱的地方,不多。


李世豫也说:要高薪干什么,你生活够了就行不要整天想着挣多少钱。我们这些人搞科研目的不在钱,就是要搞创新。国家有进步、工业有进步那就好了,人民的生活就好了。






只是回头想想一起走过的60年,潘老才发觉自己没给妻子做过什么,他说自己“在焊接上啥都行,但在生活上啥都不行”。


他说:我还愿意干事业,但是缺一个老伴的话,那兴趣就差多了。现在我能够全力以赴还投在事业上,就因为老伴陪着我。可以说年轻的时候没有愧疚,现在回想起来是应该去照顾她的。



南昌大学有一条“际銮路”,潘际銮和夫人牵手走在这条路上,也被学生拍到了。


看看朗读者节目现场李世豫夸赞老伴的神情——他是焊接技术第一人!

“这就是爱!”年轻人们无比羡慕。



而潘际銮院士却总说自己是一个过时的老派学者。


"20多岁时,在炮火声中从老家九江逃难到昆明,‘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至今,唱起西南联大的校歌——“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他心里还是会"激动不已"。


这老派的情怀,恰如一泓清泉,在日渐浮躁的年代,温润着我们的心。


看看他们在现场的互动,好暖好暖啊——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0233pwi5p&width=500&height=375&auto=0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