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2年策划摄制,央视纪录片《镜子》值得所有家长看:爱为何成了伤害?

2017-05-16 艾比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为了观看一部专题纪录片,北京人大附中最近全校停课半天。学校甚至要求家长也必须陪孩子一同观看。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能享受如此“待遇”?


这部纪录片,名为《镜子》,仅有三集,时长总共一个半小时,经过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10年策划、两年摄制而成——


家明,15岁,是个网瘾少年,不愿上学,黑白颠倒。家明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可孩子却一心想要“自由”。


张钊,17岁,因谈恋爱已辍学4个月,还阻止父母在家里住,被制止后,他对着父母破口大骂。


泽清,14岁,泽清是三个孩子里最小的,但却是表现得最平静的,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他沉迷于网上下棋,面对母亲的关心,他竟骂她“贱”,甚至动手。


三个家庭,皆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万般无奈之下,三家的父母只能将孩子送入特殊学校进行“改造”,没想到,“问题少年”们说出了这样的心声: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问题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长。透过“问题少年”这面特殊的镜子”,我们将会看到什么?


《镜子》第一集:一个网瘾少年的自白


父亲过高的期望,让孩子无所适从,最终埋下了厌学、网瘾的种子。


孩子不愿上学、沉迷网络、昼夜颠倒的背后,是对“自由”迫切的渴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3988il1bu&width=500&height=375&auto=0

家明渴望能有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但是,自己什么都得听父母的。他感到自己已经失去了自由,于是,他到网络上去寻找自由。


不可否认,家明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千方百计希望孩子去过他们眼里的“安全”生活,并认为只有这样生活才可能会成功、成才;那些孩子口中的“自由”,在他们眼里是不务正业,因而当孩子想要“自由”的时候,他们会大力打压。


父母为什么要这样?说到底,是出于他们的恐惧与焦虑。父母恐惧的是孩子走进他们眼中的“危险地带”,遇到种种他们无法掌控的不确定因素,进而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弯路”。


当家长要孩子什么都听他们时,潜台词是:只有全盘接受我们的经验,你才能过好。


天下的父母无不希望孩子过得比自己好,活得比自己体面,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希望与祝福。但父母往往很容易把自身的恐惧与焦虑转化给孩子,表现为专制式的教育方法,使孩子承受着巨大的束缚和压力,由此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纠结、矛盾、消沉的心理,表现为逃避现实、消极抵抗、懒惰懈怠,甚至引发亲子矛盾。


怎样才能挽救家明?


父母应该把对孩子失败的恐惧,化为对孩子优势的信心;父母应当尽量抛开不确定的焦虑,陪孩子一起去面对、去享受当下生活中的乐趣与挑战。


《镜子》第二集:他为什么早恋?


孩子因为早恋而辍学,还阻止父母在家里住,他对父母破口大骂,喊出的,却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397dlxbrg&width=500&height=375&auto=0

张钊的早恋,其实是“大人的错”。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第一想到的是回家,向家长倾诉,寻求理解与帮助;但家庭中沟通与理解的缺位,使他正常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样的孩子,只能把寻求温暖的触角伸向外界。


当孩子在学校、家庭生活中受挫的时候,往往更倾向于在同龄人身上寻找温暖与快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对异性发生兴趣,早恋一方面能让他们不再空虚、苦恼,另一方面也能满足他们被肯定、被接受的愿望


有些父母常常打着与孩子沟通的旗号试图“控制”孩子,苦口婆心的说教之下,是强烈的控制欲,逼着孩子一定要听自己的。


当孩子感觉到这一点之后,就会不再信任父母,被迫学会了独自承担心事,或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向外界“求助”,表现为痛苦、忧郁、自我封闭或是沉迷于娱乐、闲逛、早恋,甚至与社会上的不良人员交往。


怎样才能改变张钊?


孩子提出的每一个想法,想做的每一件事情,遇到的每一个困扰,家长都应该认真倾听,并恰当地引导孩子,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帮助与支持。 



《镜子》第三集:打骂母亲的“逆子”


孩子对游戏热情不减,对母亲却不屑一顾。打骂母亲的行为,其实是他寻求母亲关注的另一种方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398avatza&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一个14岁的孩子,居然随心所欲地殴打、谩骂母亲,实在让人无法忍受。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观察泽清母亲平时的态度,却又不难发现,泽清的行为,也许只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刷存在感”。


泽清说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这说明他的内心充满了强大的不安全感。


孩子的不安全感,很大程度上源于亲情的缺失。


泽清的母亲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不耐烦,比如泽清让她帮忙下一碗面,她很不情愿地下床,这一举动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正在被母亲厌烦,开始怀疑母亲是否真的爱自己。


当孩子感觉不到爱的时候,就要从其他事物中去寻找精神寄托,泽清迷恋在网上下棋,其实是想让自己充实起来,从而淡化被母亲忽略的痛苦。


有的孩子对父母产生攻击行为,其实是一种与父母互动的“另类”方式。孩子之所以会选择这样一种方式,是因为他们平时对父爱、母爱的渴求没有被重视、被满足。只有当他们做出“出格”事情的时候,父母才会向他们投来关注的目光。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有些父母真的不知道应该怎样去爱。如果父母没有为孩子提供“爱的榜样”,那么,孩子又能从哪里学会应该怎样去爱父母、爱别人呢?


怎样才能感化泽清?


父母应该积极学习、修炼爱的能力。随着孩子成长环境的日新月异,父母们也要学会用新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与关切。


泽清认为需要上课的是家长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是什么让这群“问题孩子”出了问题?我们苦苦反思当下,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实我们的教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往往就已经种下了病根。


幼儿园时,因为表面上看起来天真可爱,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所埋下的隐患还没显现出来,家长还不知道孩子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更无从反思自我。


等孩子上小学,渐渐开始出现“不听话”的迹象,家长开始担心了,但担心又如何?如果不知道人性,不知道教育原理,还不是束手无策,只能一拖再拖?


拖到上了中学,孩子的头脑与性格大抵定型,再担心,也没有用了;况且此时有些家长还是没有完全承认、接受孩子的变化,或者就算意识到可能是教育方法出了问题,也不知该如何改进,只得干脆放弃了。


等到出了社会,孩子因为早年的“基础”没有打好,没有办法提升自己,没有办法适应社会,只好过没有理想、没有前景地过一辈子了。


如果家长只给自己的孩子提供经济来源,不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生而不养,孩子和孤儿又有什么区别?


一个“问题家长”的背后不一定有一个“问题孩子”,但每一个“问题孩子”必定有一个“问题家长”!


相信所有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请千万不要把爱变成了伤害。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急于批评孩子,而是要多反思自己。


正如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所言: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