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卿: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

2017-05-07 雾雨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这一季的《朗读者》节目,终于播完了最后一期。


“有人说,青春是那么美好,唯一的缺点就是消逝得太快,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拼尽全力,好好生活。”听着董卿的结束语,电视机前的我们,不由对这个年过40、初为人母的美丽女性,生发出由衷的赞美。


董卿说,她非常喜欢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墓志铭:“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想想董卿的奋斗故事,或许这也会是一个女性以孩子为动力,不断努力成为一个全新的美好的妈妈、成为孩子成长榜样的典范吧。


“我要继续成长,我不想因为孩子变得止步不前。”这是一个家庭,接力家庭教育的故事。



“父母,是我最好的遇见”


董卿说,我很有幸遇见了我的父母,这是人生最初也是最奇妙的遇见,因为无法选择。


很多人问董卿,怎么会想到做《朗读者》这个节目?她说这既有前20年的职业积累,也有成为主持人之前父母养育那20年的积累。“是他们让我变成了一个对文字有亲近感的人。”


1973年出生于上海的董卿,父母都是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董爸爸曾是个贫穷的农村娃,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坚持,考入复旦大学改写了一生的命运,因此对女儿也怀着同样的期望。


这是我们早就知道的董家“虎爸”开展魔鬼教育的家规——


  • 不许照镜子,“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点书”;

  • 学习古诗词,从识字开始就每天抄成语、抄古诗,并且大声朗读、背诵下来。稍微大一点又抄古文;

  • 天还没亮就起床锻炼身体,到家门口淮北中学的操场上跑一千米;

  • 勤工俭学,15岁的时候已经干过各种零工,宾馆清洁工、商场售货员、广播站广播员……


但正是父母的坚持,让她养成了受益终身的阅读习惯。


董卿在接受《中国妇女》杂志采访时说,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家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就是读书。


我父母都毕业于复旦大学,妈妈是高三物理老师,她要备课;爸爸一直做文字工作,他写稿子。家里的书房不大,他们俩共用一个书桌。而我都不记得自己在哪里做作业了,可能是几个方凳子拼成一个小桌。


晚饭后,一家人各占一角,各看各的书。


她说,如果不是拥有这样一个家庭,我可能不会对书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父母对我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甚至在职业的十字路口迷茫的时刻,我第一时间会选择返回学校读书。



“要是讲我和父母的故事,我会读《红楼梦》,献给我妈妈,她是我最早的文学启蒙老师。


妈妈虽然是理科生,但特别喜欢读小说,所有我书单里的小说类作品都是她开的。她是第一个让我翻开《红楼梦》的人,而且她七十多岁了,还在时不时读读《红楼梦》;


要是献给自己的成长,我会读最喜欢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要是献给爱情呢,我可能会读《安娜·卡列尼娜》,因为我很爱托尔斯泰,很爱俄罗斯文学。”


董卿朗读《红楼梦》片段致谢妈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023z2wx7r&width=500&height=375&auto=0

所谓童子功,而今身为父母的人们,一定深有体会:40岁过后,想要做到读书过目不忘,出口成诵,实在是太难啦。


而董卿在主持诗词大会时满溢的一身书卷气,显然得感谢爸爸妈妈从小对她的严苛。


看,诗词大会第三场,当台下专家探讨李贺的诗词,抛出“天若有情天亦老”,她脱口而出:


月如无恨月长圆。


紧接着,又来一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



第六场,百人团中有选手用诗词创作歌曲,董卿便送上自己非常喜欢的一首叶赛宁的诗《我记得》:


当时的我是何等的温柔,我把花瓣洒在你的发间,当你离开,我的心不会变凉,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第八场,百人团中有位选手的父亲是盲人,却始终保持着阅读盲文书的习惯,董卿随即想到了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的经历:


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站在主持席上的董卿,正如网友发出的感叹:真是气质美如兰,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都散发着魅力!


董卿说,濮存昕做完朗读者节目后,给她发来一条信息:看一茎弱草,端举群山!这是舒婷的一句诗,也是很多人对董卿的感受。


“我不想放弃我继续成长的可能”


如今的《朗读者》舞台,是一个辉煌的剧场,也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董卿在灯光聚焦中出场,迎接一个又一个嘉宾,讲述一段段深藏心底的故事,朗读最能表现他们生命质感的文字。


从别人的生命里看到自己的生命,在别人的成长中领悟到自己的成长——多少次,人们被一段记忆、一段文字感动得流泪。


董卿说:“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朗读者》。”




但这一切,来得并非顺理成章。


董卿说,我做主持人22年,做过上千场节目。我是一个特别爱工作的人,只要上了台,就可以忘掉一切生活中的不如意和烦恼。我一开口就觉得又充满了力量、快乐。那是发自内心的,是工作带给我的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满足感。


“这样的感觉,20年没有变过。可是在前两年,我突然意识到没那么兴奋了,我也开始有了一些套路。”


在连续13年主持央视春晚之后,2014年,董卿选择离开舞台,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游学一年。


一年后,董卿全面复出,她有了另外一种身份——母亲。


“很多事情不能再拖了,再拖可能你就会永远失去这个机会了。”董卿说。而给予她极大推动力的,正是她的妈妈。


“她有一次跟我说,我们早晚要离开这个世界,我希望在这个世界还能有一个人,像我们那样爱你,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


妈妈的这些话,让董卿很难过,“她让我觉得,我必须也为她做点什么,不仅是为我自己,让她可以放心吧”。


但是,孩子出生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时常感觉分身乏术,这于妈妈而言,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我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要在很多地方平衡,既不能我的世界只有我,也不能我的世界只有他。”在央视《面对面》节目上,董卿说着自己的思考。


对于董卿来说,一直陪伴她成长的阅读,已经不止是一种习惯,而变成了一种力量,她要将这种力量与她的专业素养相结合,孵化出一档全新的电视栏目。


于是,2016年央视春晚之后,董卿将孩子交给身在上海的父母,开始孕育另外一个孩子——《朗读者》。


她说,“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还应该很努力地把自己变得更好,让他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他从你身上可以学到一些好的品质。我不想放弃我继续成长的可能,不想因为他,我就变得止步不前了。”


对于女儿做《朗读者》,父母并不赞同。他们说,“你做主持人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你达到的高度是在你念书的时候我们想都没敢想的,现在再做这个节目,看上去挺难的,你还有这个精力吗?你要牺牲多少给孩子的时间?”


但董卿想的很明白。她知道,在央视的舞台上,你有上场的那一刻,就有离开的那一刻。因为倪萍十年前就告诉她说:“董卿,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站在一个舞台的核心,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被派去最重要的战场,所以你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为了《朗读者》,董卿把孩子托付给父母,自己只能两三周回上海陪伴几天。她说:“我是希望孩子懂事后,能明白妈妈是什么样的人,我希望我起到榜样的作用,一个人为了做成一件事必须要有所舍弃。”


 “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上,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董卿如此形容《朗读者》筹建之初的状况。


在娱乐真人秀的挤压下,文化类节目招商并不容易,董卿不得不像祥林嫂一样,一遍遍给人描述画在纸上的大饼即将散发的香味。


她说,在过往这一年当中,其实是有很多次,已经不能用失望这两个字来形容,甚至已经到了绝望的边缘。


“可是当我晚上两点三点睡不着,坐在家里的地板上,在想我到底该怎么办的时候,等天亮了,我还是会带着微笑,出现在我们的一个临时的办公室里,然后告诉大家,我们今天的选题是什么,我们今天的会内容是什么。”


工作集中时,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事无巨细,严苛挑剔”,董卿的团队成员这样评价她。


身为主持人,董卿最多时一年做过123场节目,做《欢乐中国行》时每周一个城市,五年走了两百多个城市。她说,“我没有一丁点儿偷懒,无论累成什么样,也要把词背得滚瓜烂熟说得漂亮、笃定,那是我要的状态。”


执着、坚韧。这是一个母亲留给孩子的,再好不过的榜样。而成功,总会垂青于付出艰苦努力的人。


这种坚持,董卿曾引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当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如果你真心渴望做成一件事情,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


她说,当一次次由失望到绝望的时候,人是在经历化蛹为蝶的蜕变。你觉得这本书两天根本看不完,那么能看多少看多少。不让自己情绪化,与其犯愁、咬牙切齿,不如实际地做事情。什么事情想清楚之后,付出行动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做到后来,很难突破玻璃天花板,但董卿却找到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她说自己幸运,但这种幸运,难道不是上天对于一个努力化蛹为蝶的母亲的眷顾。


人生需要修炼,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拿破仑曾说,“一个孩子行为举止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他的母亲。 ”


换言之,若你整天焦虑唠叨,孩子怎么阳光开朗?若你整天人盯人完全没有了自我,孩子又怎么成长出大格局?


你的父母,是你的原生家庭;而你,正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优秀的品质,需要父母从孩子出生起,潜移默化,代代传承。


正如龙应台所言,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得有效了。



至于阅读习惯的养成,不言而喻,培养的有效期更短。


董卿说,她一直保持每天睡觉之前一个小时的阅读,几乎雷打不动。


“很多人问,你还能坚持吗?我觉得这个好像无所谓坚持不坚持,就是你习惯了,卧室里没有电视机和手机,没有任何电子产品,这也是我的一个习惯,安安静静的看会儿书就可以睡觉了。”


好多人会一本书看上个八遍十遍,一首歌听个上百遍,但董卿说她很少做这样的事,“时间有限,把时间留给新鲜的事物”。


在她看来,值得反反复复阅读的是唐诗宋词,因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读一首诗一首词的理解会不一样,“可能小时候就觉得风花雪月的东西会更触动到自己,但是大了之后,就会越来越喜欢苏东坡甚至陆游,觉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他们都写在诗词里面”。


在接受环球人物采访时,董卿披露了自己的谈阅读心经。她说,我并不觉得书有什么直截了当的治愈功能,但“开卷有益”这四个字,很值得相信。不要抱着一种目的去读书,读什么书对你都会有帮助。


人生需要修炼,开卷总会有益。


最后,来看看TFBOYS-王源朗读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这个能唱会写的歌手,是众多青少年的偶像,是登上世界舞台的青年代表,却也是个青春洋溢的普通学生,他说——


青春需要修炼,通过修炼才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023hy1ii8&width=500&height=375&auto=0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