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高考作文题目汇总,大家都说这个作文题最“脑洞大开”

2017-06-07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2017年全国高考今天拉开帷幕,当940万名考生走进考场,第一场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迅速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


有人说,今年的作文题都不难;有人说,看着这些作文题,一大波段子手上路了……


那么,大家公认最“脑洞大开”的作文题目是哪一个?你猜!



没错,就是这个全国卷I: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


在新浪的调查中,这个题目高居“脑洞大开”榜第一名。


看,网友们最喜欢的段子来了——



  • 一带一路最骄傲,载着国宝熊猫。 广场大妈舞功高,街头篮球已折腰。 中国美食最独到,老外只会啃面包。 万里长城永不倒,共享单车比山高。 京剧已被流行扰,空气污染等风消。 美丽乡村最富饶,食品安全要抓牢。 高铁已是云中鸟, 移动支付全球淘。  


在最接地气榜单上,这个题目也是第一名!



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评析:


2017全国Ⅰ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为了让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


命题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


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


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


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


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


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相互发明……


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


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


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


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


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写作要求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


它既是“任务驱动”的指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这里,作为写作预设对象的“外国青年”属于泛指。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全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


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


“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而如何理解并落实“帮助”,则与预设的读者类型相关,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写作的难度。



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评析:


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


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有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


将六句并列齐观,从《周易》到毛泽东,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


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


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①⑤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


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③④⑤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


考生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①③④⑤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或以②⑤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或以③⑤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等等。




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评析:


试题材料中的内容,意在引导考生洞悉材料自身的内在关联与生长性,如为国选材与社会进步,时代拐点与国家走势,个人奋斗与家庭期许,历史沉思与当下使命,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今昔对比与感慨生发……


考生更要关注题目的具体指令:“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不同于一般的话题作文,聚焦审视与表达的主体——“我”,唤醒考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考生“锁定”作文立意提供支架。


考生对于“我”的构思定位,既可写实,亦可虚构。可供选择的两个副标题,为考生在不同文体上的选择预留了写作空间,这样的架构利于考生思想的表达、经历的叙述与情感的抒发,利于考生完成边界清晰且能自由发挥的理想写作。


就本题写作的预估和建议来说,若选择以“我看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写作相对集中,考生须从标题的拟定开始,就聚焦对于“高考”的看法与评价:既可肯定高考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如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价值,对于公平社会的建设意义,对于个人提升的引领作用等;也可质疑讨论高考考查的科学性、录取制度的公平性以及高考催生的教育乱象等。


若选择以“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可供考生写作的空间比较大,选择的文体较多,如记叙类文体,可以围绕材料的触发点对自己的高考经历或憧憬进行筛选整合,传达出“我”之于“高考”的生活过往与内心期许,甚至通过个人轨迹折射时代变迁。


有能力的考生还可以将其虚构为小说,间接传达“我”之于“高考”的独特体验与个性理解。此题也有散文诗歌等文体的写作空间。



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评析:


2017年的作文命题思路与前两年有所不同,作文题目不是从大阅读文本中引出的,而是直接命题的。


以“说纽带”为题,意在借助“纽带”的比喻意义,联系历史或现实阐述其作用、价值和意义等,以考查考生的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


“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出题的背景是:


“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2049年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时刻。“两个一百年”的内涵也是考生应知的内容。届时,今天的考生正值壮年,应是国家骨干力量。


作文题目设计“为共和国拍照”这样一个情景,请考生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既有利于考生展望共和国辉煌前景,增强“四个自信”,也有利于想象力的发挥。


题目在具体要求上注意小切口,大开掘。考生可以就拍摄的一幅画面展开叙述和描写,也可以就几幅画面展开叙述和描写。写作要求上,除了记叙文的一般要求之外,在2016年基础上继续强调“有描写”,这是针对考生记叙文写作中常见问题提出的,不仅是阅卷的评分参考点,也对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具有引导作用。



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评析:


材料的三句话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凝练,意蕴丰厚。


尚奇者可追热点之新,敏察者可展刻画之长,情笃者可吐肺腑之真,思深者可发独到之论。


人人眼中有车,故上手容易;个个感受不同,故精彩纷呈。本题既有力地彰显了公平原则,又有效地保证了试题的区分度,对中学作文教学也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材料来源于2016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对于安徽合肥一家新华书店24小时营业模式的评论短文,经过修改,把时评型材料处理为没有明显主观评判的客观事实材料,把情感价值隐含在对事实现象的客观描述中。



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评析:


试题引导考生结合社会生活背景对长期而广泛存在的预测行为进行思考,较有认知意义和实践意义。


题目提供了需要考生思考的行为,也指出社会既有态度的分歧。考生要对题目提供的现象进行充分思考,首先要联系题目中“生活充满变数”这一背景考察预测行为出现的原因以及这一背景对预测效果的影响,然后需要联系自身个人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思考个人对待预测所应采取的态度。


题目内容有一定的历史感,也关乎生活实际,而思考的方向则指向理性精神。


从测量目标来看,这个题目考查非常明确,较大程度地避免了分析、概括、归纳等阅读能力对考生作文能力测量的干扰。


从对考生思维品质的测量来看,作文题目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关系与层次。即使当考生在某一观点上立足站定,对他所选定观点的思考仍有纵向深入的可能空间,这使得本题目能很好完成对思维品质的考查。



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评析:


该作文题从考生十八岁步入成人的年龄特点出发,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及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引导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与见解。



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评析:


本题命题材料源自作家卢新华《读三本书,走归零路》(初发《光明日报》2015.12.10,《新华文摘》2016年第5期转载)。


作者认为,人要读好“三本大书”,观点较为全面,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作者不但强调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还强调读“心灵之书”,提倡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解剖自己,有利于学生精神层面的人格养成。


针对近年来缺乏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不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以及少整体结构感、空疏而有欠严谨的“伪抒情/文化散文”的泛滥,浙江省此次命题仍着重论述类文章,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突出语言、思维与表达品质的提升。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